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自然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9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自然资源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1
页码:
119-128
摘要:
本章概述了莆田县的土地类型、土地等级和耕地面积,同时详细介绍了当地的野生植物和动物种类。野生植物部分列举了多种木本植物、竹类、灌木和藤本攀缘植物,而野生动物部分则描述了当地的兽类、鸟类和昆虫类动物。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莆田县
内容
第一节 土地
一、土地类型
县内的土地类型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滩涂。山区以低山为主,次为中山,丘陵和山间谷盆;平原区以平原为主,次为台地;沿海以台地为主,次为丘陵、滩涂等。
二、土地等级
1980年,农业资源调查时,根据土地本身的特点,对农、林、牧的适宜性,土地限制因素及限制强度不同,把全县土地分为八个等级。
一等地:面积293040亩。土地质量好,土地利用方面没有限制,适宜性广。农业利用一年
三熟制,常年亩产粮食,山区和沿海650公斤以上,平原800公斤以上。
二等地:面积426240亩。土地质量较好,适宜性广,由于存在某些不利因素,农业利用受些影响,但对林、牧利用影响不大。农业利用为一年三熟或二年五熟,常年亩产粮食,平原区600公~800公斤,山区、沿海450~650公斤。
三等地:面积441040亩。土地质量中等,适宜性较广,但受到土壤、排水状况或盐渍化等的影响,农业利用时,需采取一定改良措施,一般一年一熟到二熟,常年亩产粮食,平原为400~600公斤,山区、沿海为250~450公斤。
四等地:面积189440亩。土地质量较差,由于受地形、侵蚀,土层较薄、盐渍化或水源不足、灌溉条件等的较大限制,勉强可以用于种植业。一般适宜于林、牧业利用,农业利用一年一熟。常年亩产粮食,平原在400公斤以下,山区、沿海250公斤以下。
五等地:面积94720亩。土地质量差。适宜性较窄,坡度较陡,侵蚀严重,土层薄,或有盐渍化,属于改良围滩,不宜种植业,对林业或牧业有一定限制。
六等地:面积1077440亩。海拔较高,坡度较大,适种树种少,发展牧业受到较大限制。
七等地:面积426240亩。基岩裸露较多的山地或有稀疏牧草,仅能勉强供牧业利用。
八等地:面积11840亩。基岩裸露,坡度陡,是不宜林、牧业利用的岩石山。
一等至八等土地,其生产潜力和适宜性逐渐降低,而限制因素和强度逐渐增加,一等地最好,最差的八等地,对农、林、牧都难以利用。
三、耕地面积
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74.77万亩,人均(按总人口)占地面积1.08亩。1956年全县耕地面积76.72万亩,比1949年增加1.95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89亩。1959年,全县耕地面积65.63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72亩。1978年,全县耕地面积65.6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46亩。比福建省人均0.77亩,少0.31亩。1983年,全县耕地面积65.15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424亩。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56.23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429亩。1990年,全县耕地面积54.72万亩,人均占地面积0.364亩。
第二节 野生植物
