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4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8
页码:
176-183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莆田县种植业的相关内容,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茶等方面。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种植业
莆田县
内容
第一节 粮食作物
稻、薯、麦为县内主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薯、麦次之,玉米、高粱、木薯、蕉芋等单产量不高,俗称“杂粮”,仅零星种植。
一、水稻
唐以前,县内已种有水稻,宋代,从占城国(今越南)引进耐旱的“占城稻”(旱占)品种,在境内种植。明以前,水稻种植有单季稻和双季稻之分,双季稻又有间作和连作之别,至今,除南日岛外,其余各乡镇均种有水稻。按种植季节,有早、中(大冬稻、单季稻)晚稻,按品种类型有籼、粳、糯三种。
1949年,全县水稻面积507450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56.5%,年产量62579.15吨,占粮食总产量的62.9%。随着科技进步,耕作条件改善,水稻产量不断提高。1966年水稻单产比1949年翻一番,尤其是1972年实行“三改”(间作改连作,单季改双季,高秆改矮秆)一化(育苗卷秧化)后,水稻播种面积达658403亩,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7.7%,粮食总产量比1971年增产20157.6吨,单产511.5公斤,首次突破千斤关。1977年后,推广杂交水稻,单产和总产都不断提高,陆续出现年亩产超吨粮、一季亩产超千斤的丰产片。1987年早稻杂优高产示范片1万亩,经验收平均亩产534.15公斤。1990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484698亩,占粮食播种面积60.9%,平均亩产382.4公斤,为1949年的3倍。
二、甘薯
甘薯是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莆田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种植,初由吕宋(即菲律宾)引进,故名“番薯”。山区、平原、沿海均有栽种,是沿海10个乡镇群众主要口粮,也是全县畜牧业的主要饲料。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进步,甘薯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东峤乡珠江村首创亩产鲜薯0.5万公斤(折薯干1250公斤)。1981年,东峤乡渚林科技组1.02亩的早薯试验田,亩产鲜薯达8740.2公斤。
三、大小麦
大小麦是全县主要冬种作物,南宋时开始种植小麦。1949年大小麦播种面积22.015万亩(小麦20.145万亩、大麦1.870万亩),1958年扩大种植,面积为30.0753万亩(小麦15.2639万亩、大麦14.8114万亩),1959年降到13.2374万亩(小麦6.5053万亩、大麦6.7321万亩),1960~1973年,播种面积保持在20万亩左右。1990年,大小麦面积增至31.9167万亩(小麦19.4319万亩、大麦12.4848万亩)。
1949~1972年,全县大小麦亩产在100公斤以内,1973年亩产突破100公斤,1982年亩产突破150公斤。
1988年全县有5600多亩小麦亩产在250公斤以上。黄石镇120亩莆大麦4号亩产突破300公斤。1990年全县大小麦平均亩产173.5公斤,有1880亩小麦亩产达293.5公斤;其中灵川镇柯朱村750亩小麦,亩产307.5公斤,萩芦乡东张村250亩“8408”小麦,亩产达300.1公斤。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甘蔗
