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26.1
页数: 3
页码: 176-178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莆田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水稻、甘薯、大小麦的种植情况、产量变化以及推广情况。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种植业 莆田县

内容

稻、薯、麦为县内主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薯、麦次之,玉米、高粱、木薯、蕉芋等单产量不高,俗称“杂粮”,仅零星种植。
  一、水稻
  唐以前,县内已种有水稻,宋代,从占城国(今越南)引进耐旱的“占城稻”(旱占)品种,在境内种植。明以前,水稻种植有单季稻和双季稻之分,双季稻又有间作和连作之别,至今,除南日岛外,其余各乡镇均种有水稻。按种植季节,有早、中(大冬稻、单季稻)晚稻,按品种类型有籼、粳、糯三种。
  1949年,全县水稻面积507450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56.5%,年产量62579.15吨,占粮食总产量的62.9%。随着科技进步,耕作条件改善,水稻产量不断提高。1966年水稻单产比1949年翻一番,尤其是1972年实行“三改”(间作改连作,单季改双季,高秆改矮秆)一化(育苗卷秧化)后,水稻播种面积达658403亩,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7.7%,粮食总产量比1971年增产20157.6吨,单产511.5公斤,首次突破千斤关。1977年后,推广杂交水稻,单产和总产都不断提高,陆续出现年亩产超吨粮、一季亩产超千斤的丰产片。1987年早稻杂优高产示范片1万亩,经验收平均亩产534.15公斤。1990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484698亩,占粮食播种面积60.9%,平均亩产382.4公斤,为1949年的3倍。
  二、甘薯
  甘薯是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莆田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种植,初由吕宋(即菲律宾)引进,故名“番薯”。山区、平原、沿海均有栽种,是沿海10个乡镇群众主要口粮,也是全县畜牧业的主要饲料。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进步,甘薯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东峤乡珠江村首创亩产鲜薯0.5万公斤(折薯干1250公斤)。1981年,东峤乡渚林科技组1.02亩的早薯试验田,亩产鲜薯达8740.2公斤。
  三、大小麦
  大小麦是全县主要冬种作物,南宋时开始种植小麦。1949年大小麦播种面积22.015万亩(小麦20.145万亩、大麦1.870万亩),1958年扩大种植,面积为30.0753万亩(小麦15.2639万亩、大麦14.8114万亩),1959年降到13.2374万亩(小麦6.5053万亩、大麦6.7321万亩),1960~1973年,播种面积保持在20万亩左右。1990年,大小麦面积增至31.9167万亩(小麦19.4319万亩、大麦12.4848万亩)。
  1949~1972年,全县大小麦亩产在100公斤以内,1973年亩产突破100公斤,1982年亩产突破150公斤。
  1988年全县有5600多亩小麦亩产在250公斤以上。黄石镇120亩莆大麦4号亩产突破300公斤。1990年全县大小麦平均亩产173.5公斤,有1880亩小麦亩产达293.5公斤;其中灵川镇柯朱村750亩小麦,亩产307.5公斤,萩芦乡东张村250亩“8408”小麦,亩产达300.1公斤。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