据不完全调查,全县维管束植物至少在1800种以上,隶属190多科,800多属,其中:木本植物700多种,隶属90多科,290多属。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主要树种35种,隶属9科,21属;被子植物,主要树种有221种,隶属57科,117属。
常绿阔叶乔木 常见树种有栲属、青岗栎属、栎属、木荷属、阔楠属、樟属、冬青属、杜英属、榕属、橄榄属、抽属、桔属、柑属、荔枝属、龙眼属、枇杷属、相思树属、木麻黄属等。
落叶阔叶乔木 常见树种有枫树属、栗属、柿属、乌柏属、合欢属、楝属、柳属、油抽属、朴树属、槭树属、椴属等。
针叶常见树种 有杉属、松属、柏属、建柏属、柳杉属等。
竹类 常见有毛竹、篓竹、刺竹、青皮竹等。
灌木 常见有山胡椒属、石楠属、乌饭属、木属、桃金娘属、杜属、黄端木属、黄植属、山茶属、山油麻属、胡枝子属、野茉、紫金牛属、山矾属、紫珠属、金樱属、英属、柃木属、鼠李属、卫茅属、野桐属、山毛榉属、木槿属、馒头果属、盐肤木属等。
藤本攀缘植物 有葡萄属、铁线莲属、木通属、五味子属、蔷薇属、悬钩子属、清风藤属、爬山虎属、菝葜属等。
草本植物 有禾本科、菊科、莎草科、百合科、报春花科、蓼科、十字花科、豆科、堇菜科等。
第三节 野生动物
一、兽类
虎、野猪、豪猪、山麂、狼、豺、山羊、水獭、松鼠、田鼠、竹鼬、家鼠、鼹鼠、穿山甲、狐、豹、狸、雪兔、山猫、獐、山狗、刺猬、黄鼬。其中:穿山甲、水獭、豹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雪兔、山羊属三级保护动物。
二、鸟类
画眉、麻雀、伯劳、啄木鸟、竹鸡、白头翁、鹧鸪、相思鸟、布谷鸟、八哥、百舌、猫头鹰、锦鸡、黄莺、喜鹊、斑鸠、鸽、鹰、老鹞、燕、长白颈长尾雉、杜鹃、斑鸡、雉、欧、海鸥、鹌鹑、鸲鹆、啄木鸟、郭公鸟、野鸡、野鸭、田鸡、白鹭、钓鱼翁、水凫、鸬鹚、乌鸦、雁等,其中长颈长尾雉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三、昆虫类
木毒蛾、鸟栖毒蛾、松尖青蛾、松球果螟、油茶毒蛾、侧柏毒蛾、舞毒蛾、苹果枯叶蛾、癞皮蛾、大螟、小地老虎、油桐袋蛾、油桐尺蠖、潜叶蛾、竹斑蛾、油茶蚊梗虫、金龟子、蝴蝶、油茶天牛、竹虎天牛、星天牛、桑天牛、竹笋象、樟叶蜂、荔枝蝽象、油茶盾蝽、吹绵蚧、长白蚧、蝉、竹蝗、蝼蛄、木■、■、跳蚤、蠹鱼、蟑螂、蟋蟀、蚁、蚊、萤、蝇、苍■、白蚁、蜜蜂、蜻蜓等。
四、两栖爬行类龟、鳌、蛙、水鸡、青蛙、牛蛙、癞蛤蟆、蛇、蜈蚣、蚯蚓、壁虎、编蝠、蜘蛛等。
五、鱼类
拟北须鲸、中华白海豚、黄鱼、带鱼、马鲛、鳀鳁、鳀鲒、三角鱼、石斑鱼、鳌鱼、鲥鱼、子鱼、■鱼、鲛鱼、比目鱼、鲳鱼、鲨鱼、■鱼、丁香鱼、银鱼、凤尾鱼、青鳞、赤棕、鳗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河豚、泥鳅、虾、龙虾、毛虾、虾米等。其中拟北须鲸和中华白海豚是湄洲湾现存的福建特有、世界珍稀的鲸类资源。
六、贝壳类
蛏、蚬、状元蚬(桃花蚬)、乌蚬、牡蛎、蚶、蚌、扇贝、蛤、花螺、梭尾螺、油螺、麦螺、塔螺、海螺、石砝(仙人掌)、田螺、蟹、蟳、蠘、鲎等。
七、软体类墨鱼、鱿鱼、章鱼、锁管、土婆、■、水蛭。
第四节 矿藏
境内已找到的矿种16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97种的16.5%,下列为主要矿种:
一、金属矿
铁砂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几乎遍及整条海岸线,储量约30万吨。蕴藏最多为忠门镇的下塘及平海,其次为灵川镇的何寨等地。
赤铁矿 分布于庄边乡的藻湖,黄龙的后门山,白沙镇的龙东,南日乡的黑石墩和小日岛等地。
磁铁矿 分布于庄边乡的西音,常太乡的月平、门前山、新厝山,华亭镇的宫利,南日乡的小日岛等处。
镜铁矿 分布于庄边乡吉山的老虎山,在流纹岩内成脉状。
褐铁矿 分布于常太乡洋边的西垅,党城的普光亭和东坪,庄边乡黄龙的后门山。其中以西垅的价值最高。
黄铁矿 主要分布于新县乡的仙安。矿脉出露于溪底,围岩为流纹岩。樟枫寨东南矿脉内唯一矿处,黄铁矿质地好,含硫颇高,储量6400吨。