宋代,农民已种有甘蔗。建国前甘蔗的主要品种有糖蔗仔(荻蔗)、荔浦蔗、台湾蔗、竹蔗、爪哇蔗。
主要用于小糖庯加工赤砂糖、板糖、白块糖。
1949~1959年,甘蔗种植面积在0.6~3.6万亩之间,总产1.69~15.4万吨之间,其中1956年种植面积3.65万亩为最多,总产15.16万吨,都由小糖庯加工。1960年莆田糖厂建成后,以机械生产白砂糖,甘蔗面积逐年增加,1982年种植面积8.2131万亩,为历史最高年份。1985年,种植面积7.36万亩,总产34.45万吨。1986年后,甘蔗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至1990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为5.40万亩,总产24.56万吨。
甘蔗品种不断更新,1954年,从福建农学院引进“台湾134”取代“糖蔗仔”、“荔浦蔗”。1971年引进“闽糖70/611”;80年代初引进“桂糖11”、“闽糖703”、“闽糖77/208”、“福引79/9”等品种。至1990年,主栽品种是;“闽糖70/611”,占面积50%;“桂糖11”占30%;其他品种占20%。
甘蔗不宜连作,种蔗2~3年后,就要换种其他作物,在蔗田中可套种春大豆、四季豆、番茄等作物。1978年,全县甘蔗平均亩产6647公斤,比1949年的亩产3100公斤提高1倍多。1979年,城郊公社郑坂大队后廖村创亩产甘蔗16500公斤。1981年以后,利用蔗田间种蘑菇、香菇,提高种蔗经济效益。随着甘蔗品种的改良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甘蔗亩产亦大幅度提高。
此外,还有种植供食用的果蔗,俗称“乌鬼蔗”。
二、花生
花生原名“落花生”,明代季年传入莆田后,成为全县主要油料作物,各乡镇都有种植,以沿海乡镇为多、平原次之、山区少量。建国前,以蔓型花生为主,春种秋收,一年一季,产量75公斤。建国后,引进直立型品种,立秋前后可收成,种子再次种下为秋花生(倒种春)。1985~1990年,全县花生播种面积为8~8.3万亩左右,最高亩产115公斤,最低亩产57.5公斤,平均亩产65~70公斤,1980年、1984年、1985年笏石、东峤、埭头的5000亩花生,亩产达250公斤以上,全县年总产一般在6000~9000吨,1961年最低为3887.85吨,1990年最高为10155.35吨。
三、大豆
大豆为县内五大作物(稻、麦、薯、豆、蔗)之一。分春、秋种二种。种植方法有清种、套种(与蔗、薯、花生间种),还有种在田埂、田头、地角的“田埂豆”。
1950年全县种植6.5万亩,1966年扩大至12.3095万亩。总产在5000~6000吨上下。一般年份平均亩产50~70公斤。1963年因旱灾亩产仅39公斤,1985~1990年,播种面积8.2~8.5万亩,平均亩产90公斤,总产7000吨左右。1990年,平均亩产103公斤,总产8538.25吨,创单产和总产最高水平。
四、麻类
全县种植的麻类有:黄麻、红麻,少量苧麻、龙舌兰麻,主要种植黄麻和苧麻。建国后,引进“印度D154”、越南红麻(棉花麻)、“青皮3号”、“粤园5号”、“红麻722”、“黄麻179”,1990年,推广“闽麻82/34”。
1977年为种植麻类面积最高年份达1.7349万亩,一般年份在1万亩左右。1979年以后,由于塑料工业发展,塑料丝取代麻类原料,麻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种植面积4027亩,年总产1491.45吨,县境内主要麻区有渠桥、黄石、华亭、西天尾、城郊(1984年以前)等五个乡镇。
五、其他经济作物
