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寒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80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寒灾
分类号:
P429
页数:
2
页码:
133-134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莆田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寒流、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冻害。
关键词:
震灾
自然灾害
莆田县
内容
县境内寒流一般在“冬至”至“清明”期间出现。在寒流的袭击下,大幅度的突然降温所引起的低温阴雨及冰霜等天气现象,对各种作物产生危害。
一、倒春寒
3月中旬后,境内常受来自北方南下的寒流影响,而出现日均气温≤12℃的阴雨低温天气,这种低温天气过程,如果连续≥5天,即称倒春寒。莆田平均每几年出现1次倒春寒,若管理不善会导致早稻烂种烂秧。1971年出现的一次较严重,持续12天,日平均温度低于12℃。1976年出现2次,各持续5天,日平均温度低于12℃。1985年出现1次,持续时间15天,日平均温度低于10℃。早稻育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五月寒
春夏之交,江南低压系统不时获得发展,锋面频繁掠过县境,而且常有静止锋出现,形成持久的大片雨区,进入梅雨时期,由于冷空气入侵,产生日平均气温≤20℃,日最低气温≤15℃的连续三天的阴雨低温天气过程。称为五月寒,它对早稻抽穗扬花造成危害。
三、秋寒
境内常出现“20型”和“23型”两种秋寒。秋季第一次日平均气温≤20℃,且连续≥3天的低温过程,称“20型”秋寒;若秋季第一次日平均气温≤23℃,且连续≥3天的低温过程,称为“23型”秋寒。“20型”秋寒最早出现在9月25日,最迟出现在11月17日,两者相差50天;“23”型秋寒最早出现在9月21日,最迟出现在10月17日,两者相差近一个月。
秋寒出现时间愈早、持续天数愈长,对晚稻影响愈大,会使晚稻空壳率提高,而造成减产。1966年9月24日至10月3日出现的“23型”秋寒,在历史上有记载的最严重年份,晚稻严重减收的1.5万亩,全县减产120万斤。1979年9月27日至10月14日秋寒持续18天之久。晚稻减收的7000亩,减产28万公斤。1988年9月25~29日秋寒5天,晚稻共减产15万公斤。
四、冻害
通常以地面温度降至0℃(相当于百叶箱最低气温降至3℃)作为霜冻指标。霜冻对果树、甘蔗等冬种作物有较大危害。1986年2月28日至3月4日严重冻害,下米雪,最低气温1.8℃,甘蔗受冻害后,糖份减少,香蕉、批杷、芒果、龙眼、荔枝、橄榄等果树受冻害后,影响长势,降低产量。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