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3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网点
分类号: F713.1
页数: 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境内的集市和批发零售网点的发展历程。隋唐时期境内就出现集贸市场,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民国时期集贸有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1956年下半年开始,境内开放了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和集市。批发方面,境内的商业批发由私营逐渐转向国营,建区初期批发业务仍由莆田县各批发公司统一安排,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体商业批发得到蓬勃发展。零售方面,唐代以后境内的商业零售逐步发展,至明清时期城内就有多种行业的零售店铺。
关键词: 城厢区 商业经贸 网点

内容

第一节 集市
  隋唐时期,境内就出现集贸市场。初为“十日一墟,日中为市之集”,以后逐渐发展为“三日一集,不限于午之市”。宋元时期,集贸进一步发展。境内已有专为买卖双方称秤、主量、收取佣金的“牙人”。当时设在城内元妙观前的米墟、西门外的青菜、水果摊,均有“牙人”。随后,集贸活动更为频繁,圩日交易的时间间隔缩短,许多集贸活动已是每日进行,集市的数量增加,境内有“三市一街”:南市、北市、白湖市(即今阔口)和东门外街。
  民国时期,集贸有所发展。至1949年8月前夕,境内的集贸网点大多以街为市,占路为集。晨集午散的自发半自发状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庙前的粮油市场、西门外的青果蔬菜市场、北河边观桥的柴草市场、东门兜梅花亭的猪仔市场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根据中央政府提出的“沟通城乡关系,发展集市贸易与物资交流”的方针,当地政府结合实际,遵循“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原则,从1951年开始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当时的莆田县就组织几十次物资交流会。1952年8月,城厢镇举行物资交流会,参加的人数多达14.95万人,交流持续4天,品种有215种,交流金额166.99万元。它是以集市为中心的商贸形式,促进城乡经济的繁荣。
  1956年下半年,根据国务院提出的《恢复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和《关于放宽农村市场管理问题的指示》,于当年9月,莆田县开放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17个,境内自由集市3处。其中最大的城南市场始建于1953年,是境内第一个由政府拨款兴建的自由集贸市场。1958年,莆田县政府拨款在境内的观桥头兴建城北市场。后因建观桥影剧院需要,拆迁至北河边,就是现在的“北市场”。1975年,政府又拨款2400元,在莆田体育场南侧的空地上搭棚兴建薪柴市场,由莆田县的常太等山区运来的柴、草都在这里进行交易。后因建莆田公交公司,柴草市场迁至天九湾。1979年,政府又投资兴建天九湾市场,至1982年投入使用。翌年又征地8亩扩建天九湾市场,使天九湾成为综合性的农贸市场,主要经营粮食、蔬菜、农药、化肥、钢材、竹木、猪肉等。当时在城内还有5个比较稳定的集市:城墙巷补鞋,十八张厝青果,北河边的蔬菜、青果,镇海的木材,天九湾的饲料。
  1987年起,区政府集资兴建南门市场,主要由区工商分局和南门居委会负责集资,市场建筑面积4960平方米,共有固定及临时摊位564个。至1994年,境内有专用农贸市场6个:城南市场、城北市场、天九湾市场、南门市场、下磨市场、凤凰山市场。境内还临时搭盖的集市多个,有筱塘、东门兜、辰门兜(拱辰)、棠坡、赤溪、郊下、龙桥、西门兜等,还有镇海的木材市场、阔口的竹木市场。
  第二节 批发网点
  1950年以前,境内的商业批发为私人资本所经营,设有“商行”、“商庄”、“货栈”等商业批发机构,其中少数是专营批发,多数为批零兼营。批销层次上,有些是直接与生产者联系的第一手批发,兴化的桂圆干、荔枝干、赤砂糖和食用油、土烟等土特产品的就地采购与外运,批售就是一手批发业务;而经营外地工业品、副食品、医药等商品的批发商,其多数是通过代理商人转手的二批乃至三批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的商业批发由私营逐渐转向国营。1950年,境内设置莆田县国营贸易营业处,开始经营棉布、棉纱、棉花、粮食、食油、食盐、化肥、豆饼、鲜蛋、卷烟、酒、水产品、日用百货等关系国计民生重要产品的批发业务。1952年后,设立国营百货、粮食、土产等专业化公司的批发部。其货源多由福州、厦门、泉州的二级站调入,批售对象为国营零售商店和小商小贩。1958年,私商全部转为国营,商业批发由国营商业承担。莆田县商业局下设工业品、副食品、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理部,开展三级批发业务。1962年以后,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商业工作间题的决定》,比较注意面向农村,组织工业品下乡,积极扶持供销社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国营商业批发机构大撤并,管理混乱,批发市场萎缩。1978年以后,商品生产大发展,国家逐步放宽政策,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调整为以国营为主体的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批发市场。
  建区初期,由于本区商业机构不够完善,商品批发供应仍由莆田县各批发公司统一安排。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个体商业批发得到蓬勃发展,境内出现天九湾粮食、蔬菜批发市场,南门干鲜果批发市场和下十字街百货批发网点。至1994年,全区有批发网点71家。批发业务覆盖本区农村及莆田县的沿海乡镇。
  第三节 零售网点
  唐代以后,境内的商业零售逐步发展。至明清时期,城内就有多种行业的零售店铺。零售商店主要分布在城内的古谯楼前、十字街、文峰宫、社桥头、观桥头、东桥头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境内商贸相应发展。1954年,境内私营商店有400多家、摊贩200多户。公私合营以后,境内的商店分别转为国营门市部或合作商店。国营商店较大的有“文峰宫百货商店”、“高楼百货商场”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受到严重冲击,市面冷落,零售业下降。
  改革开放以后,商业重获生机。1984年,建区后,区委、区政府鼓励扶持第三产业,商业、饮业、服务业迅速发展。至1994年,全区拥有各类零售网点1807家,从业人员10869人,其中国有商业集体零售网点324家,从业人数3105人,个体零售网点1483家,从业人员7764人。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