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篇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39
颗粒名称:
第五篇 农业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34
页码:
168-201
摘要:
本篇主要介绍了中国莆田县的农业发展情况,包括生产条件、生产关系、种植业、农田建设、农技农艺、畜牧业、养蜂业和食用菌等方面。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情况
莆田县
内容
莆田自陈光大二年(568)置县后,农业就是全县人民最主要的生活之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土壤肥沃,一年三熟,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有利的条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曾培育出大量适宜生长的粮、油、豆、蔗、麻、菜、果、茶、猪、牛、羊、禽等优良品种。
建国前,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缚,农业科技的落后,水利设施简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到1949年,耕地复种指数为157%,早稻亩产140公斤,晚稻亩产105公斤,甘薯亩产150公斤(折干,下同),小麦亩产50公斤,甘蔗亩产3100公斤,水果总产量8075吨,农业年总产值仅8335万元。
建国后,先后实行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重大改革,通过兴修水利、围垦开荒、改造中低产田,推广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以及更新改造农具等一系列措施,农业生产领域不断拓宽,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量不断增长。特别是发展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农业资源,使莆田的农业经济呈现蓬勃生机。至1990年,耕地复种指数为258%,比1949年增长101%;早稻亩产416公斤,比1949年增长197.14%;晚稻亩产348.5公斤,比1949年增长231.9%;甘薯亩产313.5公斤,比1949年增长109%;小麦亩产178.5公斤,比1949年增长257%;甘蔗亩产4543.5公斤,比1949年增长46.45%;水果总产量1.239万吨,比1949年增长53.56%;农业总产值35215万元,比1949年增长322.49%。但人多地少,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仍是莆田县的一大现实问题。
第一章 生产条件
第一节 农业用地
唐建中年间(780~783)创筑延寿陂“分水北注”,开始开发北洋平原的大片农田。元和八年(813),在今黄石附近的红泉界筑堰蓄水,垦田322顷。宋初,在萩芦溪下游(今江口境内)筑南安陂,灌溉九里洋农田7000亩。嘉祐中(1056~1063)又在其上游(今萩芦境内)筑太平,灌溉兴教、延寿二里农田700顷。元丰六年(1083)建成莆田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木兰陂,灌溉整个南洋平原农田71000亩。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有官民田地山8347顷6亩9分6厘。正统四年(1439)有田地山9334顷87亩9分6厘。景泰三年(1452)有田地山8986顷41亩。万历四十年(1612)共有官民田地山9161顷94.596亩。
清顺治年间,全县官民田地山9059顷25.28亩。雍正十三年(1735),有田地山10072顷86亩1分1厘3毫。乾隆十九年(1754),有田地山10057顷36亩6分6厘5毫。
民国27年(1938)土地编查为1054000亩,农业用地为774659亩。其中:耕地747757亩(水田390465亩、农地357292亩),茶果园26902亩。
第二节 劳力
全县人多地少,劳力过剩。建国前,劳力多外出做工、经商,有的远涉重洋,到海外谋生。
建国后,劳力不断增加,1983年全县有劳力561788人,比1949年293100人年均增加7903人,1990年全县有劳力573205人,比1984年497059人(析出城涵两区后)年均增加12691人。1984年人口普查,全县农村劳力497059人,其中大专文化99人,高中、初中文化102345人,占20.6%。
劳力人均负担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49年劳力人均负担耕地面积2.55亩,1983年为1.16亩,1990年为0.94亩。随着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力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向从事非农业劳动。1990年,全县农村有122723人(占总劳力21.4%)投入各种非农业性质劳动(企业做工),有70598人(占总劳力12.3%)从事林、牧、果、副、渔业、专业化商品生产。
第三节畜力
莆田县耕作畜力以黄牛、水牛为主,奶役兼用的牛极少,运输畜力以马、驴、骡为主。建国前夕有畜力27000多头。建国后畜力数量发展较快。从1950年全县的耕牛27530头发展到1956年总数49105头,(其中黄牛46447头;水牛2233头;奶牛425头)。1990年全县役畜30576头,其中黄牛占91.53%,水牛占7.27%,马、驴、骡、奶役兼用牛占1.2%。随着机耕面积逐年扩大,役畜头数逐渐减少,1990年役畜头数比1965年最高年份的51079头,减少40.1%(不含城厢、涵江)。
全县役畜品种分布不均衡,沿海以黄牛为多,山区以水牛为多,沿海部分乡镇饲养少量马、驴、骡。
第四节 农作机具
建国前农业生产靠人力、畜力,农民使用传统农具,主要有锄、犁、耙、水车、吊桶、戽桶、楻桶、镰、连枷等。
50年代起,随着机械、电力工业的发展,农业的耕作、排灌、植保、插秧、收获、加工等机械逐步推广使用。
耕作机具1957年5月,第一台拖拉机用于耕地整地,至1990年全县有轮式拖拉机264台及其配套的机引犁47台,机耙42台、旋耕机39台,手扶拖拉机4771台及其配套的机引犁136台,旋耕机2570台,还有水田耕整机8台。
排灌机具1954年第一台以木炭为动力的抽水机、1964年第一台水轮泵、1965年第一座电灌站、1981年第一座喷灌站先后投入抽水灌溉。至1990年全县有排灌机械3384台,装机容量30345千瓦,农用水泵2857台,喷灌机械84套。
植保机具60年代使用人力压缩式喷雾器,1972年起使用背负式人力喷雾(粉)器及机动喷雾(粉)器。至1990年,全县有机动喷雾(粉)器198部,446千瓦,人力喷雾(粉)器38957部。
收获机具50年代使用脚踏脱谷机,60年代开始使用机动脱谷机。1960年第一台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投入使用,至1990年全县有各类联合收割机13台,动力脱谷机8004台,人力脱谷机30941部。
插秧机具1960年和1977年先后两次试用人力插秧机,由于效果差,未能推广。1980年起使用机动插秧机,至1990年全县有13台日产机动插秧机。
第二章 生产关系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国前,莆田土地多被封建官僚、地主和寺院占有,农民却无地或少地。唐时,田野初辟,实行授田制:丁男18岁以上,人授田一顷(一顷约100亩,每亩今折0.8亩),其中80亩为世业,女子不授田。元代,朝廷对王公、贵族、寺院滥赐土地,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明洪武初,分官有田、地、山和民有田、地、山二等,“官田、地、山归官家”,民田、地、山多被少数人占有,少数为村社或氏族的公有田,(俗称“蒸尝”田,由本氏族逐年按房轮值收租或耕作,以供祭祀之用)。清初,惠洋方南川一家,年收田租一万二千石。明清时代实行永佃制;佃户只要按约交租,则可永久租种某块土地。若地主出卖或转让该块土地,并不影响佃农的永久租种权,且佃农可出卖、抵押、典当租种权。但佃农应交高额田租(占产量的50~70%),还常负担被转嫁的繁重徭役、租赋等。
民国19年(1930)6月,国民政府制订和公布《土地法》,主要内容为地籍整理和地权、地价(土地税)的管理。民国35年4月,修订和公布新《土地法》。规定土地的使用、买卖、出租、典当、抵押权,维护少数土地占有者的既得权益。穷苦农民却典当、抵押直至丧失土地。据建国后土改时统计,全县地主、富农共计2258户,仅占总户数的1.36%,但土改时依法没收的土地就多达170883.6亩,为土地总面积的24%;而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却有76819户,占总户数的46.3%。这些农民只好向地主租种耕地,其地租形式有:
固定租:按土地的肥瘠,规定租额、租期,一次规定不再改变;
永佃租:佃户只要按额交租,纵使土地易主,仍有租种该地的永佃权;
抵押租:俗称“租仔”。为借债将自有耕地抵押,在抵押期内要向债主交纳租谷,若抵押期满仍还不清债款,耕地即归债主;
寺庙租:佃户向寺庙租种的地租;
公田租:佃户向氏族或房系租种,租粮归该当轮者收取供祭祖和修祖祠、祖墓之用。
二、土地改革
1950年11月,在埭头、东福、清江、锦墩、荔宁等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后,1951年1至8月,分三期完成其余308个乡的土改任务。根据国家《土地改革法》的规定,划分成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全县共划分地主923户、富农1005户、中农77048户、贫农65445户;没收地主、富农多占耕地170883.6亩,主要农具1690件,耕畜2424头,房屋5205间,粮食323840公斤,盐坎5837坎。把其分配给贫苦农民、盐民。
三、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1年秋,埭里乡上林村翁和田首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由一户佃农、四户贫农和三户中农自愿组成。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1952年秋,全县共成立临时性和常年性农业生产互助组11413个,参加农户67903户,占总农户的42.29%。互助组不改变生产资料私有权,主要是劳动人工和畜力的互相帮助和余缺调整,贯彻“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民主管理”三大原则和“依靠贫农、巩固和团结中农”政策,生产费用自理,收成产品归己,工、畜力参加评工记分,各户工分可以对抵,余缺部分用产品找补。
