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篇 水利 水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90
颗粒名称:
第七篇 水利 水电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36
页码:
221-256
摘要:
本篇记述了莆田县水利、水电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水利建设、引水工程、防汛抗旱、水电建设、水利管理等。
关键词:
水利
水电
莆田县
内容
莆田境内溪河广布,木兰溪及其延寿淡和萩芦该为三大水系,年平均降水量900~1700毫米、径流深度在600~100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为22.0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存量为1.19亿立方米,可供开采量为0.21亿立方米,理论水电蕴藏量为8.66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31万千瓦,境的水资源给水利水电的开发利用提供基本条件。
自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起,境内已开凿水塘,筑堰堵水。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后,境内的水利建设不断发展,群众利用溪流筑陂引水灌田,取代前人凿塘灌田的作法,相继在三大溪河中建成木兰、泗华、太平、南安四大陂,灌田10万多亩。明洪武年间,官府为防御倭寇,撤镇海石堤修建平海卫城和莆禧所城,致使土堤多次崩坏,海潮淹没南北洋。清顺治年间,实行“截界移民”,南北洋濒海30里的300平方公里土地尽被废弃,东甲遮浪堤防陡门等水利工程被荡为海港,水旱灾害多次发生。民国期间,水利工程废驰失修,旱情严重。建国前农田灌溉方式简陋,水利设施只有陂、水塘、堤、水井等简易灌溉工程,灌溉面积既小,抗灾能力又低。境内大部分耕地属“望天田”,水资源开发利用极低,水旱灾害频繁。
建国后,贯彻“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的指导思想,广泛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开发水资源,多次形成水利水电建设高潮。建国初至1957年,动工兴建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4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9094处,同时对古老的木兰、太平、南安、泗华四大陂进行整治和堤防的加高培厚等,效益显著。1958~1960年,全县掀起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群众运动。兴建了大型的东圳水库及176公里长的干支渠。还建成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6座。之后,兴建石顶水电站,东圳水电站。但由于水利水电管理上长期存在的“重建轻管”思想,工程效益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水利水电工作转向建设与管养并重,在恢复、整修加固原有水利水电设施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水利水电建设规模。至1990年,全县现有大小水库85座,引水工程68处,有效灌溉面积48.74万亩,占总面积的89.3%,中、小水电站87处,装机容量1.594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013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2.1696亿千瓦时的20%;并入电网5处7台2.705万千伏安,建成电网线路总长2849.1公里,有配电变压器1268台、容量13.0573万千伏安。1990年,年供电量达2.17亿千瓦时,电网覆盖一县(莆田县)二区(城厢区、涵江区),供电村达471个,占一县二区村总数96;修建堤防工程281.82公里,其中海堤167.27公里,保护耕地35.13万亩;建成供水工程1054处,受益人口36.32万人。莆田已摆脱“十年九旱”、“油灯照明”的历史,1989年经国家水利部评选定,授予“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1990年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水利水电建设先进县”和省农田水利水电建设“闽水杯”竟赛一等奖。
第一章 水利建设
第一节 引水工程
一、木兰陂
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女子钱四娘携钱十万缗来莆,在木兰溪将军岩前建陂,因基础地质复杂,水势右急左缓、不能抵挡山洪冲击,陂刚建成就被洪水冲垮,钱四娘巡陂遇洪,落水身亡。其后,长乐进士林从世又携钱十万缗,在今木兰陂下游近1公里的温泉口筑陂,因港狭弯急,又被海潮冲毁。宋熙宁八年(1075),侯官李宏,应诏来莆第三次筑陂,在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吸取钱、林两次筑陂失败的教训,经过细心勘测,选定钱、林两陂址之间河宽流缓的木兰山下作为陂址,历时8年,元丰六年(1083)建成。这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古代引水工程,也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一)枢纽工程
拦河坝为木兰的主体工程。陂长219米,由溢流堰闸和重力坝组成。南端堰闸长113米,高3.65米,有闸门32孔,后堵南2孔,北1孔,今有28孔和1孔冲砂闸,堰闸宽2.1~2.4米,总宽70.4米,闸墩长5.5~6.0米,墩宽1.9米,墩高上游0.7米,下游1.4米,上游坦水长12米,下游坦水长20米以上。体底宽40~50米,南端设一道冲沙闸,利于排除砂砾淤积,减少直冲南洋进水闸的泥沙,北端重力式滚坝长138米,坝外坡砌成台阶式,坝顶比堰墩略高,呈三角形状,与上游的陂埕相连接。木兰陂整体设计合理,具有溢洪、挡潮、灌溉等综合功能。
(二)渠系配套工程
1.南洋渠系 于建陂时在陂南端建迥澜桥进水闸(亦称惠南桥),闸高3米,双孔,左宽2.85米,右宽3.25米,正常引水量为11立方米/秒,沟道总长173公里,可蓄水1700万立方米。南洋平原的渠桥、黄石、笏石、北高4个乡镇77个村受益,灌溉面积7.30万亩。
北洋渠系 元延祐二年(1315)创建“万金陡门”即进水闸,正常进水流量为5.5立方米/秒,渠道总长185.5公里,可蓄水1400万立方米。西天尾、梧塘两镇92个村及城厢区、涵江区受益,灌溉面积6.4万亩。
配套工程 郑坂(后廖)陡门、洋埕陡门、林墩陡门、东山陡门、港利沙田小陡门、章鱼港小陡门、荷包濑石堰、水则关。
1949~1990年,共投工209万工日,投资985万元,先后修建涵闸9座、42孔,其中:涵坝15孔、东山2孔、阔口2孔、港利6孔、桥兜3孔、遮浪3孔、田厝2孔、集奎红旗闸6孔、江东3孔,增加排洪流量1098立方米/秒。增建排水涵洞55座、区间排水闸4座、分水闸7座,控制闸55座、进水涵洞150座,以控制水位、增加排洪量,形成蓄引排灌系统化。其主要排洪设施有:陈桥涵坝水闸、东山水闸、田厝水闸、宁海水闸、港利水闸、江东水闸、遮浪水闸、红旗水闸、阔口水闸、新溪溢流堰。
二、泗华陂
泗华陂亦称使华陂,位于延寿溪下游,离城4公里,陂南为龙桥村,陂北为下郑村,陂长253.12米、高5米、顶宽1.20米,中央设溢流堰,宽42米,深0.65米,以利排洪。南渠经龙桥、泗步岭出吴公流入延寿,灌溉面积100多亩;北渠经下郑、洋西、下刘、白杜、下尾(内湖),灌溉面积3000多亩。
泗华陂建筑年代无考,《兴化府志》卷五十三载:“唐吴兴筑延寿陂,专为灌溉平洋尊贤里,地高未食其利,泗华陂建成,始分水北注”。明天顺二年(1458),参政方逵重修。
建国后,成立华陂管理委员会,1953年10月在溪白村店仔头修建一座横跨延寿溪长63米的倒虹吸管,开挖渠道2.75公里,修建进水闸、排水闸、公路涵洞3座,灌溉畅林、北大农田1074亩。1956年初,泗泗华陂并入木兰陂灌区。1958年扩建泗华陂,北渠进水涵洞改为闸门,新开渠道4.67公里,建木质渡槽6座,灌溉埭里、安仁、吴江农田0.8万亩,陂首加高0.5米,坝顶全部砌平,不留缺口,受益面积由0.3万亩增至1.2万亩,基本实现自流灌溉。1960年,东圳水库建成,泗华陂左渠划归东圳灌区管理。
延寿陂居泗华陂下游东南1公里处,地名杜塘,延寿溪西附山,东距海,南北通埔、溪流出渡塘,赴埔径流入海,不足灌田。唐建中间(780~783),邑人吴兴塍海为田,在杜塘筑堤阻潮,叠石成陂,遏溪流入沙塘坂,灌溉北洋平原,名为延寿陂,今已不见工程遗迹。
三、南安陂
