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植被
分类号: Q948.15+2
页数: 2
页码: 118-119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莆田县的植被情况。文章详细描述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分布、种类、特征等,以及植被区划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植被 分类 莆田县

内容

境内植被以亚热带常绿的季风雨林为主,最常见的有榕树、马尾松、杉、竹以及热带、亚热带的果树,如龙眼、荔枝、芒果、柑桔、橄榄等,暖温带果树有批杷、杨梅、桃、李等。
  一、自然植被
  草地植物群落 以平原区、山间盆地及沼泽地、沿海低洼的水稻田区分布最广。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狗尾草属、雀稗属、藜属等所组成植物群落。常见有铺地黍、鼠尾黍、蟋蟀草、雀稗等。
  稀灌木草植物群落 分布在西部、西北部及北部山区为主。
  芒萁骨、野牡丹、桃金娘群落 主要分布于常太、新县、庄边、华亭等乡镇,凡山麓谷地较多。
  黑面神、山芝麻、纤毛鸭嘴草群落 分布在九华山一带。灌木常见种类有野牡丹、肖梵天花等。蕨类植物有海金沙、酸藤等。草本植物最占优势,常见有白茅和竹节草等。
  金樱子、两面尖、竹节草、纤毛鸭嘴草群落 分布在县境西北山地及南部壶公山一带。其中,灌木种类是有刺的,成丛生长的,优势种有金樱子,两面尖,常见有黑面神、山石榴等。藤本植物常见有拔葜土茯苓。草本植物以竹节草、纤毛鸭嘴草占优势,常见有绊根草,尾粟,狼尾草等。
  杂木林地植物群落 分布在山区、沿海的低山。由于屡经砍伐和常遭牲畜破坏,残缺不全,林相不清,种类繁多,林下地表干燥,林边小丘为牧草地,其中主要有竹节草及芒萁骨等。
  二、植被区划
  1978年,全县农业资源调查,植被区划如下:
  (一)望江山中,低山常绿阔叶林、桃、杨梅、茶叶、水稻植被段 包括庄边、大洋、新县、白沙以及常太、萩芦的一部分。其中海拔在400米以下谷地或低平地区为亚热带雨林。其范围内有大面积的马尾松林,荒山灌丛草坡及部分针阔叶混交林、杉木林,还有小面积的柳杉林、建柏林、毛竹林等,这些类型均是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植被,或为人工栽种的贵重用材林,还有较大面积的草坡。
  (二)木兰溪流域半山区,平原松林、甘蔗、黄麻、荔枝、龙眼、水稻植被段 包括西天尾、城厢、城郊、涵江、江口、华亭、梧塘、渠桥、黄石等公社以及萩芦、常太、笏石、北高公社的一部分。
  自然植被分布于自西天尾经城厢至渠桥、灵川一线以西的半山区,基本为马尾松中、幼龄疏林,其间有一部分低山丘陵灌丛草坡。常见的有黄端木、桃金娘、■木、石斑木、小叶赤楠等,草本层以芒萁骨占优势。
  1.南北洋平原荔枝、甘蔗、黄麻、水稻植被亚段。从城郊乡以东的木兰溪与萩芦溪的下游地区,自然植被为人工植被所取代,是水稻、黄麻、甘蔗的生产区,另栽培有一定数量的龙眼、荔枝、枇杷、橄榄、柑桔、芒果、番木瓜等。
  2.木兰溪上游丘陵,松林、龙眼、枇杷、水稻植被亚段。位于木兰溪上游地带,大部分为低山高丘,地势较高,尚保留部分自然植被,基本上为中、幼龄马尾松疏林,果树以龙眼为主。河谷盆地多种植水稻和部分甘蔗、黄麻。
  (三)中部及南部半岛,海岛台地木麻黄、相思树、花生、甘薯植被段 包括灵川、东峤、秀屿、埭头、平海、忠门及湄洲、南日两岛和笏石、北高的一部分。
  1.半岛、海岛台地木麻黄、相思树、甘薯、花生植被亚段。位于海湾半岛和沿海岛屿。自然植被基本上为旱生性草坡,只有五侯山周围及埭头半岛一带的低丘地段,栽有小面积黑松林,间或有台湾相思树林,其中尚可见到一些小灌木。
  2。灵川低山丘陵松林、茶叶、水稻植被亚段。位于灵川公社除沿海狭带以外的低山丘陵地带。自然植被尚有部分马尾松疏林,营造有一定面积的杉木林。主要栽种花生、甘薯、大豆、蚕豆、豌豆等耐旱作物。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