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经济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2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概况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156-160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莆田县在国家在建国前和建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
关键词:
经济
发展情况
莆田县
内容
第一节 建国前经济
建国前,由于封建生产关系和小农生产体制的束缚,境内自然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生产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9871万元,国民收入6086万元。
一、农业
由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落后,水利设施差,生产水平低下,粮食历来紧缺。1949年,粮食亩产240公斤,总产量1亿公斤,森林总蓄积量300万立方米,生猪存栏10万头,水产品总产量6500吨。农业总产值833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4%。
二、工业
以手工业生产为主,传统行业有制盐、打铁、织布、制糖、酿酒、造纸、刺绣、烧瓦、竹木器制作等,皆为私营作坊,设备和技术落后,产值低。清光绪十九年(1893)后,陆续出现印刷、碾米、火电、炼乳等现代工业,但规模都不大。1949年全县有动力机械74部,功率750千瓦。工业总产值153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6。
三、交通邮电
历史上交通运输靠的是徒步、肩挑、畜驮和船运。木兰溪干流和下游支渠为内河运输动脉。海运业兴于宋代,但时禁时开。民国13年(1924)始筑公路,路况极差,晴天可通,雨天则阻。1949年,全县只有公路45公里,通航河道360公里,水陆路总货运量10.9万吨。
清末,先后设邮局、电报局,至民国12年(1923),全县有邮局4个,电报局2个。1949年有邮电局、代办所49个,农村邮路12条(总长397.5公里),长途电话电路2条,电报电路3条,邮电设施简陋、业务量少。
四、商业
唐代,境内已有市集进行商贸活动。宋元以后,一些墟集逐渐形成小镇(水市),海运业大有发展。商品流通日趋活跃。清末至民国初年,三江口成为境内最大的港口,至抗日战争期间发展为东南沿海唯一口岸,涵江成为商业重镇,曾一度被称为“小上海”。县内商业在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发展缓慢。1949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082万元,人均商品零售额30元。
第二节 建国后经济
建国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逐步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至1990年,经历4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56)
主要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通过民主改革,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得到发展。1956年全县社会总产值21217万元,比1950年的14356万元增长47.8%,年均递增6.7%;工农业总产值16940万元,比1950年的11463万元增长47.8%,年均递增6.7%;国民收入11335万元,比1950年的7669万元增长47.8%,年均递增6.7%。
农业 实行土地改革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全面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956年,农业总产值12780万元,比1950年增长34%,年均递增5%。粮食总产量2亿公斤,造林73568亩,养猪12.12万头,水果总产量6995吨,水产品总产量21990吨。
工业 采取调整、改造、重点建设和积极扶植的措施,扩大国营工业。贯彻“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对私营工业实行公私合营,逐步把企业的生产直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通过民主改革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水平。1956年工业总产值4160万元,比1950年增长115.9%,年均递增13.7%,其中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占86.24%。
交通邮电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改善交通邮电设施。1956年公路总长168.7公里,通航机动船的内河航道32公里。交通部门水陆路总货运量73.6万吨,年货运周转量1527.89万吨公里。全县有邮电局1个,邮电所10个,代办所62个,市话97户,农话191户,通邮乡村157个,长话交换机1部20门,农话交换机325门,市话磁石交换机2席150门,邮电业务收入26.67万元。
商业 建国后,先后建立国营商业机构和专业公司,逐步形成国营商业网。1953年开始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粮、棉、油等实行统购统销,基本形成以公有制商业为主体的商业体系。195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5996万元,比1949年增长188%,人均商品零售额70元。1956年恢复对外贸易,外贸出口总额7万元。
财政税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1956年财政总收入1240万元,比1950年增长210,年均递增20.8%。
二、第二阶段(1957~1966)
在“大跃进”期间,由于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足,指导方针失误,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经济比例失调,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出现暂时困难。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经济复苏。1966年社会总产值19626万元,比1956年减少7.5%;工农业总产值15670万元,比1956年减少7.5%;国民收入10484万元,比1956年减少7.5%。
农业 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变革过快,随之出现的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出现徘徊甚至倒退的情况。1962年调整体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三包一奖”等政策,生产逐年恢复。1966年农业总产值10046万元,比1956年减少21.4%,年均递减2.4%。粮食总产量2.323亿公斤,水果总产量6795吨,水产品总产量30000吨,生猪存栏31.59万头。
工业 1958年,由于“大跃进”,工业盲目发展,国营企业增至109个。因为资源、设备、技术、管理诸方面都跟不上,多数企业亏损,被迫下马。工业生产从1958~1962年,每年平均递减10.8%。经过整顿,1964~1966年,工业生产以每年递增16.3%的速度发展。1966年,工业总产值5624万元,比1956年增长35.2%,年均递增3.1%。
交通邮电 人民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修筑公路,1966年公路总长281.9公里,比1956年增长67.1%,其中干线公路95.9公里。可通航机动船的河道63公里。交通部门水陆路总货运量50.91万吨,年货运周转量3573.27万吨公里。
邮电事业得到发展,1958年实现乡乡通电话。1966年有通邮大队511个,农村邮路达2126公里,逐步以自行车和机动车取代人工邮运。市话167户,农话553户,长话交换机1部20门,农话交换机38部1200门,市话磁石交换机3席300门,邮电业务收入45.23万元。
商业 大跃进”期间,商业工作受“大购大销”影响,资金损失。随后,集市贸易被关闭,商业网点减少,商品流通不畅,物资奇缺,凭票证供应的品种增多,影响人民生活。1962年调整合作商店,允许少量个体商贩营业,恢复供销社和集市贸易,购销业务逐步扩大,除粮、油、布匹实行凭证供应外,其他陆续敞开供应。196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7812万元,比1956年增长30.2%,人均商品零售额75元。外贸出口总额302万元,为1956年的43倍,其中粮油食品161万元,土产15万元,畜产27万元,工艺品99万元。
