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革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5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技术革新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
页码: 189-190
摘要: 本章介绍了水稻、大小麦、甘薯等作物的种植技术,包括育秧技术、密植技术、田管技术等,还介绍了作物种植的季节和品种选择,以及建立吨粮田高产模式示范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农业经济 技术革新 莆田县

内容

一、水稻
  单季稻改双季稻 1953年,全县单季稻58509亩。60年代后除部分高寒、缺水的地区之外,大部分改成双季稻,或豆、稻轮作。至1990年,单季稻只有1.2万亩,豆、稻轮作0.87万亩,早中稻~再生稻0.6万亩。
  间作稻改连作稻 1949年,山区及平原有近4万亩间作稻,50年代开始逐步改为连作双季稻,60年代以后,间作稻绝迹。
  育秧技术改革建国前至50年代,除个别用种子直播法育秧外,一般在肥沃的田地培育带蘖水秧,亩播种量40~60公斤。1958年推广湿润秧田育秧;1970年推广5406拌种催芽,实现卷秧化,而后改为温室育秧;1977年推广杂交水稻,培育多蘖壮苗而采用二段育秧;1988年采用地膜培育带蘖的湿润秧,每亩播种量20公斤。
  适当早插50年代前后,平原与沿海早稻多在“谷雨”后插秧,山区多在“立夏”后插秧,中稻在“芒种”、晚稻在“立秋”插秧;60年代以后,早稻提早在四月中、下旬,晚稻在七月下旬插秧,八月初全部插完。
  合理密植 建国前高秆品种,株行距为26×26厘米,间作稻30×30厘米;1963年,矮秆良种株行距改为18.5×20厘米;1982年株行距改为18.2×14.5厘米,或18.2×18.2厘米。
  亩插2.5~2.75万丛。杂交水稻推广20×16.5厘米或20×13.2厘米。亩插2~2.5万丛。
  田管技术 1953年改串灌、漫灌为轮灌、湿灌,1963年水稻矮秆品种普及后,推广寸水护苗,薄水促叶,早稻插后20天、晚稻插后15天进行烤田控苗,后期干湿交替。建国前重施农肥易造成高秆倒伏。1953年推广氮磷混合追肥,或用氮磷颗粒肥,能明显增产。1963年以后,提倡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推广过磷酸钙(或钙镁磷)混合点蔸。1975年,推广球肥深施,面积达41万亩。1984年以后,大力推广配方施肥、优化施肥、微量元素肥配施等,取得明显增产。
  二、大小麦
  50年代前后,农民习惯在“小雪”后种小麦,在“大雪~冬至”种大麦。60年代后由于水稻大面积推广倒种春,改在“立冬~小雪”前完成大小麦播种,这样利于一年三熟,提高产量。60年代前,平原、沿海以条播为主,山区以穴播为主,1977年推广苏州式种麦技术,实行板田种麦和宽畦深沟、窄沟种麦,在种麦期喷用除草剂,在抽穗期喷用农药托布津防病,在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或高产灵、快丰收等,增产明显。
  三、甘薯
  建国前,农民习惯采用老薯蔓育苗(俗称八月埋)。1955年以后,推广薯块温床育苗;1970年大面积推广塑料薄膜薯块育苗。栽培季节,早薯改在“小满”,晚薯改在“大暑”前后栽植。亩栽2200~2800株。同时推广深耕,以及客土培肥地力,实施攻头、稳中、健尾的施肥技术。
  四、建立吨粮田高产模式示范
  1990年,全县建立冬种大小麦、春种早稻、夏种晚稻的“麦稻稻”亩产吨粮田8万亩,经省、市、县、乡(镇)四级领导和科技人员验收,小麦亩产196.65公斤,早稻亩产445.65公斤,晚稻亩产405.35公斤,年亩产1047.65公斤。其中黄石镇47475亩,亩产1051.6公斤;江东村2226亩,亩产1224.2公斤。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