南安陂位于萩芦溪下游江口石狮泗坝自然村,离江口镇5公里。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创建,旧名南湾上下洋陂,从溪循山作圳入沟,灌江口九里洋一带。陂高1.5米,长342米,右侧有进水闸1座,高2米、宽3米,有单孔排沙闸1座,渠长10.2公里,灌溉面积7000亩。绍兴十五年(1145),县丞王康功率众重修。明正统七年(1442)陂坏,知县刘玑率众修复,将南湾上下洋陂重修为一,改名南安陂。民国时,陂身年久失修,渗漏不堪,民国31年(1942)当局以“有利军事”为名,毁掉渠道,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困难。
1950年,成立南安陂管理委员会,堵塞陂身漏洞,整修被毁渠道,恢复灌溉面积0.8万亩。1955年1月对灌区进行全面扩建,抬高三十六埔渠道1米,新开双鱼山至普陀庵总干渠1条,长1.25公里,开左右干渠2条,左干渠长2公里,直达新墩滩地,右干渠长7.25公里,延至后郭滩地,又开挖支渠14条、分渠5条,总长22公里,毛渠200多条,修建大小水利建筑物265座,至1956年2月竣工,灌溉江口、海星、新墩、李厝厝、前面、五星、东楼、西楼、石东、石西、新前、丰山、丰美、鳌山、后郭等15个村,增加灌溉面积5000亩,改提水灌溉为自流灌溉7600亩。1971年后,灌区面积达11686亩,比建国前的3000多亩,增加2.6倍。县人民政府对南安陂不断整修、配套、加固,左右干渠和支渠总长29.5公里、毛渠49公里,建成大小建筑物204座,有效灌溉面积达12842亩,抗旱标准从30天提高到80天,工程投工315.39万工日,投资578万元。
四、太平陂
太平位于萩芦溪上游萩芦乡崇林村莲花石下,离城20公里。《兴化府志》载;“太平陂,亦名太和陂,宋嘉祐间(1056~1063)知军刘谔创,灌兴教、延寿二里田七百顷”。“谔址石溪流堰为陂,深二丈、宽20丈,水色绀碧,流源演迤,乃作圳引而南注,圳沿山而行,皆用石砌理,遇山壑断处,乃作砥柱联驾石船而飞渡之,其势盘折,蛇行二十余里,及入境,乃分上下二圳,上圳得水七分以灌兴教、延寿二里高仰田土,下圳得水三分,专灌兴教里吴塘、漏头等处平洋田地”。
宋绍定间(1228~1233)和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次重修。清乾隆十三年(1748),道光二年(1822)重修上下圳渠道。
1951年,成立太平陂灌区管理委员会,分期整治,全面整修加固首,加高滚水坝,增加引水量,开挖南埔至刘庄渠道4.6公里,修水利建筑物28座,增加灌溉面积0.4648万亩(原灌溉面积0.8万亩)。1957年,又挖支渠3条总长8.6公里,分渠11条总长13.5公里,修水利建筑物35座,增加灌溉面积0.4353万亩,总灌溉面积达1.5758万亩。
1972年,外度引水工程通水后,渠道提高13米,扩大断面8.55公里,新开渠道13.9公里,增建水利建筑物130座,其中长400米石拱渡槽6座,灌溉面积增至2.3625万亩。1976~1990年,太平陂渠道在原基础上逐步实现石渠化,至1990年止,干支渠长41.95公里,附属建筑物245座,灌溉5个乡镇30个行政村,面积1.53万亩,投工181.4万工日,投资235万元。
五、外渡引水工程
1958年,外渡引水工程、东圳水库同时上马,后因农田水利基建战线太长,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而下马。
1971年3月,成立莆田县外渡引水工程指挥部,县革委会主任韩德厚任指挥,同年12月动工,以公社为单位分18个民工团,共8万多劳力奋战工地,于1972年7月1日建成通水。
外渡引水工程建有连拱坝1座,引水渠1条。引水渠平均流量3.92亿立方米,丰年雨量可达6亿立方米,连拱坝为石砌,位于白沙镇龙西村龙洞,工程分两期施工。
第一期工程,1971年12月动工,坝高设计15米,首期先砌10米,蓄水库容160万立方米,拱坝由6跨5个支墩、2个隔墙、2个重力挡水墙组成,坝长180米,其中溢流段长122.3米,迎水坡比1∶0.2,倾斜度78°41′,拱圈厚2米,拱轴半径11.1米,弧长23.25米,圆心角120°,中心距21米,净跨17.5米,支墩厚3.5米,顶长4米,底长23.5米,成梯形断面;拱坝左侧砌一条1×1.2米宽高输水涵洞,回归灌溉太平陂、南安陂灌区。工程由埭头公社负责施工,投工18万工日,投资20万元,于1972年5月竣工。工程质量优良,造型美观,为全省第一座连拱坝。
第二期工程,1977年9月动工,连拱坝加高5.1米,支墩加长8.5米,蓄水增加326万立方米,总库容达486万立方米。连拱坝加高后,为消除水跃而引起的冲刷,在连拱坝下游42米处,增建二道坝1处,长102米,高4米,投工3.6万工日,投资37.7万元。
外渡引水渠全长32.5公里,渠道绕山经萩芦、梧塘、西天尾、城郊等4个乡镇,至东圳水库左岸溢洪道旁流入库内,多年平均引水量6052万立方米,增加东圳水库来水量和补充南北洋水源之不足,沿途有大小建筑物220座,其中单跨40米、长90米的石盘石拱渡槽;单跨23米、长32米的坑口石拱渡槽为较大工程。有进水闸1座,节水闸11座,引洪、排沙闸各1座,排洪涵洞1座,溢水堰3座,公路桥5座,还有人行桥、溢水堰、放水孔等。引水渠共投工645万工日,投资921万元,其中国家拨款210万元。
六、小型引水工程
处 1990年,全县有小型引水工程13处,每灌溉面积300~1500亩。
第二节 蓄水工程
1955~1990年,莆田先后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1座、小(二)型水库72座、山塘1万多座,有效灌溉面积达32.2万亩。
一、东圳水库
枢纽工程 1958年3月,成立莆田县东圳水库工程指挥部,省水电厅晋江工程局刘序文、周连贵任指挥,工程师高宝善、副县长许子斌任副指挥。1958年6月动工,1960年4月竣工通水,共完成土石方2007万立方米,投工3643万工日,总投资4748.92万元,其中水库投资3192.07万元,渠道投资1556.85万元,淹没耕地1.17万亩,移民2666户;13382人,拆迁房屋14847间。
水库流域面积 321平方公里,河道长40.5公里,总库容量4.35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80.5米罗零高程(下同),相应库容量2.827亿立方米,死水位高程50米,死库容400万立方米,正常水位面积17.756平方公里。
工程由大坝、输水涵洞、溢洪道3大建筑物组成。
大坝 高度58.6米,坝顶宽8米,防浪墙1道,高1米,坝长367米,粘土心墙混合坝型,坝心浇灌一道混凝土齿墙直接两岸山坡接合槽,迎水坡比自下而上为1∶4.22、1∶3.33、1∶2.94、1∶0.5,中间有平台3道,宽度分别为8米、2米、1.5米;背水坡比自下而上为1:3;13.30;1∶2.53;1∶75;1∶0.5;中间有平台3道,宽度分别为8米、2米、1.55米,内外坝坡均用大块石干砌护坡,坝底最大宽度354米,为石英斑岩基础。
输水涵洞 由大坝右侧山坡内坚硬岩层开凿而成,全长332.6米,直径4米,进水口高程50米,出水口高程38.033米。进水口建1座高35.5米的钢筋混凝土放水塔,安装两道事故闸门,两台各10吨的卷扬机,出水分叉管4道,输水量为26立方米/秒。
溢洪道 位于大坝左侧山坡上,宽60米、坡长190米,比降为1∶50和1:7,岩石基础,进口设开敞式控制闸1座,分5孔,每孔净宽10米,闸底高程73.5米,闸墩4道,有启闭房1座和3米宽人行桥1道,安装5台40吨电动启闭机。
渠道工程 1958年6月成立莆田县东圳渠道工程指挥部。1959年9月渠系工程全面开工,组成9个民工团,分段包干,历时8个月,东圳水库干支渠工程于1960年4月竣工通水。
东圳干渠从输水涵洞出水口高程38.033米处开始,经大坝右侧天马山蜿蜒南行,绕过南山广化寺,跨过木兰溪,经过壶山山麓,直奔沿海。东圳渠系工程有干渠1条,全长89公里,支渠11条,总长87公里。
渠系沿线有大小建筑物24类计325座,其中较大的有下林、山牌渡槽,木兰倒虹吸管,红山水库、东湖、上营边的倒虹吸管等20座。受益的有城郊、渠桥、黄石、笏石、北高、东峤、埭头、平海、忠门、东庄等10个乡镇的225个行政村,1962年省水电厅核定其灌溉面积为30万亩,其中自流灌溉22.5万亩。
1963年冬至1964年春,修建石顶地面渡槽、钢筋混凝土输水槽,全长134米,底宽4.10米,高4.0米。
1960年5月,建成木兰倒虹吸管。为木质结构,双管并列,横跨木兰溪,全长356.3米,架设在22个跨溪排架上,木管内径2.1米,经10多年时间输水运行,木管腐烂,1973年冬动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管内径2.4米,压载跨溪排架上,耗资98万元。
1978年,吸取河南特大洪水灾害大坝被冲垮的严重教训,县委、县府决定加高加固保坝工程。同年10月保坝(坝加固扩建)工程开工,坝顶高程由原来84.59米增至88.60米,坝长由原来360米增至367米,投资47.5万元,1979年12月竣工。
1978年,东圳水库干支渠扩建工程开工,渠三面皆用石块浆砌防渗,提高水的利用率,完成干渠1条,支渠23条,总长259公里,完成土石方328万立方米,投资1720万元,1980年春竣工。
同年冬,筱南隧洞开工,洞长318米,宽、高各6米,输水能力40立方米/秒,比原渠缩短3444米,完成土石方13760立方米,其中石方11710立方米,投资27.5万元,1979年底竣工,1981年正式通水。
1981年9月9日溢洪道改建工程动工,堰顶高程由原来75.5米降至73.5米,拆除实用堰坝2米,溢洪道下游筑护岸重力墙80米,导流墙27米,拆除10×5米的5扇人工手摇弧形闸门,安装5扇10×7米升卧式平面钢闸门,投资193.57万元,1984年8月竣工,最大泄洪能力4045立方米/秒,相应洪水位88.10米。
二、东方红水库
