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篇 经济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28
颗粒名称:
第四篇 经济综述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12
页码:
156-167
摘要:
本篇主要介绍了莆田县的经济概况、经济结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文章涵盖了建国前和建国后的经济状况,以及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分析。
关键词:
经济
发展情况
莆田县
内容
第一章 经济概况
第一节 建国前经济
建国前,由于封建生产关系和小农生产体制的束缚,境内自然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生产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9871万元,国民收入6086万元。
一、农业
由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落后,水利设施差,生产水平低下,粮食历来紧缺。1949年,粮食亩产240公斤,总产量1亿公斤,森林总蓄积量300万立方米,生猪存栏10万头,水产品总产量6500吨。农业总产值833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4%。
二、工业
以手工业生产为主,传统行业有制盐、打铁、织布、制糖、酿酒、造纸、刺绣、烧瓦、竹木器制作等,皆为私营作坊,设备和技术落后,产值低。清光绪十九年(1893)后,陆续出现印刷、碾米、火电、炼乳等现代工业,但规模都不大。1949年全县有动力机械74部,功率750千瓦。工业总产值153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6。
三、交通邮电
历史上交通运输靠的是徒步、肩挑、畜驮和船运。木兰溪干流和下游支渠为内河运输动脉。海运业兴于宋代,但时禁时开。民国13年(1924)始筑公路,路况极差,晴天可通,雨天则阻。1949年,全县只有公路45公里,通航河道360公里,水陆路总货运量10.9万吨。
清末,先后设邮局、电报局,至民国12年(1923),全县有邮局4个,电报局2个。1949年有邮电局、代办所49个,农村邮路12条(总长397.5公里),长途电话电路2条,电报电路3条,邮电设施简陋、业务量少。
四、商业
唐代,境内已有市集进行商贸活动。宋元以后,一些墟集逐渐形成小镇(水市),海运业大有发展。商品流通日趋活跃。清末至民国初年,三江口成为境内最大的港口,至抗日战争期间发展为东南沿海唯一口岸,涵江成为商业重镇,曾一度被称为“小上海”。县内商业在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发展缓慢。1949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082万元,人均商品零售额30元。
第二节 建国后经济
建国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逐步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至1990年,经历4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56)
主要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通过民主改革,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得到发展。1956年全县社会总产值21217万元,比1950年的14356万元增长47.8%,年均递增6.7%;工农业总产值16940万元,比1950年的11463万元增长47.8%,年均递增6.7%;国民收入11335万元,比1950年的7669万元增长47.8%,年均递增6.7%。
农业 实行土地改革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全面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956年,农业总产值12780万元,比1950年增长34%,年均递增5%。粮食总产量2亿公斤,造林73568亩,养猪12.12万头,水果总产量6995吨,水产品总产量21990吨。
工业 采取调整、改造、重点建设和积极扶植的措施,扩大国营工业。贯彻“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对私营工业实行公私合营,逐步把企业的生产直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通过民主改革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水平。1956年工业总产值4160万元,比1950年增长115.9%,年均递增13.7%,其中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占86.24%。
交通邮电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改善交通邮电设施。1956年公路总长168.7公里,通航机动船的内河航道32公里。交通部门水陆路总货运量73.6万吨,年货运周转量1527.89万吨公里。全县有邮电局1个,邮电所10个,代办所62个,市话97户,农话191户,通邮乡村157个,长话交换机1部20门,农话交换机325门,市话磁石交换机2席150门,邮电业务收入26.67万元。
商业 建国后,先后建立国营商业机构和专业公司,逐步形成国营商业网。1953年开始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粮、棉、油等实行统购统销,基本形成以公有制商业为主体的商业体系。195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5996万元,比1949年增长188%,人均商品零售额70元。1956年恢复对外贸易,外贸出口总额7万元。
财政税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1956年财政总收入1240万元,比1950年增长210,年均递增20.8%。
二、第二阶段(1957~1966)