蚕豆 豌豆 冬季种植豆类、可以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其种籽用作粮食、菜肴、饲料、肥料,茎叶用以肥田。1949年,种植蚕豆108297亩,亩产52公斤,总产5934.85吨;豌豆22000亩,亩产40公斤,总产880吨。1972年,种植蚕豆130262亩,亩产86.5公斤,总产11280.25吨。1975年,种植豌豆42739亩,亩产83公斤,总产3549.8吨。由于化肥用量增多和偏重粮食生产,蚕豆、豌豆种植面积自1975年后逐年缩减。1990年,全县种植蚕豆24266亩,亩产115公斤,总产2784.9吨;豌豆18174亩,亩产92公斤,总产1670.85吨。
杂粮 农民利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及果园、山坡杂地,套种间作杂粮有高粱(京黍)、玉米(番黍)、小米、马铃薯等,这些杂粮在沿海乡镇的旱地种植较多。1949年,全县种植杂粮面积383亩,亩产30公斤。1961年扩至11846亩,亩产66公斤,总产781.2吨。1989年,种植杂粮24725亩,亩产62公斤,总产1532.95吨。
蔬菜
蔬菜品种繁多。1949年,全县种植蔬菜935亩,年产量2000吨;1957年扩至17000亩,年产量5万吨;1990年增至62565亩,年产量180万吨。
全县蔬菜有六大类。
叶菜类:大白菜、小白菜、芥蓝菜、芥菜、苋菜、蕹菜、葱、莴苣、艾菜、韭菜、雪里红等。
茎菜类:芹菜、球茎甘蓝等。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大蒜、洋葱、南京菜、姜、芋等。
花菜类:花椰菜、金针菜等。
果菜类:茄子、花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蕃茄、辣椒、丝瓜、南瓜、冬瓜、苦瓜、瓠瓜、黄瓜等。
芦笋:1974年第一次在埭头丘山试种90亩获得成功,二年后停产;1981年第二次在渠桥、城郊、华亭种植2000亩,三年后又停产;1987年第三次以平海为主建立沿海芦笋基地3000亩,年产49.8吨,产值25万元。因受市场价格影响,至1990年,种植面积降至几十亩。
第三节 果茶
一、果
明代,荔枝、龙眼、列为贡品。现在县内的龙眼、荔枝、枇杷称为“三大名果”,橄榄、余甘、杨桃为“三小名果”,驰名中外。此外,有成片栽培的柑桔、香蕉、杨梅、黄梅、柿子、番石榴、芒果、余甘、葡萄、桃、柚等。还有小面积栽培的李、梨、凤梨、板栗、枣、番木瓜、番荔枝、黄皮果、山楂、无花果、银杏、山核桃、苹婆、木菠萝、凤眼果、油梨等果树以及荸荠、菱角、莲子等水生佳果。
1949年,全县果树面积26902亩,总产8070.6吨,1958年增至34891亩,1964年,华亭公社霞皋、山牌大队创办集体果场,种植面积300亩,1949~1976年,全县果树总面积只增7884亩,平均年增315亩。1970~1971年受“左”的错误影响,一度砍掉果树3000余亩。
1979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抓林、果、水产等多种生产。1983年果树面积增至73035亩,总产量11668.65吨。1985年县人民政府又成立“水果水产生产指挥部”,抓水果、水产,建立“一圃、二带、三基地”。一圃:以县良种繁育场为中心,九华农场、霞皋、山牌果场为辐射的良种繁育苗圃体系;二带:福厦公路两侧各乡镇的龙眼带和香蕉带;三基地:新县乡枇杷基地;常太乡东圳水库沿岸荔枝橄榄基地;庄边乡夏橙基地。1986年,莆田县被列为全国优质龙眼基地县。1987年,引进世界银行贷款88.39万元(人民币),开发水果园面积4140亩。1988年,由省农业厅立项建成枇杷(解放钟品种)小商品基地171亩。1989年,建立壶公山万亩果树带。1990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140438亩,与1949年26902亩相比,增长422.03%,水果总产量12393.85吨,与1949年8076.6吨相比,增长53.45%。
(一)三大名果
