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28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养殖业
分类号: S8
页数: 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农业中养殖业的情况,介绍了畜禽饲养,蜜蜂饲养和水产养殖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城厢区 农业 养殖业

内容

第一节 畜禽饲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民间饲养的畜禽有猪、牛、羊、兔、鸡、鸭、鹅等,一般作为家庭传统副业。
  1949年后,贯彻“保护现有,奖励繁殖,在繁殖中注意选种,逐步提高畜牧品质,重点在役畜”的畜牧总方针,扶持农民发展畜牧业。公社化时期,农村中个体饲养的牛、猪折价归公,兴办集体养牛、养猪场。1959年后,由于粮食减产,饲养管理不善,畜禽饲养量一度下降。1963~1965年,畜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的思想影响,畜牧业生产停滞不前。1978年后,贯彻“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以私养为主”的方针,鼓励扶持家庭、专业户饲养业的发展。至1994年,全区年存栏生猪21795头,牛1111头,其中奶牛468头,山羊2835头,其中奶羊816头,家禽98.49万只,兔4150只。肉类总产2996吨,蛋类2323吨,奶类1160吨,并建成白绒乌骨鸡生产基地,年产良种禽苗30多万羽。全区畜牧业年产值345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63%。
  一、畜禽品种
  猪莆田黑猪,是由大耳猪与小耳猪进行杂交,经不断选育形成的地方良种,被定为中国36个猪品种之一。其后,引进和杂交的品种有长白猪、杜洛克猪以及长莆、杜莆等杂交猪。1988年,从厦门市省天马种猪场引进“加系长白”种公猪2头与本地种猪杂交,培育出长莆良种,普及率达88%以上。1994年,生猪存栏数比1984年的21205头增长2.8%。
  牛有闽南黄牛、水牛和黑白花奶牛。1994年,全区共有黄牛613头,占总头数的55.18%,次为奶牛468头,水牛仅30头。
  羊通称山羊,有福清山羊、莎能奶山羊及少量的吐根堡羊杂交后代。1989~1992年,从山东等地引进高龄的莎能奶山羊良种500头与本地羊进行杂交改良和纯化繁育,其后代个体年平均产奶量从1984年的3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80公斤,增长65.71%。1994年,全区山羊存栏数比1984年的1130头增长1.5倍,其中奶羊数量比1984年的485头增长68.25%。
  兔有灰、白、褐色等多种。1994年,全区存栏数比1984年的748只增长4.5倍。
  鸡有白绒乌骨鸡、本地黄鸡、广东配皮杂、“AA”肉鸡、艾维茵肉鸡、新红康、红波罗肉鸡、伊莎迪卡、罗斯黑鸡等。
  鸭蛋用品种有莆田黑鸭、山麻鸭;肉用品种有莆田番鸭、法国番鸭、樱桃谷等良种。
  鹅境内少量饲养。
  1994年全区家禽存栏数比1984年的24.55万只增长3倍。
  二、饲养管理
  1949年前,畜禽为农民家庭自行饲养管理,规模小,发展慢。1949年后,个体饲养户逐年增多。1957年,城郊公社龙桥畜牧场先后办起集体养猪场、养兔场。1958年,农民饲养的猪、牛等折价归公,搞“集体化”养猪、养牛。此后,因多数管理不善,加上粮食紧张,猪、牛存栏数大幅度下降。1978年后,执行“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以私养为主”的方针,鼓励扶持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形式联合体的饲养业。1984年,全区畜禽饲养专业户有93个,1994年发展到300多个。同时,实行科学饲养,集约管理,改喂菜、甘薯藤叶、甘薯等和细糠、饲料粮搭配的传统饲养方式为普及应用混、配合饲料,生饲逐步替代熟饲,推广饲料添加剂等提高饲养效益,缩短饲养期,扩大畜禽饲养量。