四、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3月,双福乡郭宝槐成立“先进农业生产合作社”,沙坂乡张杏治成立“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在生产中显示出比互助组有更多的优越性。至1955年秋收前,全县办起初级社492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7.5%。同年底,初级社增至2436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2.2,入社土地68.46万亩。初级社将各农户土地、大农具、耕畜等主要生产资料评级入社,统一经营,收入统一分配,除留公积金、公益金、生产成本和公粮税金外,其余粮钱按劳动报酬与生产资料分红相结合的原则分配给社员。劳动工分与生产资料比例为6∶4或7∶3。
1955年秋收后,双福乡首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全乡有90%的农户加入。1956年贯彻中共中央《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即40条)、《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后,全县联合组建214个高级社。至1957年1月,全县有高级社1316个,参加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4.1%。高级社实行土地(包括果园、山林、盐坎、海滩等)归集体所有,以5%左右的土地作为社员自留地。大型农具、运输工具、耕牛亦折价归集体所有,作为股份基金,允许农户饲养乳牛、小牛、小禽畜,未折价归公的零星山林、果树仍由社员自己经营。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高级社全年收入扣除生产成本、上交农业税、公积金、公益金外,其余全部按劳动工分分配,工分粮占粮食分配数的15~20%。
五、人民公社
1958年9月,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涵江、黄石、华亭等乡进行办人民公社试点后,10月1日全县普遍办起人民公社。原51个乡镇,498个高级社合并为城厢、涵江、黄石、笏石、埭头、忠门、灵川、新县、庄边、华亭、常太、南日等12个公社,下辖48个管理区、307个生产大队、2920个生产队(后调整为383个生产大队、4114个生产队),参加户数167431户,占总农户99.7%。其中涵江人民公社规模最大,有38949户、194996人,南日人民公社规模最小,仅4304户、22601人。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体,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人民公社成立后,原农业高级社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共积累、储备粮等无偿调归公社所有。至1960年,由于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无代价调用各大队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在分配上推行平均主义,“吃饭不要钱”,全县办5266个公共食堂。实行供给制,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医疗、教育等费用由公社“统包”,每人每月发给劳动工资1.6元至3.37。生产上搞高指标、浮夸风,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移苗并丘“水稻亩产超万斤”的口号。1960年全县粮豆总产量15783.5万公斤,比1957年20846.5万公斤减产24%。当年公共食堂因粮食紧张而停办,社员口粮实行“低标准,瓜菜代”。
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农业六十条》),全县设12个区,下辖102个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为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队组织生产和进行收益分配,生产队对作业组实行“三包一奖”(包成本、包工分、包产量、超(减)产给奖(惩)的办法),给社员划分占耕地5~7%的自留地,并加强对计划、劳动、财务和物资的管理。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坚决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的规定》,清查和处理“共产风”带来的经济问题,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3年,全县粮豆总产量17623万公斤,比1960年增长11.7%。
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强调“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掀起平整土地、实行园田化、开山种果、围海造田、兴办场厂、兴修水利热潮,推动农业生产发展。1965年全县粮豆总产量23671万公斤,比1963年增长34.34%。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狠抓“阶级斗争”,批判“工分挂帅”、“物质刺激”、“三包一奖”,以及多种经营、家庭副业、划分自留地、集市贸易等做法。华亭公社被说成不抓以粮为纲、只抓以钱为纲的“黑样板”。1976年,全县粮豆总产量25162万公斤,历时10年仅增长8.33%。
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1980年,实行集体耕种,分户管理,小段包工,以产计酬,包产到组,冬种一季包产到户等责任制。1981年贯彻中共中央1980年第7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后,部分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中共中央第1号文件关于《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下达后,全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将耕地(包括果树、山林等)按人口(或吃粮成数)承包给农户耕种,但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耕牛、仓库、晒埕、粪池、大型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固定财产,或折价给农民,或承包给专业户。规定承包农户的粮、油及农副产品的征购、水利建设管理和各项公益事业的责任范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促进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198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6670万元,比1978年的15706万元增长133.47%。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剩余劳力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农村中出现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1985年,全县有各种专业户8918户,年总收入7218.75万元;经济联合体3299个,年总收入10189.71万元。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数达23032个,年总收入153456万元。
七、国营农场
1951年3月1日创办县人民农场,场址在黄石镇沙坂村,面积308.2亩。1956年更名为县黄石农场,1961年析出地20亩,建立县农科所,1974年改称县良种场。
1955年12月创办县果树苗圃,场址在九华山下,面积48亩。1960年更名县九华山亚热带作物场,面积扩大为510亩。1962年改称国营县九华农场,并扩大1个林山分场,总面积11300亩。1970年10月改为莆田县畜牧良种场,面积缩小为880亩,1971年析出土地成立县梅洋茶场,1977年4月复称国营县九华农场。1986年析出地3.6亩,建立县果树良种繁育场。
1958年5月创办县前沁农场,场址在东峤乡前沁村,面积7027亩。
1958年创办县江堤农场,场址在平海乡西柯村,面积2046亩,1967年井入县前沁农场后改为江堤盐场。
1960年1月创办县赤港华侨农场,场址在江口镇石庭,面积4005亩。
国营农场创办后至1983年,实行统收统付的经营办法,农场干部、职工,实行固定工资制,并供应固定口粮。1984年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三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食作物
稻、薯、麦为县内主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薯、麦次之,玉米、高粱、木薯、蕉芋等单产量不高,俗称“杂粮”,仅零星种植。
一、水稻
唐以前,县内已种有水稻,宋代,从占城国(今越南)引进耐旱的“占城稻”(旱占)品种,在境内种植。明以前,水稻种植有单季稻和双季稻之分,双季稻又有间作和连作之别,至今,除南日岛外,其余各乡镇均种有水稻。按种植季节,有早、中(大冬稻、单季稻)晚稻,按品种类型有籼、粳、糯三种。
1949年,全县水稻面积507450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56.5%,年产量62579.15吨,占粮食总产量的62.9%。随着科技进步,耕作条件改善,水稻产量不断提高。1966年水稻单产比1949年翻一番,尤其是1972年实行“三改”(间作改连作,单季改双季,高秆改矮秆)一化(育苗卷秧化)后,水稻播种面积达658403亩,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7.7%,粮食总产量比1971年增产20157.6吨,单产511.5公斤,首次突破千斤关。1977年后,推广杂交水稻,单产和总产都不断提高,陆续出现年亩产超吨粮、一季亩产超千斤的丰产片。1987年早稻杂优高产示范片1万亩,经验收平均亩产534.15公斤。1990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484698亩,占粮食播种面积60.9%,平均亩产382.4公斤,为1949年的3倍。