龙眼 龙眼古名圆眼、荔奴、益智,其干制品称桂元,远销江浙、北京和海外,有“兴化桂元甲天下”之称。明代,桂元列为贡品。其栽培面积、产量均居全省之冠。主栽品种不论鲜食或制干,品质居全国之首。1990年种植总面积47769亩,与1949年的19285亩相比,增长219.36%。1989年,大年产量7175.45吨,1990年小年产量1613.6吨。全县龙眼品种计有40多种,主栽品种有乌龙岭、油潭本和普明庵。
乌龙岭有红、白、青壳三个品系,母树出于仙游郊尾塘边乌石岭。红壳果大、易落果、大小年明显;白、青壳果小、核大、可食率60%,是焙制桂元干的良种。
油潭本母树出于县内华亭镇油潭村,九月中旬成熟;味浓甜、宜焙干、着果率高、稳产、无明显大小年,与乌龙岭同,为焙制“兴化桂干”良种。
普明庵母树系明嘉靖年间,选于今六城门外“普明庵”,为最佳鲜食品种。其果皮薄、肉脆甜,核小、可食率高,着果好、产量稳。
荔枝 唐代就有种植。明代列为贡品,每年上贡840公斤。1949年种植面积3266亩,产量687.5吨。1981年起在常太乡东圳水库沿岸建立2000亩荔枝基地。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5898亩,产量831.4吨。县内主要品种有陈紫、状元红和新引进的兰竹、乌叶、糯米糍、妃子笑、雪怀子、尚书怀、水晶球、下番枝、东刘一号等。
陈紫:母树出于城郊东埔,为主栽品种,果色艳红,果肉乳白色,汁多,酸甜适中,清沁爽口,香气浓郁,宜鲜食和焙干,可食率77.7%,中偏晚熟,同一穗果中可有焦核和大核果二种。
名种唐荔宋家香:仅一株,植于城关英龙街宋家祠堂后院(现在莆田军分区内),树龄已1200多年,邑人蔡襄《荔枝谱》载:“宋公荔枝,极高大,实如陈紫而小,甘美无异”。7月下旬成熟,香气浓,肉脆质滑,焦核率高,宜鲜食。
枇杷 宋代就有栽培。清乾隆《莆田县志》载:枇杷“一名卢桔,夏初熟,味酸色黄”。1949年种植面积1378亩,产量480吨。1990年,枇杷面积40683亩,产量3272.8吨,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县内枇杷以果大质优闻名,计有27个品种。主栽品种为:解放钟,白梨、山里本、长红3号、次为坂红、和车本、森尾早生、大红袍、太城四号乌躬白、梅花霞、红柑本等。
解放钟:母树出于城厢绣衣里,以果形似钟得名。晚熟、果特大,单果最重172克,超过日本“田中”枇杷。汁多、味酸甜,品质中上,但有裂果现象。1989年之后,果品销往广东。
白梨:母树出于城郊下郑村,果形如梨,单果重30~40克,果皮薄而韧,粉白色,果肉松软、渣少、味清甜、苹果味;品质极佳,宜鲜食,4月下旬成熟,不耐贮运。
长红3号:早熟、不易裂果、色泽好、可食率高、果中大、成熟期较一致,高产稳产,但味稍淡。
(二)其他果树种有牛角蕉、土蕉、美人蕉。建国后,逐渐成片种植。1958年,栽培面积662亩,年产量95吨
柑桔 建国前,有仅零星栽培。建国后,山区不断扩大种植面积。1956年,全县柑桔面积118亩,年产量66.6吨。1990年面积22639亩,年产量1024.95吨。主栽品种:甜橙类有雪柑、改良橙、血橙、伏令夏橙、柳橙(印子柑)。宽皮桔类有温州蜜柑、桶柑(蕉柑)、卢柑、福桔、本地早。柚类有坪山柚、文旦柚、度尾蜜柚、霞溪蜜柚、土柚等。
香蕉 建国前,香蕉仅在房前屋后零星栽培,品。1985年,西天尾镇后埔村发展600多亩,户均1.75亩,成为种植香蕉专业村,西天尾镇成为香蕉主产镇。1988年起推广山地栽培香蕉,山地种植面积占香蕉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1990年栽培面积6013亩,年产量3946.1吨。主栽品种有天宝蕉、台湾蕉,和少量的美人蕉。
橄榄 建国前,栽培面积250亩。建国前后,逐渐发展。主要产区为城厢常太、华亭、西天尾、白沙、萩芦等乡镇。其中常太乡九坑村面积500多亩。1990年,全县栽培面积4564亩,年产量330.5吨。主栽品种:霞溪本,糯米橄榄、厝后本、柴橄榄、丁香、公本等。
霞溪本:原产西天尾溪白村霞溪。其果肉细腻、果汁较少、味甘有香,立冬成熟,品质佳,宜鲜食。
糯米橄榄:果皮呈黄绿色,肉质细腻,汁多、味甘有香气、核小、易落果。
