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对外经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33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对外经贸
分类号:
F740.4
页数:
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初城厢开始对外经济贸易,宋代一度进入鼎盛时期,元代白湖港废。明清时期经贸中心移至莆田涵江。民国时期外国货充斥市场,但土特产仍销往海外。50-80年代外贸业务归莆田县商业、外贸部门管理,80年代后由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统一管理。区内共引进“三资”企业114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0647.47万美元。
关键词:
城厢区
商业经贸
对外经贸
内容
唐初,城厢开始对外经济贸易,境内的蒲口港(今城厢一带)已是当时莆田最大的海港。宋代,城厢对外贸易一度进入鼎盛时期。位于境域的白湖港(今阔口村)成为海上通商的主要口岸,当时由木帆船运载出口的荔枝干、陶瓷等地方特产,远销朝鲜、日本、阿拉伯及东南亚一带。逢灾时,也常进口“洋米救荒”。宋绍兴八年(1138年),县城成为莆田商贸中心,有“游商海贾,履风涛历险阻,牟利于他郡外蕃”之盛况。至元代,白湖港废。明清时期,朝廷禁止通蕃,随后经贸中心移至莆田涵江。民国34年(1945年)后,外国货充斥境域市场,但桂圆干、蔗糖等土特产仍陆续销往海外。
50~80年代,境内的外贸业务归莆田县商业、外贸部门管理。1984年6月城厢建区后,区内的外贸业务由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统一管理,承办全区的对外贸易、“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补偿贸易)及劳务输出、招商引资等业务。80年代后,先后进口主要物资有啤酒罐装机械、制罐头机械、服装针织机械、医疗器械等设备以及来料加工业务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件等。出口商品有2大类,品种达14种以上,以鞋革、脱水蔬菜、食品、干果、纸箱、电子、鳗鱼、工艺品等为主要出口商品。1994年,全区出口交货总值26103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区内港、澳、台胞及华侨多、劳力多的优势,引进资金和技术设备,兴办“三资”企业和来料加工企业。至1994年,全区共引进“三资”企业114家,已投产42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0647.47万美元,创税利1087万美元,解决就业劳力8001人。1988~1992年,全区共签订“三来一补”合同73项,合同工缴费金额71.38万美元。1985~1994年,全区由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人员85人。
第一节 进出口
一、进口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进口耐旱的占城(今越南)水稻品种“旱占”在境内种植。南宋以后,境内人多地少现象突出,进口多以大米为主。元明时期,厉行海禁,进口量大减。明代后期,进口吕宋国(今菲律宾)的甘薯(俗名蕃薯)和烟草在境内种植。清代末,进口商品有西药、肥田粉(化肥)、煤油、布匹、棉纱、手表、呢绒、面粉、奶粉、罐头、牙刷、头梳、棉布、香料等。但这些商品多由三江口经涵江转至境内。
民国13年(1924年),境内莆田电灯公司进口美制柴油机1台,“凿屋”25千伏安三相交流发电机1台。次年,从美孚洋行购进“雪佛兰”牌小车零件,装配成小汽车1辆。民国29年,进口美国黑白花奶牛、荷兰奶牛。民国34年后,美国货充斥市场。