在“大跃进”期间,由于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足,指导方针失误,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经济比例失调,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出现暂时困难。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经济复苏。1966年社会总产值19626万元,比1956年减少7.5%;工农业总产值15670万元,比1956年减少7.5%;国民收入10484万元,比1956年减少7.5%。
农业 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变革过快,随之出现的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出现徘徊甚至倒退的情况。1962年调整体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三包一奖”等政策,生产逐年恢复。1966年农业总产值10046万元,比1956年减少21.4%,年均递减2.4%。粮食总产量2.323亿公斤,水果总产量6795吨,水产品总产量30000吨,生猪存栏31.59万头。
工业 1958年,由于“大跃进”,工业盲目发展,国营企业增至109个。因为资源、设备、技术、管理诸方面都跟不上,多数企业亏损,被迫下马。工业生产从1958~1962年,每年平均递减10.8%。经过整顿,1964~1966年,工业生产以每年递增16.3%的速度发展。1966年,工业总产值5624万元,比1956年增长35.2%,年均递增3.1%。
交通邮电 人民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修筑公路,1966年公路总长281.9公里,比1956年增长67.1%,其中干线公路95.9公里。可通航机动船的河道63公里。交通部门水陆路总货运量50.91万吨,年货运周转量3573.27万吨公里。
邮电事业得到发展,1958年实现乡乡通电话。1966年有通邮大队511个,农村邮路达2126公里,逐步以自行车和机动车取代人工邮运。市话167户,农话553户,长话交换机1部20门,农话交换机38部1200门,市话磁石交换机3席300门,邮电业务收入45.23万元。
商业 大跃进”期间,商业工作受“大购大销”影响,资金损失。随后,集市贸易被关闭,商业网点减少,商品流通不畅,物资奇缺,凭票证供应的品种增多,影响人民生活。1962年调整合作商店,允许少量个体商贩营业,恢复供销社和集市贸易,购销业务逐步扩大,除粮、油、布匹实行凭证供应外,其他陆续敞开供应。196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7812万元,比1956年增长30.2%,人均商品零售额75元。外贸出口总额302万元,为1956年的43倍,其中粮油食品161万元,土产15万元,畜产27万元,工艺品99万元。
财政税收 1966年财政总收入1309万元,比1956年增长5.6%。年均递增0.5%。
三、第三阶段(1967~1976)
“文化大革命”中,党政机关受冲击,批判“唯生产力论”,批判所谓的“管、卡、压”制度,给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徘徊不前,1967~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数低于1966年水平。由于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抵制“左”的错误,坚守岗位,搞好生产,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成绩。1976年全县社会总产值52328万元,比1966年增长166.6%,年均递增10.3%;工农业总产值19148万元,比1966年增长22.2%,年均递增1.8%;国民收入15362万元,比1966年增长46.5%,年均递增3.9%。
农业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由于耕作制度和技术的革新,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但只抓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把农民正当的家庭副业和自留地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和批判,削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头。森林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10年间,林木蓄积量损失125万立方米。1976年农业总产值12461万元,比1966年增长24%,年均递增2.2%。粮食总产量2.515亿公斤,造林53655亩,生猪存栏30.1万头,水果总产量9390吨,水产品产量28735吨。
工业 由于长期实行产品经济,工厂企业经济效益不高。1968、1972年工业生产先后两次出现负增长。1975年经过整顿,情况有所好转。1976年工业总产值6688万元,比1966年增长18.9%,年均递增1.7%。
交通邮电 1976年,全县公路总长398.5公里,10年增加116.6公里。内河可通航机动船的航道40公里。交通部门水陆路总货运量26.49万吨,货运周转量2901.06万吨公里。是年,通邮大队554个,通电话大队378个,市话310户,农话912户,长话交换机1部140门,农话交换机33部1750门,市话交换机5席500门,农话载波终端机16端。
商业 这个时期,商业机构大精简,大合并,个体商业被取缔,集市贸易被再次关闭。加上派性武斗干扰,交通阻塞,商品供应紧张,投机倒把活动猖獗,市场萎缩。197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0360万元,比1966年增长32.6%,人均商品零售额76元,与1966年基本持平。外贸出口总额1186万元,比1966年增长2.93倍。其中粮油食品700万元,土产79万元,畜产9万元,工艺品329万元,矿产8万元,其他61万元。
财政税收 1976年财政总收入1961万元,比1966年增长49.7%,年均递增4.1%。
四、第四阶段(1977~199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全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1990年社会总产值18536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62625万元,国民收入75398万元,分别比1976年增长254.2%、749.0%、390.8%,年递增率分别为9.4%、16.5%、12.0%。