东方红水库位于江口镇官庄村,离江口镇10公里,在福清与莆田交界的蒜溪上,工程由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设计,有主副坝两段,粘土心墙坝,坝基中心有混凝土齿墙1道,坝高47.5米,顶长413米,顶宽6米,防浪墙高0.8米,迎水坡比为1∶4、1∶251∶1.6,背水坡比为1∶1.7、1∶2.0、1∶1.2,用石块干砌护坡。其中副坝高24米,长151米,迎水坡比为1∶3、1∶2.7、1∶2.4,背水坡比为1:2、1∶2.5、1∶2,草皮护坡。库容2120万立方米,其中死库容150万立方米,属中型水库,库内淹没土地1514亩。主坝左侧设钢筋混凝土输水涵洞1条,长171米,内径1.5米,锥阀闸门启闭,输水量4.5立方米/秒;钢筋混凝土圆形放水塔1座,高38.5米。溢洪道于副坝左侧,劈坡建成,控制闸5孔,孔口5×6米,总长34米,闸墩厚1米,长16米,闸门为钢筋网混凝土结构,控制闸下段连接两段不同坡变陡坡,第一段宽34米,长63.39米,比降1∶20,基础为坚硬岩石,第二段陡坡宽34米,长155.41米,基础较差,为钢丝混凝土结构,衬砌厚0.5米。
东方红水库1966年10月动工,1969年5月竣工,历时2年7个月。由于福清塘边军垦农场缺水灌溉,在省水电厅支持下,经莆田、福清两县和驻军三方协调,其工程投资、投工,除由部队负责部分外,两县分别负责6成、4成。工程由5028部队副师长任指挥,两县副县长任副指挥,投工395万工日,投资590万元,其中军队60万元。灌溉面积3万亩,其中驻军1万亩。
三、小(一)型水库
石塘水库 位于平海乡鹭峰山麓的石塘村,离平海乡6公里,库容量113万立方米,其中死库容5.25万立方米。主坝高16.58米,坝长219米,坝顶宽3.7米,副坝高4.5米,长60米,顶宽4米。主副坝背坡皆为草皮护坡,坝左侧石砌拱涵输水洞1条,高0.75米,宽0.6米,长89.5米,输水流量2.5立方米/秒,进水口建水塔1座,右侧山坡设堰式溢洪道,底宽27米,长100米,高1.7米,洪峰排流量为73.6立方米/秒。1955年10月动工,1956年3月竣工。有干支渠10条,总长22.5公里,建筑物28座,灌溉面积4000亩,石塘、西柯、溪边、北峤4个村受益,共投工16.5万工日,投资12.4万元。
海头水库 位于灵川镇利角村血口,离灵川镇6公里,库容量155万立方米,死库容1.2万立方米,土坝高24.1米,长61.5米,顶宽4.5米,大坝右侧坝砌石拱涵输水洞1条,高0.7米,宽0.5米,长100.25米,输水流量0.5立方米/秒;左侧为溢洪道,闸门3孔,每孔宽2.73米,高3.5米,用10吨启闭机操作,有大小建筑物92处,灌溉面积4151亩,东沙、大埔、海头、利角、东海、东朱6个村受益,共投工22.9万工日,投资9.58万元,1955年12月动工,经三次续建,于1961年1月竣工。
桂山水库 位于壶公山南麓灵川镇桂山村柯坝头,离灵川镇3.5公里,库容量323.5万立方米,死库容20万立方米。坝高23.26米,坝长138米,顶宽6米,内砌块石护坡。坝左侧砌石拱涵输水洞1条,高1.2米、宽1米、长94米,砌石启闭塔1座,用10吨启闭机操作,输水流量3立方米/秒。大坝右侧为溢洪道,堰宽28米,高2.2米,下接陡坡,宽13米,长173米,岩石基础,洪峰排洪量135立方米/秒。1956年10月动工,1957年6月竣工,共投工49.12万工日,投资35万元。灌溉面积9450亩,桂山、柯朱、青山、下尾、碳灶、渠桥乡东埔等6个村96个村民小组受益。
径里水库 位于灵川镇云庄村虎头宫,离灵川镇4公里,库容量995万立方米,死库容45万立方米。坝高27米,长110米,顶宽6.5米,上植草皮,下砌石护坡。大坝左侧砌石拱涵输水洞1条,高1.8米,宽1.2米,长112米,输水流量3.8立方米/秒;砌石水塔1座,用10吨启闭机操作。大坝右侧为堰式溢洪道1条,堰底宽34米,长114米,洪峰排洪量225立方米/秒,岩石基础。总干渠长0.57公里,左干渠长18.43公里,与桂山水库过坝干渠相连接,右干渠长12公里,支渠16条,长25.1公里。共有大小建筑物85座,其中渡槽16座,倒虹吸管3座,节制闸13座,排水闸36座,涵洞17座。云庄、东进、西墩、何寨、蔡亭、西黄、西厝、蔡厝等8个村、99个村民小组受益,灌溉面积11320亩。1957年12月3日动工,1958年4月10日竣工,共投工104万工日,投资45万元。
石盘水库 位于西天尾镇后卓村,离西天尾镇1公里。土坝高30.5米,长110米,顶宽5米,防浪墙1道,高1米,迎水坡比为1∶4.25、1∶3、1∶2;背水坡比1∶2、1∶3.1、1∶2,内外坡砌石护坡。大坝左侧有砌石拱涵输水洞1条,长97米,高1.65米,宽1.1米,石砌进水塔1座,铸铁平板闸门,输水流量4立方米/秒。大坝右侧为溢洪道,均为岩石开炸而成堰型式,宽70米,长336米,洪峰排洪量310立方米/秒。库容量225.7万立方米,死库容20.88万立方米,左干渠长8公里,右干渠长4公里,支渠2公里,建筑物50座,其中节制闸3座,排水闸12座,涵洞35座,灌溉面积8100亩,后埔、枫林、东升、龙山、渭阳、三山、碗洋、后营、后卓、溪白、九华农场、城郊乡的洋西村受益。1957年10月动工,1958年4月竣工,共投工67.25万工日,投资36.1万元。
沁后水库 位于梧塘镇沁后村浮山后,离梧塘镇2.5公里。坝址较高,外度引水渠从大坝外坡经过。主坝高27.8米,顶宽5米,长180米,防浪墙高1米,粘土心墙坝,迎水坡比为1∶2.7、1∶2、1∶2,砌石护坡,背水坡比1∶1.6、1∶2.5、1∶2、1∶2,草皮护坡。副坝高6.5米,顶宽3米,长52米,内坡比1∶2,外坡比1∶1。库容量123万立方米,死库容8.7万立方米。输水涵洞2座,坝右侧砌石箱形输水涵洞1条,高0.7米,宽0.5米,长29米,输水流量0.61立方米/秒,坝左侧穿过溢洪道底另有一出水涵洞。大坝左侧为溢洪道,堰型式,基础用水泥浆砌块石50厘米,分2段,上段长35.3米,宽12.5米,比降1∶7.4,下段长21米,宽8.5.比降1∶12.5,上有混凝土人行桥1座,跨度14米,宽1.6米。沁后水库经先后两次兴建,第一次,1958年11月动工,1960年9月竣工,大坝高24.4米;第二次,1965年1月动工,坝加高3.4米,1966年3月竣工。干支渠总长10.36公里,有大小建筑物39座,灌溉面积1440亩,3个乡镇的6个村(萩芦乡东张、双亭、梧塘镇沁后、枫林,西天尾镇三山、渭阳)受益,共投工22.5万工日,投资16.3万元。
红山水库 位于渠桥乡下坂村红山,离渠桥乡4公里。坝高29米,顶宽4.2米,长270米,迎水坡比为1∶3、1∶2.5、1∶2,砌石块护坡,背水坡比为1∶2.5、1∶2、1∶1.75,草皮护坡,东圳干渠串过溢洪道,经过大坝下部。库容量365万立方米,死库容38.60万立方米。大坝右侧输水涵洞与东圳干渠同高,可直接放水入东圳干渠,涵洞用混凝土压力管,内径0.6米,总长85米,输水量2立方米/秒。大坝左侧为溢洪道,陡坡分2段,上段长35米,宽14米,比降为1∶6,下段长125米,宽14米,比降为1∶5.5,洪峰排洪量195立方米/秒。1958年5月动工,1959年12月竣工,共投工56.71万工日,投资101万元,其溪源口积,并入小圳溪区。
监楼水库 位于新县乡上茅村,离新县乡5公里。坝址为岩石基础,坝高22米,顶宽5米,长49米,粘土心墙,迎水坡比为1∶2.25,砌石护坡,背水坡比为1∶1.5、1∶2.3、1∶2,草皮护坡。库容量133.57万立方米,死库容12.45万立方米。大坝右侧砌石箱形输水涵洞1条,长77米,高0.7米,宽0.5米,输水流量0.45立方米/秒。大坝左侧为溢洪道,岩石基础,堰型,长61.4米,宽14米,无衬砌,洪峰排洪量79立方米/秒。灌溉面积2700亩,文笔、新县、张洋、广宫、巩溪、上茅等6个村受益。1959年12月动工,分二期施工,1974年5月竣工,共投工30.31万工日,投资19.61万元。
东风水库 位于埭头镇潘宅村大蚶山,离埭头镇4公里,原名石磨水库,“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东风水库。土坝高27.8米,顶宽4.5米,长135米,防浪墙1道,高1米,粘土心墙,迎水坡比为1∶2,背水坡比为1∶1.5、1∶1.3,平台1道,宽2米。大坝右侧砌石拱涵输水洞1条,高0.8米,宽0.6米,长70米,输水流量量0.5立方米/秒。大坝右侧为溢洪道,堰型,宽9米,长68米,岩石基础,洪峰排洪量28.5立方米/秒。干支渠条,总长20公里,有建筑物25座,灌溉面积4000亩,潘宅、汀岐、湖东、英前等4个村受益。1969年9月动工,1972年5月竣工,共投工66万工日,投资23.4万元。
大溪水库 位于庄边乡大汾村半坑,离庄边乡6公里。坝址岩石基础,坝高30.8米,顶宽2米,长80米,为砌石拱坝,迎水坡比1∶0.25,背水坡比1∶0,拱坝曲率半径33.5米,圆心角120°。拱坝右侧钢筋混凝土输水涵洞1条,长11米,内径0.5米,输水流量0.5立方米/秒。坝顶溢洪道宽30米,洪峰排洪量142.4立方米/秒。库容量120.7万立方米,死库容10万立方米。总干渠长4.3公里,左干渠17.5公里,右干渠1.8公里。建筑物有渡槽,泄水闸、涵洞各1座,灌溉面积7091亩,有12个村受益。1974年12月动工,1980年11月竣工,共投工25.38万工日,投资61.07万元。
长里溪水库 位于灵川乡坪洋村狮头自然村,离华亭镇9公里。土坝高27.8米,顶宽5米,长87米,防浪墙高0.8米,粘土心墙坝,迎水坡比为1∶3、1∶2.5、1∶2,砌石护坡,背水坡比为1∶2.5、1∶2.5、1∶2,上段为草皮护坡,坝底为岩石基础。库容量105万立方米,死库容6.32万立方米,坝左侧砌石箱形输水涵洞1条,高0.8米,宽0.6米,长125米,输水量1.55立方米/秒。溢洪道在坝左侧山坡上,土质基础,堰型,上段长21.5米,宽15米,下段长193米,宽10米,皆用块石浆砌,洪峰排洪量30.8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5456亩,与仙游县合建,莆田占70%,仙游占30%,1978年底动工,1981年完成大坝工程,1988年续建溢洪道工程,1990年始开挖渠道,未能蓄水,渠道亦未开挖。
