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3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经济结构
分类号: F121
页数: 5
页码: 160-164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莆田县在建国前和建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基本建设投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 莆田县

内容

第一节 产业结构
  建国前,莆田经济以农业为主,1949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2%,工业产值占16.8%。
  建国后,切实地按照农、轻、重次序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平衡,重视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逐步把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体转变为以农业、工业为主体,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和农业的内部结构日趋合理。199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53173万元,为1949年的114倍,为1979年的12倍。第三产业增加值32757万元,为1949年的32倍,为1979年的8倍。一、三种产业比例
  1950~1956年,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体。1949年以第一产业为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分别为0.10和0.21。1957年后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三种产业的比例,1957年为1∶0.21∶0.24,1966年为1∶0.23∶0.26,1990年为1∶0.92∶0.57。
  二、产业内部结构
  农业内部结构一直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后,充分发挥山、海、田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以粮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发性农业、创汇性农业得到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比例渐趋合理。
  工业内部的轻、重工业比例,一直保持着轻工业超过重工业的比例结构,以重工业产值为1,则1949年轻工业为5.68,1990年轻工业为10.65。1980年村及村以下的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2%,1990年上升到35.1%。
  第三产业的内部比例,以第二层次产值为1,则一、二、三、四层次的比例,1949年分别为9.99∶1∶1.73∶2.2,1980年起第二层次发展较快,第三、第四层次呈下降状态。1990年分别为1.38∶1∶0.41∶0.13。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
  建国初,以个体经济为主,还有部分私营经济和极少量的国营经济。1953年至1956年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农业方面集体经济占92.2%,个体经济占7.8%;工业方面国营经济占11.5%,公私合营经济占22.8%,合作经济占13.0%,私营和个体经济占52.7%。
  1958年,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后,社会经济只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成份。1960年后又出现个体经济。1966年,国营农业占1.8%,集体农业占84.6%,社员自营农业占13.6%;国营工业占82.4%,集体工业占17.6%。没有私营工业。1976年,国营农业占1.0%,集体农业占94.4%,社员自营农业占4.6%;国营工业占77.5%,集体工业占22.5%,仍没有私营工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除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外,还有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1990年,工业方面,国营工业占37.8%,集体工业占20.3%,中外合资工业占41.8%,私人合营工业占0.1%。
  第三节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
  是时,县内没有大中型建设项目。1950~1956年的7年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仅230.85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200.89万元,占87.0%,建安投资180.3万元,占78.1%,7年中新增固定资产原值225.65万元。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是时,县内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1958年基建投资336.69万元,1959年猛增至2800.21万元,1960年投资1675.49万元,三年合计4812.39万元,投资规模过大,建安工程投资比例过高,占64.6%,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由于超出客观经济承受能力,违背国民经济各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加上农业歉收,酿成1959年~1961年的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随后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下放工业企业职工,放慢工业发展速度,增加农业投入,用经济杠杆调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1957年~1966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7275.29万元,年均727.53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6652.95万元,占91.4%。建安工程投资4977.88万元,占68.4%。新增固定资产原值4176.23万元。1966年,工农业生产恢复到1956年的水平。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1976)
  全县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3966.45万元,年均396.6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3569.5万元,占90.0%;建安工程投资3106.65万元,占78.3%。新增固定资产原值1993.83万元。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7~1990)
  1977~1979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4334.63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2570.86万元,占59.3%;建安工程投资2655.94万元,占61.3%。新增固定资产原值2022.04万元。1980~1984年,基本建设投资9132万元,主要用于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1985~1987年,调整投资方向,集中财力,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和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1772万元,新建水利工程3128处,电灌站87处;投资1337万元,建成小水电站15处,装机容量2917万千瓦,架设输电线路967公里,新增144个村通电;投资670万元,新建、续建、改造乡村公路线25条,146公里;投资1534万元,兴建黄石、笏石、梧塘、华亭、江口、灵川、西天尾七个乡镇商业街,长达5820米;投资9905万元,用于工业企业实施基建、技改项目88项;1986年投资300万元,兴建三联鞋帽厂,当年基建,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不到二年收回全部投资。1988~1990年,继续集中财力物力,加强生产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成重点项目:笏石22万伏输变电工程,南日跨海供电工程,南洋供水第一期工程,后海围垦续建工程,梧塘11万伏输变电站前期工程,新建县、乡公路21条103公里,新建农话电缆长度548.1公里,完成19个“三废”治理项目。这些项目建设,促进莆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1980~1990年,基本建设投资额24451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16542万元,占67.7%,非生产性建设7909万元,占32.3%。共新增固定资产原值20764万元。1977—1990年,基本建设投资额共28785.63万元,新增固定资产原值22786万元。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