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5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畜牧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7
页码: 193-199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莆田县畜牧业方面的发展和成果。其中包括了畜禽品种、品种改良、饲料草地、饲养管理、疾病及其防治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畜牧业 莆田县

内容

民间饲养的传统家畜家禽,有牛、羊、猪、犬、兔、猫、鹅、鸭、鸡、鹁、鸽、鹧鸪、鹌鹑等。绝大多数当作家庭副业。
  民国时期,年养猪约7万头,鸡苗年约40万只,产品多销往闽南。1949年末,全县存数生猪178651头,牛27893头,马驴骡1020头,羊4599头,禽兔408593只。
  建国后,50年代初期,贯彻执行“保护现有,奖励繁殖,在繁殖中注意选种,逐步提高畜牧品质,重点在役畜”的畜牧总方针,扶持农民发展畜牧生产。人民公社成立后,个体饲养的猪、牛折价归公,兴办集体养猪、养牛场,由于集体场饲养管理不善,加上粮食减产,畜禽饲养量一度下降。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得到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牧业生产停滞不前。1978年后,贯彻“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以私养为主”的方针,鼓励扶持家庭饲养和专业户饲养的发展。1990年,全县年出栏肉猪316356头,肉羊71332头,肉禽2001628只,肉兔11192只,肉牛50头及肉用马、驴、骡5头。年总产肉类31184吨,鲜蛋11692.15吨,鲜奶4347.2吨。并建成畜禽“三苗”(猪苗、禽苗、奶牛苗)基地。年产瘦肉型杂种猪苗70多万头,其中30多万头销往闽南、闽东、福州等地区及广东省一些市、县,地方良种禽苗8100多万羽,80%远销两广、两湖、海南、江西、四川、云贵、新疆及内蒙等十多个省(市、区)。杂种奶牛苗1000多头,其中一半销往省内外。全县畜牧业年产值903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06%。
  第一节 畜禽品种
  一、地方品种
  地方畜禽优良品种有莆田黑猪、莆田黑鸭、黑白花杂种奶牛、白绒乌骨鸡等。
  莆田黑猪 该品种由本地区二个性状各异的猪种,即大耳猪(又名广莒本、溪本、山里本)和小耳猪(又称老鼠耳)杂交育成。被定为中国36个猪品种之一。1990年全县种猪存栏56000多头,年产仔猪70多万头,主要分布于笏石、黄石、灵川、渠桥、常太,其他乡镇较少。
  莆田黑鸭 属于中国麻鸭黑色鸭的变种,被列为中国家禽品种志中6个蛋鸭品种之一。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及抗热性,在软硬质海滩放牧皆能适应。1990年,全县种鸭存栏65万多只,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鸭的品种还有本地白番鸭,分布于全县各地。
  黑白花杂种奶牛 这是由黑白花奶牛与本地黄牛、黑白花杂种牛不断进行级进杂交而形成的群体。1983年,农牧渔业部畜牧局指定莆田为南方抗高温黑白花奶牛基地。1990年,全县种牛存栏2905头,年产犊牛1000多头,主要分布于北洋低丘及平原地带。
  牛的品种还有:本地黄牛,分布全县各地,水牛,山区、平原地带饲养较多。
  白绒乌骨鸡 也叫白绒鸡或乌骨鸡,为药用滋补鸡种。1990年全县种鸡存栏35万多只,主要分布在江口、黄石、渠桥、笏石、西天尾、东峤、北高及平海等地。
  鸡的品种还有本地黄鸡,分布于全县各地。
  羊 通称山羊,毛光泽、味美,有黑色、黄色、花色诸种。1990年全县存栏100923头,80%分布在沿海。
