第二节 防御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防御措施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3
页码: 241-243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县防汛抗旱防御措施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防汛措施、重大的抗洪抗涝记略等。
关键词: 防汛抗旱 莆田县 防御措施

内容

一、防汛措施
  建国后,汛期间,实行各级行政首长、主管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防汛工作责任制。每年汛前,粮食部门备好麻袋,木材公司备好木桩,农贸部门备好抢险器材,南北洋各村备好船只,做到随用随调随到。台风、暴雨、大潮来临之际,各大中小水库、海堤、等处都有专人日夜轮流值班和巡逻检查,密切注视水情、雨情。各所在地民兵、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抢险队伍,一旦出现险情,就及时投入抢险。同时,加强雨情、风情、水情、灾情监测,气象部门常年都按中、短期气象预测预报,及时通报天气情况及趋势,以便提前做好防汛准备。80年代,特别加强水库防汛,要求每座水库都要由当地的主要行政领导承包安全渡汛。1988年前,县设置防汛专用电讯、通讯网络。1988年后,组建专用无线电通讯网络,县防汛指挥部有基地台1部、手提对讲机4架,萩芦灌区、重点易涝区、重点小(一)型水库工程都配备专用手提对讲机,组成防汛专用无线组通讯网络,并在壶公山顶设置中传站,确保汛情、灾情的及时传递,以便统一指挥,灵活调度,加强防范,确保安全度汛。
  全县根据多年防汛抗涝的实践,把南北洋易涝地区制作防汛预案和划分为三个淹没区,这对防汛抗灾具有极其重要指导作用。
  附:重大的抗洪抗涝记略
  1983年抗洪涝洪 水发生后,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全县紧急动员,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涝斗争,县、公杜组织1414名干部,在县领导的带领下,组织车辆24部、船只30艘,分赴渠桥、城郊、江口、平海、常太、西天尾、涵江等重点受灾的公社、水库,与受灾群众一起投入抗洪救灾第一线。境内驻军指战员,深入城郊、渠桥公社抢救被洪水包围的群众。以党员、团员、民兵27820人组成840队抢险队,有组织地进行抢救。抢救的物资有:草袋7230条,水泥35吨,木材40立方米,其它物资906担,车辆70部,船只184只,转移仓库31座,物资数量1105吨。转移灾民13221户59140人,县政府后勤组连夜加工馒头、姜糖汤供应灾民。
  1990年抗洪涝 1990年连遭五次台风袭击击,暴雨强度大,受灾历时长,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全县人民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洪涝灾害,特别是在抗击9号、12号、18号台风的洪涝灾害中,县五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动148人次县乡(镇)机关,企事业干部出动4800人次,组织突击队162队48660人次,出动巡逻队86队3441人次,抢险队138队34500人次,日夜奋战在抗灾第一线。全县共投入麻袋8.15万条,木材78立方米、水泥250吨、钢材31吨、各种铁线20吨、柴油602吨、汽油20吨、车辆40部、各种船只10条,投入抗灾资金180万元、劳力32.5万人次。在南日海堤抢险斗争中,县、乡领导组织3500多人上海堤,南日驻军首长带领指战员,投入战风浪、保海堤的战斗;忠门镇全面发动群众对重点海堤薄弱地段进行加高培厚,全镇共组织抢险队44队1320人,发动群众5400多人,对东营,安柄等险堤进行加固,东峤赤岐村乌墓前海堤砌石护坡遭受风浪袭击,海堤岌岌可危,村干部带领群众数百人扑进风浪中,筑起人堤,乡党委领导及时赶到现场,奋战三个多小时,保住海堤。木兰溪、东圳水库及时预报水位及可能造成的灾情,县府主要领导坐镇指挥调度洪水,使下游平原免遭重大损失。在抗击18号台风暴雨灾害中,驻军部队在组织722名指战员,出动军车18辆,电台指挥车、机要车各一辆,冲锋舟2艘,橡皮舟5只,救生器材50多件,先后7次深入新度、土坂、洋埕等8个重点村,连夜营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108人安全转移。
  二、抗旱措施
  建国前,境内修池塘蓄水防旱,每遇旱情则用戽桶、吊桶、水伡等简单提水工具抗旱,旱情严重时,常因争水发生纠纷,甚至械斗。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在遇到旱情时,都组织群众或是拦溪取水,或是打井提取地下水,广辟水源,增强抗旱能力。在丘陵旱地或缺水地区改种耐旱作物。建设蓄水工程,以防旱抗旱。60年代在旱情严重时,利用各种提水工具,采取2~5级搬水抗旱,日投抗旱劳力最多达20万人次。1970年,全县有电灌站45处、55台,扬程5~21.5米,70年代及其以后,大力发展电力提水淡溉,而且对陂、坝、渠、圳等水利工程进行堵漏保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灌区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灌溉,同时增加抗旱经费和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进行防范,至1990年全县有电灌站176处、185台,抗旱能力大大增强。
  附:1986年抗旱纪略
  1986年持续夏旱、秋旱;历时108天,全县受灾面积21万亩。旱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分片包干,县乡两级组织干部2000多人深入旱区,与旱区人民一道抗旱,全县最多日出勤抗旱劳力达25万多人,动用机灌1920台22850匹马力,水伡1202部,戽桶8.1万只,组织群众抢修渠道237条,长309公里,修复陂坝180处,拨出抗旱柴油265吨,筹集资金53万元,对抗旱发挥重大作用。同时加强用水管理,统一水源,统一调度,计划用水,分片轮灌。东圳水库实行渠段流量包干灌溉用水责任制,规定奖赔制度,仅东圳水库就恢复灌溉面积1.1万亩。县商业、供销、农机部门及时调拨供应抗旱物资器械,水电部门组织人员深入沿海旱区,义务维修电灌机械120台1389匹马力,恢复改善灌溉面积73500亩。各受灾区也发动群众挖掘水源。大洋乡群众在田头新挖水窟279处,利用地下水灌溉;南安陂上游仅有来水量0.3立方米/秒,江口镇党委政府组织受益村在陂首安装18台潜水电泵和3台抽水机,日夜提水灌溉,增加流量0.5立方米/秒,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0.6万亩,同时利用自来水管道临时解决赤港华侨农场20000多人饮水困难。抗旱期间,全县引、蓄水工程共放水2.5亿立方米,对解决灌溉和保证人畜饮水起到一定作用。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