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城厢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21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貌
分类号: P942.56
页数: 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城厢区地貌类型分为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境内山脉属闽中戴云山东伸支脉,受地质构造影响,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主要山脉有鸡角髻山、石官山、古岭山和天马山等,最高峰为鸡角髻山,海拔641.8米。平原分布于木兰溪、延寿溪下游的沿岸地区,台地分布于平原周围,地势平坦开阔。
关键词: 城厢区 自然环境 地貌

内容

一、地貌类型
  城厢区地貌总体是西北海拔较高,为丘陵山地,东南海拔低,地形开阔平坦,为北洋平原。境内的地貌组合分为3个不同类型。
  (一)侵蚀剥蚀-构造地貌
  低山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边界地区,主要有鸡角髻、石官山,海拔高度500~600米。因受长期侵蚀作用及河流切割,山岭起伏变化较大,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上。面积1.33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1.22%。
  山间谷盆分布西部和西北部山地,海拔200~300米。谷盆较小,形状不一,其延伸方向属构造谷盆,主要有白洋谷盆和朱坑谷盆。面积0.18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52%。
  (二)侵蚀剥蚀地貌
  丘陵分布于山地边缘、河谷两侧地区,海拔高度50~500米之间,坡度一般在10~25度。面积1.96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6.54%。
  台地分布平原周围及河谷边缘的山前地带,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坡度在10度以下。面积2.01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6.96%。
  (三)堆积地貌
  平原,分布在木兰溪、延寿溪下游的沿岸地区。地貌特征是海拔低(2~6米),地势平,形成时代新。它在地貌发育过程中,既受流水剥蚀和河流的堆积作用,又受海洋动力的影响,形成河海混合堆积的北洋平原。面积6.37万亩,占全区总面积53.76%。
  二、地貌分区
  境内地貌分区,以区内地貌类型组合的相似性和区间地貌类型组合的差异性为原则,并以地貌类型的分布界线为主要依据,分为2个地貌区。
  (一)半山区
  位于区境的西北部,西南靠莆田县华亭镇,西部和北部与该县常太、西天尾镇接壤,东南部与北洋平原及其周围的台地为界,是低山丘陵区(俗称半山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间,为戴云山支脉向东延伸的部分,范围包括白洋、朱坑、林桥、铁岭、下磨、北磨和洋西7个行政村(居委会)。面积计23.13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29.28%。
  “半山区”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低山主要分布于华亭和常太毗邻地界,丘陵分布于低山外围。山间谷盆发育,面积小,地势缓。
  (二)平原区
  位于区境东南部,东与涵江区毗邻,东南界于莆田县的黄石、渠桥镇,西北部大致以50米等高线与其半山区为界,是平原台地区。该区属兴化平原(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的组成部分。范围包括城郊、城南乡的大部分和荔城、凤凰山街道共43个行政村(居委会)。面积计55.87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70.72%。
  区内地貌以平原为主,周围分布台地。地貌特征是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开阔,河道迂回曲折,河网密布。木兰溪、延寿溪贯穿全境。城厢位于木兰溪干流以北的兴化平原,俗称“北洋”。
  台地分布于平原周围,是丘陵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和缓,微向平原倾斜,坡度在10度以下。
  三、山脉
  境内山脉属闽中戴云山东伸支脉,受地质构造影响,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部主要山脉有一条,发脉于仙游县的洋山,蜿蜒于莆田县常太镇的天子山、华亭镇的龟山入境,经城南乡白洋村境内的鸡角髻山、林桥村的石官山、古岭山至城郊乡龙桥村的天马山,与平原分野,海拔高度在400~600米之间。鸡角髻山界于莆田县华亭镇,海拔641.8米,为全区最高峰。石官山海拔537.8米,古岭山海拔473.4米,天马山海拔451.5米,均界于莆田县常太镇。
  由区境西北部的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主要有:太子山,位于林桥村境内,海拔451.8米;凤凰山,座落于城区西南侧,海拔347米;境内北部界于莆田县西天尾镇的九华山,海拔741.5米;西南部位于城南乡铁岭村的云洞山,海拔277.9米。

知识出处

城厢区志

《城厢区志》

本书涉及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农业、工业、商业经贸、交通邮电等方面记述了城厢区1400多年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城厢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