  马驴骡 1990年,全县马存栏250匹,分布于笏石、华亭、北高、秀屿等地。驴存栏63匹,分布在灵川、忠门、埭头及华亭等地。骡存栏47匹,分布在灵川、笏石、忠门等地。
  兔 有紫色、灰色、褐色、黑色、白色诸种,养者颇多,可为食品。一种白色长毛的俗名狮兔。1990年,全县存栏182231只,主要分布于忠门、笏石、黄石、华亭及东峤等地。
  鹅 《尔雅》称为“舒雁”。1959年,全县存栏2万只,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狗和猫 习惯上主要为防守门户与捕鼠而饲养。80年代民间才引进少量的狼狗、哈叭狗等。
  二、引进品种
  猪 长白猪、杜洛克猪、施格猪、大中约克夏猪、苏联大白猪、盘克夏猪、福安花猪和荣昌猪等。
  牛 上海汤脚牛、荷兰奶牛、西德黑白花奶牛、辛地红牛等。
  羊 萨能奶山羊、吐根堡奶山羊、西农奶山羊、四川麻羊和湖羊等。
  禽 白来航鸡、洛岛红鸡、澳洲黑鸡、芦花洛克鸡、奥平顿鸡、新汉县鸡、罗斯鸡、新浦东鸡、安康红鸡、红布罗鸡、AA鸡、珍珠鸡、平和鸡、河田鸡、闽南火鸡、北京鸭、樱桃谷鸭、法国白番鸭、狮头鹅和鹌鹑、肉鸽及鹧鸪等。
  兔 有英、法、西德的安格拉长毛兔与皮肉兼用型的力克斯兔、日本大耳兔等。
  上述引进品种,全县各地均有饲养。
  第二节 品种改良
  猪
  建国前民间不养白色的猪。建国后,逐步引进推广良种白猪,但莆田黑猪仍为地方良种。1983年,县定常太乡为莆田黑猪保种区,提供生猪杂交利用的纯化亲本,莆田黑猪在产仔数、初生重、双月断奶重方面表现优良。1952~1959年,先后引进中约克夏猪,进行繁育与杂交利用。以中约克夏公猪和本地母猪杂交,所产的约莆组合猪,成为60年代的主要组合猪。1970年后,多次引进苏联大白猪(公)与本地母猪杂交。“苏莆”杂交组合猪又替代了“约莆”组合猪。1965~1985年,县畜牧兽医站、国营农场和专业户黄吓头等先后引进长白、杜洛克等瘦肉型良种猪(公)与本地黑猪(母)杂交,其后代表现了很大的杂交优势,据测定,长莆组合杂交猪后代日增重达400.33士13.12克,肉料比为1∶3.5,瘦肉率达56.24士0.64%;三元杂交(杜长莆组合猪)瘦肉率达58~60%以上,其中以长莆组合猪为主,占90%左右。1989年经国家农业部验收,评定莆田县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
  牛40年代初,涵江乡南林村农民吓钰,用自养的本地母黄牛和由美国传教士输入的黑白花奶(公)牛配种,产下一头黑色的杂交小母牛。杂交牛由黄牛单一的役用性能成为乳役兼用,提高牛的经济价值。50年代后,县畜牧兽医站先后从上海、南京等地引进黑白花奶公牛,对本地黄牛进行级进杂交繁殖。牛群体质外貌逐步趋向一致,胎平均产奶量达4000公斤,体重最高的达350斤。1980年以来,还先后为贵州、四川、江苏、云南、湖北、江西、浙江、广东等省及省内的福州、厦门、泉州等市县提供了三千多头商品奶牛,莆田县成为全国商品牛基地之一。
  羊 建国前夕,黄石镇居民开始饲养萨能公母羊各一头,并与本地山羊杂交。1955年后黄石、城厢等地都不断从福州引进萨能吐根堡公母奶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1960年以后,又不断引进萨能奶山羊,进行级进杂交改良,其后代的体型外貌和泌乳性能接近于萨能羊。泌乳期一般6~10个月,日最高泌乳量达5公斤,整个泌乳期产乳量900公斤。1980~1983年,县畜牧兽医站先后引进二批四川麻羊,与本地母羊杂交。麻杂一代羊体型大,适应性强、采食性好,生长快,据测定:2~12月龄麻杂羊,月平均增重比本地山羊高0.7公斤,优势率30.4%。同时,肉质幼嫩、皮薄、瘦肉多、味香、羶味轻,空腹体屠宰率达56.8%,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省内广泛推广。1985年,省人民政府指定莆田为商品羊生产基地县。