  1989~1994年,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农村中涌现出一批畜禽专业大户。乌骨鸡专业大户:城郊乡张镇村农民何维鹤创办白绒乌骨鸡养殖场,1994年出栏成品鸡55万只;奶山羊专业大户:城南乡坂头村农民林国新户养35头、镇海村农民林金英户养24头,户养17头以上的有新溪村朱亚明、霞林村林祖珍等;养猪专业大户有:城郊乡西洙、长丰村和城南乡白洋村的3户农民,每户平均年出栏生猪均在600头以上;商品蛋生产专业大户有:城南乡霞林村陈金辉,户养蛋鸭0.6万只,年产鲜蛋60多吨。
  三、疫病防治
  境内危害畜禽的主要传染病及普通病,猪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五号病、喘气病、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白痢及肝片虫、细颈囊尾蚴虫、蛔虫、姜片虫等;牛有口蹄疫、破伤风、血痢及鼓胀、甘薯黑斑中毒、肝片吸虫等;羊有传染病胸膜肺炎、肝片吸虫等;鸡鸭有新城疫(鸡瘟)、鸭瘟、禽霍乱、鸡马立克病等;兔有传染性口炎、肠炎等。
  1949年前,境内民间兽医甚少,且仅能医治牛、猪的普通疾病,对畜禽严重的传染病只能任其流行,造成大量死亡。1949年后,在区境内逐步建立畜牧兽医机构,开展畜禽防疫治病工作。1954年,城厢镇设立牲畜诊疗所。1958年,城厢人民公社成立兽医站,各大队普通建立兽医诊疗室。至1984年,区内全面开展畜禽的疫病防治。1990年,全区对家畜进行抽样普查,其中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的阳性率为零。1993年,全区猪瘟的发病率由1984年的1.12%,降至0.86%;鸡瘟发病率由28.5%,降为14.26%。1994年,全区有畜牧兽医专业人员11人,民间兽医37人,为全区畜禽疫病防治提供技术保证。
  第二节 蜜蜂饲养
  一、蜜源
  城厢地处兴化平原,气候温和,四季长青,蜜源丰富,适宜养蜂业的发展。区境为莆田市的水果之乡,盛产荔枝、龙眼、枇杷三大名果和余甘、杨梅、芒果、橄榄等杂果40余种,现有果树总面积1万多亩。丘陵山地还有大面积的针阔叶树种及野生植物等,不但常年蜜源丰富,且花蜜质量亦佳。
  二、蜂种
  境内主要饲养中华蜜蜂(俗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中蜂原为野生种,后经人工捕集饲养成为家蜂之一。意蜂为外引蜂种,民国13年(1924年),城厢田尾宪祠郑仰樵从上海引进意蜂回莆,经不断扩大繁育饲养,成为境内主要蜂种。
  三、养殖生产
  城厢宋代就有养蜂。早期养蜂采用土法饲养,蜂种为中蜂,生产土蜜、木蜜和岩蜜。民国15年,城郊镇海村林7龄(俗名岳三)又从上海带回意蜂蜂种4群和一套生产工具,利用自家7亩果园作为放养场地,创办境内第一个专业户养蜂场。其后,由家庭饲养开始转地放养,形成兴化平原(蚕豆、油莱等蜜源)-福州、闽侯(柑橘等蜜源)-莆田平原低丘(荔枝、龙眼等蜜源)-莆田沿海(田菁、甘薯等蜜源)的放牧路线。主要生产蜂蜜、蜂蜡和蜂胶,其荔枝蜜、枇杷蜜产品,质量上乘,享誉国内外。境内最早采用活框新法饲养为城郊坂头村林天顺,已有60多年历史。50年代初,林氏新法饲养技术在境内逐步推广应用。1958年公社化时期,个体户饲养的蜂群全部收归集体,并建立城郊公社和城厢2个集体养蜂场,蜂群计800多箱。1960年,城郊下郑(今泗华村)肖宝珍率先牧蜂从莆田扩展至江西、浙江、湖北等地。其后,牧蜂路线逐渐延伸至除西藏外的全国各地区,进行长途转地放养。是年起,城郊公社养蜂场开始生产蜂王浆。1978年后,集体、个体的养蜂业迅速发展。养蜂专业户、联合体遍及境内筱塘、南门、阔口、新溪、棠坡、屿上、东阳、西洙、洋西、龙桥、畅林、拱辰等10多个村(居委会)。城南乡全乡养蜂数量占区内蜂群总量的72%以上,其中蜂群数量较多的主要分布在坂头、木兰、顶墩和下黄4个村。1984年,全区养蜂6792箱,蜂蜜产量473吨。1988年,增至9850箱,产量641吨,其饲养量和蜂蜜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1991年后,因劳力外流,管理不善,养蜂数量一度减少。1993年,加强饲养管理,及时防治蜂的螨病和囊虫病,养蜂业生产逐渐回升。1994年,全区养蜂5618箱,年产蜂蜜381吨。
