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品种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品种改良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
页码: 194-195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福建省莆田市的地方畜禽品种,包括猪、牛、羊、鸭等,详细介绍了这些品种的产地、特点、分布区域以及引进的品种和杂交利用情况。
关键词: 畜牧业 品种改良 莆田县

内容


  建国前民间不养白色的猪。建国后,逐步引进推广良种白猪,但莆田黑猪仍为地方良种。1983年,县定常太乡为莆田黑猪保种区,提供生猪杂交利用的纯化亲本,莆田黑猪在产仔数、初生重、双月断奶重方面表现优良。1952~1959年,先后引进中约克夏猪,进行繁育与杂交利用。以中约克夏公猪和本地母猪杂交,所产的约莆组合猪,成为60年代的主要组合猪。1970年后,多次引进苏联大白猪(公)与本地母猪杂交。“苏莆”杂交组合猪又替代了“约莆”组合猪。1965~1985年,县畜牧兽医站、国营农场和专业户黄吓头等先后引进长白、杜洛克等瘦肉型良种猪(公)与本地黑猪(母)杂交,其后代表现了很大的杂交优势,据测定,长莆组合杂交猪后代日增重达400.33士13.12克,肉料比为1∶3.5,瘦肉率达56.24士0.64%;三元杂交(杜长莆组合猪)瘦肉率达58~60%以上,其中以长莆组合猪为主,占90%左右。1989年经国家农业部验收,评定莆田县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
  牛40年代初,涵江乡南林村农民吓钰,用自养的本地母黄牛和由美国传教士输入的黑白花奶(公)牛配种,产下一头黑色的杂交小母牛。杂交牛由黄牛单一的役用性能成为乳役兼用,提高牛的经济价值。50年代后,县畜牧兽医站先后从上海、南京等地引进黑白花奶公牛,对本地黄牛进行级进杂交繁殖。牛群体质外貌逐步趋向一致,胎平均产奶量达4000公斤,体重最高的达350斤。1980年以来,还先后为贵州、四川、江苏、云南、湖北、江西、浙江、广东等省及省内的福州、厦门、泉州等市县提供了三千多头商品奶牛,莆田县成为全国商品牛基地之一。
  羊 建国前夕,黄石镇居民开始饲养萨能公母羊各一头,并与本地山羊杂交。1955年后黄石、城厢等地都不断从福州引进萨能吐根堡公母奶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1960年以后,又不断引进萨能奶山羊,进行级进杂交改良,其后代的体型外貌和泌乳性能接近于萨能羊。泌乳期一般6~10个月,日最高泌乳量达5公斤,整个泌乳期产乳量900公斤。1980~1983年,县畜牧兽医站先后引进二批四川麻羊,与本地母羊杂交。麻杂一代羊体型大,适应性强、采食性好,生长快,据测定:2~12月龄麻杂羊,月平均增重比本地山羊高0.7公斤,优势率30.4%。同时,肉质幼嫩、皮薄、瘦肉多、味香、羶味轻,空腹体屠宰率达56.8%,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省内广泛推广。1985年,省人民政府指定莆田为商品羊生产基地县。
  鸭 1988年开始,由省农科院畜牧所主持,在县畜牧兽医站与莆田市农科所协作下,进行“莆田黑鸭选育”课题研究。在灵川镇青山畜牧兽医综合分站建立“莆田黑鸭配套品系”商品代繁殖场。经过6个世代以父系为主的家系选择,选出蛋多和蛋重两个品系。500日龄平均产:蛋多系为296个,蛋重67.05克;蛋重系285个、蛋重68.94克。新选育的个体重1.35~1.45公斤,比选育前轻0.2公斤,平均年产蛋量比第一世代增加5.42公斤,蛋料比1∶3.2~3.3。1988年12月省级鉴定,莆田县黑鸭选育课题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此外,利用莆田黑鸭为母本与白番鸭杂交,所生产的肉用半番鸭(骡鸭)快长易肥、肉细嫩、味美,是省内肉鸭生产的主要品系。1989年,全县销往省内外的半番鸭苗达3千万羽。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