四、小(二)型水库
莆田县小(二型)水库(蓄水10万立方米以上、100万立方米以下)共有72座。
第三节 堤防工程
一、南北洋海堤
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唐建中间(780~783),吴兴拦海筑堤开发北洋,并筑延寿陂,灌田400顷。唐元和间(806~820),裴次元筑镇海石堤开发南洋。宋李宏建木兰陂,自陂头至三江口的两岸,各筑海堤50里,历代不断对其扩展和完善。
南北洋海堤是木兰陂灌区重要屏障。海堤南起黄石东山村龙头须,北到涵江鳌山村。内港海堤自木兰陂首至三江口,全长87.48公里,保护南北洋4个乡镇69个村的农田20.43万亩和44.87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海堤中主要建筑物有涵闸101座143孔。其中排洪闸16座共47孔;排水涵洞85座,96孔。
在外海有镇海堤,亦称东甲海堤,自东甲至遮浪,堤顶高程为罗零8米,堤长3.4公里砌石。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倭冠,将石堤拆除,筑平海卫城和莆禧所城,只剩土堤1道。明洪武三十年(1397),土堤溃决,海水直淹至壶山山麓,至明嘉靖十三年(1534),历137年屡修屡坏,农田被海潮吞没达8次,兴化府知府黄一道重修石堤,末完工即被解官离去,同知潭铠修好石堤。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海溢堤渍。道光六至七年(1826~1827),邑人陈池养依靠民众重修东甲石堤,工程比前牢固。民国35年(1946)9月1日,台风加大潮,冲毁东甲海堤,海水涌入黄石、渠桥等乡,农田被淹9万多亩,经三年养淡,作物仍收成无几。
建国后,每年汛前,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投入大量劳力把海堤加高培厚,不断提高海堤质量,至1961年9月止,抵御过多次风潮袭击,安全渡汛。1961年9月第22号强台风袭击,风力达11级以上,三江口潮位7.42米,超过历史最高潮位7.39米,在台风、大潮、洪水的袭击下,除东山堵港海堤270米外,其余全部溃决,损失极为严重。中共莆田县委、莆田县人民委员会,把重修东甲海堤列为重点基建项目。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亲临视察,指令晋江地区水电工程局负责勘测设计。1962年成立莆田县南北洋海堤工程指挥部,县长原鲁山任指挥,下设北洋和南洋两个海堤工程指挥部,日上场劳动力1万多人,分段包干保质保量施工。工程分二期:第一期,1962年1月至1963年12月,完成石堤6.27公里,投工83.18万工日,投资114.6万元;第二期,1964年1月至1965年12月,扩建东山至江东堤段8.736公里,修建涵闸9座,投工44.75万工日,投资108.1万元。
内港两岸海堤(木兰陂首至三江口)总长87.48公里,堤顶高程7.3~8.2米,既防洪又防潮,但因为是土堤,高度又不够,经常决口。建国后,不断加固。1970年,从上游城郊公社南箕(属张镇村)至三江口和对岸南洋黄石公社清江村至三江口,加固全长15.37公里的海堤,外坡砌石高1米,在弯道顶冲地段抛石新扩建丁坝116处,其中南洋55处,北洋61处,以保护堤岸安全渡汛。
二、围垦海堤
自唐代起,先民就筑堤围海垦地,开发南北洋平原。建国后,人口不断增加,为解决人多地少的困难,人民投资投劳筑堤围垦。1963年至1990年,全县共建有保护万亩以上土地的海堤10处,海堤长101.58公里。保护千亩以上土地的海堤12处,海堤长23.52公里。保护千亩以下土地的海堤41处,海堤长42.17公里,合计海堤63处,总长167.27公里。
第四节 提水工程
建国初,全县依靠池、塘、井、沟提水灌溉的耕地面积有12.9万亩,农民大多使用水车、吊桶、戽桶、水桶等工具提水灌溉。每年仅提水灌溉就需用500多万工日。农田常因水源不足和提水工具落后而受旱。1953年,挖掘农用大水井,开发地下水资源,1954年始用机械抽水灌溉,1964年兴建水轮泵提水灌溉,1965年采用电力灌溉,既扩大灌溉面积、增强抗旱能力,又节省劳动力。
一、抽水灌溉
1954年,渠桥乡横山村建第一座动力抽水机站,安装1台60匹马力木炭动力机抽水,灌溉面积500亩。随后动力抽水机推广至平原、丘陵地区。1962年,安装10多台60~30匹马力动力机抽水灌溉东圳渠道顶部旱地,平原利用沟船安装5~8匹马力动力机流动抽水灌溉。至1990年,全县有抽水机站2506处,装机容量22640马力,灌溉面积16.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20%。
二、电力灌溉
1965年,涵江塘头、南林建电灌站2处,分别安装4台和2台装机容量各100千瓦的电动机抽水,扬程19.5米,灌溉涵江、梧塘、江口3个公社的36个大队,面积达1.89万亩。1970年,全县有电灌站45处,电动机55台,装机容量1591千瓦,扬程5~21.5米,灌溉面积5.87万亩。1990年全县有电灌站176处,装机容量3570千瓦。
1957年,县水电局在白沙乡白沙村利用萩芦溪水源,筑滚水坝,提高水头差,安装2台40-6-15的串联水轮泵,出水管直径15厘米,提水灌溉发电。1964年庄边公社庄边溪水轮泵站安装1台40型水轮泵,发电装机20千瓦,解决当地照明用电和灌溉用水。1967年华亭园头大队在木兰溪筑坝引水,安装2台80型水轮泵,灌溉面积千亩。至1967年全县共安装各类型水轮泵127台,灌溉面积7966亩。水轮泵因常被洪水淹没,机械容易损坏而逐渐淘汰,或被抽水机电灌站所取代。至1990年止,全县水轮泵站仅存9处,灌溉面积500亩。
三、农用大水井
建国前,莆田群众就有凿井提水灌溉的习惯。1953年,沿海地区发动群众大力开发地下水源,修建农用大水井,井直径10~40米,深7~10米。至1957年,全县有农田水井2.5万口,可灌溉万亩左右。1958年以后,大、中型水库相继建成,水井被水库引水灌溉所代替,有的填为田地,留下部分水井补充水库灌溉之不足,至1990年底止,全县有农用水并1819眼。忠门镇莆禧村西沙自然村挖一口直径35米、深10米的大井,井壁开一道宽2米的台阶,供上下挑水之用。井旁安装1台16匹马力的动力机抽水,成为机械与人工提水相结合的勺羹式大井,为县内最大的农用水井。
第五节 供水工程
建国前,莆田城乡人民多饮用井水、溪水、沟水。建国后,部分单位、村庄利用井水或沟水,自建小型自来水塔供水。1978年始,建设较大的人饮工程。至1990年全县有大中型自来水厂5处,小型自来水供应站31处。主要供水工程有莆田自来水厂、涵江引水工程等。
一、莆田县自来水厂
县自来水厂位于城郊公社下磨大队,1978年建成投产,总投资140万元,日供水量5000吨。供应城区居民生活用水。1984年扩建,日供水量1.5万吨,同年划归莆田市建设委员会管辖。
二、涵江引水工程
1982年10月动工,1983年5月竣工,共投工13.99工日,投资231.75万元。工程位于萩芦乡崇圣村外渡渠道10公里十200米处,水头差为51.6米。建有进水闸1座,埋设内径60厘米水泥管道9.79公里,输水量0.54立方米/秒,日供原水4.5万吨,管道在涵江黄霞村处分为2条,1条为736甲电台供水,日供原水1.9万吨;1条以0.26立方米/秒的流量输向涵江,日供原水2.6万吨。1989年又投资130万元,在取水口修建净化水厂1座,日供水量5万吨,47个村13万人受益。1990年,年供水1060万吨,实现利税40.7万元。
三、湄洲湾自来水工程
工程自东圳水库干渠渠桥红山水库涵洞口取水,建节制闸1座,埋设内径50厘米水泥管7.15公里,利用自然水头差14米,让水自流至渠桥东宋村,设一级电泵站,扬程63米,埋设内径40厘米水泥管10.05公里,让水自流到东庄镇马厂村,设二级电泵站,扬程85米,建净水厂1座,日供水1万吨,再用内径15~30厘米的管道向秀屿港及附近村庄供水。工程于1984年12月5日动工,1985年6月16日竣工,10月11日供水,共投工6.27万工日,投资428万元。
四、江口华正自来水厂
该厂位于江口镇新前村前王山上。工程自南安陂陂首引水,埋设2.1公里水泥管自流至一级电泵站,以三台75千瓦电泵提水,扬程62.5米,引进反应池,经过沉淀过滤后注入蓄水3000立方米的清水池,再埋设输水管23公里,通过管网送到各用户,日供水0.5万吨。工程于1985年底动工,1986年10月竣工,投资925万元。江口镇19个村、13346户、7万多人口受益,并为镇工厂企业供水。
五、西天尾自来水厂
该厂位于石盘水库附近,1987年1月动工,1989年8月竣工,总投资232万元。日供水0.3万吨,西天尾镇14个村2.55万人受益,并为镇工厂企业供水。
六、南洋供水工程
南洋供水工程分为二个供水厂,即黄石供水厂(设计日供水量1万吨)和渠桥供水厂(设计日供水量0.62万吨),分别位于黄石青山和渠桥红山水库。黄石、渠桥、笏右3个镇、71个村、22万人受益。1988年3月动工,1990年12月第一期工程建成黄石供水厂,埋设水泥管道(内径50厘米)长22.67公里,占总长度46.7公里的48.5%,耗资1000多万元,对海边、江东等19村供水,6万多人受益。第二期工程尚有管道24.63公里和渠桥供水厂、笏石供水站正在施工中。
七、治氟改水工程