农业 1981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水产、水果及食用菌的生产规模,开发性农业及创汇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并为农村富余劳力找到出路。1990年农业总产值35215万元,比1976年增长182.6%,年均递增7.7%,粮食总产量3.175亿公斤,造林46489亩,生猪存栏49.25万头,水果总产量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6.795万吨,乡镇企业总收入153456万元。
工业 1979年后,计划管理强调市场调节作用,以指导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为辅,给企业增添活力。随后,实行厂长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职工积极性。1982年开始整顿企业,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完善企业内部配套改革,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坚持“速度、效益、后劲”三统一的原则,工业发展较快,1985年起,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1986年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为83.3。1987年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当年,县经委系统12个企业实现利润1316万元,比1986年增长13%。由于始终坚持抓重点企业,保支柱行业,发展“三资”企业,改造传统工业,开发新兴工业,加强基础工业和创汇型工业建设,“七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以年递增率22.3%的速度持续发展。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127410万元,比1976年增长1805.1%,年均递增23.4%。
交通邮电 1980~1984年,投资1175万元修建乡村公路61条共275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这时期,公路建设以改线扩建和提高等级标准为主,路况明显好转。1990年,全县公路总长753.75公里,晴雨通车里程691.4公里,路旁绿化里程214公里,84%的行政村通公路。可通航机动船河道55公里。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交通运输呈现国营、集体、私营、个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繁荣局面,是年仅交通部门的水陆货运量就达42.4万吨,年货运周转量5307.7万吨公里。
1990年,邮电设施比较完善。城关、涵江、江口、梧塘、西天尾设有直拨国内外长途电话。电信靠无线电、无线传呼和电脑自动程控。全县农村投递邮路2214公里,市话3541户,农话1027户,长话交换机16席160门,市话自动交换机16288门,农话交换机32部3030门,农话载波终端机60端。
商业 坚持改革、开放,采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改革商品流通体制,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允许集体和个体商业适当发展。小型商业企业全部放开经营,农村供销社改“官办”为“民办”,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样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制新格局。随着商业购销政策的调整和物价改革的实施,减少统购派购及凭证凭票供应的品种,扩大集市贸易,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市场物资丰富,品种齐全。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额40068万元,比1976年增长286.8%。人均商品零售额274元,为1976年的3.6倍。
这个时期,由于发展外向型、创汇型经济,外贸收购额逐年增加。1990年,外贸出口总额5.4032亿元,为1976年的45.5倍。其中以鞋类出口为主,此外,还有活成鳗、对虾、香菇、兴化粉、罐头、瓦楞纸、摩托车刹车蹄块、花岗岩、工艺品等。
财政税收 1990年财政收入8779万元,比1976年增长347.8%。1984年以前,县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由于经济建设和行政事业费支出的不断增加,1984~1990年(除1989年外)出现财政赤字,1990年超支935万元。
第二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产业结构
建国前,莆田经济以农业为主,1949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2%,工业产值占16.8%。
建国后,切实地按照农、轻、重次序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平衡,重视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逐步把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体转变为以农业、工业为主体,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和农业的内部结构日趋合理。199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53173万元,为1949年的114倍,为1979年的12倍。第三产业增加值32757万元,为1949年的32倍,为1979年的8倍。一、三种产业比例
