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引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引水工程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4
页码:
222-225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县引水工程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木兰陂、泗华陂、南安陂、太平陂、外渡引水工程、小型引水工程等。
关键词:
水利建设
莆田县
引水工程
内容
一、木兰陂
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女子钱四娘携钱十万缗来莆,在木兰溪将军岩前建陂,因基础地质复杂,水势右急左缓、不能抵挡山洪冲击,陂刚建成就被洪水冲垮,钱四娘巡陂遇洪,落水身亡。其后,长乐进士林从世又携钱十万缗,在今木兰陂下游近1公里的温泉口筑陂,因港狭弯急,又被海潮冲毁。宋熙宁八年(1075),侯官李宏,应诏来莆第三次筑陂,在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吸取钱、林两次筑陂失败的教训,经过细心勘测,选定钱、林两陂址之间河宽流缓的木兰山下作为陂址,历时8年,元丰六年(1083)建成。这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古代引水工程,也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一)枢纽工程
拦河坝为木兰的主体工程。陂长219米,由溢流堰闸和重力坝组成。南端堰闸长113米,高3.65米,有闸门32孔,后堵南2孔,北1孔,今有28孔和1孔冲砂闸,堰闸宽2.1~2.4米,总宽70.4米,闸墩长5.5~6.0米,墩宽1.9米,墩高上游0.7米,下游1.4米,上游坦水长12米,下游坦水长20米以上。体底宽40~50米,南端设一道冲沙闸,利于排除砂砾淤积,减少直冲南洋进水闸的泥沙,北端重力式滚坝长138米,坝外坡砌成台阶式,坝顶比堰墩略高,呈三角形状,与上游的陂埕相连接。木兰陂整体设计合理,具有溢洪、挡潮、灌溉等综合功能。
(二)渠系配套工程
1.南洋渠系 于建陂时在陂南端建迥澜桥进水闸(亦称惠南桥),闸高3米,双孔,左宽2.85米,右宽3.25米,正常引水量为11立方米/秒,沟道总长173公里,可蓄水1700万立方米。南洋平原的渠桥、黄石、笏石、北高4个乡镇77个村受益,灌溉面积7.30万亩。
北洋渠系 元延祐二年(1315)创建“万金陡门”即进水闸,正常进水流量为5.5立方米/秒,渠道总长185.5公里,可蓄水1400万立方米。西天尾、梧塘两镇92个村及城厢区、涵江区受益,灌溉面积6.4万亩。
配套工程 郑坂(后廖)陡门、洋埕陡门、林墩陡门、东山陡门、港利沙田小陡门、章鱼港小陡门、荷包濑石堰、水则关。
1949~1990年,共投工209万工日,投资985万元,先后修建涵闸9座、42孔,其中:涵坝15孔、东山2孔、阔口2孔、港利6孔、桥兜3孔、遮浪3孔、田厝2孔、集奎红旗闸6孔、江东3孔,增加排洪流量1098立方米/秒。增建排水涵洞55座、区间排水闸4座、分水闸7座,控制闸55座、进水涵洞150座,以控制水位、增加排洪量,形成蓄引排灌系统化。其主要排洪设施有:陈桥涵坝水闸、东山水闸、田厝水闸、宁海水闸、港利水闸、江东水闸、遮浪水闸、红旗水闸、阔口水闸、新溪溢流堰。
二、泗华陂
泗华陂亦称使华陂,位于延寿溪下游,离城4公里,陂南为龙桥村,陂北为下郑村,陂长253.12米、高5米、顶宽1.20米,中央设溢流堰,宽42米,深0.65米,以利排洪。南渠经龙桥、泗步岭出吴公流入延寿,灌溉面积100多亩;北渠经下郑、洋西、下刘、白杜、下尾(内湖),灌溉面积3000多亩。
泗华陂建筑年代无考,《兴化府志》卷五十三载:“唐吴兴筑延寿陂,专为灌溉平洋尊贤里,地高未食其利,泗华陂建成,始分水北注”。明天顺二年(1458),参政方逵重修。
建国后,成立华陂管理委员会,1953年10月在溪白村店仔头修建一座横跨延寿溪长63米的倒虹吸管,开挖渠道2.75公里,修建进水闸、排水闸、公路涵洞3座,灌溉畅林、北大农田1074亩。1956年初,泗泗华陂并入木兰陂灌区。1958年扩建泗华陂,北渠进水涵洞改为闸门,新开渠道4.67公里,建木质渡槽6座,灌溉埭里、安仁、吴江农田0.8万亩,陂首加高0.5米,坝顶全部砌平,不留缺口,受益面积由0.3万亩增至1.2万亩,基本实现自流灌溉。1960年,东圳水库建成,泗华陂左渠划归东圳灌区管理。
延寿陂居泗华陂下游东南1公里处,地名杜塘,延寿溪西附山,东距海,南北通埔、溪流出渡塘,赴埔径流入海,不足灌田。唐建中间(780~783),邑人吴兴塍海为田,在杜塘筑堤阻潮,叠石成陂,遏溪流入沙塘坂,灌溉北洋平原,名为延寿陂,今已不见工程遗迹。
三、南安陂
南安陂位于萩芦溪下游江口石狮泗坝自然村,离江口镇5公里。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创建,旧名南湾上下洋陂,从溪循山作圳入沟,灌江口九里洋一带。陂高1.5米,长342米,右侧有进水闸1座,高2米、宽3米,有单孔排沙闸1座,渠长10.2公里,灌溉面积7000亩。绍兴十五年(1145),县丞王康功率众重修。明正统七年(1442)陂坏,知县刘玑率众修复,将南湾上下洋陂重修为一,改名南安陂。民国时,陂身年久失修,渗漏不堪,民国31年(1942)当局以“有利军事”为名,毁掉渠道,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困难。