  第三节 水产养殖
  一、水产资源
  境内溪河沟渠交错,池塘、水库星罗棋布,适宜水产养殖。全区有池塘面积663亩,主要分布于郊区;河沟面积5258亩,集中在平原乡村,河岸较直,比降和缓,水面较宽,养鱼条件优越。区内建有小型水库3座,可养水面积130亩,为淡水养鱼提供重要资源。
  据水产部门调查,境内淡水水域浮游生物有36种(浮游植物14种,浮游动物22种),其中以池塘浮游生物数量最多,达15~66万个/升;河沟1~1.15万个/升;水库0.234~5.8万个/升。大量的浮游生物为发展水产业创造优越条件。
  区内水产种类较多,淡水鱼类主要有鲢鱼、鲤鱼、草鱼、鳙鱼、青鱼、鲫鱼、罗非鱼、鳗鱼、鳜鱼、鳡鱼、马口鱼、鲶鱼、泥鳅、鳢鱼、鳊鱼、鲮鱼、鲈鱼、鳝鱼、鲂鱼、鲴鱼、鲃鱼等;虾、蟹、贝、甲壳类有:青虾、罗氏沼虾、河蟹、河蚬、河蚌、田螺、甲鱼以及两栖类的虎纹蛙、青蛙、古巴牛蛙等。
  二、淡水养殖
  1949年前,境内只有零星小面积的淡水养殖。
  1949后,养殖面积不断扩大,鱼类品种逐渐增多。1960年,城厢人民公社在延寿大队创办淡水养鱼场,养殖青鱼、草鱼、鳙鱼、鲢鱼等四大家鱼。1984年后,先后引进罗非鱼、罗氏沼虾、古巴牛蛙等水产新品种,同时开展泥鳅人工繁殖育苗、稻田养鱼及欧洲鳗引种试验。1994年,全区淡水养殖面积2306亩,水产品总产1020吨,其中捕捞580吨、养殖440吨,比1985年的养殖面积扩大1026亩,产量增加455吨。
  池塘养殖1949年前,境内仅有零星的池塘,放养草鱼、鲫鱼、鲤鱼等。1949年后,池塘作为水利设施,面积大量增加。60年代,由于“家鱼”人工育苗试验成功,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1978年后,随着农业体制改革,池塘养鱼有较大发展。1994年,全区池塘养殖面积663亩,比1985年的面积350亩增长89.43%;水产品总产253吨,比1985年的140吨增长80.71%。养殖种类由传统的草鱼、鲢鱼、鳙鱼、青鱼、鲤鱼等发展到养殖罗非鱼、罗氏沼虾、古巴牛蛙等,尤以大面积混养罗非鱼的池塘平均亩产在380公斤以上,比常规养鱼的池塘高出27%。养殖技术也从单一放养发展到多层次立体混养。
  河沟养鱼境内平原乡村河沟密布,纵横交错,水域总面积5258亩,适宜淡水养殖。1949年前,未有人工河沟养鱼。1949年后,随着水产科技的进步,河沟养鱼逐步发展。60年代,城郊公社建有养鱼场。1978年后,淡水养鱼多由个休专业户承包经营。1985年,全区有河沟养鱼面积600亩。至1994年,河沟养鱼面积扩大到1502亩,比1985年增长1.5倍,网箱185个,年产鲜鱼129吨。
  水库养鱼1978年,枫坑水库开始养鱼,放养面积40亩。1985年,枫坑、柯田里、龙岩等水库计有养鱼水面积80亩,年产鲜鱼2吨。随着库内添置船只、网具,投放大规格的鱼苗,加强饲养管理,水库养鱼迅速发展,养殖效益不断提高。1994年,养鱼面积增至130亩,年产鲜鱼10吨,为1985年产量的5倍,平均亩产76.9公斤。
  鳗鱼养殖1987年,城郊乡龙桥村创办全区第一家畅林养鳗场(简称畅林一场),面积15.4亩,投放鳗苗16公斤,当年产成品鳗20吨。1988~1989年,又创办龙桥、畅林(二场)、泗华养鳗场3个,面积43.17亩。1993年,新建养鳗场3个,面积110亩(大观园40亩,昌祥“台商投资”场60亩、松峰场10亩)。是年,鳗鱼总产100吨,产值1400万元。
  1994年,全区有养鳗场7个,总面积168.57亩,投苗量114万尾,年出口成品鳗110吨,创汇185.54万美元。
  稻田养鱼1988年,城郊乡延寿村在低产田中示范推广稻、萍、鱼立体养殖模式,面积计23.64亩,通过科学饲养管理,效益显著。1989年冬,经实地验收,养鱼的稻田,亩产稻谷862公斤,比原产量高4.5倍,平均亩产鲜鱼211.5公斤,鱼亩产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0年后,由于稻田属农户个体承包,难以集中开发而停止放养。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