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6.1
页数: 3
页码: 178-180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莆田地区种植的几种经济作物,包括甘蔗、花生、大豆、麻类、蔬菜等,并提到了它们的种植面积、产量以及品种更新等情况。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种植业 莆田县

内容

一、甘蔗
  宋代,农民已种有甘蔗。建国前甘蔗的主要品种有糖蔗仔(荻蔗)、荔浦蔗、台湾蔗、竹蔗、爪哇蔗。
  主要用于小糖庯加工赤砂糖、板糖、白块糖。
  1949~1959年,甘蔗种植面积在0.6~3.6万亩之间,总产1.69~15.4万吨之间,其中1956年种植面积3.65万亩为最多,总产15.16万吨,都由小糖庯加工。1960年莆田糖厂建成后,以机械生产白砂糖,甘蔗面积逐年增加,1982年种植面积8.2131万亩,为历史最高年份。1985年,种植面积7.36万亩,总产34.45万吨。1986年后,甘蔗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至1990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为5.40万亩,总产24.56万吨。
  甘蔗品种不断更新,1954年,从福建农学院引进“台湾134”取代“糖蔗仔”、“荔浦蔗”。1971年引进“闽糖70/611”;80年代初引进“桂糖11”、“闽糖703”、“闽糖77/208”、“福引79/9”等品种。至1990年,主栽品种是;“闽糖70/611”,占面积50%;“桂糖11”占30%;其他品种占20%。
  甘蔗不宜连作,种蔗2~3年后,就要换种其他作物,在蔗田中可套种春大豆、四季豆、番茄等作物。1978年,全县甘蔗平均亩产6647公斤,比1949年的亩产3100公斤提高1倍多。1979年,城郊公社郑坂大队后廖村创亩产甘蔗16500公斤。1981年以后,利用蔗田间种蘑菇、香菇,提高种蔗经济效益。随着甘蔗品种的改良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甘蔗亩产亦大幅度提高。
  此外,还有种植供食用的果蔗,俗称“乌鬼蔗”。
  二、花生
  花生原名“落花生”,明代季年传入莆田后,成为全县主要油料作物,各乡镇都有种植,以沿海乡镇为多、平原次之、山区少量。建国前,以蔓型花生为主,春种秋收,一年一季,产量75公斤。建国后,引进直立型品种,立秋前后可收成,种子再次种下为秋花生(倒种春)。1985~1990年,全县花生播种面积为8~8.3万亩左右,最高亩产115公斤,最低亩产57.5公斤,平均亩产65~70公斤,1980年、1984年、1985年笏石、东峤、埭头的5000亩花生,亩产达250公斤以上,全县年总产一般在6000~9000吨,1961年最低为3887.85吨,1990年最高为10155.35吨。
  三、大豆
  大豆为县内五大作物(稻、麦、薯、豆、蔗)之一。分春、秋种二种。种植方法有清种、套种(与蔗、薯、花生间种),还有种在田埂、田头、地角的“田埂豆”。
  1950年全县种植6.5万亩,1966年扩大至12.3095万亩。总产在5000~6000吨上下。一般年份平均亩产50~70公斤。1963年因旱灾亩产仅39公斤,1985~1990年,播种面积8.2~8.5万亩,平均亩产90公斤,总产7000吨左右。1990年,平均亩产103公斤,总产8538.25吨,创单产和总产最高水平。
  四、麻类
  全县种植的麻类有:黄麻、红麻,少量苧麻、龙舌兰麻,主要种植黄麻和苧麻。建国后,引进“印度D154”、越南红麻(棉花麻)、“青皮3号”、“粤园5号”、“红麻722”、“黄麻179”,1990年,推广“闽麻82/34”。
  1977年为种植麻类面积最高年份达1.7349万亩,一般年份在1万亩左右。1979年以后,由于塑料工业发展,塑料丝取代麻类原料,麻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种植面积4027亩,年总产1491.45吨,县境内主要麻区有渠桥、黄石、华亭、西天尾、城郊(1984年以前)等五个乡镇。
  五、其他经济作物
  蚕豆 豌豆 冬季种植豆类、可以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其种籽用作粮食、菜肴、饲料、肥料,茎叶用以肥田。1949年,种植蚕豆108297亩,亩产52公斤,总产5934.85吨;豌豆22000亩,亩产40公斤,总产880吨。1972年,种植蚕豆130262亩,亩产86.5公斤,总产11280.25吨。1975年,种植豌豆42739亩,亩产83公斤,总产3549.8吨。由于化肥用量增多和偏重粮食生产,蚕豆、豌豆种植面积自1975年后逐年缩减。1990年,全县种植蚕豆24266亩,亩产115公斤,总产2784.9吨;豌豆18174亩,亩产92公斤,总产1670.85吨。
  杂粮 农民利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及果园、山坡杂地,套种间作杂粮有高粱(京黍)、玉米(番黍)、小米、马铃薯等,这些杂粮在沿海乡镇的旱地种植较多。1949年,全县种植杂粮面积383亩,亩产30公斤。1961年扩至11846亩,亩产66公斤,总产781.2吨。1989年,种植杂粮24725亩,亩产62公斤,总产1532.95吨。
  蔬菜
  蔬菜品种繁多。1949年,全县种植蔬菜935亩,年产量2000吨;1957年扩至17000亩,年产量5万吨;1990年增至62565亩,年产量180万吨。
  全县蔬菜有六大类。
  叶菜类:大白菜、小白菜、芥蓝菜、芥菜、苋菜、蕹菜、葱、莴苣、艾菜、韭菜、雪里红等。
  茎菜类:芹菜、球茎甘蓝等。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大蒜、洋葱、南京菜、姜、芋等。
  花菜类:花椰菜、金针菜等。
  果菜类:茄子、花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蕃茄、辣椒、丝瓜、南瓜、冬瓜、苦瓜、瓠瓜、黄瓜等。
  芦笋:1974年第一次在埭头丘山试种90亩获得成功,二年后停产;1981年第二次在渠桥、城郊、华亭种植2000亩,三年后又停产;1987年第三次以平海为主建立沿海芦笋基地3000亩,年产49.8吨,产值25万元。因受市场价格影响,至1990年,种植面积降至几十亩。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