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果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27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果茶
分类号: TS275.5
页数: 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果树栽培历史悠久,主要果树有荔枝、龙眼、枇杷等。其中,荔枝是城厢著名特产,有多个品种品系和优良单株。区内还种植了其他果树如香蕉、橄榄、杨梅等。70年代,开辟果园,发展果树生产。90年代,区政府抓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建立果树基地。1994年,全区果树面积1万亩,产量5301吨。
关键词: 城厢区 农业 种植业 果茶

内容

一、水果
  城厢区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唐前就有荔枝种植。唐、宋时期,荔枝、龙眼已普遍栽培。城区英龙街原宋氏宗祠后院(今莆田军分区内),保存一株唐荔“宋家香”,为世上珍稀果树,至今枝繁叶茂,岁岁结实。城郊棠坡村尚有一株宋代陈紫荔枝王,其果实品味名闻遐迩。元代,莆田县析置城厢后,城厢及近郊因盛产荔枝闻名,素称“荔城”。明代,荔枝、龙眼列为贡品,番石榴、芒果已引种境内平原、丘陵地带。清至民国,橄榄、杨梅、香蕉、杨桃等热带、亚热带果树已遍及城乡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厢盛产的荔枝、龙眼、枇杷三大名果驰名中外。1961年和1962年,谢觉哉、郭沫若先后途经莆田城厢时,题诗赞日:“果园错落绿如棚”;“荔城无处不荔枝”。区内也是陈紫(荔枝名种)、普明庵(龙眼名种)、解放钟、白梨(枇杷名种)等果树的优良品种和单株的原产地。全区成片栽培的有香蕉、橄榄、余甘、杨梅、杨桃、西番莲、柑、橘、芒果、柿、葡萄、桃、梨、番石榴等。小面积和零星种植的有柚、李、枣、石榴、板栗、银杏、金柑、金橘、黄梅、油柰、凤梨、番木瓜、番荔枝、草莓、酸枣、无花果、人心果、沙梨、波罗蜜、黄皮果、鳄梨、苹婆、柠檬、佛手、薛荔以及水生的菱角、荸荠等,现有人工栽培果树44种。此外,野生果树有野荔枝、野黄梅、野柿、野葡萄、桃金娘、野杨梅、山橘子、金樱子、山莓等。
  1949年后,发展三大名果。至1959年,总面积达4539亩,产量400.2吨。60~70年代,开辟果园,扩大四旁种果。1972~1973年山林普查时,有果园6301亩,四旁果树8万多株。“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的影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导致毁果种粮,果树面积逐年减少。1978年后,境内开展林、果、水产等多种经营生产活动,果树生产开始逐步发展。1981年,果树面积5686亩,总产2822吨。1984年,面积增至6936亩,总产3383吨。1990年,区人民政府抓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发动群众开山种果。1991~1993年,全区新辟果园种植面积183亩,创办百亩以上经营规模的村级果场11个,并建立“一区、二网带、三基地”。一区:以南山农业大观园为主体的果树科技示范区;二网带:平原片沿溪河两岸各乡村的荔枝网和荔枝带;三基地:白洋、朱坑、林桥、龙桥、泗华村的枇杷基地;洋西、龙桥、延寿村的橄榄基地;铁岭、屿上、霞林、筱塘、下磨、北磨、古岭、龙桥村的“龙眼海”基地,基地现有面积2500亩。1994年,全区果树面积10132亩,比1984年增长46.08%;水果产量5301吨,比1984年增长56.70%。
  境内栽培面积大,分布数量多的主果、杂果及其优良品种主要有:
  (一)荔枝
  唐代已普遍栽培。明代列为贡品。荔枝是城厢著名特产,优良品种陈紫,其果实色、香、味俱佳,品质居全省之冠,鲜果和荔枝干已久负盛名,素有“荔子甲天下”之美誉。
  品种有陈紫、状元红、桂花红,引进的有乌叶、兰竹、早红、糯米糍、妃子笑、下邦枝等10多个品种品系和优良单株。
  陈紫其母树出于区境城郊东埔(今棠坡村)。该品种有大、小陈紫两个品系,果皮紫红色,果肉乳白色,汁多,酸甜适中,清沁爽口,香气浓郁,中偏晚熟,焦核率占95%,果肉占果重79.5%,含可溶性固形物19%,为鲜食极佳品种兼可焙于。
  唐荔“宋家香”系陈紫品种。仅一株,树龄已有1200多年,是当今旷世稀有的活文物。宋时,“黄巢兵过莆欲伐之,时王氏主其树,其媪拥树愿并戮,巢兵为之不伐。后归宋氏,称‘宋家香’。”邑人蔡襄撰写的《荔枝谱》载“宋公荔枝,极为高大,实如陈紫而小,甘美无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来莆的美国传教士W·N·Brewster用木桶装2株带土的高压荔枝苗,运至美国南部栽植,及后开花结果。至40年代,佛罗里达州已有千亩荔枝园,每当果熟季节,汽车排成长龙,竞相采购。此树7月下旬果熟,香气浓郁,肉脆质滑,焦核率高,为鲜食佳果。