二、甘薯
甘薯是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莆田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种植,初由吕宋(即菲律宾)引进,故名“番薯”。山区、平原、沿海均有栽种,是沿海10个乡镇群众主要口粮,也是全县畜牧业的主要饲料。
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进步,甘薯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东峤乡珠江村首创亩产鲜薯0.5万公斤(折薯干1250公斤)。1981年,东峤乡渚林科技组1.02亩的早薯试验田,亩产鲜薯达8740.2公斤。
三、大小麦
大小麦是全县主要冬种作物,南宋时开始种植小麦。1949年大小麦播种面积22.015万亩(小麦20.145万亩、大麦1.870万亩),1958年扩大种植,面积为30.0753万亩(小麦15.2639万亩、大麦14.8114万亩),1959年降到13.2374万亩(小麦6.5053万亩、大麦6.7321万亩),1960~1973年,播种面积保持在20万亩左右。1990年,大小麦面积增至31.9167万亩(小麦19.4319万亩、大麦12.4848万亩)。
1949~1972年,全县大小麦亩产在100公斤以内,1973年亩产突破100公斤,1982年亩产突破150公斤。
1988年全县有5600多亩小麦亩产在250公斤以上。黄石镇120亩莆大麦4号亩产突破300公斤。1990年全县大小麦平均亩产173.5公斤,有1880亩小麦亩产达293.5公斤;其中灵川镇柯朱村750亩小麦,亩产307.5公斤,萩芦乡东张村250亩“8408”小麦,亩产达300.1公斤。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甘蔗
宋代,农民已种有甘蔗。建国前甘蔗的主要品种有糖蔗仔(荻蔗)、荔浦蔗、台湾蔗、竹蔗、爪哇蔗。
主要用于小糖庯加工赤砂糖、板糖、白块糖。
1949~1959年,甘蔗种植面积在0.6~3.6万亩之间,总产1.69~15.4万吨之间,其中1956年种植面积3.65万亩为最多,总产15.16万吨,都由小糖庯加工。1960年莆田糖厂建成后,以机械生产白砂糖,甘蔗面积逐年增加,1982年种植面积8.2131万亩,为历史最高年份。1985年,种植面积7.36万亩,总产34.45万吨。1986年后,甘蔗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至1990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为5.40万亩,总产24.56万吨。
甘蔗品种不断更新,1954年,从福建农学院引进“台湾134”取代“糖蔗仔”、“荔浦蔗”。1971年引进“闽糖70/611”;80年代初引进“桂糖11”、“闽糖703”、“闽糖77/208”、“福引79/9”等品种。至1990年,主栽品种是;“闽糖70/611”,占面积50%;“桂糖11”占30%;其他品种占20%。
甘蔗不宜连作,种蔗2~3年后,就要换种其他作物,在蔗田中可套种春大豆、四季豆、番茄等作物。1978年,全县甘蔗平均亩产6647公斤,比1949年的亩产3100公斤提高1倍多。1979年,城郊公社郑坂大队后廖村创亩产甘蔗16500公斤。1981年以后,利用蔗田间种蘑菇、香菇,提高种蔗经济效益。随着甘蔗品种的改良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甘蔗亩产亦大幅度提高。
此外,还有种植供食用的果蔗,俗称“乌鬼蔗”。
二、花生
花生原名“落花生”,明代季年传入莆田后,成为全县主要油料作物,各乡镇都有种植,以沿海乡镇为多、平原次之、山区少量。建国前,以蔓型花生为主,春种秋收,一年一季,产量75公斤。建国后,引进直立型品种,立秋前后可收成,种子再次种下为秋花生(倒种春)。1985~1990年,全县花生播种面积为8~8.3万亩左右,最高亩产115公斤,最低亩产57.5公斤,平均亩产65~70公斤,1980年、1984年、1985年笏石、东峤、埭头的5000亩花生,亩产达250公斤以上,全县年总产一般在6000~9000吨,1961年最低为3887.85吨,1990年最高为10155.35吨。
三、大豆
大豆为县内五大作物(稻、麦、薯、豆、蔗)之一。分春、秋种二种。种植方法有清种、套种(与蔗、薯、花生间种),还有种在田埂、田头、地角的“田埂豆”。
1950年全县种植6.5万亩,1966年扩大至12.3095万亩。总产在5000~6000吨上下。一般年份平均亩产50~70公斤。1963年因旱灾亩产仅39公斤,1985~1990年,播种面积8.2~8.5万亩,平均亩产90公斤,总产7000吨左右。1990年,平均亩产103公斤,总产8538.25吨,创单产和总产最高水平。
四、麻类
全县种植的麻类有:黄麻、红麻,少量苧麻、龙舌兰麻,主要种植黄麻和苧麻。建国后,引进“印度D154”、越南红麻(棉花麻)、“青皮3号”、“粤园5号”、“红麻722”、“黄麻179”,1990年,推广“闽麻82/34”。
1977年为种植麻类面积最高年份达1.7349万亩,一般年份在1万亩左右。1979年以后,由于塑料工业发展,塑料丝取代麻类原料,麻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0年,种植面积4027亩,年总产1491.45吨,县境内主要麻区有渠桥、黄石、华亭、西天尾、城郊(1984年以前)等五个乡镇。
五、其他经济作物
蚕豆 豌豆 冬季种植豆类、可以做到用地与养地结合,其种籽用作粮食、菜肴、饲料、肥料,茎叶用以肥田。1949年,种植蚕豆108297亩,亩产52公斤,总产5934.85吨;豌豆22000亩,亩产40公斤,总产880吨。1972年,种植蚕豆130262亩,亩产86.5公斤,总产11280.25吨。1975年,种植豌豆42739亩,亩产83公斤,总产3549.8吨。由于化肥用量增多和偏重粮食生产,蚕豆、豌豆种植面积自1975年后逐年缩减。1990年,全县种植蚕豆24266亩,亩产115公斤,总产2784.9吨;豌豆18174亩,亩产92公斤,总产1670.85吨。
杂粮 农民利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及果园、山坡杂地,套种间作杂粮有高粱(京黍)、玉米(番黍)、小米、马铃薯等,这些杂粮在沿海乡镇的旱地种植较多。1949年,全县种植杂粮面积383亩,亩产30公斤。1961年扩至11846亩,亩产66公斤,总产781.2吨。1989年,种植杂粮24725亩,亩产62公斤,总产1532.95吨。
蔬菜
蔬菜品种繁多。1949年,全县种植蔬菜935亩,年产量2000吨;1957年扩至17000亩,年产量5万吨;1990年增至62565亩,年产量180万吨。
全县蔬菜有六大类。
叶菜类:大白菜、小白菜、芥蓝菜、芥菜、苋菜、蕹菜、葱、莴苣、艾菜、韭菜、雪里红等。
茎菜类:芹菜、球茎甘蓝等。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大蒜、洋葱、南京菜、姜、芋等。
花菜类:花椰菜、金针菜等。
果菜类:茄子、花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蕃茄、辣椒、丝瓜、南瓜、冬瓜、苦瓜、瓠瓜、黄瓜等。
芦笋:1974年第一次在埭头丘山试种90亩获得成功,二年后停产;1981年第二次在渠桥、城郊、华亭种植2000亩,三年后又停产;1987年第三次以平海为主建立沿海芦笋基地3000亩,年产49.8吨,产值25万元。因受市场价格影响,至1990年,种植面积降至几十亩。
第三节 果茶
一、果
明代,荔枝、龙眼、列为贡品。现在县内的龙眼、荔枝、枇杷称为“三大名果”,橄榄、余甘、杨桃为“三小名果”,驰名中外。此外,有成片栽培的柑桔、香蕉、杨梅、黄梅、柿子、番石榴、芒果、余甘、葡萄、桃、柚等。还有小面积栽培的李、梨、凤梨、板栗、枣、番木瓜、番荔枝、黄皮果、山楂、无花果、银杏、山核桃、苹婆、木菠萝、凤眼果、油梨等果树以及荸荠、菱角、莲子等水生佳果。
1949年,全县果树面积26902亩,总产8070.6吨,1958年增至34891亩,1964年,华亭公社霞皋、山牌大队创办集体果场,种植面积300亩,1949~1976年,全县果树总面积只增7884亩,平均年增315亩。1970~1971年受“左”的错误影响,一度砍掉果树3000余亩。
1979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多种经营办公室”,抓林、果、水产等多种生产。1983年果树面积增至73035亩,总产量11668.65吨。1985年县人民政府又成立“水果水产生产指挥部”,抓水果、水产,建立“一圃、二带、三基地”。一圃:以县良种繁育场为中心,九华农场、霞皋、山牌果场为辐射的良种繁育苗圃体系;二带:福厦公路两侧各乡镇的龙眼带和香蕉带;三基地:新县乡枇杷基地;常太乡东圳水库沿岸荔枝橄榄基地;庄边乡夏橙基地。1986年,莆田县被列为全国优质龙眼基地县。1987年,引进世界银行贷款88.39万元(人民币),开发水果园面积4140亩。1988年,由省农业厅立项建成枇杷(解放钟品种)小商品基地171亩。1989年,建立壶公山万亩果树带。1990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140438亩,与1949年26902亩相比,增长422.03%,水果总产量12393.85吨,与1949年8076.6吨相比,增长53.45%。
(一)三大名果
龙眼 龙眼古名圆眼、荔奴、益智,其干制品称桂元,远销江浙、北京和海外,有“兴化桂元甲天下”之称。明代,桂元列为贡品。其栽培面积、产量均居全省之冠。主栽品种不论鲜食或制干,品质居全国之首。1990年种植总面积47769亩,与1949年的19285亩相比,增长219.36%。1989年,大年产量7175.45吨,1990年小年产量1613.6吨。全县龙眼品种计有40多种,主栽品种有乌龙岭、油潭本和普明庵。
乌龙岭有红、白、青壳三个品系,母树出于仙游郊尾塘边乌石岭。红壳果大、易落果、大小年明显;白、青壳果小、核大、可食率60%,是焙制桂元干的良种。
油潭本母树出于县内华亭镇油潭村,九月中旬成熟;味浓甜、宜焙干、着果率高、稳产、无明显大小年,与乌龙岭同,为焙制“兴化桂干”良种。
普明庵母树系明嘉靖年间,选于今六城门外“普明庵”,为最佳鲜食品种。其果皮薄、肉脆甜,核小、可食率高,着果好、产量稳。
荔枝 唐代就有种植。明代列为贡品,每年上贡840公斤。1949年种植面积3266亩,产量687.5吨。1981年起在常太乡东圳水库沿岸建立2000亩荔枝基地。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5898亩,产量831.4吨。县内主要品种有陈紫、状元红和新引进的兰竹、乌叶、糯米糍、妃子笑、雪怀子、尚书怀、水晶球、下番枝、东刘一号等。
陈紫:母树出于城郊东埔,为主栽品种,果色艳红,果肉乳白色,汁多,酸甜适中,清沁爽口,香气浓郁,宜鲜食和焙干,可食率77.7%,中偏晚熟,同一穗果中可有焦核和大核果二种。