财政税收 1966年财政总收入1309万元,比1956年增长5.6%。年均递增0.5%。
三、第三阶段(1967~1976)
“文化大革命”中,党政机关受冲击,批判“唯生产力论”,批判所谓的“管、卡、压”制度,给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徘徊不前,1967~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数低于1966年水平。由于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抵制“左”的错误,坚守岗位,搞好生产,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成绩。1976年全县社会总产值52328万元,比1966年增长166.6%,年均递增10.3%;工农业总产值19148万元,比1966年增长22.2%,年均递增1.8%;国民收入15362万元,比1966年增长46.5%,年均递增3.9%。
农业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由于耕作制度和技术的革新,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但只抓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把农民正当的家庭副业和自留地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和批判,削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头。森林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10年间,林木蓄积量损失125万立方米。1976年农业总产值12461万元,比1966年增长24%,年均递增2.2%。粮食总产量2.515亿公斤,造林53655亩,生猪存栏30.1万头,水果总产量9390吨,水产品产量28735吨。
工业 由于长期实行产品经济,工厂企业经济效益不高。1968、1972年工业生产先后两次出现负增长。1975年经过整顿,情况有所好转。1976年工业总产值6688万元,比1966年增长18.9%,年均递增1.7%。
交通邮电 1976年,全县公路总长398.5公里,10年增加116.6公里。内河可通航机动船的航道40公里。交通部门水陆路总货运量26.49万吨,货运周转量2901.06万吨公里。是年,通邮大队554个,通电话大队378个,市话310户,农话912户,长话交换机1部140门,农话交换机33部1750门,市话交换机5席500门,农话载波终端机16端。
商业 这个时期,商业机构大精简,大合并,个体商业被取缔,集市贸易被再次关闭。加上派性武斗干扰,交通阻塞,商品供应紧张,投机倒把活动猖獗,市场萎缩。197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0360万元,比1966年增长32.6%,人均商品零售额76元,与1966年基本持平。外贸出口总额1186万元,比1966年增长2.93倍。其中粮油食品700万元,土产79万元,畜产9万元,工艺品329万元,矿产8万元,其他61万元。
财政税收 1976年财政总收入1961万元,比1966年增长49.7%,年均递增4.1%。
四、第四阶段(1977~199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全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1990年社会总产值18536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62625万元,国民收入75398万元,分别比1976年增长254.2%、749.0%、390.8%,年递增率分别为9.4%、16.5%、12.0%。
农业 1981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水产、水果及食用菌的生产规模,开发性农业及创汇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并为农村富余劳力找到出路。1990年农业总产值35215万元,比1976年增长182.6%,年均递增7.7%,粮食总产量3.175亿公斤,造林46489亩,生猪存栏49.25万头,水果总产量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6.795万吨,乡镇企业总收入153456万元。
工业 1979年后,计划管理强调市场调节作用,以指导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为辅,给企业增添活力。随后,实行厂长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职工积极性。1982年开始整顿企业,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完善企业内部配套改革,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坚持“速度、效益、后劲”三统一的原则,工业发展较快,1985年起,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1986年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83.3。1987年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当年,县经委系统12个企业实现利润1316万元,比1986年增长13%。由于始终坚持抓重点企业,保支柱行业,发展“三资”企业,改造传统工业,开发新兴工业,加强基础工业和创汇型工业建设,“七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以年递增率22.3%的速度持续发展。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127410万元,比1976年增长1805.1%,年均递增23.4%。
交通邮电 1980~1984年,投资1175万元修建乡村公路61条共275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这时期,公路建设以改线扩建和提高等级标准为主,路况明显好转。1990年,全县公路总长753.75公里,晴雨通车里程691.4公里,路旁绿化里程214公里,84%的行政村通公路。可通航机动船河道55公里。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交通运输呈现国营、集体、私营、个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繁荣局面,是年仅交通部门的水陆货运量就达42.4万吨,年货运周转量5307.7万吨公里。
1990年,邮电设施比较完善。城关、涵江、江口、梧塘、西天尾设有直拨国内外长途电话。电信靠无线电、无线传呼和电脑自动程控。全县农村投递邮路2214公里,市话3541户,农话1027户,长话交换机16席160门,市话自动交换机16288门,农话交换机32部3030门,农话载波终端机60端。
商业 坚持改革、开放,采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改革商品流通体制,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允许集体和个体商业适当发展。小型商业企业全部放开经营,农村供销社改“官办”为“民办”,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样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制新格局。随着商业购销政策的调整和物价改革的实施,减少统购派购及凭证凭票供应的品种,扩大集市贸易,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市场物资丰富,品种齐全。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额40068万元,比1976年增长286.8%。人均商品零售额274元,为1976年的3.6倍。
这个时期,由于发展外向型、创汇型经济,外贸收购额逐年增加。1990年,外贸出口总额5.4032亿元,为1976年的45.5倍。其中以鞋类出口为主,此外,还有活成鳗、对虾、香菇、兴化粉、罐头、瓦楞纸、摩托车刹车蹄块、花岗岩、工艺品等。
财政税收 1990年财政收入8779万元,比1976年增长347.8%。1984年以前,县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由于经济建设和行政事业费支出的不断增加,1984~1990年(除1989年外)出现财政赤字,1990年超支935万元。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