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防汛抗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9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防汛抗旱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5
页码:
239-243
摘要:
本章记述了莆田县防汛抗旱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水旱灾情、防御措施等。
关键词:
防汛抗旱
莆田县
内容
建国前,县内未设防汛抗旱机构。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把防汛抗旱摆上重要议事日程。1956年,成立莆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定为常设机构,由县长或副县长兼任指挥,县人武部、驻军、政府办、农委、水电局领导兼任副指挥,配备专职办公人员4人,随时掌握雨情、水情、风情、旱情,上报下达,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每年汛前(4~5月)都召开会议,布置防汛工作,全面检查水利工程,对海堤、水库等水利设施,及时整修加固。严格控制水库蓄水位,东圳水库汛期蓄水位须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审批。对堤防隐患地段及时抢修加固,以防风、洪、潮的袭击。公路桥梁,电讯线路、居民住房、物资仓库等由各乡镇和有关主管部门负责,做到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确保安全。1987年,莆田县获福建省“防汛抗旱工作红旗单位”,1988年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授予“抗洪先进单位”称号。
第一节 水旱灾情
一、水灾
境内溪河密布,且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属山区雨源型。流域内平均暴雨强度为74~90毫米/日,多年年均降雨量900~170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匀,2~4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17~26%;5~6月份,降雨强度较大,雨时长而稳定,占全年降雨量的25~29%;,每年7~9月份,降雨强度最大,平均降雨强度为16毫米/日,为境内主汛期,占全年降雨量的26~40%,10~翌年1月份,降雨强度最小,占全年降雨量的10~20%。1952~1990年,境内暴雨成灾达20次,受淹农作物面积1.43~30.6万亩,受淹时间12~48小时,其中较大的10次,平均每次受灾17.75万亩,倒塌房屋3878间,死亡6人以上。严重的有4次。1956年9月19日,境内降雨为302毫米,木兰陂水位达4.77米,全县受淹农作物面积21.6万亩,死亡6人,房屋倒塌8033间,水毁工程1204处,其中海堤崩毁400处,长4500米。1973年7月3日,第一号台风正面袭击莆田县,强台风带来大暴雨,强度为历年最高,东圳水库过程总雨量369.8毫米,来水量达2400立方米/秒,木兰溪洪峰流量达3710立方米/秒,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由于木兰溪下游泄水量小于来水量,且受潮水顶托,加上台风、海潮夹击,沿海堤防决口。全县受淹212个大队,受淹农作物面积16.5万亩,房屋倒塌12877间,死亡14人,重伤51人,冲毁小(二)型水库5座,其他水利工程1000多处,船只损失137艘。
1983年6月16日晚至19日20时,全县普降大暴雨,降雨量达300~612毫米,沿海的北高公社降雨量达535毫米,埭头公社在11小时内降雨量达326.7毫米,平原的渠桥公社降雨量达612毫米,为建国以来所罕见。木兰陂6月19日20时洪峰水位4.51米,超过警域水位3.01米,洪峰流量3130立方米/秒。全县受淹221个大队,受淹农作物30.6万亩,房屋倒塌7101间,死亡9人。
1990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80天内遭受5次台风、暴雨、大潮的袭击,5次台风过程总雨量达121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1537毫米。其中第9号台风过境时,庄边吉云雨量达357.6毫米,9月7日至12日的第18号台风过境时,过程降雨量平原315毫米、沿海215毫米、山区462毫米、局部地区(新县、庄边)达462~499毫米,东圳水库入库洪峰流量达1192.3立方米/秒,木兰陂洪峰水位3.63米,8月下旬的12号台风和9月上旬的18号台风,外海潮位达6.90米。5次受灾统计,全县受灾有21个乡镇、376个行政村;受灾群众20.1万人,受灾农作物面积28.35万亩,房屋倒塌5539间,死亡19人,重伤20人,水毁工程2497处,经济损失达8641万元。
二、旱情
境内年降雨日数,山区42~48天、平原31~41天、沿海20~30天,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尤其沿海地区,多年平均蒸发量2130.3毫米,最多达2442毫米。境内降雨量由于月份分配不均,在农事季节中,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经常发生春、夏、秋旱。
建国前,虽有平原四大陂水利工程,但抗旱能力极低,大部分耕地为“望天田”。据记载,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至嘉定十六年(1223),就发生过大旱14次,每次几乎“种不入土”。明清时期,境内水利建设并无新的发展,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为对付郑成功义军,沿海实行“截界移民”政策,自壶山至天马侧出岩峋为界,濒海30里,有800平方公里土地尽被废弃,东甲遮浪堤坊陡门等水利工程被荡为海岸,水旱灾害经常发生。民国32年(1943)夏,雨水稀少,旱情已现,地霸何曾十、余景涛勾结县警察局长等人,在海滨开闸泄水办碾米厂,造成沟渠干涸,加重旱情,农村往往因旱争水引起械斗。
建国后,中共莆田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发动和组织群众,兴修蓄、引、提等水利工程,受旱面积逐年减少,至1990年易旱面积尚有12万亩,旱时不能保证灌溉面积22万亩。建国以来,较大的旱灾有12次。其中1986年7月12日至10月27日,旱情持续108天,全县受旱面积达21万亩,减收粮食27750吨,减收甘蔗3.9万吨,经济损失1701.3万元。
