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品种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品种改良
分类号: S339
页数: 3
页码: 187-189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莆田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作物种植情况,包括水稻、甘薯、大麦、小麦等作物的品种变化、选育过程和推广情况,以及油料作物和其他杂粮的种植情况。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品种改良 莆田县

内容

建国前,农作物品种主要由农家自选自用,交流更新。建国后,多由人民政府的主管部门或社、队集体进行良种推广。
  一、水稻
  早稻50年代推广南特号,1955年从仙游引进高秆陆才号,第二年成为当家品种。1958年从广东引进矮脚南特号,后又引进推广铁骨矮一号、红410等早稻矮秆优良品种,使水稻由高秆向矮秆变化。全县早稻平均亩产翻一番。1983年示范种植早晚兼用的威优35、威优64杂交组合品种,表现生育期适中、抗病,亩增产40~60公斤,因而逐步取代矮秆品种为当家组合良种。
  中、晚稻建国前后,农民种植的中、晚稻是一支香、一粒尖,叶下躲、黄壳尖、黄尖等品种。1950年常太区坑洋乡农民郑玉森,从晚稻品种中选育出大水浪(亦名玉森本),该品种不仅在全县作迟熟晚稻及单季中稻大面积推广,而且先后向仙游、惠安、泉州、南安、大田、华安推广。1951年溪白村农民林九锄,从晚稻“一支香”中选出变异植株,育成“一支早”,该品种早熟、省肥、耐旱、耐涝,适合于半山区沙质土壤,并传到惠安落户。1956年穗、粒选该品种150公斤赠送苏联试种。1951年、1952年分别从仙游、连江引进白壳尖、乌壳尖,亩产可增15~30公斤,且早熟,利于稻田及时转入冬种,该品种迅速发展成为当家品种,盛行10年之久。1965年,用早稻品种矮脚南特号倒种作为晚稻品种,成为增产措施推广,随后珍珠矮号、铁骨矮1号、红410、晚22、桂潮2号、矮梅早等矮秆品种相继当家。1975年晚季,九华农场以三亩地进行汕优、威优、四优3号、红田谷等9个组合对比试验,证明杂交水稻有根群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粒大等生长优势,亩增产75公斤,引起县内水稻品种继矮化后第二次变革。80年代中期,高抗病的威优35、威化64、汕优63等杂交稻,使中、晚稻先于早稻实现品种杂优化。
  二、甘薯
  明万历间莆田开始引种外国的甘薯。19俗名番薯世纪末20世纪初,莆田劳动人民选育推广品种有鸡母薯、藤瓜薯、田红、红心粒等。其中鸡母薯、藤瓜薯为当家品种。1953年前沁区珠江村农民林文祥,从鸡母薯中选择变异株育成红心粒新品种;引进的品种有鸡公薯(永春五齿)龙头薯、白娘仔、红秆薯、六十日早、贫农薯、胜利百号。60年代以后引进的品种有愚北白、晋专3号、晋专5号、新种花8—6、福薯87、配26、莆薯53、潮薯一号等。
  三、大、小麦
  小麦小麦品种白麦、山里本、田红壳小麦、园白壳麦、园红壳麦等在莆田种植时间均在百年以上。1957年推广良种莆白麦,山里本为当家品种。1969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抗锈一号,比莆田白麦亩增产15~25公斤。1971年引进青海麦,比白壳麦亩增产50~75公斤,1972年引进晋麦2148,亩产200~250公斤,比青海麦早熟3~5天,具有耐湿、抗病力强的优点,推广后迅速成为当家品种,且盛行不衰。70年代推广的还有文革一号、晋麦2454、莆麦一号、623、福繁16、17,两江麦、欧柔等迟熟品种,1986年从四川引进川辐16—5,矮秆、耐高肥等品种。
