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土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土地
分类号:
F323.211
页数:
5
页码:
119-123
摘要:
本节介绍了莆田县的土地类型、土地等级和耕地面积等农业资源情况。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土地
莆田县
内容
一、土地类型
县内的土地类型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滩涂。山区以低山为主,次为中山,丘陵和山间谷盆;平原区以平原为主,次为台地;沿海以台地为主,次为丘陵、滩涂等。
二、土地等级
1980年,农业资源调查时,根据土地本身的特点,对农、林、牧的适宜性,土地限制因素及限制强度不同,把全县土地分为八个等级。
一等地:面积293040亩。土地质量好,土地利用方面没有限制,适宜性广。农业利用一年
三熟制,常年亩产粮食,山区和沿海650公斤以上,平原800公斤以上。
二等地:面积426240亩。土地质量较好,适宜性广,由于存在某些不利因素,农业利用受些影响,但对林、牧利用影响不大。农业利用为一年三熟或二年五熟,常年亩产粮食,平原区600公~800公斤,山区、沿海450~650公斤。
三等地:面积441040亩。土地质量中等,适宜性较广,但受到土壤、排水状况或盐渍化等的影响,农业利用时,需采取一定改良措施,一般一年一熟到二熟,常年亩产粮食,平原为400~600公斤,山区、沿海为250~450公斤。
四等地:面积189440亩。土地质量较差,由于受地形、侵蚀,土层较薄、盐渍化或水源不足、灌溉条件等的较大限制,勉强可以用于种植业。一般适宜于林、牧业利用,农业利用一年一熟。常年亩产粮食,平原在400公斤以下,山区、沿海250公斤以下。
五等地:面积94720亩。土地质量差。适宜性较窄,坡度较陡,侵蚀严重,土层薄,或有盐渍化,属于改良围滩,不宜种植业,对林业或牧业有一定限制。
六等地:面积1077440亩。海拔较高,坡度较大,适种树种少,发展牧业受到较大限制。
七等地:面积426240亩。基岩裸露较多的山地或有稀疏牧草,仅能勉强供牧业利用。
八等地:面积11840亩。基岩裸露,坡度陡,是不宜林、牧业利用的岩石山。
一等至八等土地,其生产潜力和适宜性逐渐降低,而限制因素和强度逐渐增加,一等地最好,最差的八等地,对农、林、牧都难以利用。
三、耕地面积
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74.77万亩,人均(按总人口)占地面积1.08亩。1956年全县耕地面积76.72万亩,比1949年增加1.95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89亩。1959年,全县耕地面积65.63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72亩。1978年,全县耕地面积65.6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46亩。比福建省人均0.77亩,少0.31亩。1983年,全县耕地面积65.15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424亩。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56.23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429亩。1990年,全县耕地面积54.72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364亩。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莆田县一等地
相关专题
莆田县二等地
相关专题
莆田县三等地
相关专题
莆田县四等地
相关专题
莆田县五等地
相关专题
莆田县六等地
相关专题
莆田县七等地
相关专题
莆田县八等地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