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4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5
页码: 168-172
摘要: 本章介绍了莆田县的农业用地、劳力、畜力和农作机具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生产条件 莆田县

内容

第一节 农业用地
  唐建中年间(780~783)创筑延寿陂“分水北注”,开始开发北洋平原的大片农田。元和八年(813),在今黄石附近的红泉界筑堰蓄水,垦田322顷。宋初,在萩芦溪下游(今江口境内)筑南安陂,灌溉九里洋农田7000亩。嘉祐中(1056~1063)又在其上游(今萩芦境内)筑太平,灌溉兴教、延寿二里农田700顷。元丰六年(1083)建成莆田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木兰陂,灌溉整个南洋平原农田71000亩。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有官民田地山8347顷6亩9分6厘。正统四年(1439)有田地山9334顷87亩9分6厘。景泰三年(1452)有田地山8986顷41亩。万历四十年(1612)共有官民田地山9161顷94.596亩。
  清顺治年间,全县官民田地山9059顷25.28亩。雍正十三年(1735),有田地山10072顷86亩1分1厘3毫。乾隆十九年(1754),有田地山10057顷36亩6分6厘5毫。
  民国27年(1938)土地编查为1054000亩,农业用地为774659亩。其中:耕地747757亩(水田390465亩、农地357292亩),茶果园26902亩。
  第二节 劳力
  全县人多地少,劳力过剩。建国前,劳力多外出做工、经商,有的远涉重洋,到海外谋生。
  建国后,劳力不断增加,1983年全县有劳力561788人,比1949年293100人年均增加7903人,1990年全县有劳力573205人,比1984年497059人(析出城涵两区后)年均增加12691人。1984年人口普查,全县农村劳力497059人,其中大专文化99人,高中、初中文化102345人,占20.6%。
  劳力人均负担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49年劳力人均负担耕地面积2.55亩,1983年为1.16亩,1990年为0.94亩。随着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力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向从事非农业劳动。1990年,全县农村有122723人(占总劳力21.4%)投入各种非农业性质劳动(企业做工),有70598人(占总劳力12.3%)从事林、牧、果、副、渔业、专业化商品生产。
  第三节畜力
  莆田县耕作畜力以黄牛、水牛为主,奶役兼用的牛极少,运输畜力以马、驴、骡为主。建国前夕有畜力27000多头。建国后畜力数量发展较快。从1950年全县的耕牛27530头发展到1956年总数49105头,(其中黄牛46447头;水牛2233头;奶牛425头)。1990年全县役畜30576头,其中黄牛占91.53%,水牛占7.27%,马、驴、骡、奶役兼用牛占1.2%。随着机耕面积逐年扩大,役畜头数逐渐减少,1990年役畜头数比1965年最高年份的51079头,减少40.1%(不含城厢、涵江)。
  全县役畜品种分布不均衡,沿海以黄牛为多,山区以水牛为多,沿海部分乡镇饲养少量马、驴、骡。
  第四节 农作机具
  建国前农业生产靠人力、畜力,农民使用传统农具,主要有锄、犁、耙、水车、吊桶、戽桶、楻桶、镰、连枷等。
  50年代起,随着机械、电力工业的发展,农业的耕作、排灌、植保、插秧、收获、加工等机械逐步推广使用。
  耕作机具1957年5月,第一台拖拉机用于耕地整地,至1990年全县有轮式拖拉机264台及其配套的机引犁47台,机耙42台、旋耕机39台,手扶拖拉机4771台及其配套的机引犁136台,旋耕机2570台,还有水田耕整机8台。
  排灌机具1954年第一台以木炭为动力的抽水机、1964年第一台水轮泵、1965年第一座电灌站、1981年第一座喷灌站先后投入抽水灌溉。至1990年全县有排灌机械3384台,装机容量30345千瓦,农用水泵2857台,喷灌机械84套。
  植保机具60年代使用人力压缩式喷雾器,1972年起使用背负式人力喷雾(粉)器及机动喷雾(粉)器。至1990年,全县有机动喷雾(粉)器198部,446千瓦,人力喷雾(粉)器38957部。
  收获机具50年代使用脚踏脱谷机,60年代开始使用机动脱谷机。1960年第一台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投入使用,至1990年全县有各类联合收割机13台,动力脱谷机8004台,人力脱谷机30941部。
  插秧机具1960年和1977年先后两次试用人力插秧机,由于效果差,未能推广。1980年起使用机动插秧机,至1990年全县有13台日产机动插秧机。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