黄铜矿 主要分布在新县乡莲峰的银坑,储量600多吨。
锰矿 分布在新县乡莲峰的金榜岭、银坑等处。储量约84万吨,含纯锰140吨。
钨矿 主要分布于新县乡的五虎山,露出地面矿脉,宽约50厘米。共生有锰铁钨矿、石英、白云母、黄铁矿、镜铁矿、乌华等几种,矿藏量432吨。
铀矿 1958年曾在南坛发现矿点,1959年已开采1000多吨。
铅锌矿 分布于新县的银坑。
银矿和钼矿 分布于县境东北部山区。
二、非金属矿
(一)花岗岩 花岗岩石是县主要矿产之一。产地30余处,较有开采价值有21处。按地质分类:有花岗岩类、基性岩类、混合岩类三类石料。
1.花岗岩石料:主要种类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钾长花岗岩等,产于华亭镇后山、新县乡后庄、萩芦乡兰塘山、黄石镇黄墩山、南日乡龟山、北高乡沙堤山等11处。
2.基性岩石料:基性岩岩性为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辉绿岩、闪长玢岩等。产于忠门岱前山,新县乡奎稠,庄边乡下店尾,东峤乡金山、五佛寺,白沙镇坑里6处。已探明忠门岱前山的基性角闪辉长岩,量丰质优,含量550万吨。3。混合岩石料:岩石类型有均质混合岩、混合岩、细粒状混合岩、片麻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混合二长花岗岩等。产于笏石镇赖宅、东峤乡中山、笏石镇西牛山、湄洲岛石后4处。
(二)高岭土 境内高岭土资源丰富,有四种类型:即火山岩风化残余型、酸性岩脉风化残余型、花岗岩面性风化残余型,沉积型。产地40多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26处。
1.火山岩风化残余型高岭土矿,主要分布于灵川、白沙、华亭和新县等乡镇,产地共20处。
2.酸性岩脉风化残余型高岭土矿,主要分布于白沙、新县、庄边、常太和华亭等乡镇,产地共9处。
3.花岗岩面性风化残余型高岭土矿,共有7处,其中秀屿镇芳店1处较好。
4.沉积型高岭土矿,产于秀屿镇前山北约150米处。
(三)石英砂 主要分布于湄洲岛和南日岛。其中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是湄洲岛莲池。其砂体埋基浅或出露地表,开采条件较好。
(四)硅线石 位于忠门港里—山柄一带。总储量12.5万吨。
(五)蛇纹石 主要分布在常太乡长基村,储量4364万吨。
第五节 水资源
一、地表水
水量 根据1980年农业区划,对莆田地表水资源进行调查,全县地表水枯水年为9.2亿立方米,平水年为15.8亿立方米,丰水年为25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水量,枯水年47万立方米,平水年80万立方米,丰水年127万立方米。每人平均占有地表水资源1100立方米。如果加上仙游县流到莆田的剩余水量5亿多立方米(枯水年),则每人平均占有地表水资源1700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数。
地表水水质 延寿溪中部的东圳水库和萩芦溪的水矿化度以重碳酸盐类水为主,总硬度较低,属软水区,天然水质较好,有害物质含量没有超过地面水卫生标准,适宜工农业用水,稍经处理可作饮用水。木兰溪水质主要受仙游、莆田两县的工业废水污染,枯水期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过卫生标准,不宜饮用,但可供灌溉。河沟,特别是涵江,城厢天九湾—丰美桥—六城门—赤溪一带的河沟周围工厂较多,居民密集,每日排入河沟污水达数千吨,沟水混浊度及细菌含量都超过标准数倍至数百倍,均不能作饮用水。
水能资源
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延寿溪和萩芦溪两条河流上。全县水力发电理论蕴存量8.66万千瓦时,其中延寿溪2.68万千瓦时,萩芦溪5.68万千瓦时,其他小支流0.32万千瓦时。
延寿溪的平均比降为千分之九点四;萩芦溪的平均比降为千分之五点八。此外,尚有些小溪流,可建小型电站。
二、地下水