1982年,县卫生防保部门检测白沙下林边自然村饮水中含氟量48毫克/升,超过国标规定含氟1.0毫克/升的标准。经全面普查,发现白沙、萩芦、大洋、华亭、常太、梧塘、渠桥、埭头等8个乡、17个自然村饮水中含氟量达1.1~4.2毫克/升,在24478人中患氟斑牙、氟管病的有7746人,县人民政府对此高度重视。1985年水利部门在水中含氟过量的地区建设治氟改水工程,改造饮用水。至1990年各地治氟改水工程已基本完成,解决氟病区人民饮水问题。
第二章 防汛抗旱
建国前,县内未设防汛抗旱机构。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把防汛抗旱摆上重要议事日程。1956年,成立莆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定为常设机构,由县长或副县长兼任指挥,县人武部、驻军、政府办、农委、水电局领导兼任副指挥,配备专职办公人员4人,随时掌握雨情、水情、风情、旱情,上报下达,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每年汛前(4~5月)都召开会议,布置防汛工作,全面检查水利工程,对海堤、水库等水利设施,及时整修加固。严格控制水库蓄水位,东圳水库汛期蓄水位须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审批。对堤防隐患地段及时抢修加固,以防风、洪、潮的袭击。公路桥梁,电讯线路、居民住房、物资仓库等由各乡镇和有关主管部门负责,做到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确保安全。1987年,莆田县获福建省“防汛抗旱工作红旗单位”,1988年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授予“抗洪先进单位”称号。
第一节 水旱灾情
一、水灾
境内溪河密布,且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属山区雨源型。流域内平均暴雨强度为74~90毫米/日,多年年均降雨量900~170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匀,2~4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17~26%;5~6月份,降雨强度较大,雨时长而稳定,占全年降雨量的25~29%;,每年7~9月份,降雨强度最大,平均降雨强度为16毫米/日,为境内主汛期,占全年降雨量的26~40%,10~翌年1月份,降雨强度最小,占全年降雨量的10~20%。1952~1990年,境内暴雨成灾达20次,受淹农作物面积1.43~30.6万亩,受淹时间12~48小时,其中较大的10次,平均每次受灾17.75万亩,倒塌房屋3878间,死亡6人以上。严重的有4次。1956年9月19日,境内降雨为302毫米,木兰陂水位达4.77米,全县受淹农作物面积21.6万亩,死亡6人,房屋倒塌8033间,水毁工程1204处,其中海堤崩毁400处,长4500米。1973年7月3日,第一号台风正面袭击莆田县,强台风带来大暴雨,强度为历年最高,东圳水库过程总雨量369.8毫米,来水量达2400立方米/秒,木兰溪洪峰流量达3710立方米/秒,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由于木兰溪下游泄水量小于来水量,且受潮水顶托,加上台风、海潮夹击,沿海堤防决口。全县受淹212个大队,受淹农作物面积16.5万亩,房屋倒塌12877间,死亡14人,重伤51人,冲毁小(二)型水库5座,其他水利工程1000多处,船只损失137艘。
1983年6月16日晚至19日20时,全县普降大暴雨,降雨量达300~612毫米,沿海的北高公社降雨量达535毫米,埭头公社在11小时内降雨量达326.7毫米,平原的渠桥公社降雨量达612毫米,为建国以来所罕见。木兰陂6月19日20时洪峰水位4.51米,超过警域水位3.01米,洪峰流量3130立方米/秒。全县受淹221个大队,受淹农作物30.6万亩,房屋倒塌7101间,死亡9人。
1990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80天内遭受5次台风、暴雨、大潮的袭击,5次台风过程总雨量达121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1537毫米。其中第9号台风过境时,庄边吉云雨量达357.6毫米,9月7日至12日的第18号台风过境时,过程降雨量平原315毫米、沿海215毫米、山区462毫米、局部地区(新县、庄边)达462~499毫米,东圳水库入库洪峰流量达1192.3立方米/秒,木兰陂洪峰水位3.63米,8月下旬的12号台风和9月上旬的18号台风,外海潮位达6.90米。5次受灾统计,全县受灾有21个乡镇、376个行政村;受灾群众20.1万人,受灾农作物面积28.35万亩,房屋倒塌5539间,死亡19人,重伤20人,水毁工程2497处,经济损失达8641万元。
二、旱情
境内年降雨日数,山区42~48天、平原31~41天、沿海20~30天,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尤其沿海地区,多年平均蒸发量2130.3毫米,最多达2442毫米。境内降雨量由于月份分配不均,在农事季节中,不能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经常发生春、夏、秋旱。
建国前,虽有平原四大陂水利工程,但抗旱能力极低,大部分耕地为“望天田”。据记载,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至嘉定十六年(1223),就发生过大旱14次,每次几乎“种不入土”。明清时期,境内水利建设并无新的发展,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为对付郑成功义军,沿海实行“截界移民”政策,自壶山至天马侧出岩峋为界,濒海30里,有800平方公里土地尽被废弃,东甲遮浪堤坊陡门等水利工程被荡为海岸,水旱灾害经常发生。民国32年(1943)夏,雨水稀少,旱情已现,地霸何曾十、余景涛勾结县警察局长等人,在海滨开闸泄水办碾米厂,造成沟渠干涸,加重旱情,农村往往因旱争水引起械斗。
建国后,中共莆田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发动和组织群众,兴修蓄、引、提等水利工程,受旱面积逐年减少,至1990年易旱面积尚有12万亩,旱时不能保证灌溉面积22万亩。建国以来,较大的旱灾有12次。其中1986年7月12日至10月27日,旱情持续108天,全县受旱面积达21万亩,减收粮食27750吨,减收甘蔗3.9万吨,经济损失1701.3万元。
第二节 防御措施
一、防汛措施
建国后,汛期间,实行各级行政首长、主管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防汛工作责任制。每年汛前,粮食部门备好麻袋,木材公司备好木桩,农贸部门备好抢险器材,南北洋各村备好船只,做到随用随调随到。台风、暴雨、大潮来临之际,各大中小水库、海堤、等处都有专人日夜轮流值班和巡逻检查,密切注视水情、雨情。各所在地民兵、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抢险队伍,一旦出现险情,就及时投入抢险。同时,加强雨情、风情、水情、灾情监测,气象部门常年都按中、短期气象预测预报,及时通报天气情况及趋势,以便提前做好防汛准备。80年代,特别加强水库防汛,要求每座水库都要由当地的主要行政领导承包安全渡汛。1988年前,县设置防汛专用电讯、通讯网络。1988年后,组建专用无线电通讯网络,县防汛指挥部有基地台1部、手提对讲机4架,萩芦灌区、重点易涝区、重点小(一)型水库工程都配备专用手提对讲机,组成防汛专用无线组通讯网络,并在壶公山顶设置中传站,确保汛情、灾情的及时传递,以便统一指挥,灵活调度,加强防范,确保安全度汛。
全县根据多年防汛抗涝的实践,把南北洋易涝地区制作防汛预案和划分为三个淹没区,这对防汛抗灾具有极其重要指导作用。
附:重大的抗洪抗涝记略
1983年抗洪涝洪 水发生后,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全县紧急动员,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涝斗争,县、公杜组织1414名干部,在县领导的带领下,组织车辆24部、船只30艘,分赴渠桥、城郊、江口、平海、常太、西天尾、涵江等重点受灾的公社、水库,与受灾群众一起投入抗洪救灾第一线。境内驻军指战员,深入城郊、渠桥公社抢救被洪水包围的群众。以党员、团员、民兵27820人组成840队抢险队,有组织地进行抢救。抢救的物资有:草袋7230条,水泥35吨,木材40立方米,其它物资906担,车辆70部,船只184只,转移仓库31座,物资数量1105吨。转移灾民13221户59140人,县政府后勤组连夜加工馒头、姜糖汤供应灾民。
