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产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2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产养殖
分类号: S96
页数: 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境内溪河沟渠交错,池塘、水库星罗棋布,适宜水产养殖。淡水养殖是境内的重要产业,包括池塘养殖、河沟养鱼、水库养鱼等。1994年,全区淡水养殖面积2306亩,水产品总产1020吨。此外,还有鳗鱼养殖和稻田养鱼等特色养殖模式。
关键词: 城厢区 农业 养殖业 水产养殖

内容

一、水产资源
  境内溪河沟渠交错,池塘、水库星罗棋布,适宜水产养殖。全区有池塘面积663亩,主要分布于郊区;河沟面积5258亩,集中在平原乡村,河岸较直,比降和缓,水面较宽,养鱼条件优越。区内建有小型水库3座,可养水面积130亩,为淡水养鱼提供重要资源。
  据水产部门调查,境内淡水水域浮游生物有36种(浮游植物14种,浮游动物22种),其中以池塘浮游生物数量最多,达15~66万个/升;河沟1~1.15万个/升;水库0.234~5.8万个/升。大量的浮游生物为发展水产业创造优越条件。
  区内水产种类较多,淡水鱼类主要有鲢鱼、鲤鱼、草鱼、鳙鱼、青鱼、鲫鱼、罗非鱼、鳗鱼、鳜鱼、鳡鱼、马口鱼、鲶鱼、泥鳅、鳢鱼、鳊鱼、鲮鱼、鲈鱼、鳝鱼、鲂鱼、鲴鱼、鲃鱼等;虾、蟹、贝、甲壳类有:青虾、罗氏沼虾、河蟹、河蚬、河蚌、田螺、甲鱼以及两栖类的虎纹蛙、青蛙、古巴牛蛙等。
  二、淡水养殖
  1949年前,境内只有零星小面积的淡水养殖。
  1949后,养殖面积不断扩大,鱼类品种逐渐增多。1960年,城厢人民公社在延寿大队创办淡水养鱼场,养殖青鱼、草鱼、鳙鱼、鲢鱼等四大家鱼。1984年后,先后引进罗非鱼、罗氏沼虾、古巴牛蛙等水产新品种,同时开展泥鳅人工繁殖育苗、稻田养鱼及欧洲鳗引种试验。1994年,全区淡水养殖面积2306亩,水产品总产1020吨,其中捕捞580吨、养殖440吨,比1985年的养殖面积扩大1026亩,产量增加455吨。
  池塘养殖1949年前,境内仅有零星的池塘,放养草鱼、鲫鱼、鲤鱼等。1949年后,池塘作为水利设施,面积大量增加。60年代,由于“家鱼”人工育苗试验成功,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1978年后,随着农业体制改革,池塘养鱼有较大发展。1994年,全区池塘养殖面积663亩,比1985年的面积350亩增长89.43%;水产品总产253吨,比1985年的140吨增长80.71%。养殖种类由传统的草鱼、鲢鱼、鳙鱼、青鱼、鲤鱼等发展到养殖罗非鱼、罗氏沼虾、古巴牛蛙等,尤以大面积混养罗非鱼的池塘平均亩产在380公斤以上,比常规养鱼的池塘高出27%。养殖技术也从单一放养发展到多层次立体混养。
  河沟养鱼境内平原乡村河沟密布,纵横交错,水域总面积5258亩,适宜淡水养殖。1949年前,未有人工河沟养鱼。1949年后,随着水产科技的进步,河沟养鱼逐步发展。60年代,城郊公社建有养鱼场。1978年后,淡水养鱼多由个休专业户承包经营。1985年,全区有河沟养鱼面积600亩。至1994年,河沟养鱼面积扩大到1502亩,比1985年增长1.5倍,网箱185个,年产鲜鱼129吨。
  水库养鱼1978年,枫坑水库开始养鱼,放养面积40亩。1985年,枫坑、柯田里、龙岩等水库计有养鱼水面积80亩,年产鲜鱼2吨。随着库内添置船只、网具,投放大规格的鱼苗,加强饲养管理,水库养鱼迅速发展,养殖效益不断提高。1994年,养鱼面积增至130亩,年产鲜鱼10吨,为1985年产量的5倍,平均亩产76.9公斤。
  鳗鱼养殖1987年,城郊乡龙桥村创办全区第一家畅林养鳗场(简称畅林一场),面积15.4亩,投放鳗苗16公斤,当年产成品鳗20吨。1988~1989年,又创办龙桥、畅林(二场)、泗华养鳗场3个,面积43.17亩。1993年,新建养鳗场3个,面积110亩(大观园40亩,昌祥“台商投资”场60亩、松峰场10亩)。是年,鳗鱼总产100吨,产值1400万元。
  1994年,全区有养鳗场7个,总面积168.57亩,投苗量114万尾,年出口成品鳗110吨,创汇185.54万美元。
  稻田养鱼1988年,城郊乡延寿村在低产田中示范推广稻、萍、鱼立体养殖模式,面积计23.64亩,通过科学饲养管理,效益显著。1989年冬,经实地验收,养鱼的稻田,亩产稻谷862公斤,比原产量高4.5倍,平均亩产鲜鱼211.5公斤,鱼亩产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0年后,由于稻田属农户个体承包,难以集中开发而停止放养。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