名种唐荔宋家香:仅一株,植于城关英龙街宋家祠堂后院(现在莆田军分区内),树龄已1200多年,邑人蔡襄《荔枝谱》载:“宋公荔枝,极高大,实如陈紫而小,甘美无异”。7月下旬成熟,香气浓,肉脆质滑,焦核率高,宜鲜食。
枇杷 宋代就有栽培。清乾隆《莆田县志》载:枇杷“一名卢桔,夏初熟,味酸色黄”。1949年种植面积1378亩,产量480吨。1990年,枇杷面积40683亩,产量3272.8吨,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县内枇杷以果大质优闻名,计有27个品种。主栽品种为:解放钟,白梨、山里本、长红3号、次为坂红、和车本、森尾早生、大红袍、太城四号乌躬白、梅花霞、红柑本等。
解放钟:母树出于城厢绣衣里,以果形似钟得名。晚熟、果特大,单果最重172克,超过日本“田中”枇杷。汁多、味酸甜,品质中上,但有裂果现象。1989年之后,果品销往广东。
白梨:母树出于城郊下郑村,果形如梨,单果重30~40克,果皮薄而韧,粉白色,果肉松软、渣少、味清甜、苹果味;品质极佳,宜鲜食,4月下旬成熟,不耐贮运。
长红3号:早熟、不易裂果、色泽好、可食率高、果中大、成熟期较一致,高产稳产,但味稍淡。
(二)其他果树种有牛角蕉、土蕉、美人蕉。建国后,逐渐成片种植。1958年,栽培面积662亩,年产量95吨
柑桔 建国前,有仅零星栽培。建国后,山区不断扩大种植面积。1956年,全县柑桔面积118亩,年产量66.6吨。1990年面积22639亩,年产量1024.95吨。主栽品种:甜橙类有雪柑、改良橙、血橙、伏令夏橙、柳橙(印子柑)。宽皮桔类有温州蜜柑、桶柑(蕉柑)、卢柑、福桔、本地早。柚类有坪山柚、文旦柚、度尾蜜柚、霞溪蜜柚、土柚等。
香蕉 建国前,香蕉仅在房前屋后零星栽培,品。1985年,西天尾镇后埔村发展600多亩,户均1.75亩,成为种植香蕉专业村,西天尾镇成为香蕉主产镇。1988年起推广山地栽培香蕉,山地种植面积占香蕉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1990年栽培面积6013亩,年产量3946.1吨。主栽品种有天宝蕉、台湾蕉,和少量的美人蕉。
橄榄 建国前,栽培面积250亩。建国前后,逐渐发展。主要产区为城厢常太、华亭、西天尾、白沙、萩芦等乡镇。其中常太乡九坑村面积500多亩。1990年,全县栽培面积4564亩,年产量330.5吨。主栽品种:霞溪本,糯米橄榄、厝后本、柴橄榄、丁香、公本等。
霞溪本:原产西天尾溪白村霞溪。其果肉细腻、果汁较少、味甘有香,立冬成熟,品质佳,宜鲜食。
糯米橄榄:果皮呈黄绿色,肉质细腻,汁多、味甘有香气、核小、易落果。
余甘 明代已种植余甘果树。余甘性耐旱、果肉厚、半透明、富含维生素C,有药用价值。主栽品种为:人面仔、算盘子。次为长德、白本、粗龙、乌鬼、野生本等。1989年,引进“粉甘”品种2300株。1990年,栽培面积2013亩,年产量136.5吨。
桃 有早桃、中桃、寒桃和矮桃等。1949年,全县栽培面积100亩,年产量50吨。其后,品种逐渐发展更新,矮桃和寒桃今已绝迹。主栽品种有:江口桃(原产江口石狮)、水蜜桃、仙桃等。1990年,栽培面积1841亩,年产量543.65吨。
柿 1949年,种植面积500亩,年产柿200吨。1959年面积为1548亩,年产1020吨。1960年东圳水库建成,淹没常太柿树800亩。至1990年,栽培面积减为412,年产柿157吨。主栽品种有:橙色柿、牛心柿、早黄。少量栽培品种有:鸭蛋柿、梅花柿、水柿、信柿、本树等。柿果加工为柿饼,销往江淮一带。
杨梅 建国初,县境存有二百多龄的老杨梅树,栽培面积逐渐扩大,1958年为1221亩,年产量500吨。1984年,引进浙江大粒梅,在白沙、西天尾、常太等地试种,其中白沙田厝村种植较多。1990年,栽培面积2688亩,年产量191.4吨。主栽品种有:白杨梅、红杨梅、紫杨梅。
杨桃 杨桃别名五敛子、洋桃、阳桃。易栽、生长快,一年四季均能开花结果,以第三季果质最佳、产量最高。品种有:酸、甜二种。酸杨桃质脆味酸,宜制蜜饯;甜杨桃质软味甜,宜鲜食。建国前,仅零星栽培。1958年栽培面积34亩。1990年总面积达536亩,年产量276.5吨。
黄梅 境内栽培黄梅历史悠久,宋代就有“梅林佛国(今梅峰寺)满山皆梅”的记载。明代也有“谷城梅雪”(黄石青山)的记载。1958年,面积有118亩,年产量50吨。其果树幼小时呈青色,称青梅,可制蜜饯。成熟时呈黄色,称黄梅,味酸,可加工成果酱、果干。1990年,栽培面积1775亩,年产量39.35吨。主栽品种有桃梅、胭脂梅、余甘梅三种。
李 据载:县境内“李有数种,有黄甜李、红腹李,皆佳品;其次为红李、绿李、寒李”。1958年,全县李树面积仅83亩,年产量19吨。1990年,全县李树面积达777亩,年产量112.5吨。主产地新县、梧塘、常太、西天尾、黄石等地。
番石榴 建国前,仅零星栽培。1958年,全县番石榴面积134亩,年产量50吨。当家品种有黄蜜、白蜜、红蜜。80年代初引进厦门大果番石榴,80年代后期,引进泰国大果番石榴。1990年,栽培面积364亩,年产量87.5吨。
葡萄 葡萄自明代引进,一直是零星种植。建国后80年代,渠桥、江口、华亭等地引进大粒新品种成片栽培。1990年,种植面积84亩,年产量37.4吨。现有品种:白香蕉、巨峰、吉香、康贝尔早生、康贝尔芽变、玫瑰露、金皇后、京超、龙宝、早生高墨、红瑞宝、红富士等。
梨 据载:境内“梨有拒霜梨、水梨、线梨、六月消、寒梨等”。莆田产梨不多,1958年,种植面积仅21亩,年产7吨。主栽品种有:六月梨、山东梨、黄皮梨、绿皮梨、土梨等。分布于常太、庄边、新县等地方。
油柰 1989年,引进油柰品种接穗1000多枝,成苗3000多株。1990年在常太、庄边试种。
(三)野生半野生果树野生、半野生果树有:野荔枝、野龙眼、野枇杷、野梨、野柑桔、野柿、野山楂、野葡萄等。
二、茶
唐时,僧无了在龟山开辟茶园,年产茶数十公斤。《兴化府志》载:“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柯山第二”。明代每年上贡叶104.5公斤。明万历间,僧胜权恢复龟山茶园所产“月中香”驰名远近。民国时期龟山只剩下几十亩茶园。建国后,茶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9年垦复茶园800多亩,1971年建梅洋、白云二个国营茶场。1978年发展至7803亩,产茶644吨。1990年,茶叶面积7575亩,年产量177.2吨。有社、队茶场106个,其中:社办7个、队办70个、生产队办8个、联合办21个。有茶叶初制厂61所,各种茶叶初制机具346件。茶园分布在华亭、渠桥、梧塘、西天尾、江口、庄边、大洋、萩芦、白沙、常太、新县、灵川等12个乡镇,主要品种有毛蟹、梅占、本山、水仙、佛手、黄旦、铁观音、福云、政和大白等。
第四章 农田建设
第一节 围垦开荒
唐元和八年(813),福建观察使裴次元带领民众在红泉界(今黄石附近)筑堰储水,垦田322顷。宋熙宁八年(1075),木兰陂建成后,废“五塘”(横塘、新塘、陈塘、许塘、唐坑塘)为田。塍海而耕,南洋面积不断扩大。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开垦海滨新涌由地29顷25.015亩,康熙四十年开垦海荡田地5顷47.272亩。清光绪十年(1884),巡道刘倬云派兵开垦木兰溪冲积地,造田497亩。光绪十六年,城郊农民垦海滩地600亩。
建国后,莆田县人民政府重视垦荒造田工作。1955年,组织梧塘、集奎、望江、阔口、西天尾、黄石、渠桥、江口等平原8个区农业社社员1万余人,到庄边、新县两个区垦荒造田4万多亩,1956年,新造田产粮2130吨。1958年5月至1960年1月,相继成立国营前沁农场和赤港华侨农场,围垦海滩、利用废盐坎,面积8700亩,其中耕地5769亩。
1972年10月至1976年6月,全县共开荒、围垦、造田5.08万余亩。其中:胜利围垦工程(在东庄乡灵川镇之间,1973年8月建成)和西埔围垦(1976年6月建成)工程相继竣工,共围垦海滩地3.08万亩。1977年8月,后海围垦动工,围垦面积3.03万亩,1980年11月20日,堵口合拢,因截流堤沉陷而决口,1990年5月21日工程续建。1989年围垦7处,面积4772亩,开荒16处,面积14928亩,其中耕地4986亩。1990年围垦6处,面积2356亩。
1980~199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县每年垦荒种果,计建标准果园面积10.5万亩,果树现已大部挂果投产。
第二节 综合治理
一、平整耕地
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开始大规模平整耕地。1960年,开展以平整耕地、治水改土、修机耕路、造防护林为中心的园田化建设。建成丰山、西庄、埭里、洋尾、吴江、渚林、温东等10多个园田化高产队,推动全县的园田化建设。1960~1990年,全县共平整耕地20万亩。
二、改良土壤
建国前,主要靠施用农家肥,实行粮肥间作和掺客土或掺沙子来改良土壤,多按户在小范围内各自进行。
建国初期仍沿用传统的办法改良土壤。1958年,山区推广“三改”(改造烂泥田、冷水田、串灌田),平原开展挖沟排渍。沿海、半山区推广客土深翻和农地改水田。至1959年,全县共改造耕地7.4万亩。
1958~1960年,全县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进行土壤分类和命名。之后,各地根据土壤情况进行改良。1979~1980年,全县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清全县土壤资源和各种土壤分布情况。1980年开始,推行因土改良、测土定产、科学施肥、治水改土、培育高产土体,调整作物品种,进行合理轮作。1981年,全县改良土壤面积达44.9万亩。
三、中低产田改造
全县中低产田(年亩产低于850公斤)面积45.4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1985年,在白沙镇进行中低产田改造试点后,逐渐在全县实施因土改良、配方施肥、推广良种、调整布局、改进耕作、模式栽培、种养绿肥等技术措施,以和开沟排渍、改水提高温度、砌堤防漏、客土掺沙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至1990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3.7万亩,产量普遍提高。其中的17690亩,年亩产由576.7公斤增至850公斤以上,上升为高产田。
四、旱地生态农业示范