水量 全县地下水资源补给量每年1.78亿立方米,调节量每年为1.28亿立方米,储存量为1.1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每年为0.21亿立方米。南日、埭头地下水均由降雨下渗补给,年补给内陆山区20~3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而沿海低丘平原只有9~1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岛屿更少。全县均属贫水区。北部地表水丰富,不需开发地下水,东南沿海突出部及海岛缺水区,地下水贫乏,每年可开采量约0.1亿立方米,有部分地区纯属粘土淤泥而无含水砂层,或处于分水岭,难以开采利用。
水质 南北洋海滨平原一带的地下水矿化度1.42~5.66克/升,盐度15.62~79.97毫克当量/升,碱度2.64~12.35毫克当量/升,灌溉系数0.67~2.75,不适宜饮用和灌溉。西天尾、后卓附近因岩石含硫化矿物量高,地下水中含铅量高达0.82~40毫克/升,含锌22毫克/升,不宜饮用。此外,全县其它各处地下水一般都是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1克/升,灌溉系数在3.17以上,适合饮用与灌溉。
地下热水 境内地下热水较集中于长乐南澳断裂带上,主要出露点:
木兰温泉,位于莆田糖厂西侧木兰溪北岸,木兰陂和六部桥之间,出露于海积淤泥层中,水温49.5℃,流量2~3升/秒,矿化度7.5克/升,氯化钠型水,含量1毫克/升,逸出大量气泡。现供浴用。
南坛温泉,位于萩芦乡安楼村应顶和晏林自然村,出露于南园组流纹岩节理中涌出,水温31~44℃,流量1.5~2.5升/秒,氟含量2.2~4毫克/升,矿化度0.2~0.3克/升,重碳酸硫酸钠型水,逸出大量气泡,现供浴用。
龙东温泉,在白沙镇龙东村石松自然村。沿南园组流纹岩节理涌出,流量0.01~0.02升/秒,水温31~48℃,矿化度0.1~0.28克/升,氟含量2.4~5.2毫克/升,重碳酸钠或重碳酸钠钙型水,逸出大量气泡,现供浴用。
另外,在白沙镇白沙村、涵江保尾附近、平海镇溪边、城厢广化寺附近等地也有分布。位于白沙镇白沙林的温泉,现已开发供浴用。
以水资源丰欠程度为主,地貌类型,降雨量等为次的标准,莆田县可划分为三个区:
西北部山区丰水区,位于莆田西北部,包括大洋、庄边、新县、白沙、萩芦、常太等六个乡镇,面积768平方公里,年降水总量均在1600~18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在850毫米以上,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约90万立方米。
中部平原丘陵补水区,位于莆田中部,包括木兰溪下游平原的西天尾、梧塘、江口、涵江、城厢、华亭、渠桥、黄石等乡镇,沿海的灵川、笏石、北高、秀屿、东峤等乡镇和埭头、忠门、平海乡镇的西北部等地区,面积1030平方公里,年降水总量在13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650~850毫米,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75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较贫乏,但有木兰溪和萩芦溪上游大量来水补给。
沿海丘陵、低山、海岛缺水区,位于莆田东南部沿海,包括埭头、忠门、平海的东南和南日、湄洲两个海岛,面积177平方公里,年降水量不到1000毫米,有的年份只有700~8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550~650毫米,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60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相当贫乏,又缺乏适当的蓄水库容。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