1950~1956年,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体。1949年以第一产业为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分别为0.10和0.21。1957年后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三种产业的比例,1957年为1∶0.21∶0.24,1966年为1∶0.23∶0.26,1990年为1∶0.92∶0.57。
二、产业内部结构
农业内部结构一直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后,充分发挥山、海、田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以粮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发性农业、创汇性农业得到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比例渐趋合理。
工业内部的轻、重工业比例,一直保持着轻工业超过重工业的比例结构,以重工业产值为1,则1949年轻工业为5.68,1990年轻工业为10.65。1980年村及村以下的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2%,1990年上升到35.1%。
第三产业的内部比例,以第二层次产值为1,则一、二、三、四层次的比例,1949年分别为9.99∶1∶1.73∶2.2,1980年起第二层次发展较快,第三、第四层次呈下降状态。1990年分别为1.38∶1∶0.41∶0.13。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
建国初,以个体经济为主,还有部分私营经济和极少量的国营经济。1953年至1956年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农业方面集体经济占92.2%,个体经济占7.8%;工业方面国营经济占11.5%,公私合营经济占22.8%,合作经济占13.0%,私营和个体经济占52.7%。
1958年,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后,社会经济只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成份。1960年后又出现个体经济。1966年,国营农业占1.8%,集体农业占84.6%,社员自营农业占13.6%;国营工业占82.4%,集体工业占17.6%。没有私营工业。1976年,国营农业占1.0%,集体农业占94.4%,社员自营农业占4.6%;国营工业占77.5%,集体工业占22.5%,仍没有私营工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除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外,还有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1990年,工业方面,国营工业占37.8%,集体工业占20.3%,中外合资工业占41.8%,私人合营工业占0.1%。
第三节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
是时,县内没有大中型建设项目。1950~1956年的7年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仅230.85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200.89万元,占87.0%,建安投资180.3万元,占78.1%,7年中新增固定资产原值225.65万元。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是时,县内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1958年基建投资336.69万元,1959年猛增至2800.21万元,1960年投资1675.49万元,三年合计4812.39万元,投资规模过大,建安工程投资比例过高,占64.6%,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由于超出客观经济承受能力,违背国民经济各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加上农业歉收,酿成1959年~1961年的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随后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下放工业企业职工,放慢工业发展速度,增加农业投入,用经济杠杆调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1957年~1966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7275.29万元,年均727.53万元。其中生产性投资6652.95万元,占91.4%。建安工程投资4977.88万元,占68.4%。新增固定资产原值4176.23万元。1966年,工农业生产恢复到1956年的水平。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1976)
全县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3966.45万元,年均396.6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3569.5万元,占90.0%;建安工程投资3106.65万元,占78.3%。新增固定资产原值1993.83万元。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7~1990)
