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面积 蓄积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6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面积 蓄积量
分类号:
S757.2
页数:
4
页码:
202-205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莆田县森林资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
林业经济
森林资源
莆田县
内容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至唐圣历二年(699)、是莆田县山地面积最多的时期。
唐代,莆田县地域大部被森林覆盖,“山深林密,千林黛饰”,是时,壶山是“松偃出千年”,“怪木薜萝缠”的面貌。
宋代,由于人口增多,毁林垦荒及“依山为炉”,烧炭炼铁,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是时,壶山“斫木人多山渐瘦”,“樵返疏林”。
明代,沿海造船业兴盛,加上毁林造田,木商滥伐,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是时壶山“山空”、“天阔”。
清初的“截界令”,迁沿海百姓入界内,离海岸30里的界外地区大量森林遭到毁灭,且波及内地,许多林区也遭滥伐。“壶山、谷城、天马二十余里,合抱条肄,濯濯然无枝干之遗矣”。这时森林资源仅存山区的部分。
民国时期,山区残次生林得不到恢复,地主、木材商对山区的森林资源掠夺式采伐,加上军阀混战毁林,宗派械斗烧山,森林遭受毁坏,资源日益枯竭,木材生产由自给有余变为不足。1949年,莆田县森林以天然更新马尾松林为主,天然针阔叶混交林次之,人工林很少。全县土地总面积中,有林地61.7万亩,占20.57%;无林地87.4万亩,占29.5%。到建国前夕,森林总蓄积量300万立方米。
建国后,随着山林权属的改革,林农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和林木管护措施的落实,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不断增多。
1957年,福建省林业厅林业野外调查勘测队对庄边、新县二个重点林区(包括大洋、白沙二乡)进行森林资源调查,以目测推算和逐片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面积43.32万亩,森林蓄积量190.16万立方米,立竹102.62万株。常太、萩芦、梧塘、西天尾、华亭、渠桥、灵川等乡森林蓄积量160万立方米。全县森林总蓄积量350万立方米,立竹395万株。
1972年12月至1974年3月,县山林普查队对全县山林进行普查,全县土地总面积中,林业用地145.29万亩,占48.4%。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21.3574万亩,疏林地1.7886万亩,灌木林地0.1736万亩,无林地21.9668万亩。森林总蓄积量61.8万立方米(其中杉木3.8870万立方米,松木21.6590万立方米,杂木25.8280万立方米)。立竹392.46万株,森林覆盖率42.3%。
1987年3月至1988年12月,又进行全县森林资源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中,林业用地151.34万亩,占53.8%,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21.7571万亩,疏林地0.2487万亩,灌木林地1.171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5136万亩,无林地22.9175万亩,苗圃0.0056万亩。森林覆盖率43.7%,森林总蓄积量94.8863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92.4297万立方米,疏林蓄积量0.2119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量2.2447万立方米)。立竹1329.51万株(其中毛竹534.64万株,散生毛竹20.89万株,杂竹773.98万株)。人工林面积44.5225万亩(其中已成林25.5365万亩),人工林蓄积量41.1841万立方米,占全县森林总蓄积量43.4%。
1990年,全县土地总面积中,林业用地150万亩,占53.4%。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25.568万亩,无林地16.2968万亩。森林总蓄积量115.81万立方米,立竹1329.51万株。全县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0.68立方米,年均森林蓄积生长量12.08万立方米,年均木材消耗量5.8272万立方米。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