50年代初期,仍有西药、肥田粉、煤油等进口。60年代,进口商品有化肥和从英、法、联邦德国、安哥拉引进的长毛兔以及日本大耳兔等。70年代,化肥进口量大增,同时进口的有手表和法国的白番鸭等。80年代初,进口的有各种罐头机械、啤酒罐装机械、服装针织机、医疗器械、装剪机、电脑绣花机、针织毛线机以及各种小汽车等。1985年起,承办“三来一补”业务,创办“三资”企业,由外商提供进口的各种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包装物料、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家用电器等。零星进口的还有手表、服装等。
二、出口
宋代,境内出口商品以荔枝干为主,远销日本、高丽(今朝鲜)、阿拉伯等国家。其他
商品如瓷器、茶叶、蔗糖等也多由境内白湖港出口。元代以后,对外贸易逐渐衰落。明代,桂圆干取代荔枝干的出口地位。随后,粮食加工商品如兴化粉也开始出口。清代之后,境内
出口的物品以桂圆干为主,木雕、竹编等工艺品次之。
50年代后,城厢出口商品有木雕、猪肠衣、猪皮、猪鬃、猪脚筋、牛肠衣、山羊皮、山羊毛、兔毛、牛皮、香菇、蜜柑片罐头、枇杷罐头、桂圆干、桂圆膏等。
60~70年代,出口商品主要有粮油食品、土产、畜产、工艺品、轻工类产品、矿产品及机件类产品等。
1984年6月城厢区成立后,区政府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创汇产品,“三资”企业产品的出口交易额迅速增长。
是年,出口产品有食品类,包括白雪条、丁香橄榄、冬瓜条、化皮榄等,共118.59吨,出口值为23.94万元;脱水蔬菜402.32吨,出口值为201.31万元。1985年,出口脱水蔬菜602.93吨,出口值250.36万元。1986年,出口脱水蔬菜795.99吨。出口值339万元。
1987年,全区出口交货总值达1210万元,出口产品有食品类、服装、鞋革类、工艺美术品及其它商品,其中鞋革类251万双、服装7万件。
1988年,全区出口交货总值2133万元,出口产品有:咸水姜100吨,丁香榄7吨,良友果15吨,鞋革类91万双,麦芽糖8吨,14时黑白电视机出口机组件3000套,电子表芯435万只,纸箱96.1万戈,MF-210可变电容器5.13万只,MSF-210可变电容器3.59万只,脱水蔬菜338.59吨,四联可变电容器105万只,工艺品82万元。
1989年,全区出口交货总值为2414.17万元,出口产品有:脱水蔬菜524.25吨,纸箱132.98万戈,咸水蘑菇246.60万吨,工艺品达164万元,活塞环6.5万片,布鞋44.31万双,粘合鞋29.77万双,鳗鱼32吨,兔毛0.5吨,鹅鸭绒毛3.07吨。
1990年,全区出口交货总值3203.04万元,出口产品有:脱水蔬菜752.80吨,纸箱96.44万戈,咸水蘑菇70万吨,工艺品92万元,PU面胶鞋2.81万双,布鞋10.65万双,PU面时装鞋93.84万双,鳗鱼43吨,麻鞋221.3万双,包装物16.96万平方米,四联可变电容器279.26万只,麦芽糖16.6吨。
1991年,全区出口交货总值8801.49万元,出口产品有:脱水蔬菜1243.49吨,纸箱133.84万戈,工艺品96.37万元,布鞋213.47万双,皮鞋45.87万双,鳗鱼33.7吨,麻鞋5万双,四联可变电容器379.55万只,服装10.1万件。
1992年,全区出口产品交货总值15159万元,出口产品有:脱水蔬菜875吨,纸箱185万戈,工艺品33万元,布鞋416万双,鳗鱼36吨,麻鞋60万双,四联可变电容器500万只,服装3万件。
1993年,全区出口交货总值14701万元,出口主要产品有脱水蔬菜等。
1994年,全区出口交货总值26103万元,比1993年增长77.5%。
第二节 经济技术合作
一、技术设备引进
唐代后期,境内已引进中亚的甘蔗种植技术和印度的制糖工艺。宋时,东南亚的占城稻种植技术传入境内。明代后期,蕃薯、烟草的种植技术传入境内,在山坡、谷地和沙砾瘠土上广为种植,改变了境内的农业面貌。清末至民国初期,随着外轮入境,农肥、农药施用技术,电机操作技术,铅字印刷术,车辆驾驶技术逐渐传入境内。其后,境内出国谋生的人逐渐增多。
