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疾病及其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6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疾病及其防治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
页码: 198-199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莆田县的畜禽疾病种类和疾病防治情况。文章详细列举了当地主要畜禽的疾病种类,包括传染病、普通病、寄生虫病和中毒病等,同时介绍了建国前后的疾病防治情况,包括畜禽防疫、检疫、疫苗使用和畜牧兽医机构的建设等。
关键词: 畜牧业 疾病防治 莆田县

内容

一、疾病种类
  1979年以来,对主要畜禽进行疫病普查,共查出传染病26种、普通病25种、寄生虫病24种、中毒病7种。
  猪病 传染病有:猪瘟、丹毒、肺疫、喘气病、仔猪付伤寒、仔猪白痢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仔猪跳跳病、呕吐病、破伤风病。普通病有:胃肠炎、便秘、呼吸道病、肺炎、中暑、关节炎、产科病。寄生虫病有:囊虫、浆膜丝虫、毛囊虫、肺丝虫、孟氏裂头虫、幼住肉孢子虫、刚刺鄂口虫、鞭虫、细颈囊尾虫幼、肾虫、肝片虫、蛔虫、疥螨弓形虫。中毒病有:因食盐、农药、亚硝酸盐。
  牛病 传染病有:流感、破伤风、血痢、疑似牛出败;普通病有:瘤胃积食、鼓胀、百叶干、前胃驰缓、劳役过度、中暑、风湿性关节炎、各种癀疾、跌伤;寄生虫病有:肝片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体外疥癣虫病;中毒病有:因农药和黑斑病甘薯中毒。
  羊病 传染性口炎、胃炎、感冒、瘤胃鼓气、肝片吸虫病。
  禽病 传染病有:鸡瘟、鸭瘟、禽霍乱、鸡白痢、鸡痘、鸡马立克氏病、鸭病毒性肝炎、法氏囊病、雏番鸭三周病;寄生虫病有:蛔虫、丝虫、棘口吸虫;中毒病有:因食盐与霉菌中毒。
  兔病 有兔球虫病、传染性口炎、疥癣病、感冒、鼻炎、便秘、拉稀、乳房炎、中暑等。
  二、疾病防治
  建国前,遇畜禽疾病,农民多以蛋青、蒜等自行医疗,至于严重的传染病只能任其流行,造成畜禽大量死亡。民间兽医极少,也只医牛、猪的普通疾病及实施禽畜阉割手术。
  建国后,建立畜牧兽医机构,对畜禽疾病实行“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而且大力培训民间兽医,开展畜禽的防疫治病工作。1953年,成立县农业技术指导站,内设兽医组,配备技术人员6人。1954年成立种猪站,配备技术人员8人,该站既开展良种繁育,又进行防疫治病。同年,在西天尾、城厢设立牲畜诊疗所。1956年,成立县畜牧兽医工作站,1958年,各公社都建立兽医站(院),各大队也普遍建立兽医诊疗室。1977年,各公社兽医站改为县办集体单位,1989年,改为全民所有制。1986年县畜牧兽医站升格为县农业局所属的副局级事业单位畜牧医疗服务中心。全县22个乡镇有畜牧兽医人员187人,民间兽医500多人。在黄石、笏石、东沙、濑溪建立畜禽检疫站(点),对市场和出入境畜禽实行检疫。县牧医服务中心还设立畜牧兽医技术咨询服务部、门诊室、化验室、兽药厂,形成完整的畜牧兽医机构,具有健全的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县牧医服务中心采取常年性与定时、定点的防、检、医相结合的措施,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工作,成为县内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1954年,全县开展猪、牛、羊的防疫,1956年始,自制猪瘟免疫苗,并先后结合猪丹毒、猪肺疫苗进行猪的三大传染病防疫。同年,应用鸡瘟疫苗防治鸡瘟,对各牲畜屠宰场进行检疫检验。1961年起,在各仔猪交易所进行检疫和防疫,对乳猪进行防疫。
  1990年,使用的各种疫苗有;牛、羊、猪的炭疽2号芽孢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黄白痢遗传工程疫苗;禽霍乱、鸡瘟、鸡法氏囊、鸡痘、鸡马立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球虫苗;鸭瘟、雏番鸭细小病毒、小鹅瘟、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兔瘟苗。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