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3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3
页码:
281-283
摘要:
本节介绍了涵江区经济作物的种植历史和现状,包括大豆、花生、甘蔗、麻类和油菜等作物。
关键词:
农业
经济作物
涵江区
内容
一、大豆
大豆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广,旱作区种植较多。面积变化大,一般居于稻、麦、薯之后。
大豆有春、秋大豆之分,又有黄豆、黑豆、青豆之别。种植方式有单种、套种(多与地瓜、甘蔗套种)及种于稻田埂。1949年,大豆面积6417亩,亩产41公斤。1953年,单产突破50公斤。后随着良种更新,新技术推广,产量逐年提高。1982年,单产突破100公斤关。1984年,种植3501亩,单产113.9公斤,总产398.6吨。1988年,大豆面积7880亩,单产109.1公斤,总产达860吨。此后,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及种植业效益较低,大豆面积逐步减少,1994年,大豆面积2853亩,单产113.9公斤,总产量325吨。
二、花生
花生始种于明万历年间,是涵江主要的油料作物。各地均有种植,但以三江口、国欢镇的农地花生为主,水田较少。新中国成立前,以蔓生型花生为主,春种秋收,一年一熟,亩产70~8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推广直立型品种,春花生立秋前后可收成,当年再次种下的花生俗称倒种春。50~60年代,严格实行计划经济,种植面积受限制,1966年,种植花生3649亩,亩产80公斤,总产293吨。“文化大革命”期间,种植面积有所扩大。1976年,种植4358亩,亩产95公斤,总产415吨。1984年,种植3797亩,亩产128.4公斤,总产487.2吨。1994年,种植3842亩,亩产151.2公斤,总产581吨。
三、甘蔗
宋代已有种植甘蔗,分为糖蔗和果蔗两种。历史上以栽培糖蔗为主,主要用于小糖坊加工红砂糖、红板糖、白块糖等。种植地区以白塘镇的各村为主,其他镇村也有种植,但种植面积均不大,单产不高。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扶农政策,甘蔗种植得以保持和发展。1966年,种植809亩,亩产4355公斤,总产3523吨。1981年,种植978亩,亩产4609.5公斤,总产4508吨。1984年,种植3748亩,亩产4982公斤,总产18673吨,为历史最高峰。以后由于种蔗经济效益下降,又出现严重滑坡。1992年,种植1210亩,亩产4583公斤,总产5545吨。1994年,全区没有种植甘蔗。
四、麻类
麻类种植以黄麻、红麻为主。各地零星种植,还有苧麻、龙舌兰麻等。产品主要用于编麻绳、织麻布、制麻袋。1966年,种植面积492亩,亩产238公斤,总产117吨。1979年,种植721亩,亩产266公斤,总产192吨。以后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麻类原料被塑料原料逐步代替,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84年,种植169亩,亩产392公斤,总产66.2吨。1990年,种植25亩,亩产320公斤,总产8吨。此后就没有种植了。
五、油菜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利用冬闲田零星种植。新中国成立后,种植面积不大,单产也较低。1955年,种植14亩,亩产25公斤。1970年,种植41亩,亩产52公斤。1981年,种植1013亩,亩产87.5公斤,总产88.6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993年,种植201亩,亩产90公斤,总产18吨,单产有所提高,总产下降。由于效益低,1994年,没有种植油菜。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