全县旱地面积23984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47%。1989年,福建省科委在忠门镇建立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由省农业厅、福建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县农业局等单位协作,共投资468.33万元,采用优良种苗和先进施肥技术,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种植业生产布局,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开展农村生活能源,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水果等措施,建立起一个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大农业生产体系,实现最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保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经过示范,1990年达到指标: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7.5%;轻度水土流失治理率100%,强度水土流失治理率5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18公斤;人均年收入增加245元;粮食亩产增加19.5公斤;农、林、牧、副、渔五业产值比例由30.80.36∶25.65∶23.77∶10.42调整为31.4∶0.5∶30.3∶15.1∶22.7;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产值比例由76.7∶23.3调整为63∶37;复种指数由255.3%提高为258.6%;农业总产值增加1232.06万元;科技投入在新增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6.7%。
1990年7月1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京代表汉斯·达尔、省科委主任吴城等一行,特来考察旱地生态农业示范。
第五章 农技农艺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境内最早使用抛荒制,继为休闲制,其后发展为复种、套种、轮作制。
明代,县内多数地区为一年一收的休闲轮作制,少数地区为一年两收的复种轮作制。明末清初一年种双季水稻的居多。1949年,全县复种指数为157%。
建国后,经过生产实践,形成一年三熟三高产的套种轮作制。1990年,全县复种指数达258%。
一、一年三熟制
平原、丘陵、低山地区的水田为一年三熟制:早稻—晚稻—冬种(大小麦或蚕豌豆、蔬菜);或大豆—晚稻—冬种;或早稻—甘薯(套种秋大豆)—冬种。
二、一年二熟制
在海拔400米以下山区、丘陵的水田为一年二熟制:有早稻—晚稻—冬闲;大豆—中稻(或晚稻)—冬闲(或种绿肥);或早稻—秋大豆—冬闲;或中稻—再生稻—冬闲。
三、二年五熟制
旱地为二年五熟制:早薯—小麦(或大麦,或蚕豌豆、蔬菜)—春大豆(或春花生)—晚薯—小麦(或大麦、蚕豌豆、蔬菜);或春大豆(或春花生)—小麦(或大麦、蚕豌豆)—春大豆—豆薯—大麦(或蚕豌豆、蔬菜)。
四、轮作制
甘蔗轮作制为甘蔗(套种春大豆、或番茄、四季豆)—稻—稻(或薯)—麦(或大豆、豌豆),此为水田甘蔗地轮作制;或甘蔗—花生(或大豆)—甘薯—小麦(或大麦、豌豆、蔬菜),此为旱地甘蔗轮作制。
黄麻轮作制黄麻—甘薯—麦(或蚕豌豆);或黄麻—蔬菜(或蚕豌豆)—早稻—晚稻(或晚薯)—麦(或蚕豌豆),此为水田麻地轮作制;或麦—麻—薯(或蚕豆、蔬菜)—麦—麻,此为旱地麻轮作制。
第二节 品种改良
建国前,农作物品种主要由农家自选自用,交流更新。建国后,多由人民政府的主管部门或社、队集体进行良种推广。
一、水稻
早稻50年代推广南特号,1955年从仙游引进高秆陆才号,第二年成为当家品种。1958年从广东引进矮脚南特号,后又引进推广铁骨矮一号、红410等早稻矮秆优良品种,使水稻由高秆向矮秆变化。全县早稻平均亩产翻一番。1983年示范种植早晚兼用的威优35、威优64杂交组合品种,表现生育期适中、抗病,亩增产40~60公斤,因而逐步取代矮秆品种为当家组合良种。
中、晚稻建国前后,农民种植的中、晚稻是一支香、一粒尖,叶下躲、黄壳尖、黄尖等品种。1950年常太区坑洋乡农民郑玉森,从晚稻品种中选育出大水浪(亦名玉森本),该品种不仅在全县作迟熟晚稻及单季中稻大面积推广,而且先后向仙游、惠安、泉州、南安、大田、华安推广。1951年溪白村农民林九锄,从晚稻“一支香”中选出变异植株,育成“一支早”,该品种早熟、省肥、耐旱、耐涝,适合于半山区沙质土壤,并传到惠安落户。1956年穗、粒选该品种150公斤赠送苏联试种。1951年、1952年分别从仙游、连江引进白壳尖、乌壳尖,亩产可增15~30公斤,且早熟,利于稻田及时转入冬种,该品种迅速发展成为当家品种,盛行10年之久。1965年,用早稻品种矮脚南特号倒种作为晚稻品种,成为增产措施推广,随后珍珠矮号、铁骨矮1号、红410、晚22、桂潮2号、矮梅早等矮秆品种相继当家。1975年晚季,九华农场以三亩地进行汕优、威优、四优3号、红田谷等9个组合对比试验,证明杂交水稻有根群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粒大等生长优势,亩增产75公斤,引起县内水稻品种继矮化后第二次变革。80年代中期,高抗病的威优35、威化64、汕优63等杂交稻,使中、晚稻先于早稻实现品种杂优化。
二、甘薯
明万历间莆田开始引种外国的甘薯。19俗名番薯世纪末20世纪初,莆田劳动人民选育推广品种有鸡母薯、藤瓜薯、田红、红心粒等。其中鸡母薯、藤瓜薯为当家品种。1953年前沁区珠江村农民林文祥,从鸡母薯中选择变异株育成红心粒新品种;引进的品种有鸡公薯(永春五齿)龙头薯、白娘仔、红秆薯、六十日早、贫农薯、胜利百号。60年代以后引进的品种有愚北白、晋专3号、晋专5号、新种花8—6、福薯87、配26、莆薯53、潮薯一号等。
三、大、小麦
小麦小麦品种白麦、山里本、田红壳小麦、园白壳麦、园红壳麦等在莆田种植时间均在百年以上。1957年推广良种莆白麦,山里本为当家品种。1969年从省农科院引进抗锈一号,比莆田白麦亩增产15~25公斤。1971年引进青海麦,比白壳麦亩增产50~75公斤,1972年引进晋麦2148,亩产200~250公斤,比青海麦早熟3~5天,具有耐湿、抗病力强的优点,推广后迅速成为当家品种,且盛行不衰。70年代推广的还有文革一号、晋麦2454、莆麦一号、623、福繁16、17,两江麦、欧柔等迟熟品种,1986年从四川引进川辐16—5,矮秆、耐高肥等品种。
大麦 莆田白肚鼓槌大麦,莆田乌肚鼓槌大麦、莆田长穗大麦、莆田鼓槌米麦等四个品种,为县境内大麦当家品种。1972年从江苏引进二棱皮大麦早熟三号,增产显著。1980年从江苏盐城市种子公司引进二棱大麦矮早三,株高85厘米,耐肥不倒伏,早熟、粒大,比早熟三号亩增产15~25公斤。1982年以后推广莆田市农科所育成的莆大麦4号,抗病力强,比矮早三亩增产15~20公斤。
四、杂粮
蚕豆 土豆仔、半花、沁后本品种,是莆田200年以来种植的当家品种,原品种江口绿、江口本、南日绿,因粒小、产量低被淘汰。沁后本粒大质优,多供采摘青荚剥粒,是上品菜,近年登上宴席。外地引进的嘉兴绿、上海青、慈溪蚕豆、霞浦润白等在沿海滩地种植,作为绿肥。
蚕豆植珠和种子均可作肥料,因品种没有更新换代,产量停滞不前。近年播种面积有所恢复。
豌豆 白花硬壳豌豆、红花硬壳豌豆、鸟珠(俗名臭豆)都是100多年前选育的品种,具有耐旱、省肥、抗病虫能力强、稳产的特点,是沿海农地冬种主栽作物之一。1983年,从四川调入团结一号豌豆,因其生育期偏长,无法推广。软壳豌豆俗名幼豆,是200多年来的品种,80年代引进荷兰二花豌豆、台中11号等品种,高产好,早播早上市,商品效益高,发展迅速。
其他 绿豆、高粱、玉米、小米等,只零星种植或与甘薯、花生套种,产量低,亩产在50公斤左右。
五、油料作物
花生 明代开始传入莆田的原品种俗植“本地地生”食用质优而■籽小,产量不高,现已绝迹。后来从琉球岛传入“大琉球”品种,以油量较高而普遍种植。1958年从同安引进“狮头企”。1976年以后又从广东引进粤油551、粤油551~116,从同安引进黄油17等新品种,获得增产,面积逐年扩大,亩产150~225公斤,替代了狮头企。民间常进行品种串换以实现改良换代,促进单产提高。
大豆 莆田栽培的大豆品种主要有:绿斜豆、九月乌、白豆仔、乌壳仔、绿心黑豆等。解放初期通过良种评选,白豆仔、古田豆、大黄豆分别当选为早、中、迟不同成熟期的当家品种,一般亩产75~150公斤。70年代推广5861稻穗黄、花面豆、威莱姆斯等新品种。1985年推广莆田市农科所育成的莆豆8号,其生育期适宜,适应性广,抗病力强,亩产150~200公斤。绿斜豆与九月乌为秋大豆的当家品种,多与晚地瓜套种,或在田埂边、林果空隙杂地上扩种,单种亩产125~200公斤,套种亩产25~50公斤。
油菜 建国前后选用老品种福清油菜,亩产40~60公斤,60至70年代更新为福州油菜,亩产50~90公斤,80年代以后推广莆油3号、福油2号、福油3号,亩产提高到75~110公斤。
六、甘蔗
1954年,从福建农学院引进甘蔗新品种台糖134取代老品种糖蔗仔、荔浦蔗;1971年从福建省蔗麻研究所引进闽糖703、闽糖70/611优良品种;80年代又引进桂糖11、闽糖77/208、福引70/9等优良甘蔗品种。
七、水果
1949年,选育出枇杷良种解放钟;50年代从实生变异株中选出枇杷良种白梨;80年代从云霄县原长红实生群体中选育出长红3号枇杷良种。1987~1989年,从广东引进荔枝,有糯米糍、妃子笑、雪怀子、尚书怀、水晶球和福清县引进的下番枝、东刘一号等品种,在渠桥乡试种。
80年代引进漳州天宝香蕉和日本巨峰葡萄品种;1989年从古田县引进油柰品种。
八、黄麻
1956年,从印度引进黄麻品种印度D154;1963年引进越南红麻(棉花麻)、青皮3号;1964年从广东引进黄麻品种粤园5号取代印度D154;1980年从福建农学院引进黄麻179取代粤园5号。
第三节 技术革新
一、水稻
单季稻改双季稻 1953年,全县单季稻58509亩。60年代后除部分高寒、缺水的地区之外,大部分改成双季稻,或豆、稻轮作。至1990年,单季稻只有1.2万亩,豆、稻轮作0.87万亩,早中稻~再生稻0.6万亩。
间作稻改连作稻 1949年,山区及平原有近4万亩间作稻,50年代开始逐步改为连作双季稻,60年代以后,间作稻绝迹。
育秧技术改革建国前至50年代,除个别用种子直播法育秧外,一般在肥沃的田地培育带蘖水秧,亩播种量40~60公斤。1958年推广湿润秧田育秧;1970年推广5406拌种催芽,实现卷秧化,而后改为温室育秧;1977年推广杂交水稻,培育多蘖壮苗而采用二段育秧;1988年采用地膜培育带蘖的湿润秧,每亩播种量20公斤。
适当早插50年代前后,平原与沿海早稻多在“谷雨”后插秧,山区多在“立夏”后插秧,中稻在“芒种”、晚稻在“立秋”插秧;60年代以后,早稻提早在四月中、下旬,晚稻在七月下旬插秧,八月初全部插完。
合理密植 建国前高秆品种,株行距为26×26厘米,间作稻30×30厘米;1963年,矮秆良种株行距改为18.5×20厘米;1982年株行距改为18.2×14.5厘米,或18.2×18.2厘米。
亩插2.5~2.75万丛。杂交水稻推广20×16.5厘米或20×13.2厘米。亩插2~2.5万丛。
田管技术 1953年改串灌、漫灌为轮灌、湿灌,1963年水稻矮秆品种普及后,推广寸水护苗,薄水促叶,早稻插后20天、晚稻插后15天进行烤田控苗,后期干湿交替。建国前重施农肥易造成高秆倒伏。1953年推广氮磷混合追肥,或用氮磷颗粒肥,能明显增产。1963年以后,提倡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推广过磷酸钙(或钙镁磷)混合点蔸。1975年,推广球肥深施,面积达41万亩。1984年以后,大力推广配方施肥、优化施肥、微量元素肥配施等,取得明显增产。
