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林木种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7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林木种类
分类号: S79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莆田县林木的群落划分和不同类型林木的分布情况。文章列举了包括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竹林、经济林、陡坡矮林、红树林和四旁林等八个类型的林木,并对它们的特点和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关键词: 林木种类 森林资源 莆田县

内容

林木按其群落划分,可分为8个类型:
  一、常绿阔叶林
  槠栲林 多数为长期择伐次生林和天然更新幼林,分布北部山区的大洋、庄边、新县、白沙、常太乡西北部,中部以南少见,仅寺庙周围有零星分布。
  相思树林 多数为人工营造,有矮林或高林作业的薪炭林,分布沿海低山丘陵中下部,平原的村旁、宅旁。
  木麻黄林均为人工营造的防风固沙片林、农田防护林带,分布在南日、湄洲、忠门、秀屿、灵川、笏石、北高、埭头、平海、东峤的海岸线前沿,沿海居民房前屋后、田头地角及沿海地区的农田林网。
  二、针叶林
  杉木林 大多为多代萌芽林,建国后为人工营造,呈小块状,分布大洋、庄边、新县、白沙、萩芦、常太、西天尾、灵川、华亭,适生于中山下部的山洼、山麓、山谷。
  马尾松林 为境内当家树种,面积最广,多为天然林,人工林次之,适应性强,山区、半山区、沿海均可见。
  柳杉林 国营黄龙、白云二林场人工营造,分布北部山区,常太乡西北部有天然更新柳杉林。
  建柏林 国营黄龙,白云二林场有小块状人工营造,北部山区,常太乡有小块状天然建柏林。
  黑松林 均为人工营造,分布沿海低山丘陵中上部。
  三、混交林
  阔叶树与马尾松混交林 以槠栲与马尾松混交,分布大洋、庄边、新县、白沙及常太北部。相思树与马尾松混交,分布沿海及半山区。
  阔叶树与松杉混交林 分布大洋、庄边、新县、白沙及常太西北部。
  马尾松与杉木混交林 分布白沙、萩芦、西天尾、梧塘、华亭、灵川低山中下部。
  黑松与相思树混交林 分布沿海低丘台地。
  黑松与马尾松混交林 分布沿海低山中上部。
  木麻黄与相思树混交林 分布沿海低丘台地。
  四、竹林
  毛竹林 有纯毛竹林,或与杉、松、阔叶树组成混交林,分布大洋、庄边、新县、常太等4个乡。
  篓竹林 有纯篓竹林,或与杉、松、阔叶树组成混交林,分布大洋、庄边、白沙、新县、常太等5个乡。
  五、经济林
  油茶林 分布华亭、灵川、萩芦、常太,多集中成片,或小块状纯林。
  油桐林 山区多零星分布,东圳水库库沿有成片人工栽培。
  茶叶林 分布萩芦、华亭、灵川、常太等乡。
  果树林 集中成片,呈小块状或带状。常见有荔枝、龙眼、枇杷、柑、桔、柚、杨梅、杨桃、橄榄、桃、李、梅、杏、菠萝、香蕉等单一或组成混交,集中分布于半山区丘陵下部及平原地区路旁,村旁、水旁、宅旁。
  六、陡坡矮林
  亦称灌木林地,多为人工难以经营地段,分布北部山区及常太西北部。
  七、红树林
  红树亦称秋茄,仅见于新墩至赤港、鳌山至鲸山、黄石海滨至遮浪沿海滩涂。
  八、四旁林
  山区四旁林为板栗、乌桕、棕榈、麻竹、柿、柚、桐、柑、桔等。半山区、平原多见有银桦、桉树、木麻黄、榕树、白玉兰、广玉兰、合欢、凤凰木、楝树、重阳木、香椿、枫杨、蒲葵、侧柏、圆柏等。沿海多见有木麻黄、相思树、楝树、榕树、番石榴、柠檬桉、丛生竹等。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