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用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4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业用地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2
页码: 168-169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莆田县不同历史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 农业用地 生产条件 莆田县

内容

唐建中年间(780~783)创筑延寿陂“分水北注”,开始开发北洋平原的大片农田。元和八年(813),在今黄石附近的红泉界筑堰蓄水,垦田322顷。宋初,在萩芦溪下游(今江口境内)筑南安陂,灌溉九里洋农田7000亩。嘉祐中(1056~1063)又在其上游(今萩芦境内)筑太平,灌溉兴教、延寿二里农田700顷。元丰六年(1083)建成莆田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木兰陂,灌溉整个南洋平原农田71000亩。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有官民田地山8347顷6亩9分6厘。正统四年(1439)有田地山9334顷87亩9分6厘。景泰三年(1452)有田地山8986顷41亩。万历四十年(1612)共有官民田地山9161顷94.596亩。
  清顺治年间,全县官民田地山9059顷25.28亩。雍正十三年(1735),有田地山10072顷86亩1分1厘3毫。乾隆十九年(1754),有田地山10057顷36亩6分6厘5毫。
  民国27年(1938)土地编查为1054000亩,农业用地为774659亩。其中:耕地747757亩(水田390465亩、农地357292亩),茶果园26902亩。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