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置县后至清末隶属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7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置县后至清末隶属沿革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国福建省莆田县在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地域归属和行政区划变化。
关键词: 隶属沿革 行政区划 莆田县

内容

南朝陈光大二年(568),析南安郡东部地置莆田县,县治在延陵里,不久撤销,地还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改丰州为泉州(州治仍在今福州),复置莆田县属之。翌年,改泉州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废州,改闽州为建安郡,领闽县、建安、南安、尤溪四县,撤销莆田县建制,地还归南安县。大业十二年(616),陈迈领泉南兵马镇莆田,唐武德二年(619),陈自任莆田县令。
  唐武德五年(622),平定闽中地,析南安县另置丰州(今泉州),复置莆田县,属丰州,圣历二年(699),改丰州为武荣州(州治在今泉州),析莆田西部地置清源县(后改名仙游县),莆田、清源两县同属武荣州。景云二年(711),武荣州改名泉州;天宝元年(742),又改名清源郡,隶江南东道,不久,改名长乐郡,莆田县的隶属不变。
  后唐长兴四年(933),王审知次子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莆田县属之。五代闽永隆五年(943),延钧弟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莆田县为其所属。南唐灭闽后,泉州、漳州先后在留从效,陈洪进割据之下,莆田县属泉州。
  后汉乾祐二年(949),泉州改称清源军,莆田县属清源军。
  宋乾德二年(964),改清源军为平海军,莆田县属之。太平兴国四年(979),析莆田、仙游、永泰、福清四县所辖的十四个里,设置兴化县,县治设在游洋。同时建太平军以领之。军治在兴化县。太平兴国五年(980),改太平军为兴化军,又以莆田、仙游、福清三县隶兴化军(福清县旋划归福州辖)。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治所从兴化县迁来莆田县,仍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并在莆田筑军城。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升兴化军为兴安州,莆田县隶属兴安州。同年十月,元军占领莆田,次年改兴安州为兴化路。莆田县隶属兴化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兴化路隶福建行中书省。莆田县隶属仍旧。莆田城区及其附郭划四厢为录事司,与县分治。至正二十年(1360),置兴化路分省,莆田县属之。
  明洪武二年(1369)改兴化路置兴化府,隶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废录事司,以四厢并入莆田县、并置兴化卫、平海卫。正统十三年(1448),撤销兴化县,以武化、长乐二乡的六个里并为广业里,划归莆田县。
  清仍明制,废兴化、平海二卫。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兴化府莆田县的建制不变。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