1977~1979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4334.63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2570.86万元,占59.3%;建安工程投资2655.94万元,占61.3%。新增固定资产原值2022.04万元。1980~1984年,基本建设投资9132万元,主要用于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1985~1987年,调整投资方向,集中财力,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和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1772万元,新建水利工程3128处,电灌站87处;投资1337万元,建成小水电站15处,装机容量2917万千瓦,架设输电线路967公里,新增144个村通电;投资670万元,新建、续建、改造乡村公路线25条,146公里;投资1534万元,兴建黄石、笏石、梧塘、华亭、江口、灵川、西天尾七个乡镇商业街,长达5820米;投资9905万元,用于工业企业实施基建、技改项目88项;1986年投资300万元,兴建三联鞋帽厂,当年基建,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不到二年收回全部投资。1988~1990年,继续集中财力物力,加强生产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成重点项目:笏石22万伏输变电工程,南日跨海供电工程,南洋供水第一期工程,后海围垦续建工程,梧塘11万伏输变电站前期工程,新建县、乡公路21条103公里,新建农话电缆长度548.1公里,完成19个“三废”治理项目。这些项目建设,促进莆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1980~1990年,基本建设投资额24451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16542万元,占67.7%,非生产性建设7909万元,占32.3%。共新增固定资产原值20764万元。1977—1990年,基本建设投资额共28785.63万元,新增固定资产原值22786万元。
第三章人民生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莆田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清初实行截界,膏腴弃为荒地,庐舍沦为废墟,无数人民流离颠沛,苦不堪言。民国时期,战事频仍,民不安其居。抗日战争胜利至建国前夕,国民党发动内战,征军饷,抓壮丁,苛捐杂税,加上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城乡人民生计更为窘迫。
建国后,经过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90年人均国民收入911元,人均消费额731元,社会商品零售额40068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1823.4万元。
第一节 城镇居民生活
一、城镇居民收入
建国前,莆田属农业县份,城镇居民多为工商业者和自谋职业者,且为数不多,收入不等,少数人兼收田租。还有部分官员和职工依靠薪俸(清乾隆时(1736~1795)的月俸银:知县45两,县丞40两,典史31两,教谕40两,皂隶12两4钱,门子6两2钱,马夫6两2钱)。
建国初期,党政机关干部,部分实行供给制,部分实行工资制,留用职工和公教人员暂时照旧支薪。1955年4月实行工资制。1956年进行工资改革。1957年,职工人均年工资474.4元。1966年,职工人均年工资503.6元。1978年后,进行经济改革,城镇居民收入增加。1980年职工人均年工资685元。1985年和1989年工资改革后,职工人均年工资1985年为937元,1990年增至1986元。
二、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
饮食
建国前,城镇民家一般每日三餐稀饭,或辅以甘薯、薯干等杂粮。菜肴以蔬菜、豆酱、腐乳、小杂海味为主。逢年过节才买些猪肉、海鲜等副食品(一些家禽、蛋皆自养自用)。1953年起,对城镇居民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口粮的办法,体力劳动者每人每月供应大米16.5公斤,一般居民每人每月供应大米12公斤。1955年起,按居民年龄和职工工种分等级供应口粮,每人每月统一供应食油156.75克。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粮食定量减少,食油定量先后降为50克和31.25克,居民主食普遍为“瓜菜代”。1961年开始定量供应糖、肉、豆腐等副食品。1980年以后,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居民饮食构成和食品种类都发生变化,讲究营养,肉类、食油等副食品和粮食复制品的消费量增加,主食大米的数量减少。在喜庆和节日多举办家宴,且菜谱花样多,食品档次高。饮料由传统的地瓜酒、米酒发展到精装名酒和易拉罐果汁等。卷烟质量也由低档转向高档。水果消费除本地的荔枝、龙眼、枇杷、柑桔外,外地的梨、苹果等销量也不断增加。
穿着 建国前,城镇居民多数穿土布汉装、机织布中山装,布鞋、木屐。少数官僚富绅才穿绸缎、呢绒、长衫马褂,皮鞋、棉鞋。建国后,城镇居民的服装布料、式样花色不断更新。50~70年代穿着布料为细纱棉布、卡叽、灯心绒、毛线、涤卡、的确良、化纤等,服式多为汉装、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军干装等,布色单调。80年代起穿用哗吱、呢绒、乔其纱、羽绒、兔毛、皮革的增多。服式有茄克、风雪衣、羽绒衫、西装等。色彩鲜艳,特别是女的穿用连衣裙、旗袍、时装,日新月异,讲究时髦漂亮。成衣销量日增。补钉衣服已罕见。鞋子从布鞋、解放军鞋发展到凉鞋、皮鞋、旅游鞋、运动鞋及各式高档鞋。袜子从线袜发展到尼龙袜及各式丝袜。
住宅 建国前,城镇民居皆单层木构瓦房、穿斗式芦苇墙或土木结构的平屋,民国才出现绅富户建筑砖木结构的宅第、楼房。建国后,50~70年代,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兴建砖木、砖混结构两层或单层宿舍,改善干部、职工住房条件。县城50年代住房建筑面积99593平方米,60年代住房建筑面积61021平方米,70年代住房建筑面积105426平方米。1980年后,县人民政府采取贷款、集资和开发房地产,出售商品房等办法,逐步缓解居民人口增加住房紧张状况。一般住房为4层以上的钢筋水泥混合结构单元式楼房。一些富裕户建的住宅结构比较新颖豪华,外嵌彩瓷砖,内贴壁纸、塑料天棚,积木式地板。1985~1990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34.4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7.1平方米。