  大麦 莆田白肚鼓槌大麦,莆田乌肚鼓槌大麦、莆田长穗大麦、莆田鼓槌米麦等四个品种,为县境内大麦当家品种。1972年从江苏引进二棱皮大麦早熟三号,增产显著。1980年从江苏盐城市种子公司引进二棱大麦矮早三,株高85厘米,耐肥不倒伏,早熟、粒大,比早熟三号亩增产15~25公斤。1982年以后推广莆田市农科所育成的莆大麦4号,抗病力强,比矮早三亩增产15~20公斤。
  四、杂粮
  蚕豆 土豆仔、半花、沁后本品种,是莆田200年以来种植的当家品种,原品种江口绿、江口本、南日绿,因粒小、产量低被淘汰。沁后本粒大质优,多供采摘青荚剥粒,是上品菜,近年登上宴席。外地引进的嘉兴绿、上海青、慈溪蚕豆、霞浦润白等在沿海滩地种植,作为绿肥。
  蚕豆植珠和种子均可作肥料,因品种没有更新换代,产量停滞不前。近年播种面积有所恢复。
  豌豆 白花硬壳豌豆、红花硬壳豌豆、鸟珠(俗名臭豆)都是100多年前选育的品种,具有耐旱、省肥、抗病虫能力强、稳产的特点,是沿海农地冬种主栽作物之一。1983年,从四川调入团结一号豌豆,因其生育期偏长,无法推广。软壳豌豆俗名幼豆,是200多年来的品种,80年代引进荷兰二花豌豆、台中11号等品种,高产好,早播早上市,商品效益高,发展迅速。
  其他 绿豆、高粱、玉米、小米等,只零星种植或与甘薯、花生套种,产量低,亩产在50公斤左右。
  五、油料作物
  花生 明代开始传入莆田的原品种俗植“本地地生”食用质优而■籽小,产量不高,现已绝迹。后来从琉球岛传入“大琉球”品种,以油量较高而普遍种植。1958年从同安引进“狮头企”。1976年以后又从广东引进粤油551、粤油551~116,从同安引进黄油17等新品种,获得增产,面积逐年扩大,亩产150~225公斤,替代了狮头企。民间常进行品种串换以实现改良换代,促进单产提高。
  大豆 莆田栽培的大豆品种主要有:绿斜豆、九月乌、白豆仔、乌壳仔、绿心黑豆等。解放初期通过良种评选,白豆仔、古田豆、大黄豆分别当选为早、中、迟不同成熟期的当家品种,一般亩产75~150公斤。70年代推广5861稻穗黄、花面豆、威莱姆斯等新品种。1985年推广莆田市农科所育成的莆豆8号,其生育期适宜,适应性广,抗病力强,亩产150~200公斤。绿斜豆与九月乌为秋大豆的当家品种,多与晚地瓜套种,或在田埂边、林果空隙杂地上扩种,单种亩产125~200公斤,套种亩产25~50公斤。
  油菜 建国前后选用老品种福清油菜,亩产40~60公斤,60至70年代更新为福州油菜,亩产50~90公斤,80年代以后推广莆油3号、福油2号、福油3号,亩产提高到75~110公斤。
  六、甘蔗
  1954年,从福建农学院引进甘蔗新品种台糖134取代老品种糖蔗仔、荔浦蔗;1971年从福建省蔗麻研究所引进闽糖703、闽糖70/611优良品种;80年代又引进桂糖11、闽糖77/208、福引70/9等优良甘蔗品种。
  七、水果
  1949年,选育出枇杷良种解放钟;50年代从实生变异株中选出枇杷良种白梨;80年代从云霄县原长红实生群体中选育出长红3号枇杷良种。1987~1989年,从广东引进荔枝,有糯米糍、妃子笑、雪怀子、尚书怀、水晶球和福清县引进的下番枝、东刘一号等品种,在渠桥乡试种。
  80年代引进漳州天宝香蕉和日本巨峰葡萄品种;1989年从古田县引进油柰品种。
  八、黄麻
  1956年,从印度引进黄麻品种印度D154;1963年引进越南红麻(棉花麻)、青皮3号;1964年从广东引进黄麻品种粤园5号取代印度D154;1980年从福建农学院引进黄麻179取代粤园5号。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