1990年抗洪涝 1990年连遭五次台风袭击击,暴雨强度大,受灾历时长,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全县人民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洪涝灾害,特别是在抗击9号、12号、18号台风的洪涝灾害中,县五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动148人次县乡(镇)机关,企事业干部出动4800人次,组织突击队162队48660人次,出动巡逻队86队3441人次,抢险队138队34500人次,日夜奋战在抗灾第一线。全县共投入麻袋8.15万条,木材78立方米、水泥250吨、钢材31吨、各种铁线20吨、柴油602吨、汽油20吨、车辆40部、各种船只10条,投入抗灾资金180万元、劳力32.5万人次。在南日海堤抢险斗争中,县、乡领导组织3500多人上海堤,南日驻军首长带领指战员,投入战风浪、保海堤的战斗;忠门镇全面发动群众对重点海堤薄弱地段进行加高培厚,全镇共组织抢险队44队1320人,发动群众5400多人,对东营,安柄等险堤进行加固,东峤赤岐村乌墓前海堤砌石护坡遭受风浪袭击,海堤岌岌可危,村干部带领群众数百人扑进风浪中,筑起人堤,乡党委领导及时赶到现场,奋战三个多小时,保住海堤。木兰溪、东圳水库及时预报水位及可能造成的灾情,县府主要领导坐镇指挥调度洪水,使下游平原免遭重大损失。在抗击18号台风暴雨灾害中,驻军部队在组织722名指战员,出动军车18辆,电台指挥车、机要车各一辆,冲锋舟2艘,橡皮舟5只,救生器材50多件,先后7次深入新度、土坂、洋埕等8个重点村,连夜营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108人安全转移。
二、抗旱措施
建国前,境内修池塘蓄水防旱,每遇旱情则用戽桶、吊桶、水伡等简单提水工具抗旱,旱情严重时,常因争水发生纠纷,甚至械斗。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在遇到旱情时,都组织群众或是拦溪取水,或是打井提取地下水,广辟水源,增强抗旱能力。在丘陵旱地或缺水地区改种耐旱作物。建设蓄水工程,以防旱抗旱。60年代在旱情严重时,利用各种提水工具,采取2~5级搬水抗旱,日投抗旱劳力最多达20万人次。1970年,全县有电灌站45处、55台,扬程5~21.5米,70年代及其以后,大力发展电力提水淡溉,而且对陂、坝、渠、圳等水利工程进行堵漏保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灌区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灌溉,同时增加抗旱经费和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进行防范,至1990年全县有电灌站176处、185台,抗旱能力大大增强。
附:1986年抗旱纪略
1986年持续夏旱、秋旱;历时108天,全县受灾面积21万亩。旱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领导分片包干,县乡两级组织干部2000多人深入旱区,与旱区人民一道抗旱,全县最多日出勤抗旱劳力达25万多人,动用机灌1920台22850匹马力,水伡1202部,戽桶8.1万只,组织群众抢修渠道237条,长309公里,修复陂坝180处,拨出抗旱柴油265吨,筹集资金53万元,对抗旱发挥重大作用。同时加强用水管理,统一水源,统一调度,计划用水,分片轮灌。东圳水库实行渠段流量包干灌溉用水责任制,规定奖赔制度,仅东圳水库就恢复灌溉面积1.1万亩。县商业、供销、农机部门及时调拨供应抗旱物资器械,水电部门组织人员深入沿海旱区,义务维修电灌机械120台1389匹马力,恢复改善灌溉面积73500亩。各受灾区也发动群众挖掘水源。大洋乡群众在田头新挖水窟279处,利用地下水灌溉;南安陂上游仅有来水量0.3立方米/秒,江口镇党委政府组织受益村在陂首安装18台潜水电泵和3台抽水机,日夜提水灌溉,增加流量0.5立方米/秒,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0.6万亩,同时利用自来水管道临时解决赤港华侨农场20000多人饮水困难。抗旱期间,全县引、蓄水工程共放水2.5亿立方米,对解决灌溉和保证人畜饮水起到一定作用。
第三章 水电建设
第一节 水电站
一国营水电站
石顶水电站 1960年3月动工,1961年7月竣工发电。电站位于东圳干渠5.3公里处,设节制闸1座2孔,上游附近设进水闸和排水闸各1座,装机容量255千瓦(主机180千瓦,备用机75千瓦),管道采用木管(后改钢筋混凝土管),平屋厂房,尾水流进泗华陂内灌溉。安装1台莆田通用机械厂制造的混流式水轮机为动力,带动发电机组。架设2条线路,1条与莆田电厂联网供电,1条为东圳水电站施工供电线路。当年供电量56.14万千瓦时,1962年达82.48万千瓦时。1963年11月,东圳水电站建成后,改为备用发电厂。1979年初,改装1台4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引用流量扩为2立方米/秒,至1990年止,总计发电量866.55万千瓦时。
东圳水电站 为坝后式电站,1960年3月筹建,1963年11月竣工。工程由省水电厅设计院设计,1、2号发电机组,装机容量3120千瓦,发电专用水量年均6870万立方米。厂房底层为水轮机室,中层安装发电机组等设备,上层为中央控制室。左侧建针阀闸室1座。针阀闸门2孔,专为放水灌溉之用。离渠首300米处,设节制闸。发电站前面建升压站1座,送电到城涵供电所。1980年4月,东圳水电站扩建,安装1台(3号机)装机容量3200千瓦的发电机组,同时扩建升压站,共2台4200千伏安主变压器,以35干伏线路经筱塘变电站并入省电网。
东圳水电站是县内最大的电站,为省重点电站之一,原属福建省水电厅管辖。1966年下放,归莆田县管理。1972年与供电所合并成立县电力总站,1979年独立管理,均属县水电局管辖。东圳水电站从1963年至1990年共发电38736.57万千瓦时,年均发电量699.41万千瓦时。1989年,国家水利电力部授予“优秀电站”称号。
外渡水电站
位于外渡引水渠8公里处,建有平屋厂房1座,渠道上建控制闸1座2孔,进水闸1座单孔,压力管1条,管道纵坡比1∶3。1972年秋动工,1975年7月第一号机组竣工发电。1980年春动工扩建第二号机组,同年6月竣工发电。装机容量共1600千瓦。1989年12月更换机组,1990年3月恢复发电。
外渡水电站现有10千伏供电线路3条;1条送往涵江变电站,与省电网并网,全长7公里,第2条送往白沙镇与南陂电站并网,全长3公里,第3条送往萩芦乡和新县乡部分农村,全长8.2公里;低压线路23.1公里。1975~1990年,总计发电量7951.79万千瓦时,年均发电量496.99万千瓦时。
二、乡镇水电站
1965年起,先后在常大、白沙、庄边、大洋、新县、萩芦、华亭、西天尾、灵川等乡镇,利用水库、山塘、引水工程的水位落差及溪涧径流量的落差,建乡村办水电站。至1990年全县有乡、村集体办水电站84座;装机容量12903千瓦。
院里水电站 位于东圳水库上游院里村,在滚水坝右侧建进水闸,有压力管道1条,长316米,内径0.8米,输水量1.5立方米/秒;钢筋混凝土管1条,长211米,内径0.8米,下分叉管2条,内径各为0.5米,总长100米,有支墩109个,水头落差215米,引用流量1.74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1600千瓦,有发电厂房1座,面积336平方米,升压站1处,主变压器1台4000千伏安,以35千伏安线路输送到东圳水电站17.5公里处,并入莆田电网。常太变电站用1台1800千伏安变压器,降压后输送到各村,1979年3月动工,1984年11月竣工,1985年初发电,总投资268万元。属常太乡管理。1985~1990年总计发电量40850万千瓦时。
第二节 输变电工程
1965年4月,建成涵江变电站,电源取自东圳水电站。供电线路由城涵延伸到西天尾、梧塘、江口等人民公社,至1975年,全县有6千伏线路9条,总长273公里,变压器127台,总容量1.11万千伏安。1977年8月1日,涵江至福清渔溪珠山口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投产,莆田县地方电网纳入省电网。1978年全县有输电线路484公里,变压器222台,容量达19720千伏安,共有9000多用电户。
1979年1月15日,建成省电网筱塘110千伏变电站,向县内送电,网络扩展到渠桥乡、黄石镇,1980~1986年,笏石、埭头35千伏变电站建成后,电网覆盖到笏石、东峤、头、平海等、乡镇。
1987年,建成忠门西埔35千伏变电站,并通过海底电缆向湄洲岛供电。1990年,从埭头变电站通过海底电缆联接南日变电站向南日岛供电。是年,沿海供电网络基本形成,全县有35千伏变电站5处7台,计27050千伏安,供电线路117.2公里,10千伏线路1085.9公里,0.4千伏线路1646公里,配电变压器1268台,总容量130573千伏安,电网覆盖一县(莆田县)二区(城厢区、涵江区),供电村达471个,占一县二区村总数的96.3%,用电户254667户,占总户数的96.1%。
一、涵江变电站
该站1964年11月动工,1965年1月竣工,同年4月供电,东圳~涵江35千伏输电线路10.2公里,35/10千伏1800千伏安主变1台,10千伏输电线路4.295公里。1977年增设1台3200千伏安主变,与福清珠山口联网,1979年9月,与筱塘变电所联接,更换1台主变1800千伏安为3150千伏安,扩建变电室,10千伏母线改为单母线分段结线,7条电缆式出线与736电台、涵东、涵西、梧塘、外渡、江口赤港等地供电。1985年增设无功补偿,总容量为1296千瓦,1988年1月扩建2台6300千伏安主变,并采用有载调压提高了供电质量。
二、笏石变电站