  1994年,全区荔枝种植面积2290亩,年产量901吨。主产区的城郊乡现有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6%。
  (二)龙眼
  宋代已成片种植。明代列为贡品。古称龙眼为圆眼,制干果品称桂圆。“兴化桂圆”自古享有盛誉,其产品远销江浙、北京和国外。全区共有60多个品种品系和优良单株。宜鲜食的品种有:普明庵、红核本、水南、秋分本、乌壳本等;宜制干的有:乌龙岭、油潭本、大路本、贼本、绿仔本等;宜制罐的有:公妈本、泗洲本、水柜等;鲜食、焙干兼优的品种有:泉州本、大鼻龙、后巷本、温本等;还有早熟的立秋本、处暑本;晚熟的九月乌、东山本、立冬本等;稀有的有焦核本、白核本等。外来种有福眼、东壁、石硖、水涨等。主栽品种有:
  普明庵母树系明嘉靖年间,选于城区六城门外的普明庵,为最佳鲜食品种。果皮薄,肉脆甜,核小,可食率高,着果好,稳产。
  乌龙岭有红、白、青壳三个品系。白、青壳的果小,核大,可食率60%,为焙干良种。
  油潭本果肉乳白,肉软甜,肉占果重59.5%,含糖量16.9%,9月中旬成熟,稳产,焙干率高,为焙制“兴化桂圆”之冠。
  九月乌果重11.7克,肉厚汁多质脆,肉占果重68.3%,含可溶性固形物20%~22%,为鲜食、制罐头兼优品种,9月底至10月上旬成熟。
  1984年,龙眼种植面积880亩,总产198吨。1990年8月,区科委与市华飞果树种苗研究所合作,试验龙眼快速育苗的嫁接技术获得成功,为建立“龙眼海”基地及支援外地,提供优质嫁接苗340多万株,加速龙眼生产的发展。1994年,全区栽培面积1616亩,总产349吨。
  (三)枇杷
  宋代已有栽培。清乾隆《莆田县志》载:“枇杷一名芦桔,夏初熟,味酸色黄。”枇杷是城厢特产水果之一,现有50多个品种品系和优良单株。宜鲜吃的有白梨、解放钟、舜白、乌躬白等;宜制罐头的有长红三号、大红袍等。主栽品种有:
  解放钟母树出自城厢绣衣里,以果形似钟而得名。晚熟,果特大,单果最大172克,超日本的“田中”枇杷。汁多味酸甜,品质中上。
  白梨母树出于城郊乡下郑村(今华村),果形如梨,单果重30~40克,果皮薄而韧,粉白色,果肉松软,渣少,味清甜,品质极佳,宜鲜食,4月下旬成熟。
  1994年,全区栽培面积3230亩,比1984年的875亩增长2.7倍,总产1293吨,比1984年的374吨增长2.5倍。
  (四)其他水果
  橄榄俗名青果,是城厢“三小名果”(橄榄、余甘、杨桃)之一。橄榄风味独特,初食慰觉酸涩,嚼后生津回甜,古人寓以“忠言逆耳”之意,故又称“谏果”。1949年前,零星种植。1950年后,栽培面积不断扩大。1984年,种植面积494亩,产量493吨。1994年,面积增至676亩,产量445吨。主产地为城郊乡的泗泗华、洋西、延寿、龙桥等村。主栽品种有霞溪本、厝后本、糯米橄榄、紫橄榄、白太、六分本等。霞溪本橄榄果肉香脆,回味甜,品质佳,其产品远近闻名。
  香蕉1949年前,小面积种植。1950年后,成片栽培,品种有天宝蕉、美人蕉及少量紫蕉等。1984年,种植面积353亩,年产量170吨。随后,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更新改造,产量递增。1994年,全区种植面积398亩,年产量748吨。主产地的城郊乡面积322亩,总产602吨,占全区产量的80.48%。
  杨梅主栽品种有红杨梅、紫杨梅、黄饼杨梅、水晶杨梅等。1986年栽培面积622亩,年产量64吨。随后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其他主果,其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4年,全区种植面积329亩,年产量86吨。其中,风凰山街道办事处种植面积131亩。
  余甘明代已有栽培。余甘又名油甘,果肉厚,半透明,味酸涩,食后回甜生津,故名。果实富含维生素C,鲜食、加工、药用兼备,用途广,经济价值高。主要品种有人面仔、算盘子、长穗、粗龙等。1986年栽培面积630亩,年产量376吨。1994年,种植面积、产量计入其他杂果。
  杨桃别名五敛子、洋桃。品种有酸、甜二种。酸杨桃质脆味较酸,宜蜜饯、制罐头;甜杨桃质软味甜,宜鲜食。杨桃易栽培,生产快,寿命长,一年四季均能开花结果,以第三季的果质最佳。主产地在城郊乡的泗华、延寿村。1986年,全区栽培面积114亩,年产量212吨。1994年,种植面积、产量计入其他杂果。
  二、茶叶
  1949年前,境内一些寺院开辟茶园,零星种植,茶叶产量少,多为自用。50年代后,农村部分社队利用宜茶山地开山种茶,发展茶叶生产。1978年,城郊公社白洋大队建集体茶场1个,茶园面积291亩,当年采摘面积185亩,产茶1.5吨,国家收购0.52吨,茶类产品为绿茶。此后,境内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逐年提高。1984年,茶园面积657亩,产茶1.7吨。1985年,茶叶产量增至1.95吨。1994年,全区有乡村办茶场4个,面积372亩,产茶17吨。成片的茶园分布在白洋、铁岭、龙桥、筱塘等地。主栽品种有梅占、毛蟹、黄棪、水仙、本山、福云、政和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产品有乌龙茶、绿茶。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