1950年,成立南安陂管理委员会,堵塞陂身漏洞,整修被毁渠道,恢复灌溉面积0.8万亩。1955年1月对灌区进行全面扩建,抬高三十六埔渠道1米,新开双鱼山至普陀庵总干渠1条,长1.25公里,开左右干渠2条,左干渠长2公里,直达新墩滩地,右干渠长7.25公里,延至后郭滩地,又开挖支渠14条、分渠5条,总长22公里,毛渠200多条,修建大小水利建筑物265座,至1956年2月竣工,灌溉江口、海星、新墩、李厝厝、前面、五星、东楼、西楼、石东、石西、新前、丰山、丰美、鳌山、后郭等15个村,增加灌溉面积5000亩,改提水灌溉为自流灌溉7600亩。1971年后,灌区面积达11686亩,比建国前的3000多亩,增加2.6倍。县人民政府对南安陂不断整修、配套、加固,左右干渠和支渠总长29.5公里、毛渠49公里,建成大小建筑物204座,有效灌溉面积达12842亩,抗旱标准从30天提高到80天,工程投工315.39万工日,投资578万元。
四、太平陂
太平位于萩芦溪上游萩芦乡崇林村莲花石下,离城20公里。《兴化府志》载;“太平陂,亦名太和陂,宋嘉祐间(1056~1063)知军刘谔创,灌兴教、延寿二里田七百顷”。“谔址石溪流堰为陂,深二丈、宽20丈,水色绀碧,流源演迤,乃作圳引而南注,圳沿山而行,皆用石砌理,遇山壑断处,乃作砥柱联驾石船而飞渡之,其势盘折,蛇行二十余里,及入境,乃分上下二圳,上圳得水七分以灌兴教、延寿二里高仰田土,下圳得水三分,专灌兴教里吴塘、漏头等处平洋田地”。
宋绍定间(1228~1233)和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次重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道光二年(1822)重修上下圳渠道。
1951年,成立太平陂灌区管理委员会,分期整治,全面整修加固首,加高滚水坝,增加引水量,开挖南埔至刘庄渠道4.6公里,修水利建筑物28座,增加灌溉面积0.4648万亩(原灌溉面积0.8万亩)。1957年,又挖支渠3条总长8.6公里,分渠11条总长13.5公里,修水利建筑物35座,增加灌溉面积0.4353万亩,总灌溉面积达1.5758万亩。
1972年,外度引水工程通水后,渠道提高13米,扩大断面8.55公里,新开渠道13.9公里,增建水利建筑物130座,其中长400米石拱渡槽6座,灌溉面积增至2.3625万亩。1976~1990年,太平陂渠道在原基础上逐步实现石渠化,至1990年止,干支渠长41.95公里,附属建筑物245座,灌溉5个乡镇30个行政村,面积1.53万亩,投工181.4万工日,投资235万元。
五、外渡引水工程
1958年,外渡引水工程、东圳水库同时上马,后因农田水利基建战线太长,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而下马。
1971年3月,成立莆田县外渡引水工程指挥部,县革委会主任韩德厚任指挥,同年12月动工,以公社为单位分18个民工团,共8万多劳力奋战工地,于1972年7月1日建成通水。
外渡引水工程建有连拱坝1座,引水渠1条。引水渠平均流量3.92亿立方米,丰年雨量可达6亿立方米,连拱坝为石砌,位于白沙镇龙西村龙洞,工程分两期施工。
第一期工程,1971年12月动工,坝高设计15米,首期先砌10米,蓄水库容160万立方米,拱坝由6跨5个支墩、2个隔墙、2个重力挡水墙组成,坝长180米,其中溢流段长122.3米,迎水坡比1∶0.2,倾斜度78°41′,拱圈厚2米,拱轴半径11.1米,弧长23.25米,圆心角120°,中心距21米,净跨17.5米,支墩厚3.5米,顶长4米,底长23.5米,成梯形断面;拱坝左侧砌一条1×1.2米宽高输水涵洞,回归灌溉太平陂、南安陂灌区。工程由埭头公社负责施工,投工18万工日,投资20万元,于1972年5月竣工。工程质量优良,造型美观,为全省第一座连拱坝。
第二期工程,1977年9月动工,连拱坝加高5.1米,支墩加长8.5米,蓄水增加326万立方米,总库容达486万立方米。连拱坝加高后,为消除水跃而引起的冲刷,在连拱坝下游42米处,增建二道坝1处,长102米,高4米,投工3.6万工日,投资37.7万元。
外渡引水渠全长32.5公里,渠道绕山经萩芦、梧塘、西天尾、城郊等4个乡镇,至东圳水库左岸溢洪道旁流入库内,多年平均引水量6052万立方米,增加东圳水库来水量和补充南北洋水源之不足,沿途有大小建筑物220座,其中单跨40米、长90米的石盘石拱渡槽;单跨23米、长32米的坑口石拱渡槽为较大工程。有进水闸1座,节水闸11座,引洪、排沙闸各1座,排洪涵洞1座,溢水堰3座,公路桥5座,还有人行桥、溢水堰、放水孔等。引水渠共投工645万工日,投资921万元,其中国家拨款210万元。
六、小型引水工程
处 1990年,全县有小型引水工程13处,每灌溉面积300~1500亩。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木兰陂饮水工程
相关专题
莆田县枢纽工程
相关专题
南洋渠系配套工程
相关专题
北洋渠系配套工程
相关专题
泗华陂引水工程
相关专题
南安陂引水工程
相关专题
太平陂引水工程
相关专题
外渡引水第一期工程
相关专题
外渡引水第二期工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