1980年6月建成,安装1台1800千伏安主变。1984年7月变电站扩建,安装1台3150千伏安主变。10千伏馈线6条,分别送灵川、东庄、笏石、忠门、东峤、北高等乡镇。1988年,又扩建1台3150千伏安主变,容量达6300千伏安。1990年6月24日,变电站改为开关站由笏石220千伏变电所供电。
三、秀屿变电站
1984年10月动工,安装1台1800千伏安主变,1985年3月竣工后,由莆田供电局接管。
四、埭头变电站
1985年5月动工,1986年4月竣工,主变容量2×2500千伏安,10千伏馈线3条,分别送达埭头、平海、东峤等3个乡镇。1989年11月,铺设埭头至黄瓜岛海底电缆3.48公里,向黄瓜岛供电。1990年初主变更换为3150千伏安,同年9月,铺设埭头石城至南日长9.0公里海底电缆,向南日岛供电。
五、西埔变电站
西埔变电站,容量2×2500千伏安,有三条(忠门、文甲、湄洲)10干伏馈线,架空出线。由忠门10千伏馈线,至山柄5公里处,从山柄至东蔡铺设1条海底电缆线长3.4公里,经湄洲开关站向全岛供电。
六、南日变电站
南日35千伏变电站,容量为1×2500千伏安,在岛上架设1条35千伏线路,长3.83公里;1条10千伏线路,长33公里,向全岛供电。1988年4月动工,1990年9月竣工。
第四章 管理
第一节 水利管理
一、工程管理
建国前,池、塘、堤、陂、坝多数由受益田户主兴修,自行管理。联户建的亦由受益田户主自发成立各种管理组织,推选首领、制定管理公约,规定用水、维修、收费等事项。建国后,贯彻“谁设建,谁管理”原则,水利工程实行县、乡(镇)、村三级管理。县管工程有:木兰、泗华、太平、南安等4大陂;东圳、外度、径里、桂山、海头、石盘、石塘等7个水库南北洋;胜利、后海等3处海堤。乡(镇)管的有鉴楼、大溪、东风等3个小(一)型水库。村管的有小(二)型水库和其他小水利工程。属县、乡(镇)管的水利工程都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村管的由村委会派专人管理。县管灌区工程成立灌区管理委员会,实行专管与群众民主管理相结合。1959年太平陂灌区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1961年,水利工作“贯彻发扬大寨精神,大搞小型,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方针,纠正过去“重建轻管”的错误倾向,结合冬春修水利,开展工程整修。1964年东圳水库被评为“全国先进管理单位”。
1981年后,贯彻国务院“把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和“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方针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推行“两个支柱、一把钥匙”即以水费收入和综合经营为两个支柱、以加强经济责任制为一把角匙,使水利工程的管理进步转为良性运行的机制。加强工程管理,1981年9月开展“三查三定”(查定安全、查定效益、查定综合经营)后,对全县查出的7座险病水库,33处堤防隐患,长4.16公里的堤身薄弱地段,外渡引水渠道6处长130米的严重漏水地段,以及损坏的建筑物全面进行整修配套或更新改造。至1990年,全县共修复大小渠道107条,长13公里,清淤重修1989条,长2900公里,整修引水渠378处,清淤19条,长87.5公里,堤防除险加固233处,长103.74公里,涵洞整修26座,更换启闭机6台,整修各类设施3283处。共完成土石方924.025万立方米,投工1409.379万工日,投资1597.61万元。全县小(一)型水库的完好率达90%以上,小(二)型水库完好率85%以上,1989年东圳水库被评为“全国先进管理单位”。
二、供用水管理
1978年前,水利工程主要为农业灌溉和人民生活提供用水服务。发电用水,多利用放水灌溉时给水电站供水。
1978年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水利部门实行“转轨变型,全面服务”大力开拓一水多用、综合经营的新路。1978年始,先后建成莆田县自来水厂、涵江自来水厂、南洋片供水工程、西天尾自来水厂、湄洲湾自来水工程、江口华正自来水厂等,开始对城乡居民、工厂企业供水,工业和生活用水均实行计量征收水费。
1990年,全县蓄水工程中,灌溉用水占55.9%;发电用水占41.7%;工业和饮用水占2.4%。引水工程中,灌溉用水占60%,发电用水占38%,工业和饮用水占2%。
水库提供灌溉用水是按水库容量、来水量和抗旱持续时间,采取普灌、轮灌、重点灌三种办法,坚持“水权集中,统一调度”原则。径(里)桂(山)水库灌区建立“二级管理,三级记水,四级有帐”管水制度。萩芦灌区规定:萩芦溪迳流量在8立方米/秒,外渡水库蓄水量258万立方米时,实行普灌,经流量在5立方米/秒,蓄水量180万立方米时,实行轮灌;经流量在2.5立方米/秒,蓄水量50万立方米时,实行重点灌。
东圳水库灌区对灌溉用水采用计划分配办法。根据各灌区内的各季节作物品种、土壤性质、水库供水可能等,进行合理分配,按年度核定、包干使用、节约归己,超过部分另收水费,各渠道站按所辖各村的灌溉面积,采用定额损耗,自负盈亏的包干办法,把计划下达到村。
三、征收水费
建国前,平原4大陂就有“割稻头田”作为水费的做法,每块田地不分大小,割稻禾16株,亦称“斗门谷”,作为“闸夫”的管理报酬。
建国后,各灌区按田地等级,每亩征原粮3~8斤,折价结算。
1960年,县人民政府规定,按亩收水费,规定:引水工程每年每亩收费1.02元;蓄水工程每年每亩平均收费1.13元,最高的1.85元,最低的0.85元,是年共收水费47.91万元,合并在农业税中一起征收。
1964年改革征收水费标准,推广按方收费办法,每立方米水量收费5~5.5厘,后改用“按亩配水、按方收费”办法。
1986年7月1日起,实施国务院颁发的《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若干办法》,改革收费标准。
木兰灌区:按自流、半自流、提水3类,每亩年级稻谷分别为32斤、24斤、12斤;工厂除合成氨厂每立方米水量收费3分外,其余均为4分。
东圳水库:农业用水每亩年收5元,每立方米水量收费1分,工业用水每立方米收费4分;民用水每立方米水量3分;发电用水每干瓦时收费1.5分;补充南北洋用水每立方米收费1分。
萩芦灌区:自流灌溉耕地每亩年收水费4.8元,农地每亩收3元。
提水工程:粮食作物类每亩年收3元,经济作物每亩收4元。
外渡引水:补充东圳水库水量每立方米收1.5厘,径(里)桂(山)水库:每亩按季收谷13斤,另加每立方米水量收谷0.03斤。以上计收实物折算为人民币结帐,代收单位,从中提取1%~3%作为代办费。
1989年,全县水费总收入达302.7万元,比水费改革前1985年的162.10万元,增长86.7%,其中;农业水费196.48万元,比1985年的47.91万元增长3.9倍,农电水费49.52万元,工业和民用水费56.7万元。当年,除实现管理经费自给外迎投入维修配套、更新改造、岁修渠道等支出80万元。
四、依法管水
县内水利工程设施多、分布广,除了自然灾害引起的水毁事故外,人为破坏事件和民间争水纠纷也屡有发生,这些事件多以调解和行政手段处理。
1988年,国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利部门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按照法律规定,查处破坏水利工程设施案件和管理水利,至1990年木兰灌区收回海堤基础旁开荒种植地长11.26公里,面积85亩,清除违章盖房18处490平方米,拆迁石场3处。全县查处水利违章案件16起,处理破坏水利建筑物案件37起,查封违章炸石50多处,处罚库内炸鱼案件29起,共罚款6100元,追究刑事案件3起,拘留、逮捕7人,行政处罚43人,初步制止人为破坏水利设施行为,水利工程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轨道。
五、综合经营
县水利工程除4大古陂之外,新建水库工程大部分利用水面养鱼、航运和库区周围土地栽种果树,利用灌溉放水先发电后灌溉,建设城乡供水工程等,开拓一水多用,综合经营,以水养水,提高经济效益。
1978年以后,水利上工作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求经济效益”的方针把综合经营列入水利管理任务之一,走“转轨变型、全面服务”路子,拓宽、改善水利产业结构,提高一水多用的经济效益。1990年县水利工程综合经营共收入82.79万元,比1981年和1985年分别增长30.8倍、1.4倍。
第二节 水电管理
1961年后,建立的水电站及输变电工程按隶属实行县、乡(镇)、村三级管理。县管的有东圳、石顶、外渡水电站,3.5万伏变电站和供电所。乡(镇)管的有院里、东埔、红旗、东风、三层漈、南陂、大溪、常太等8个水电站,村管的有红旗、西许等76座水电站。
一、生产管理