  鸭 1988年开始,由省农科院畜牧所主持,在县畜牧兽医站与莆田市农科所协作下,进行“莆田黑鸭选育”课题研究。在灵川镇青山畜牧兽医综合分站建立“莆田黑鸭配套品系”商品代繁殖场。经过6个世代以父系为主的家系选择,选出蛋多和蛋重两个品系。500日龄平均产:蛋多系为296个,蛋重67.05克;蛋重系285个、蛋重68.94克。新选育的个体重1.35~1.45公斤,比选育前轻0.2公斤,平均年产蛋量比第一世代增加5.42公斤,蛋料比1∶3.2~3.3。1988年12月省级鉴定,莆田县黑鸭选育课题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此外,利用莆田黑鸭为母本与白番鸭杂交,所生产的肉用半番鸭(骡鸭)快长易肥、肉细嫩、味美,是省内肉鸭生产的主要品系。1989年,全县销往省内外的半番鸭苗达3千万羽。
  第三节 饲料草地
  一、饲料
  农家饲养畜禽,以米糠、麦麸搭配少量豆饼、花生饼、粮食为精饲料;以甘薯藤叶、花生藤叶、大豆秆叶、甘蔗尾、稻草为粗饲料;以青菜叶、红萍、鲜薯藤叶、青草、水葫芦(水莲花)、水浮莲(1957年从广东引进)、水花生(俗称革命草)为青饲料。
  50年代末,采用青贮法贮存青、粗饲料,60年代中期,对饲料进行粉碎、加工,70年代中期,调进玉米等加工为混合饲料,1978年起,利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抗生素为饲料添加剂,生产配合饲料。
  二、草地
  天然草地 1979年勘察大洋、庄边、新县、华亭、西天尾、江口、灵川、白沙等8个乡(镇)有宜牧草地14片,面积25380亩。其中海拔600米以上草地6片,面积15724亩,即大洋乡瑞云山草地3770亩,百叶溪草地1680亩;庄边乡望江山草地3970亩,芦竹湾草地1880亩;新县乡尖山草地1509亩,炉地草地2915亩。处于海拔600米以下的草地8片,面积9656亩,分别是华亭镇兴沙草地400亩,草山头草地1640亩;西天尾镇水墘坪草地600亩;江口镇东宫草地1740亩;灵川镇径里草地500亩;白沙镇朝天寨草地1060亩;新岩山草地2980亩;大洋乡外湖草地1000亩。植被均以禾本科青草为主,可资利用的有早熟禾、红毛鸭嘴草、五节芒、胡枝子、葛藤、细叶铁扫帚、鸡眼草等19种。此外、尚有村庄附近、河溪沿岸、田埂、路旁等十边草地216300多亩。又据林业普查资料,荒山荒地可改造为牧地的有214000多亩。
  人工草场 1983年引进国内外50个牧草品种,在梧塘镇沁后山建立95亩草场,进行小区试种,筛选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牧草墨西哥饲用玉米、大翼豆、卡松古鲁狗尾草、宽叶雀稗、青绿黍等品种。1988年,在福建农学院畜牧系教授协作下,大洋乡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地3000亩。草林、草果结合人工草地400亩。优良牧草种子田100亩。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应本地区自然条件的高产优质当家品种:卡松古鲁狗尾草、宽叶雀稗、园果雀稗、毛花雀稗、马唐、金色狗尾草,多花木兰、鸡眼草等。适应低山平原地区建立高产优质草地的有:象草、拟高粱、墨西哥饲用玉米、野大豆等。1990年全县共有人工草地面积5000多亩。
  第四节 饲养管理
  一、猪
  建国前,农民家庭个体饲养,自行管理,规模小,发展缓慢。建国后,个体饲养户逐年增多。1957年底,大洋、前沁、九华农场和龙桥畜牧场先后办起养猪场,集体饲养。1958年,个体饲养的猪折价归公,大部分生产大队都办起集体养猪场,搞养猪“集体化”,但多数养猪场管理不善。翌年体制调整,大部分生产大队将集体饲养的猪分还社员家庭饲养。1959年10月,兴办“千猪场”、“万猪场”。但饲养管理跟不上,加上粮食紧张,生猪存栏数大幅度下降,1961年,全县存栏91810头,比1949年178651头下降48.61%。
  1975年,贯彻执行“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的方针,再次兴办集体养猪场,1977年底,共办社队集体猪场1091个,存栏29.87万头。