二、大小麦
50年代前后,农民习惯在“小雪”后种小麦,在“大雪~冬至”种大麦。60年代后由于水稻大面积推广倒种春,改在“立冬~小雪”前完成大小麦播种,这样利于一年三熟,提高产量。60年代前,平原、沿海以条播为主,山区以穴播为主,1977年推广苏州式种麦技术,实行板田种麦和宽畦深沟、窄沟种麦,在种麦期喷用除草剂,在抽穗期喷用农药托布津防病,在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或高产灵、快丰收等,增产明显。
三、甘薯
建国前,农民习惯采用老薯蔓育苗(俗称八月埋)。1955年以后,推广薯块温床育苗;1970年大面积推广塑料薄膜薯块育苗。栽培季节,早薯改在“小满”,晚薯改在“大暑”前后栽植。亩栽2200~2800株。同时推广深耕,以及客土培肥地力,实施攻头、稳中、健尾的施肥技术。
四、建立吨粮田高产模式示范
1990年,全县建立冬种大小麦、春种早稻、夏种晚稻的“麦稻稻”亩产吨粮田8万亩,经省、市、县、乡(镇)四级领导和科技人员验收,小麦亩产196.65公斤,早稻亩产445.65公斤,晚稻亩产405.35公斤,年亩产1047.65公斤。其中黄石镇47475亩,亩产1051.6公斤;江东村2226亩,亩产1224.2公斤。
第四节 植物保护
一、主要病虫害
(一)稻类
稻瘟病,危害早稻、晚稻,发病程度因地域品种而异,一般山区比平原、沿海严重。一个当家品种,种植年限长了,抗性衰退就容易发病。如“红410”70年代初引进时,表现抗病力强,到70年代末开始发病,故被淘汰。1983年全县有15个公社81个大队,以红系品种为主的早稻发生叶瘟病7.9万亩。
纹枯病,是全县普发性、重发性病害。早稻以梅雨季节为流行期。1985年全县发病15万亩;晚稻在台风雷雨季节容易蔓延,1984年全县发病10万亩。
白叶枯病 晚稻遇到台风暴雨时局部发病。1985年9月下旬,山区社队发病计0.5万亩,1985年9月下旬,全县发病5万亩。
细菌性条斑病80年代病菌随杂交稻种子的引进由外地传入,1985年初发,其后常年发病0.76~1.95万亩。1990年晚季全县有17个乡镇不同程度发病,面积达3.56万亩。
螟虫 水稻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三种,以三化螟发生最为普遍。螟虫往往造成白穗。1963年全县大面积发生时平均早稻白穗率2.3%,晚稻白穗率4.6%。1974年全县早稻平均白穗率2%,晚稻白穗率1.4%,1978年后发生率减少,1988年有所回升,1989年晚稻平均白穂2.46%,个别乡镇达5%以上。1990年全县晚稻平均白穗率0.129%。
稻飞虱 60年代后,由于使用有机含氮农药,致使稻飞虱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1977年晚稻发生面积20万亩,塌圈面积500亩;1983年发生23万亩,塌圈面积180亩;1987年发生15万亩,塌圈面积10亩。
水稻病虫害还有:稻胡麻斑病、稻曲病、赤枯病、黄矮病、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稻叶蝉、稻象甲、稻负泥虫等。
麦类 麦类病虫害有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粘虫等。
薯类 薯类病虫害有甘薯瘟、甘薯丛枝病、蔓割病、甘薯小象鼻虫、卷叶虫、旋花天蛾等。
果类 果类病虫害,龙眼有鬼帚病、荔枝蝽蟓、果蛀虫、金龟子、白蚂蚁、天牛等。荔枝有荔枝蝽蟓、果蛀虫、荔枝瘿螨、木蠹蛾、果实疫病等。其中荔枝蝽蟓曾严重危害荔枝、龙眼的生产。50年代,通过防治一度几乎绝迹,70年代后,数量又明显增多。据1989年调查,发生4.5万亩,防治面达10~11.5万亩次。1990年利用生物防治,取得很好效果。枇杷有:批杷瘤蛾、枇杷舟蛾、天牛等。
二、病虫害防治
建国前,农村缺乏科技知识,防治病虫害主要依靠人工捕捉虫体、采集卵块、点灯诱蛾、选用抗病抗虫品种等。少数地方亦利用草木灰、石灰撒施或泡水浇泼,有的用烟草叶、茎、秆插蔸,或用大蒜、茶籽饼、苦蓼草等土农药的浸出液浇泼。
建国后,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化学农药的应用,防治病虫害实施“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
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 1953年,开展病虫测报工作。1962年,建立县病虫测报站,并且在黄石、涵江、笏石、新县建立测报点,1979年增设白沙测报点。1987年在北高建立以甘薯小蟓虫为主的测报点。1989年6月建立县植保检疫站,配备植保干部5名,开展检疫工作,防止病、虫害的传播。病虫测报站(点)采用具体剥查和普查相结合的办法,预测病虫发生情况,并编印《病虫情报》,预告虫情和防治办法,发至各乡镇和生产单位,以便及时采用防治措施。
消灭病虫源 清洁田园,清除烧毁杂草、稻草;挖毁稻根均为清除病虫源的有效措施。自1951年起,每年都发动群众挖掘并烧毁稻根;还用石灰水、西力生(或赛力散)水溶液浸种,进行种子消毒;提倡水旱轮作以破坏病虫生存条件。
农业防治 主要选用健壮、无病虫种(苗)和抗病虫品种,并进行优化配方肥料、科学管水、适时搁田和合理密植。
人工防治 50年代初曾发动群众点灯诱蛾、人工捕捉虫体、采集卵块、拔除病株。1958年共发动78万人次,早季点灯诱蛾80万盏次,晚季采集蛹块1200.6万块。
生物防治 70年代初,以人工饲养青蛙、寄生蜂防治农作物虫害,80年代起,挂放平腹小蜂防治果树蝽蟓,取得明显效果。
药物防治选用对口高效低毒农药适时防治。防治病害的农药:西力生、赛力散、稻瘟净、异稻瘟净、克瘟散、富士1号、春雷霉素、稻脚青、粉锈宁、井岗霉素、多菌灵、托布津、波尔多液、代森胺、代森锌。防治虫害农药;六六六、滴滴涕、一六〇五、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甲胺磷、杀虫脒、杀虫双、叶蝉散、杀灭菊脂、水胺硫磷、喹硫磷、杀虫死、呋喃丹、毒杀酚、辛硫磷、三氯杀螨醇、石硫合剂。
除草灭鼠 除了用传统的灭鼠夹、铁制捕鼠笼灭鼠外,还用磷化锌、砒霜(砷)灭鼠灵等化学药物。1987年,开展2次全县性灭鼠运动,共用去灭鼠灵80吨,灭鼠15万多只,获得省、市嘉奖。清除田(园)间杂草,除用人工锄、拔草外,亦使用除草醚、二甲四氯、扑草净、丁草胺、草甘磷、录麦隆等化学除草剂。
第五节 施肥
一、有机肥
建国前,以施农家肥为主,常用的有猪粪、人粪尿、草木灰、塘泥等,部分地区还种植绿肥。
建国后,有机肥回田有割青草沤制、稻草、蚕豌豆秆、花生秆,还有乌鬼豆、猪屎豆、紫云英、苕子、臭菊等绿肥,有牲畜粪、饼肥、草木灰、骨粉、三角鱼、臭腐鱼虾与海生植物沤制,以及淤泥、桶砒、垃圾、陈墙土、毛发、火烧土、菇土、猪栏粪、牛栏粪、厩肥、人粪尿等。
二、无机肥
1905年开始施用少量的硫酸铵,俗称肥田粉。1949年,全县施用硫酸铵2130吨。1954年,县农场引进根瘤菌肥拌种,1955年在全县推广。1956年推广磷肥。1958年建立县菌肥厂,用农家肥制作根瘤菌颗粒肥,1960年停产。1972~1977年,县土肥站生产“920”、“5406”等化肥,1978年停产。1973年推广硼砂、铜酸铵、硫酸锌等微量元素化肥,1987年推广■系稀土元素化肥,1988年推广“快丰收”,1989年推广“高产灵”。1990年,全县施用化肥达89964标吨(折合硫酸4),比1949年增长27.25倍。
常用化肥品种氮肥有: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尿素、碳酸氢铵、石灰氮、氨水。磷肥有: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镁磷、磷矿粉。钾肥有:氯化钾、硫酸钾。复合肥有:氮磷复合肥、氮磷钾复合肥。
施肥时,根据土地情况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倡导多施农家肥,下足基肥,根据苗情,巧施送嫁肥,轻施返青肥,重施分蘖肥,适喷根外肥。
第六章 畜牧业
民间饲养的传统家畜家禽,有牛、羊、猪、犬、兔、猫、鹅、鸭、鸡、鹁、鸽、鹧鸪、鹌鹑等。绝大多数当作家庭副业。
民国时期,年养猪约7万头,鸡苗年约40万只,产品多销往闽南。1949年末,全县存数生猪178651头,牛27893头,马驴骡1020头,羊4599头,禽兔408593只。
建国后,50年代初期,贯彻执行“保护现有,奖励繁殖,在繁殖中注意选种,逐步提高畜牧品质,重点在役畜”的畜牧总方针,扶持农民发展畜牧生产。人民公社成立后,个体饲养的猪、牛折价归公,兴办集体养猪、养牛场,由于集体场饲养管理不善,加上粮食减产,畜禽饲养量一度下降。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得到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牧业生产停滞不前。1978年后,贯彻“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以私养为主”的方针,鼓励扶持家庭饲养和专业户饲养的发展。1990年,全县年出栏肉猪316356头,肉羊71332头,肉禽2001628只,肉兔11192只,肉牛50头及肉用马、驴、骡5头。年总产肉类31184吨,鲜蛋11692.15吨,鲜奶4347.2吨。并建成畜禽“三苗”(猪苗、禽苗、奶牛苗)基地。年产瘦肉型杂种猪苗70多万头,其中30多万头销往闽南、闽东、福州等地区及广东省一些市、县,地方良种禽苗8100多万羽,80%远销两广、两湖、海南、江西、四川、云贵、新疆及内蒙等十多个省(市、区)。杂种奶牛苗1000多头,其中一半销往省内外。全县畜牧业年产值903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06%。
第一节 畜禽品种
一、地方品种
地方畜禽优良品种有莆田黑猪、莆田黑鸭、黑白花杂种奶牛、白绒乌骨鸡等。
莆田黑猪 该品种由本地区二个性状各异的猪种,即大耳猪(又名广莒本、溪本、山里本)和小耳猪(又称老鼠耳)杂交育成。被定为中国36个猪品种之一。1990年全县种猪存栏56000多头,年产仔猪70多万头,主要分布于笏石、黄石、灵川、渠桥、常太,其他乡镇较少。
莆田黑鸭 属于中国麻鸭黑色鸭的变种,被列为中国家禽品种志中6个蛋鸭品种之一。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及抗热性,在软硬质海滩放牧皆能适应。1990年,全县种鸭存栏65万多只,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鸭的品种还有本地白番鸭,分布于全县各地。
黑白花杂种奶牛 这是由黑白花奶牛与本地黄牛、黑白花杂种牛不断进行级进杂交而形成的群体。1983年,农牧渔业部畜牧局指定莆田为南方抗高温黑白花奶牛基地。1990年,全县种牛存栏2905头,年产犊牛1000多头,主要分布于北洋低丘及平原地带。
牛的品种还有:本地黄牛,分布全县各地,水牛,山区、平原地带饲养较多。
白绒乌骨鸡 也叫白绒鸡或乌骨鸡,为药用滋补鸡种。1990年全县种鸡存栏35万多只,主要分布在江口、黄石、渠桥、笏石、西天尾、东峤、北高及平海等地。