50~60年代,由于海峡两岸对峙,境域地处海防前线,境内工业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少,同时强调自力更生,引进的项目仅为大耳兔、长毛兔养殖技术和法国梧桐、南洋楹等外来绿化树的种植技术等。70年代,境内开始派出技术人员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从事各个援外项目。1974年,境内的莆田糖厂派出技术人员15人,援建塞拉利昂共和国的马格巴斯糖厂。80年代后,境内对外经贸合作日益繁荣,除继续派遣技术人员从事援外项目外,“三资”企业、来料加工企业和乡镇企业也迅速增加。1994年,全区有鞋革、电子、塑胶、工艺品、服装、胸瓷等行业的大型厂家13家。同时,大量从外国引进各种成套的生产流水线机器设备以及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机制。
二、劳务输出
明洪武元年至永乐元年(1368~1403年),境内陈、黄、蔡、许、李、王、林诸氏人丁多有移居海外东南亚各国,以经商或经艺谋生。以后,陆续有人外出打工、经商。清末至民国时期,出外人数逐渐增多,出外人员包括留学生、教师、医生和技术人员等。
1985~1987年,全区向新加坡派出劳务人员35人。1988年6月,向新加坡派出劳务人员13人,从事电子和磁盘等工种。1990年,向澳门派出劳务人员10人,从事纺织和玩具组装等工种。1992年,向新加坡派出劳务人员2人,其中1人从事电脑设计,1人从事机械设计。1993年,向新加坡派出劳务人员9人,其中8人从事建筑行业,1人从事机械设计。是年底,在外劳工共计21人,其中技术人员3人。1994年,向新加坡派出劳务人员16名,从事机械工作,均为技术人员(以上统计不包括一些民间劳务输出)。
三、来料装配加工
1985年,城厢区来料加工装备(装配)服务公司成立。是年底,该公司与莆田市投资服务公司合资80万元,兴办莆田市南兴针织厂为城厢区第一家来料加工厂,承接毛衣针织品来料加工。是年,成立联合电子厂,承接电子零件加工合同。1986年,新办城厢区来料加工装备总厂和城厢区拱辰服装厂。1987年,新办荔城“三来”加工厂和城厢区筱塘综合加工厂。1988年,新办华亭服装加工厂。是年,全区共签订“三来一补”合同50项,合同工缴费金额40.3万美元,全年合同实收工缴费35.3万美元,比1987年的15万美元增长135.53%。
1989年新办城厢区中梭电子厂和城厢区新发电子厂。全区全年共签约“三来一补”合同7项,合同工缴费金额7.35万美元,合同实收工缴费3万美元。
1990年新办城厢区工贸联营加工厂和中山中学校办工厂,全区全年共签“三来一补”合同4项,合同工缴费金额15万美元,合同实收工缴费6.02万美元。
1991年新办来料加工企业3家,全区全年共签“三来一补”合同7项,合同工缴费金额7.35万美元,合同实收工缴费0.6万美元。
1992年共签“三来一补”合同5项,合同工缴费金额1.38万美元,合同实收工缴费1.38万美元。
1993~1994年,“三来一补”的合同业务已停止。
四、“三资”企业
1985年,莆田县无线电厂、香港星印电子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子进出口公司合资创办莆田闽星电子有限公司,为城厢区第一家“三资”企业。公司投资总额840万元,其中外资336万元,合资年限15年,生产经营收录机、黑白电视机、汽车音响设备、家用电器设备。产品质量好,黑白电视机出口到东南亚一带地区,受到当地居民的好评。是年,莆田市南兴针织有限公司成立,生产纯棉纱、混纺纱和OE等,产品70%出口,销往澳大利亚、新西兰、毛里求斯等国家。1988年以来,区境内创办的“三资”企业逐年激增。1993年批准立项36家,合同投资总额达9077万元。经营项目有机械、纸品、电脑机绣、电子、房地产、成片土地开发、五金、鞋业、营养品、彩印、印刷、工艺品、装饰品、化工、塑胶、娱乐、装璜、食品、食用菌等。来境内投资的大多是港、澳、台商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西班牙等国家的外商。至1994年底,全区“三资”企业达114家,其中独资89家、合资合作25家,累计投资总顿26103万美元,累计实现总产值30647.47万美元,完成税利1087万美元。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