  1978年后,坚持“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以私养为主”的方针,鼓励扶持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形式的联合体饲养业。1982年,“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达5072个,当年存栏36.42万头。实行科学养猪,改喂单一饲料为混、配合饲料,改稀熟喂为鲜稠喂。并推广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效益,缩短饲养期。
  1988年,莆田县被列为全省十个城市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县之一,至1990年,县办42个副食品生产基地场,年出栏商品猪23127头。
  二、牛
  1958年以前,耕牛、乳牛均为农民家庭私养,各自管理。饲养方式为农闲时以白天放牧为主,至傍晚时以青饲料团用手塞进牛口,迫其吞服,让牛夜间反刍或在牛栏挂上早稻干草让牛夜间吞食。农忙役用时以喂养精、青饲料为主,多在役使前以大麦或大米浆液渗上少量米酒用竹管(俗称“牛灌管”)手执“牛鼻龙”灌服。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民家庭所养的牛全部折价归公,创办大队集体养牛场,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养牛头数逐年减少。1962年末,全县存栏29692头,比1958年的40805头下降27.23%。次年后,养牛体制下放到生产队,实行队有户养,队派专人管理的生产责任制,牛群得到恢复与发展。1964年,全县存栏2.98万头。
  1965年,又强调办大队集体养牛场。次年,因饲养、管理不善等原因,又下放为队有户养。1966年,全县养牛3.18万头。1978年,鼓励和支持社员家庭养牛,有的实行队有户养,固定社员饲养和使役,并规定按牛增减膘实行奖惩;有的实行保本保值、归户饲养,规定耕牛按膘情、年龄逐头折价,三年后耕牛重新折价,差价全奖全赔,繁殖小牛归养牛户所有等管理办法。杂种奶牛也实行队有户养,实行定饲养工分报酬、定饲料(草)供应、定牛的使役工分、定交肥报酬、定配种费和饲料价格,定上缴利润及执行繁殖小牛奖励的政策。1981年,全县存栏3.31万头。
  1982年后,集体养牛全面实行折价归户饲养,鼓励和支持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养牛,促进养牛业生产的发展。、如大洋乡琼峰村农民喻淡元户养黄牛18头,江口镇大东村农民陈金模户养奶牛11头,石东村黄文同等5位复退军人集资合股创办养奶牛31头的石东奶牛场等。1985年,全县存栏3.44万头,1990年发展达4.11万头。其中黄牛3.57万头、水牛0.25万头、奶牛0.29万头。
  三、羊
  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利用甘薯藤、花生藤、豆秆等农副产品喂饲羊,在零星草地、山坡地及海滩地草原放牧羊。长成后或出售或逢年过节自宰,集体养羊极少。
  1978年后,涌现出养羊100头以上的专业户、养羊200多头的养羊场,促进养羊业的发展。1990年羊存栏数10.09万头。四、禽
  建国前,皆由家禽家庭小群饲养。建国后,国营农场、畜牧场创办起养禽场,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家庭饲养的体制。
  1978年后,养禽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处在湄洲、平海、兴化三大海湾沿岸的乡镇农民,发挥滩涂资源优势,兴办水鸭场,由户养100只左右,增至1000只以上。同时,不断涌现户养上千、上万只的白绒乌骨鸡、白番鸭及肉鸡的养禽专业户,并推广配合料、颗粒料及饲料添加剂,实行科学养禽。1989年,县建立九华父母代种鸡场,饲养国外引进优良父母代肉用种鸡红波罗2300只,新安康红4000只,年向社会提供商品鸡苗40万羽。1990年,全县养禽专业户达3682户,存栏122万6千多只。县办42个副食生产基地,年产商品鸡4万多只,鲜蛋200吨。
  五、兔
  兔的饲养管理粗放,农户多把免养于小土屋内,让其在地上打洞穴居或以竹笼圈养。1960年后,从外地引进长毛兔,县九华农场、龙桥畜牧场及部分公社大队先后都办起集体养兔场。1965年养兔2.75万只。