第二节 防御措施
一、防汛措施
建国后,汛期间,实行各级行政首长、主管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防汛工作责任制。每年汛前,粮食部门备好麻袋,木材公司备好木桩,农贸部门备好抢险器材,南北洋各村备好船只,做到随用随调随到。台风、暴雨、大潮来临之际,各大中小水库、海堤、等处都有专人日夜轮流值班和巡逻检查,密切注视水情、雨情。各所在地民兵、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抢险队伍,一旦出现险情,就及时投入抢险。同时,加强雨情、风情、水情、灾情监测,气象部门常年都按中、短期气象预测预报,及时通报天气情况及趋势,以便提前做好防汛准备。80年代,特别加强水库防汛,要求每座水库都要由当地的主要行政领导承包安全渡汛。1988年前,县设置防汛专用电讯、通讯网络。1988年后,组建专用无线电通讯网络,县防汛指挥部有基地台1部、手提对讲机4架,萩芦灌区、重点易涝区、重点小(一)型水库工程都配备专用手提对讲机,组成防汛专用无线组通讯网络,并在壶公山顶设置中传站,确保汛情、灾情的及时传递,以便统一指挥,灵活调度,加强防范,确保安全度汛。
全县根据多年防汛抗涝的实践,把南北洋易涝地区制作防汛预案和划分为三个淹没区,这对防汛抗灾具有极其重要指导作用。
附:重大的抗洪抗涝记略
1983年抗洪涝洪 水发生后,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全县紧急动员,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涝斗争,县、公杜组织1414名干部,在县领导的带领下,组织车辆24部、船只30艘,分赴渠桥、城郊、江口、平海、常太、西天尾、涵江等重点受灾的公社、水库,与受灾群众一起投入抗洪救灾第一线。境内驻军指战员,深入城郊、渠桥公社抢救被洪水包围的群众。以党员、团员、民兵27820人组成840队抢险队,有组织地进行抢救。抢救的物资有:草袋7230条,水泥35吨,木材40立方米,其它物资906担,车辆70部,船只184只,转移仓库31座,物资数量1105吨。转移灾民13221户59140人,县政府后勤组连夜加工馒头、姜糖汤供应灾民。
1990年抗洪涝 1990年连遭五次台风袭击击,暴雨强度大,受灾历时长,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全县人民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洪涝灾害,特别是在抗击9号、12号、18号台风的洪涝灾害中,县五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动148人次县乡(镇)机关,企事业干部出动4800人次,组织突击队162队48660人次,出动巡逻队86队3441人次,抢险队138队34500人次,日夜奋战在抗灾第一线。全县共投入麻袋8.15万条,木材78立方米、水泥250吨、钢材31吨、各种铁线20吨、柴油602吨、汽油20吨、车辆40部、各种船只10条,投入抗灾资金180万元、劳力32.5万人次。在南日海堤抢险斗争中,县、乡领导组织3500多人上海堤,南日驻军首长带领指战员,投入战风浪、保海堤的战斗;忠门镇全面发动群众对重点海堤薄弱地段进行加高培厚,全镇共组织抢险队44队1320人,发动群众5400多人,对东营,安柄等险堤进行加固,东峤赤岐村乌墓前海堤砌石护坡遭受风浪袭击,海堤岌岌可危,村干部带领群众数百人扑进风浪中,筑起人堤,乡党委领导及时赶到现场,奋战三个多小时,保住海堤。木兰溪、东圳水库及时预报水位及可能造成的灾情,县府主要领导坐镇指挥调度洪水,使下游平原免遭重大损失。在抗击18号台风暴雨灾害中,驻军部队在组织722名指战员,出动军车18辆,电台指挥车、机要车各一辆,冲锋舟2艘,橡皮舟5只,救生器材50多件,先后7次深入新度、土坂、洋埕等8个重点村,连夜营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108人安全转移。
二、抗旱措施
建国前,境内修池塘蓄水防旱,每遇旱情则用戽桶、吊桶、水伡等简单提水工具抗旱,旱情严重时,常因争水发生纠纷,甚至械斗。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在遇到旱情时,都组织群众或是拦溪取水,或是打井提取地下水,广辟水源,增强抗旱能力。在丘陵旱地或缺水地区改种耐旱作物。建设蓄水工程,以防旱抗旱。60年代在旱情严重时,利用各种提水工具,采取2~5级搬水抗旱,日投抗旱劳力最多达20万人次。1970年,全县有电灌站45处、55台,扬程5~21.5米,70年代及其以后,大力发展电力提水淡溉,而且对陂、坝、渠、圳等水利工程进行堵漏保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灌区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灌溉,同时增加抗旱经费和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进行防范,至1990年全县有电灌站176处、185台,抗旱能力大大增强。
附:1986年抗旱纪略
1986年持续夏旱、秋旱;历时108天,全县受灾面积21万亩。旱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分片包干,县乡两级组织干部2000多人深入旱区,与旱区人民一道抗旱,全县最多日出勤抗旱劳力达25万多人,动用机灌1920台22850匹马力,水伡1202部,戽桶8.1万只,组织群众抢修渠道237条,长309公里,修复陂坝180处,拨出抗旱柴油265吨,筹集资金53万元,对抗旱发挥重大作用。同时加强用水管理,统一水源,统一调度,计划用水,分片轮灌。东圳水库实行渠段流量包干灌溉用水责任制,规定奖赔制度,仅东圳水库就恢复灌溉面积1.1万亩。县商业、供销、农机部门及时调拨供应抗旱物资器械,水电部门组织人员深入沿海旱区,义务维修电灌机械120台1389匹马力,恢复改善灌溉面积73500亩。各受灾区也发动群众挖掘水源。大洋乡群众在田头新挖水窟279处,利用地下水灌溉;南安陂上游仅有来水量0.3立方米/秒,江口镇党委政府组织受益村在陂首安装18台潜水电泵和3台抽水机,日夜提水灌溉,增加流量0.5立方米/秒,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0.6万亩,同时利用自来水管道临时解决赤港华侨农场20000多人饮水困难。抗旱期间,全县引、蓄水工程共放水2.5亿立方米,对解决灌溉和保证人畜饮水起到一定作用。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