鸡的品种还有本地黄鸡,分布于全县各地。
羊 通称山羊,毛光泽、味美,有黑色、黄色、花色诸种。1990年全县存栏100923头,80%分布在沿海。
马驴骡 1990年,全县马存栏250匹,分布于笏石、华亭、北高、秀屿等地。驴存栏63匹,分布在灵川、忠门、埭头及华亭等地。骡存栏47匹,分布在灵川、笏石、忠门等地。
兔 有紫色、灰色、褐色、黑色、白色诸种,养者颇多,可为食品。一种白色长毛的俗名狮兔。1990年,全县存栏182231只,主要分布于忠门、笏石、黄石、华亭及东峤等地。
鹅 《尔雅》称为“舒雁”。1959年,全县存栏2万只,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狗和猫 习惯上主要为防守门户与捕鼠而饲养。80年代民间才引进少量的狼狗、哈叭狗等。
二、引进品种
猪 长白猪、杜洛克猪、施格猪、大中约克夏猪、苏联大白猪、盘克夏猪、福安花猪和荣昌猪等。
牛 上海汤脚牛、荷兰奶牛、西德黑白花奶牛、辛地红牛等。
羊 萨能奶山羊、吐根堡奶山羊、西农奶山羊、四川麻羊和湖羊等。
禽 白来航鸡、洛岛红鸡、澳洲黑鸡、芦花洛克鸡、奥平顿鸡、新汉县鸡、罗斯鸡、新浦东鸡、安康红鸡、红布罗鸡、AA鸡、珍珠鸡、平和鸡、河田鸡、闽南火鸡、北京鸭、樱桃谷鸭、法国白番鸭、狮头鹅和鹌鹑、肉鸽及鹧鸪等。
兔 有英、法、西德的安格拉长毛兔与皮肉兼用型的力克斯兔、日本大耳兔等。
上述引进品种,全县各地均有饲养。
第二节 品种改良
猪
建国前民间不养白色的猪。建国后,逐步引进推广良种白猪,但莆田黑猪仍为地方良种。1983年,县定常太乡为莆田黑猪保种区,提供生猪杂交利用的纯化亲本,莆田黑猪在产仔数、初生重、双月断奶重方面表现优良。1952~1959年,先后引进中约克夏猪,进行繁育与杂交利用。以中约克夏公猪和本地母猪杂交,所产的约莆组合猪,成为60年代的主要组合猪。1970年后,多次引进苏联大白猪(公)与本地母猪杂交。“苏莆”杂交组合猪又替代了“约莆”组合猪。1965~1985年,县畜牧兽医站、国营农场和专业户黄吓头等先后引进长白、杜洛克等瘦肉型良种猪(公)与本地黑猪(母)杂交,其后代表现了很大的杂交优势,据测定,长莆组合杂交猪后代日增重达400.33士13.12克,肉料比为1∶3.5,瘦肉率达56.24士0.64%;三元杂交(杜长莆组合猪)瘦肉率达58~60%以上,其中以长莆组合猪为主,占90%左右。1989年经国家农业部验收,评定莆田县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
牛40年代初,涵江乡南林村农民吓钰,用自养的本地母黄牛和由美国传教士输入的黑白花奶(公)牛配种,产下一头黑色的杂交小母牛。杂交牛由黄牛单一的役用性能成为乳役兼用,提高牛的经济价值。50年代后,县畜牧兽医站先后从上海、南京等地引进黑白花奶公牛,对本地黄牛进行级进杂交繁殖。牛群体质外貌逐步趋向一致,胎平均产奶量达4000公斤,体重最高的达350斤。1980年以来,还先后为贵州、四川、江苏、云南、湖北、江西、浙江、广东等省及省内的福州、厦门、泉州等市县提供了三千多头商品奶牛,莆田县成为全国商品牛基地之一。
羊 建国前夕,黄石镇居民开始饲养萨能公母羊各一头,并与本地山羊杂交。1955年后黄石、城厢等地都不断从福州引进萨能吐根堡公母奶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1960年以后,又不断引进萨能奶山羊,进行级进杂交改良,其后代的体型外貌和泌乳性能接近于萨能羊。泌乳期一般6~10个月,日最高泌乳量达5公斤,整个泌乳期产乳量900公斤。1980~1983年,县畜牧兽医站先后引进二批四川麻羊,与本地母羊杂交。麻杂一代羊体型大,适应性强、采食性好,生长快,据测定:2~12月龄麻杂羊,月平均增重比本地山羊高0.7公斤,优势率30.4%。同时,肉质幼嫩、皮薄、瘦肉多、味香、羶味轻,空腹体屠宰率达56.8%,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省内广泛推广。1985年,省人民政府指定莆田为商品羊生产基地县。
鸭 1988年开始,由省农科院畜牧所主持,在县畜牧兽医站与莆田市农科所协作下,进行“莆田黑鸭选育”课题研究。在灵川镇青山畜牧兽医综合分站建立“莆田黑鸭配套品系”商品代繁殖场。经过6个世代以父系为主的家系选择,选出蛋多和蛋重两个品系。500日龄平均产:蛋多系为296个,蛋重67.05克;蛋重系285个、蛋重68.94克。新选育的个体重1.35~1.45公斤,比选育前轻0.2公斤,平均年产蛋量比第一世代增加5.42公斤,蛋料比1∶3.2~3.3。1988年12月省级鉴定,莆田县黑鸭选育课题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此外,利用莆田黑鸭为母本与白番鸭杂交,所生产的肉用半番鸭(骡鸭)快长易肥、肉细嫩、味美,是省内肉鸭生产的主要品系。1989年,全县销往省内外的半番鸭苗达3千万羽。
第三节 饲料草地
一、饲料
农家饲养畜禽,以米糠、麦麸搭配少量豆饼、花生饼、粮食为精饲料;以甘薯藤叶、花生藤叶、大豆秆叶、甘蔗尾、稻草为粗饲料;以青菜叶、红萍、鲜薯藤叶、青草、水葫芦(水莲花)、水浮莲(1957年从广东引进)、水花生(俗称革命草)为青饲料。
50年代末,采用青贮法贮存青、粗饲料,60年代中期,对饲料进行粉碎、加工,70年代中期,调进玉米等加工为混合饲料,1978年起,利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抗生素为饲料添加剂,生产配合饲料。
二、草地
天然草地 1979年勘察大洋、庄边、新县、华亭、西天尾、江口、灵川、白沙等8个乡(镇)有宜牧草地14片,面积25380亩。其中海拔600米以上草地6片,面积15724亩,即大洋乡瑞云山草地3770亩,百叶溪草地1680亩;庄边乡望江山草地3970亩,芦竹湾草地1880亩;新县乡尖山草地1509亩,炉地草地2915亩。处于海拔600米以下的草地8片,面积9656亩,分别是华亭镇兴沙草地400亩,草山头草地1640亩;西天尾镇水墘坪草地600亩;江口镇东宫草地1740亩;灵川镇径里草地500亩;白沙镇朝天寨草地1060亩;新岩山草地2980亩;大洋乡外湖草地1000亩。植被均以禾本科青草为主,可资利用的有早熟禾、红毛鸭嘴草、五节芒、胡枝子、葛藤、细叶铁扫帚、鸡眼草等19种。此外、尚有村庄附近、河溪沿岸、田埂、路旁等十边草地216300多亩。又据林业普查资料,荒山荒地可改造为牧地的有214000多亩。
人工草场 1983年引进国内外50个牧草品种,在梧塘镇沁后山建立95亩草场,进行小区试种,筛选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牧草墨西哥饲用玉米、大翼豆、卡松古鲁狗尾草、宽叶雀稗、青绿黍等品种。1988年,在福建农学院畜牧系教授协作下,大洋乡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地3000亩。草林、草果结合人工草地400亩。优良牧草种子田100亩。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应本地区自然条件的高产优质当家品种:卡松古鲁狗尾草、宽叶雀稗、园果雀稗、毛花雀稗、马唐、金色狗尾草,多花木兰、鸡眼草等。适应低山平原地区建立高产优质草地的有:象草、拟高粱、墨西哥饲用玉米、野大豆等。1990年全县共有人工草地面积5000多亩。
第四节 饲养管理
一、猪
建国前,农民家庭个体饲养,自行管理,规模小,发展缓慢。建国后,个体饲养户逐年增多。1957年底,大洋、前沁、九华农场和龙桥畜牧场先后办起养猪场,集体饲养。1958年,个体饲养的猪折价归公,大部分生产大队都办起集体养猪场,搞养猪“集体化”,但多数养猪场管理不善。翌年体制调整,大部分生产大队将集体饲养的猪分还社员家庭饲养。1959年10月,兴办“千猪场”、“万猪场”。但饲养管理跟不上,加上粮食紧张,生猪存栏数大幅度下降,1961年,全县存栏91810头,比1949年178651头下降48.61%。
1975年,贯彻执行“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的方针,再次兴办集体养猪场,1977年底,共办社队集体猪场1091个,存栏29.87万头。
1978年后,坚持“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以私养为主”的方针,鼓励扶持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形式的联合体饲养业。1982年,“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达5072个,当年存栏36.42万头。实行科学养猪,改喂单一饲料为混、配合饲料,改稀熟喂为鲜稠喂。并推广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效益,缩短饲养期。
1988年,莆田县被列为全省十个城市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县之一,至1990年,县办42个副食品生产基地场,年出栏商品猪23127头。
二、牛
1958年以前,耕牛、乳牛均为农民家庭私养,各自管理。饲养方式为农闲时以白天放牧为主,至傍晚时以青饲料团用手塞进牛口,迫其吞服,让牛夜间反刍或在牛栏挂上早稻干草让牛夜间吞食。农忙役用时以喂养精、青饲料为主,多在役使前以大麦或大米浆液渗上少量米酒用竹管(俗称“牛灌管”)手执“牛鼻龙”灌服。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民家庭所养的牛全部折价归公,创办大队集体养牛场,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养牛头数逐年减少。1962年末,全县存栏29692头,比1958年的40805头下降27.23%。次年后,养牛体制下放到生产队,实行队有户养,队派专人管理的生产责任制,牛群得到恢复与发展。1964年,全县存栏2.98万头。
1965年,又强调办大队集体养牛场。次年,因饲养、管理不善等原因,又下放为队有户养。1966年,全县养牛3.18万头。1978年,鼓励和支持社员家庭养牛,有的实行队有户养,固定社员饲养和使役,并规定按牛增减膘实行奖惩;有的实行保本保值、归户饲养,规定耕牛按膘情、年龄逐头折价,三年后耕牛重新折价,差价全奖全赔,繁殖小牛归养牛户所有等管理办法。杂种奶牛也实行队有户养,实行定饲养工分报酬、定饲料(草)供应、定牛的使役工分、定交肥报酬、定配种费和饲料价格,定上缴利润及执行繁殖小牛奖励的政策。1981年,全县存栏3.31万头。
1982年后,集体养牛全面实行折价归户饲养,鼓励和支持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养牛,促进养牛业生产的发展。、如大洋乡琼峰村农民喻淡元户养黄牛18头,江口镇大东村农民陈金模户养奶牛11头,石东村黄文同等5位复退军人集资合股创办养奶牛31头的石东奶牛场等。1985年,全县存栏3.44万头,1990年发展达4.11万头。其中黄牛3.57万头、水牛0.25万头、奶牛0.29万头。
三、羊
