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村人民生活
分类号: F126
页数: 3
页码: 165-167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莆田地区农村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关键词: 人民生活 消费水平 莆田县

内容

一、农民收入
  建国前,农民少地或无地,以租种田地为生,租额多占年产量的50~60%,最高达70%以上,终岁辛苦,难得温饱。逢灾荒之年,就要卖儿鬻女,加上高利贷盘剥,遭遇更加悲惨。民国37年(1948),石城一农民欠地主由高利贷积累起来的60多担薯干,仅仅一年连本带利增至90多担。
  建国后,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劳动所得纯归自己,农业合作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56年,农民人均粮食拥有量232.5公斤,比1949年的149公斤增加83.5公斤,增长56.04%1958年“大跃进”,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减少。1959年人均粮食拥有量降至189.5公斤,1961年仅129公斤(比1949年少20公斤)。经过三年经济调整,农业生产回升,1965年人均口粮168.5公斤,人均纯收入35.8元。“文化大革命”中,“以粮为纲”,丢掉全面发展,采取“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极“左”的作法,再次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下降、1976年人均口粮155.5公斤,人均纯收入37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国家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调整工农业产品比价,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79年人均口粮215.5公斤,人均纯收入45元。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1元,比1979年增加616元,增长13.6倍。
  二、农民生活消费水平
  饮食 建国前,平原地区农民日进三餐稀饭,以大米为主,搭配大小麦、甘薯、芋头。逢过年节或农忙季节才有一干两稀或两干一稀。沿海、山区农民三餐皆为甘薯或薯干、甚至薯渣为主粮,来客或过节或病人才吃大米饭。大多数农户缺粮,若遇旱涝灾害,往往无以度日。建国后,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积极性高,连年丰收,多数家有余粮。在“大跃进”以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农民多以瓜菜代为粮,致使许多人患水肿病,个别人甚至饿死。1962年实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政策,经济得到复苏,1965年人均口粮168.5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75年人均口粮175.5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全面发展。1983年人均口粮221.5公斤。1985年人均口粮259公斤。人民政府积极扶持贫困乡、村脱贫致富,尽快解决温饱问题。1990年95%贫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沿海旱地改水田,甘薯已不是农家的主粮了。农民食物结构变化,主副搭配,荤、素调节,已从吃饱向吃好发展。1985年副食品消费占食品消费量的39.0%,1990年提高到57.8%。农民家庭副业得到发展,副食品可以部分自给,多产多吃。岁时节日宰猪羊、杀鸡鸭、做豆腐、蒸糕粿,以水果、美酒佐餐,自有农家之乐。
  穿着 建国前,农民都穿土织苎布、棉布制作的花色单调的蓝色、青色、黑色“本地装”,贫困农民还补钉加补钉,衣不蔽体。许多家庭冬无棉衣棉被,夏无蚊帐。一般人多赤脚,木屐、草鞋伴一生,出门进城也只穿布鞋。建国后,农民逐渐穿上细布衣,夏有汗衫、衬衫;冬有卫生衣、毛线衣。1949年,商业部门销售棉布1144千米,毛线620公斤。1954年销售棉布3763干米,毛线17126公斤。农家床上有棉被、蚊帐,稻草床垫逐渐被棉褥、毡毯所代替。平时穿布鞋、军鞋,雨天穿胶靴,夏天穿凉鞋、拖鞋,青年人穿运动鞋、旅游鞋、皮鞋。农村里穿鞋袜的人多了,打赤脚的日渐少见,衣着趋向城市化,由穿暖向穿好发展。
  住宿 建国前,农村住宅多为石基土墙瓦顶平屋。室内阴暗潮湿,前后左右另搭棚舍为牛栏、猪圈、柴草间和粪池,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贫户无力建房,只住茅房土舍或借居庙宇。唯殷实之户,住“四目房”、“三间厢”、“五间厢”。建国后,农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多数家庭修建新房。50年代民房以打土墙,土坯包砖为主。60~70年代,砖木、石木、砖混结构的增多了。80年代后,农村个体户掀起建房热潮,二、三层钢筋水泥或砖石混合结构的楼房拔地而起,有的专业户还盖起了别墅式楼房,1985~1990年,全县农村新建住房218.9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24.4平方米。
  用品建国前,农民家具简陋,使用木制脸盆、水桶、箱柜、凳搭木板为床,冬天垫稻草御寒。夜间以篾芒、麻稭、松明照光,只有富绅和商户才用煤油灯。建国后,农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50~60年代,手电筒、闹钟、热水瓶、搪瓷制品为普通家庭所使用。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从城镇转向农村普及,大小衣橱、高低床、床头柜木家具为婚嫁必用品。80年代,收录机、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照相机等开始进入农家,结婚条件要金戒指、金项链,乡村公路上摩托车的数量不断增加。1990年农民人均消费水平709元。据抽样调查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缝纫机59台,电风扇63台,收录机23台,收音机29台,电视机51台,自行车107辆,摩托车1.4辆。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