余甘 明代已种植余甘果树。余甘性耐旱、果肉厚、半透明、富含维生素C,有药用价值。主栽品种为:人面仔、算盘子。次为长德、白本、粗龙、乌鬼、野生本等。1989年,引进“粉甘”品种2300株。1990年,栽培面积2013亩,年产量136.5吨。
桃 有早桃、中桃、寒桃和矮桃等。1949年,全县栽培面积100亩,年产量50吨。其后,品种逐渐发展更新,矮桃和寒桃今已绝迹。主栽品种有:江口桃(原产江口石狮)、水蜜桃、仙桃等。1990年,栽培面积1841亩,年产量543.65吨。
柿 1949年,种植面积500亩,年产柿200吨。1959年面积为1548亩,年产1020吨。1960年东圳水库建成,淹没常太柿树800亩。至1990年,栽培面积减为412,年产柿157吨。主栽品种有:橙色柿、牛心柿、早黄。少量栽培品种有:鸭蛋柿、梅花柿、水柿、信柿、本树等。柿果加工为柿饼,销往江淮一带。
杨梅 建国初,县境存有二百多龄的老杨梅树,栽培面积逐渐扩大,1958年为1221亩,年产量500吨。1984年,引进浙江大粒梅,在白沙、西天尾、常太等地试种,其中白沙田厝村种植较多。1990年,栽培面积2688亩,年产量191.4吨。主栽品种有:白杨梅、红杨梅、紫杨梅。
杨桃 杨桃别名五敛子、洋桃、阳桃。易栽、生长快,一年四季均能开花结果,以第三季果质最佳、产量最高。品种有:酸、甜二种。酸杨桃质脆味酸,宜制蜜饯;甜杨桃质软味甜,宜鲜食。建国前,仅零星栽培。1958年栽培面积34亩。1990年总面积达536亩,年产量276.5吨。
黄梅 境内栽培黄梅历史悠久,宋代就有“梅林佛国(今梅峰寺)满山皆梅”的记载。明代也有“谷城梅雪”(黄石青山)的记载。1958年,面积有118亩,年产量50吨。其果树幼小时呈青色,称青梅,可制蜜饯。成熟时呈黄色,称黄梅,味酸,可加工成果酱、果干。1990年,栽培面积1775亩,年产量39.35吨。主栽品种有桃梅、胭脂梅、余甘梅三种。
李 据载:县境内“李有数种,有黄甜李、红腹李,皆佳品;其次为红李、绿李、寒李”。1958年,全县李树面积仅83亩,年产量19吨。1990年,全县李树面积达777亩,年产量112.5吨。主产地新县、梧塘、常太、西天尾、黄石等地。
番石榴 建国前,仅零星栽培。1958年,全县番石榴面积134亩,年产量50吨。当家品种有黄蜜、白蜜、红蜜。80年代初引进厦门大果番石榴,80年代后期,引进泰国大果番石榴。1990年,栽培面积364亩,年产量87.5吨。
葡萄 葡萄自明代引进,一直是零星种植。建国后80年代,渠桥、江口、华亭等地引进大粒新品种成片栽培。1990年,种植面积84亩,年产量37.4吨。现有品种:白香蕉、巨峰、吉香、康贝尔早生、康贝尔芽变、玫瑰露、金皇后、京超、龙宝、早生高墨、红瑞宝、红富士等。
梨 据载:境内“梨有拒霜梨、水梨、线梨、六月消、寒梨等”。莆田产梨不多,1958年,种植面积仅21亩,年产7吨。主栽品种有:六月梨、山东梨、黄皮梨、绿皮梨、土梨等。分布于常太、庄边、新县等地方。
油柰 1989年,引进油柰品种接穗1000多枝,成苗3000多株。1990年在常太、庄边试种。
(三)野生半野生果树野生、半野生果树有:野荔枝、野龙眼、野枇杷、野梨、野柑桔、野柿、野山楂、野葡萄等。
二、茶
唐时,僧无了在龟山开辟茶园,年产茶数十公斤。《兴化府志》载:“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柯山第二”。明代每年上贡叶104.5公斤。明万历间,僧胜权恢复龟山茶园所产“月中香”驰名远近。民国时期龟山只剩下几十亩茶园。建国后,茶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9年垦复茶园800多亩,1971年建梅洋、白云二个国营茶场。1978年发展至7803亩,产茶644吨。1990年,茶叶面积7575亩,年产量177.2吨。有社、队茶场106个,其中:社办7个、队办70个、生产队办8个、联合办21个。有茶叶初制厂61所,各种茶叶初制机具346件。茶园分布在华亭、渠桥、梧塘、西天尾、江口、庄边、大洋、萩芦、白沙、常太、新县、灵川等12个乡镇,主要品种有毛蟹、梅占、本山、水仙、佛手、黄旦、铁观音、福云、政和大白等。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