电站(公司)管理 县管水电站实行站长负责制,下设生产技术组、计划财务组、运行组、外线组、办公室等。1980年,东圳电站建立承包责任制,把利润、线损、成本、供电量与职工奖金挂钩,坚持“多劳多得”原则,奖惩兑现,凡超额完成承包任务者每年有3%的职工晋升一级工资。1989年实现利润21万元,被水电部评为“优秀电站”。县电力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建立一套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即:“一个中心、二个目标、三个方针、四个原则、五个措施”等规章制度。一个中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二个目标;税收目标和企业上等级目标;三个方针;安全、效益、服务;四个原则: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从严治厂,权责利三者紧密挂钩,精神与物质、民主与集中、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等4个关系的统一。五个措施:深化改革、增产节约、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安定团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佃和社会效益。
1980年1月,东圳、石顶、外渡3个电站与省电网联接后,院里、红旗、南陂电站也先后与省电网并网。
1990年,全县有中、小水电站87处,装机容量1.594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5018万千瓦时,占年总用电量2.17亿千瓦时的23%,其他不足部分由省电网供电。
乡(镇)、村管电站,除院里、红旗、南陂陂3个与省电网并网的以外,均为地方电网,自发、自用、自管,一般实行独立核算。有的收入归乡(镇)、村财政,统收统支,有的上交利润,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由乡(镇)、村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专管供用电工作。1990年院里电站实现利润14.2万元,评为市级先进企业。
电网管理 1977年8月,东圳水电站在涵江变电站建立临时电力调度室,派专人负责。1980年7月划归县供电所,成立县电网电力调度室,后改称县电力公司电力调度室,专负编制和执行月度工作计划、运行方式,指挥、调度供电系统内的设备运行,确保电网安全用电。管辖范围:35千伏变电站;涵江、笏石、埭头、西埔、湄洲。35千伏送电线路:莆涵线(莆田—涵江称308号联络线),笏石线(筱塘—笏石称304号馈线),埭头线(笏石—埭头称344号馈线),西埔线(笏石—西埔称345号馈线),合成氨厂线(涵江变电站—合成氨厂,称334号馈线),东麻线(东圳水电站至麻疯院与莆涵线“T”接,称313号联络线);10千伏送电线;城南605号馈线,西天尾607号馈线,黄石608号馈线以及莆田供电局筱塘110千伏变电站10千伏馈线线路闸刀以外的送电线路。
二、电价管理
建国前,电价由发电厂自定。1952~1960年的火力发电,采用表灯制和包灯制2种。表灯每千瓦时收费2元,包灯每盏3.6元。1955年包灯每盏下降为2.16元。1959年表灯每千瓦时降为0.5元。
1961年7月,石顶水电站供电,每干瓦时收费0.3元,1962年7月以后,县人民委员会通知,收地方附加费,民用电加8%,工农业用电加4%,接着调整电价,规定:工业用电每千瓦时0.2元,照明用电每千瓦时0.3元,1964年调整电价,农业用电每千瓦时收费0.06元,部队用电每千瓦时收费0.19元,1965年电价由省统一管理,农业、部队用电价不变,照明用电每千瓦时降为0.25元,大宗工业用电每千瓦时为0.055~0.063元。
1977年执行水电部新颁电价:大工业每千瓦时0.058元,非工业和普通工业每千瓦时0.033~0.085元,农村照明每千瓦时0.2元,加工业每千瓦时0.085元,农业用电0.06元,自备变压器照明每千瓦时0.058元,加工业每千瓦时0.083元,农业用电每千瓦时0.058元,合成氨厂每千瓦时0.048元,免收地方附加费。部队照明用电每千瓦时0.2元,部队工业用电每千瓦时0.085元,部队农业用电每千瓦时0.06元,自备变压器照明用电每千瓦时0.195元,工业用电每千瓦时0.083元,农业用电每千瓦时0.058元。
1987年至1990年止,执行新电价细则,超过核定用电基数的每千瓦时加收电价0.075元。
三、安全管理
电力管理部门与用电单位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广泛开展发、供、用电的安全用电常识教育,制定各种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电站和变电站设备实行周期检修,经常组织安全检查,开展安全竞赛活动,把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升级,评定先进的重要条件之一。县电力公司制定《安全生产评比奖惩规定》,对违章作业的工人、发生事故责任者及其分管领导实行不同程度的奖惩。
农村电工要经过培训发证方可上岗,同时必须严格执行《农村电工服务守则》。为加强联络,1980年,采用载波机,配备通讯专业班,以便及时与筱塘、涵江、笏石变电站高频高讯线路联络。1984年11月,县电力公司、外渡、院里等电站增设通讯对讲机,能及时通讯联络,确保安全运行。
县电力公司在开展专业反窃电工作,1989年,共查获窃电行为80台次,其中整台配变窃电18台次,容量计1355千伏安,追回罚补139.21万千瓦时,罚金11.72万元。1990年11月10日,在埭头供电站604线路上,工作人员违章操作,发生事故。县电力公司吸取这一教训,规定每年11月10日为安全活动日,11月份为安全活动月,增强全体职工安全生产意识,以减少、杜绝事故发生。
四、技术管理
技术培训 1980~1990年,全县共举办农村电工培训班26期,培训电工1023人,成为一支具有一素质的农村电工队伍。在广大农村发挥其应有作用。
设备技术的革新改革1983年,东圳水电站在中央水电部、福建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的支持配合下,进行的二阶段机组甩负荷试验及调节保证电算手段,引进WT~S容错式双微机电液调速器,安装分段关闭装置,改变调速器的调节规律,实现自动跟踪负荷。同时,提高电站满发水位80.5米,提高水头压力15.5米,年增发电量600万千瓦时,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1989年,县电力公司共收集论证攻关课题69个项目,实践见效的20个,其中低压无功补偿、加强电力监察、涵江35千伏输电线路检修及合成氨厂生产用电方案、配电线路运行经济性浅析等10个项目,为电力企业创造效益60多万元,为社会创造效益1000多万元。1989年,推广微机应用,降低线损,调荷避峰,电网负荷率由1988年的67%提高到71%,节能18万千瓦时,增收2万多元。并采取有载调压措施,进行线路技术改造,减少损耗75万千瓦时,增收8万元。此外,装置路灯自动启熄和沿海线路防污措施等技术都获得成功。
附:莆田县电力公司简介
1952年2月,创建莆田人民电厂(电力公司前身),同年投产,装机容量30千瓦,年供电量1.9万千瓦时,有职工18人。1953年11月,改称地方国营莆田电厂,1955年11月改称华侨投资公司莆田电厂。1964年7月改称莆田县供电所,1971年9月改称莆田县电力总站。1978年7月复称莆田供电所1987年改称莆田县电力公司。1987年4月改称莆田是电力公司,至1990年,公司有职工50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22人、助理工程师48人,技术员28人,合计工程技术人员103人,占职工总数17%。拥有35千伏变电站5座,变电装机容量27050千伏安,高低压线路2114.785公里。固定资产7240.33万元,年税利总额达381.0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926.92元/年人,年供电量2.17亿千瓦时,是担负一县(莆田县)二区(城厢区、涵江区)工农业生产和160多万人民生活用电的省级先进企业。
电力公司提出以一个中心(提高经济效益)、二个目标(长远目标、年度目标)、三个方针(安全、效益、服务三同步的生产方针;思想、经济、行政三并举的治理方针;改革、管理、科技三智取的战略方针),四个原则(人本原则,人为根本;两从原则:从严治厂、从优关心;三挂钩原则:责、权、利紧密挂钩;四统一原则,精神与物质、民主与集中、全体与局部、眼前与后劲)的指导思想,综合治厂,强化“人民电业为人民”这一服务宗旨,弘扬“团结、开拓、奋进、奉献”的企业精神;开展一系列改革,如优化劳动组合,定员、定编、定岗、定责,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差额选举中层领导,改革劳动用工和人事管理,建立岗位技能制,不同层次的经济承包制,拉大分配档次;简化手续、一口对外、方便用户的营业作风;组建精简、高效、满负荷的生产、领导机构;整顿职工内部用电等。
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电力公司取得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1990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被省委省府授予“民主制度建设先进企业”,省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1987~1990年,连续四年被省水电厅授予“省水电系统先进单位”,国家水利部授予“优秀电网”称号,并获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和省“十好文明企业”称号。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