用品 建国前,城镇居民家具简陋,多为世代传用。极少数家庭才有自行车、缝纫机、座钟、留声机。使用钢笔、手表的个人并不多。建国后,50年代只有少数侨眷、干部戴手表。机关、单位有为数不多的公用自行车。60年代,一般居民家庭渐有购置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电冰箱、照相机、摩托车等已经普及,而且逐年有更新提高档次趋势。
第二节 农村人民生活
一、农民收入
建国前,农民少地或无地,以租种田地为生,租额多占年产量的50~60%,最高达70%以上,终岁辛苦,难得温饱。逢灾荒之年,就要卖儿鬻女,加上高利贷盘剥,遭遇更加悲惨。民国37年(1948),石城一农民欠地主由高利贷积累起来的60多担薯干,仅仅一年连本带利增至90多担。
建国后,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劳动所得纯归自己,农业合作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56年,农民人均粮食拥有量232.5公斤,比1949年的149公斤增加83.5公斤,增长56.04%1958年“大跃进”,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减少。1959年人均粮食拥有量降至189.5公斤,1961年仅129公斤(比1949年少20公斤)。经过三年经济调整,农业生产回升,1965年人均口粮168.5公斤,人均纯收入35.8元。“文化大革命”中,“以粮为纲”,丢掉全面发展,采取“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极“左”的作法,再次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下降、1976年人均口粮155.5公斤,人均纯收入37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国家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调整工农业产品比价,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79年人均口粮215.5公斤,人均纯收入45元。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1元,比1979年增加616元,增长13.6倍。
二、农民生活消费水平
饮食 建国前,平原地区农民日进三餐稀饭,以大米为主,搭配大小麦、甘薯、芋头。逢过年节或农忙季节才有一干两稀或两干一稀。沿海、山区农民三餐皆为甘薯或薯干、甚至薯渣为主粮,来客或过节或病人才吃大米饭。大多数农户缺粮,若遇旱涝灾害,往往无以度日。建国后,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积极性高,连年丰收,多数家有余粮。在“大跃进”以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农民多以瓜菜代为粮,致使许多人患水肿病,个别人甚至饿死。1962年实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政策,经济得到复苏,1965年人均口粮168.5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75年人均口粮175.5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全面发展。1983年人均口粮221.5公斤。1985年人均口粮259公斤。人民政府积极扶持贫困乡、村脱贫致富,尽快解决温饱问题。1990年95%贫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沿海旱地改水田,甘薯已不是农家的主粮了。农民食物结构变化,主副搭配,荤、素调节,已从吃饱向吃好发展。1985年副食品消费占食品消费量的39.0%,1990年提高到57.8%。农民家庭副业得到发展,副食品可以部分自给,多产多吃。岁时节日宰猪羊、杀鸡鸭、做豆腐、蒸糕粿,以水果、美酒佐餐,自有农家之乐。
穿着 建国前,农民都穿土织苎布、棉布制作的花色单调的蓝色、青色、黑色“本地装”,贫困农民还补钉加补钉,衣不蔽体。许多家庭冬无棉衣棉被,夏无蚊帐。一般人多赤脚,木屐、草鞋伴一生,出门进城也只穿布鞋。建国后,农民逐渐穿上细布衣,夏有汗衫、衬衫;冬有卫生衣、毛线衣。1949年,商业部门销售棉布1144千米,毛线620公斤。1954年销售棉布3763干米,毛线17126公斤。农家床上有棉被、蚊帐,稻草床垫逐渐被棉褥、毡毯所代替。平时穿布鞋、军鞋,雨天穿胶靴,夏天穿凉鞋、拖鞋,青年人穿运动鞋、旅游鞋、皮鞋。农村里穿鞋袜的人多了,打赤脚的日渐少见,衣着趋向城市化,由穿暖向穿好发展。
住宿 建国前,农村住宅多为石基土墙瓦顶平屋。室内阴暗潮湿,前后左右另搭棚舍为牛栏、猪圈、柴草间和粪池,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贫户无力建房,只住茅房土舍或借居庙宇。唯殷实之户,住“四目房”、“三间厢”、“五间厢”。建国后,农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多数家庭修建新房。50年代民房以打土墙,土坯包砖为主。60~70年代,砖木、石木、砖混结构的增多了。80年代后,农村个体户掀起建房热潮,二、三层钢筋水泥或砖石混合结构的楼房拔地而起,有的专业户还盖起了别墅式楼房,1985~1990年,全县农村新建住房218.9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24.4平方米。
用品建国前,农民家具简陋,使用木制脸盆、水桶、箱柜、凳搭木板为床,冬天垫稻草御寒。夜间以篾芒、麻稭、松明照光,只有富绅和商户才用煤油灯。建国后,农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50~60年代,手电筒、闹钟、热水瓶、搪瓷制品为普通家庭所使用。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从城镇转向农村普及,大小衣橱、高低床、床头柜木家具为婚嫁必用品。80年代,收录机、电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照相机等开始进入农家,结婚条件要金戒指、金项链,乡村公路上摩托车的数量不断增加。1990年农民人均消费水平709元。据抽样调查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缝纫机59台,电风扇63台,收录机23台,收音机29台,电视机51台,自行车107辆,摩托车1.4辆。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