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利用甘薯藤、花生藤、豆秆等农副产品喂饲羊,在零星草地、山坡地及海滩地草原放牧羊。长成后或出售或逢年过节自宰,集体养羊极少。
1978年后,涌现出养羊100头以上的专业户、养羊200多头的养羊场,促进养羊业的发展。1990年羊存栏数10.09万头。四、禽
建国前,皆由家禽家庭小群饲养。建国后,国营农场、畜牧场创办起养禽场,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家庭饲养的体制。
1978年后,养禽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处在湄洲、平海、兴化三大海湾沿岸的乡镇农民,发挥滩涂资源优势,兴办水鸭场,由户养100只左右,增至1000只以上。同时,不断涌现户养上千、上万只的白绒乌骨鸡、白番鸭及肉鸡的养禽专业户,并推广配合料、颗粒料及饲料添加剂,实行科学养禽。1989年,县建立九华父母代种鸡场,饲养国外引进优良父母代肉用种鸡红波罗2300只,新安康红4000只,年向社会提供商品鸡苗40万羽。1990年,全县养禽专业户达3682户,存栏122万6千多只。县办42个副食生产基地,年产商品鸡4万多只,鲜蛋200吨。
五、兔
兔的饲养管理粗放,农户多把免养于小土屋内,让其在地上打洞穴居或以竹笼圈养。1960年后,从外地引进长毛兔,县九华农场、龙桥畜牧场及部分公社大队先后都办起集体养兔场。1965年养兔2.75万只。
1978年以后,涌现出一批饲养长毛兔的专业户、专业场,但由于受国际兔毛市场需求的影响,养兔业经受过几次较大的挫折。80年代后期,仅在农户中小群饲养。1990年,全县养兔1.82万只。
第五节 疾病及其防治
一、疾病种类
1979年以来,对主要畜禽进行疫病普查,共查出传染病26种、普通病25种、寄生虫病24种、中毒病7种。
猪病 传染病有:猪瘟、丹毒、肺疫、喘气病、仔猪付伤寒、仔猪白痢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仔猪跳跳病、呕吐病、破伤风病。普通病有:胃肠炎、便秘、呼吸道病、肺炎、中暑、关节炎、产科病。寄生虫病有:囊虫、浆膜丝虫、毛囊虫、肺丝虫、孟氏裂头虫、幼住肉孢子虫、刚刺鄂口虫、鞭虫、细颈囊尾虫幼、肾虫、肝片虫、蛔虫、疥螨弓形虫。中毒病有:因食盐、农药、亚硝酸盐。
牛病 传染病有:流感、破伤风、血痢、疑似牛出败;普通病有:瘤胃积食、鼓胀、百叶干、前胃驰缓、劳役过度、中暑、风湿性关节炎、各种癀疾、跌伤;寄生虫病有:肝片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体外疥癣虫病;中毒病有:因农药和黑斑病甘薯中毒。
羊病 传染性口炎、胃炎、感冒、瘤胃鼓气、肝片吸虫病。
禽病 传染病有:鸡瘟、鸭瘟、禽霍乱、鸡白痢、鸡痘、鸡马立克氏病、鸭病毒性肝炎、法氏囊病、雏番鸭三周病;寄生虫病有:蛔虫、丝虫、棘口吸虫;中毒病有:因食盐与霉菌中毒。
兔病 有兔球虫病、传染性口炎、疥癣病、感冒、鼻炎、便秘、拉稀、乳房炎、中暑等。
二、疾病防治
建国前,遇畜禽疾病,农民多以蛋青、蒜等自行医疗,至于严重的传染病只能任其流行,造成畜禽大量死亡。民间兽医极少,也只医牛、猪的普通疾病及实施禽畜阉割手术。
建国后,建立畜牧兽医机构,对畜禽疾病实行“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而且大力培训民间兽医,开展畜禽的防疫治病工作。1953年,成立县农业技术指导站,内设兽医组,配备技术人员6人。1954年成立种猪站,配备技术人员8人,该站既开展良种繁育,又进行防疫治病。同年,在西天尾、城厢设立牲畜诊疗所。1956年,成立县畜牧兽医工作站,1958年,各公社都建立兽医站(院),各大队也普遍建立兽医诊疗室。1977年,各公社兽医站改为县办集体单位,1989年,改为全民所有制。1986年县畜牧兽医站升格为县农业局所属的副局级事业单位畜牧医疗服务中心。全县22个乡镇有畜牧兽医人员187人,民间兽医500多人。在黄石、笏石、东沙、濑溪建立畜禽检疫站(点),对市场和出入境畜禽实行检疫。县牧医服务中心还设立畜牧兽医技术咨询服务部、门诊室、化验室、兽药厂,形成完整的畜牧兽医机构,具有健全的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县牧医服务中心采取常年性与定时、定点的防、检、医相结合的措施,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工作,成为县内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1954年,全县开展猪、牛、羊的防疫,1956年始,自制猪瘟免疫苗,并先后结合猪丹毒、猪肺疫苗进行猪的三大传染病防疫。同年,应用鸡瘟疫苗防治鸡瘟,对各牲畜屠宰场进行检疫检验。1961年起,在各仔猪交易所进行检疫和防疫,对乳猪进行防疫。
1990年,使用的各种疫苗有;牛、羊、猪的炭疽2号芽孢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黄白痢遗传工程疫苗;禽霍乱、鸡瘟、鸡法氏囊、鸡痘、鸡马立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球虫苗;鸭瘟、雏番鸭细小病毒、小鹅瘟、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兔瘟苗。
第七章 养蜂业
一、资源
莆田县气候温和、蜜源丰富,有利于养蜂业的发展。
境内除了大面积种植的荔枝、龙眼、枇杷“三大名果”外,还有桔柑、桃、李、杨梅等20多种杂果,果树总面积14万亩,加上山区100多万亩针阔叶树种和油菜籽、蚕豌豆的种植面积,不但蜜资源丰富,而且分布于春、夏、秋、冬四季。主要蜜资源有荔枝蜜、龙眼蜜、枇杷蜜、各种野花蜜等。
二、品种
境内养殖的蜂品种有中蜂、意蜂二种。中蜂为野生品种,经人工收捕喂养,一年割取一次蜂蜜;意蜂为民国13年(1924)城关田尾宪祠郑仰樵从上海引进,以活框摇蜜生产蜂蜜。
三、养殖生产
建国前,养蜂业是部分农户的家庭副业,主要生产蜂蜜、蜂腊和蜂胶。民国15年(1926),城厢丰美村岳三创办专业养蜂场,开始转地放牧饲养,形成莆田平原(蚕豆等蜜源)一福州、闽侯(柑桔等蜜源)一莆田(荔枝、龙眼等蜜源)一沿海(田菁、瓜类、甘薯等蜜源)的放牧路线。至1949年,全县养蜂1000多群。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养蜂业得到发展,1957年,全县养蜂增加到5000群。1958年以后,蜂群的放牧路线扩展至漳州、南平。1960年,城郊下郑肖宝珍,黄石陈福松、林天顺等人率先牧蜂至浙江、湖北等地。当时城郊养蜂场开始生产蜂王浆。60年代后期,集体养蜂场不断发展,至1972年,全县有二个国营蜂场(其中九华场养蜂1000多群)、12个社、队办集体蜂场,全县养蜂12100群。1978年后,除国营、集体养蜂场外,还涌现联合体、专业户养蜂场,其中黄石、渠桥2个公社养蜂达1万群以上,养蜂100群以上的联合体、专业户有125个。庄边林兆清等4个专业户,每年养蜂400群,年纯收入6万多元。1982年,九华蜂场开始生产花粉、蜂毒。1990年,全县养蜂53485群,年产蜂蜜2139吨,产蜂王浆42吨,花粉5.3吨,产值138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四、疾病防治
蜜蜂传染病有: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囊状幼虫病、黄曲霉病、麻痹病、副伤寒、孢子虫病、阿米巴病、蜂螨壁虱病、大小蜂病、爬蜂病、死蛹病。非传染性病有:枣花病、卷翅病、下痢病、冻伤幼虫、甘露蜜中毒、花粉花蜜中毒、农药中毒。
螨病和中蜂囊虫病现已得到控制。
第八章 食用菌
建国前,山区的野生菇耳类主要有:香菇、木耳、大红菇(正红菇)、粉红菇(柯红)、白乳菇(乳菇)、松口菇(厚梨菇)、雷菇(雷公菇)、水粉杯伞(钟菇)、宽褶菇(鸡肉菇)、高环柄菇(花梨菇)、棉花环柄菇(草灰菇)、帚把菇(牛肝菌、杯珊瑚菌及丛枝)、长、短竹荪(老蛇菇)等。有的可鲜食,有的要曝晒、烘干后方可食用。主要分布在大洋乡的南岭、下洋、琼峰、坂洋、可山、莲峰、孝池、崇兴,新县乡的大所、白鹤,常太乡的山门、外东坪,白沙镇的洋顶,西天尾镇的林山、下垞等地。
建国后,6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草菇、白木耳、蘑菇、香菇。70年代大面积栽培蘑菇,并加工成蘑菇罐头,销往海外。1980年4月,县罐头厂成立“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1986年5月,县经委成立“蘑菇办公室”管理全县蘑菇生产。1986年5月,县农业局成立食用菌技术推广站,从事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工作。1990年,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4200亩,年产量20200吨,产值5800万元,其中:蘑菇、香菇种植面积4000亩,产量20000吨,占总产量99%,产值5600万元,占总产值96.5%。
一、蘑菇
蘑菇栽培开始于60年代中期,引进上海虹桥品种,采用室内菇房生产方法。生产季节为每年10月至翌年4月。1968年,栽培面积1.9万平方尺,产鲜菇8.5吨。1985年,种植面积1200万平方尺,产鲜菇7000吨,每平方尺单产从0.21公斤增至0.525公斤,1985年以后,在大田中建立塑料菇房,蘑菇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有2万户菇农,种植面积2000万平方尺,产量1万吨,产值5390万元。
二、香菇
香菇栽培开始于60年代,采用室内菇房和室外搭塑料菇房的生产方法,原料有原木和人造木条两种。80年代栽培面积逐年扩大,1990年栽培面积700亩,产香菇70吨,产值210万元。
三、草菇
60年代引进,1964年产鲜菇50吨;七十年代后逐渐减少,1980年后,产量降低,平均每百公斤稻草收不到10公斤鲜菇,1990年很少栽培。
四、白木耳
60年代中期引进,70年代盛行,80年代以后,栽培面积下降。1990年,只个别户少量栽培,产量很少。
五、毛木耳
70年代引进三明真菌研究所菌种,用段木栽培。80年代后,用木屑袋栽培,由于经济效益不高,逐年减少。1990年仅有少量栽培
六、黑木耳
80年代引进,用段木栽培。1986年从省农科院地热所引进蔗渣栽培法,1986~1990年,西天尾、渠桥、新县、常太等乡栽培50万袋,产量100吨。1990年,仅个别农户少量栽培。
七、金针菇
80年代中期引进。利用蔗渣、木屑袋栽培,1988~1989年,在萩芦、新县、渠桥试种40万袋,产量100吨。1990年,栽培5万袋,产量10吨。
八、凤尾菇
1984~1985年试种,总产量0.5吨,没有在面上推广。1990年,仅个别户栽培、产量很少。
九、竹荪
1990年引进,栽培面积2亩,产量2吨,产值3万元,主要是试种推广品种。
十、红菇
全靠野生采收,尚未能人工栽培。分布在大洋乡的南岭、可山、莲峰、昆;白沙镇的洋顶新县乡的大所、土坪常太乡的山门、外东坪;庄边乡的山溪;西天尾镇的林山、下垞。每年收0.5~1吨。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