  1978年以后,涌现出一批饲养长毛兔的专业户、专业场,但由于受国际兔毛市场需求的影响,养兔业经受过几次较大的挫折。80年代后期,仅在农户中小群饲养。1990年,全县养兔1.82万只。
  第五节 疾病及其防治
  一、疾病种类
  1979年以来,对主要畜禽进行疫病普查,共查出传染病26种、普通病25种、寄生虫病24种、中毒病7种。
  猪病 传染病有:猪瘟、丹毒、肺疫、喘气病、仔猪付伤寒、仔猪白痢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仔猪跳跳病、呕吐病、破伤风病。普通病有:胃肠炎、便秘、呼吸道病、肺炎、中暑、关节炎、产科病。寄生虫病有:囊虫、浆膜丝虫、毛囊虫、肺丝虫、孟氏裂头虫、幼住肉孢子虫、刚刺鄂口虫、鞭虫、细颈囊尾虫幼、肾虫、肝片虫、蛔虫、疥螨弓形虫。中毒病有:因食盐、农药、亚硝酸盐。
  牛病 传染病有:流感、破伤风、血痢、疑似牛出败;普通病有:瘤胃积食、鼓胀、百叶干、前胃驰缓、劳役过度、中暑、风湿性关节炎、各种癀疾、跌伤;寄生虫病有:肝片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体外疥癣虫病;中毒病有:因农药和黑斑病甘薯中毒。
  羊病 传染性口炎、胃炎、感冒、瘤胃鼓气、肝片吸虫病。
  禽病 传染病有:鸡瘟、鸭瘟、禽霍乱、鸡白痢、鸡痘、鸡马立克氏病、鸭病毒性肝炎、法氏囊病、雏番鸭三周病;寄生虫病有:蛔虫、丝虫、棘口吸虫;中毒病有:因食盐与霉菌中毒。
  兔病 有兔球虫病、传染性口炎、疥癣病、感冒、鼻炎、便秘、拉稀、乳房炎、中暑等。
  二、疾病防治
  建国前,遇畜禽疾病,农民多以蛋青、蒜等自行医疗,至于严重的传染病只能任其流行,造成畜禽大量死亡。民间兽医极少,也只医牛、猪的普通疾病及实施禽畜阉割手术。
  建国后,建立畜牧兽医机构,对畜禽疾病实行“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而且大力培训民间兽医,开展畜禽的防疫治病工作。1953年,成立县农业技术指导站,内设兽医组,配备技术人员6人。1954年成立种猪站,配备技术人员8人,该站既开展良种繁育,又进行防疫治病。同年,在西天尾、城厢设立牲畜诊疗所。1956年,成立县畜牧兽医工作站,1958年,各公社都建立兽医站(院),各大队也普遍建立兽医诊疗室。1977年,各公社兽医站改为县办集体单位,1989年,改为全民所有制。1986年县畜牧兽医站升格为县农业局所属的副局级事业单位畜牧医疗服务中心。全县22个乡镇有畜牧兽医人员187人,民间兽医500多人。在黄石、笏石、东沙、濑溪建立畜禽检疫站(点),对市场和出入境畜禽实行检疫。县牧医服务中心还设立畜牧兽医技术咨询服务部、门诊室、化验室、兽药厂,形成完整的畜牧兽医机构,具有健全的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县牧医服务中心采取常年性与定时、定点的防、检、医相结合的措施,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工作,成为县内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1954年,全县开展猪、牛、羊的防疫,1956年始,自制猪瘟免疫苗,并先后结合猪丹毒、猪肺疫苗进行猪的三大传染病防疫。同年,应用鸡瘟疫苗防治鸡瘟,对各牲畜屠宰场进行检疫检验。1961年起,在各仔猪交易所进行检疫和防疫,对乳猪进行防疫。
  1990年,使用的各种疫苗有;牛、羊、猪的炭疽2号芽孢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黄白痢遗传工程疫苗;禽霍乱、鸡瘟、鸡法氏囊、鸡痘、鸡马立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球虫苗;鸭瘟、雏番鸭细小病毒、小鹅瘟、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兔瘟苗。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