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提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9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提水工程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2
页码: 236-237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县水利建设提水工程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抽水灌溉、电力灌溉、农用大水井等。
关键词: 水利建设 莆田县 提水工程

内容

建国初,全县依靠池、塘、井、沟提水灌溉的耕地面积有12.9万亩,农民大多使用水车、吊桶、戽桶、水桶等工具提水灌溉。每年仅提水灌溉就需用500多万工日。农田常因水源不足和提水工具落后而受旱。1953年,挖掘农用大水井,开发地下水资源,1954年始用机械抽水灌溉,1964年兴建水轮泵提水灌溉,1965年采用电力灌溉,既扩大灌溉面积、增强抗旱能力,又节省劳动力。
  一、抽水灌溉
  1954年,渠桥乡横山村建第一座动力抽水机站,安装1台60匹马力木炭动力机抽水,灌溉面积500亩。随后动力抽水机推广至平原、丘陵地区。1962年,安装10多台60~30匹马力动力机抽水灌溉东圳渠道顶部旱地,平原利用沟船安装5~8匹马力动力机流动抽水灌溉。至1990年,全县有抽水机站2506处,装机容量22640马力,灌溉面积16.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20%。
  二、电力灌溉
  1965年,涵江塘头、南林建电灌站2处,分别安装4台和2台装机容量各100千瓦的电动机抽水,扬程19.5米,灌溉涵江、梧塘、江口3个公社的36个大队,面积达1.89万亩。1970年,全县有电灌站45处,电动机55台,装机容量1591千瓦,扬程5~21.5米,灌溉面积5.87万亩。1990年全县有电灌站176处,装机容量3570千瓦。
  1957年,县水电局在白沙乡白沙村利用萩芦溪水源,筑滚水坝,提高水头差,安装2台40-6-15的串联水轮泵,出水管直径15厘米,提水灌溉发电。1964年庄边公社庄边溪水轮泵站安装1台40型水轮泵,发电装机20千瓦,解决当地照明用电和灌溉用水。1967年华亭园头大队在木兰溪筑坝引水,安装2台80型水轮泵,灌溉面积千亩。至1967年全县共安装各类型水轮泵127台,灌溉面积7966亩。水轮泵因常被洪水淹没,机械容易损坏而逐渐淘汰,或被抽水机电灌站所取代。至1990年止,全县水轮泵站仅存9处,灌溉面积500亩。
  三、农用大水井
  建国前,莆田群众就有凿井提水灌溉的习惯。1953年,沿海地区发动群众大力开发地下水源,修建农用大水井,井直径10~40米,深7~10米。至1957年,全县有农田水井2.5万口,可灌溉万亩左右。1958年以后,大、中型水库相继建成,水井被水库引水灌溉所代替,有的填为田地,留下部分水井补充水库灌溉之不足,至1990年底止,全县有农用水并1819眼。忠门镇莆禧村西沙自然村挖一口直径35米、深10米的大井,井壁开一道宽2米的台阶,供上下挑水之用。井旁安装1台16匹马力的动力机抽水,成为机械与人工提水相结合的勺羹式大井,为县内最大的农用水井。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