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纺织品服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2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纺织品服装
分类号: F717.5
页数: 2
页码: 208-20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代至新中国时期,境内纱布业的发展情况。清代,上梧、南埕村已将加工生产的土织布及染色布运到涵江市面上出售。民国时期,已开设纱布商店40多家。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纱布业生意趋旺。1979年后,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纺织品市场出现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竞争的局面。1980年代中期始,个体、私营布行、服装店相继在涵开设。至1994年,全区共有经营纺织品、服装业商店430家,从业人员1030人,成为商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
关键词: 商业经济 纺织业 涵江区

内容

清代,境内上梧、南埕村已把加工生产的土织布及染色布运到涵江市面上出售。民国时期,境内已开设纱布商店40多家。经营批发的商店有顺茂隆、芳来、茂隆(后改梅记)、茂兴、永和、泰隆、永兴、立大等8家,其中,顺茂隆拥有资金30多万银元,最为雄厚。经营零售的商店有双茂、大方、大达、义兴、协成、大章、仙兴、同升、万丰等33家。经营品种除本地土织布和染色布外,主要有上海的男女线呢、花哔吱、花洋布、漂白布、龙头细布、次斜、元色哔吱和元色斜纹等;江苏南通的“血尖”(土布),杭州、绍兴、盛泽的丝绸;广东的香云纱;厦门运进的香港正哔吱、华达呢、贡呢、印度绸;福州运进的男女线呢(土织)、格布、条布、土纱布等。
  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纱布业生意趋旺。1952年,国营贸易公司、百货商店已经营纱布批零业务。1954年,仅私营纱布商店就有24家,从业人数78人,资金9.91万元。全年销售总额502.64万元(含国营),其中批发387.96万元,零售114.68万元。1956年,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14家转为国有,涉及从业人员109人。1965年,纺织品销售798.83万元,完成年计划102.7%,比1964年的591万元增长35%。
  1979年后,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纺织品市场出现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竞争的局面,除莆田县驻涵国合纺织公司、商店外,区属纺织品行业异军突起。自80年代中期始,个体、私营布行、服装店相继在涵开设。至1994年,全区共有经营纺织品、服装业商店430家,从业人员1030人,成为商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中,从事批发50家,从业人员150人;从事零售380家,从业人员880人,全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仅市区内顶铺街就有纺织品、服装店150多家,是全市同行业中经营最出色的服装专业街。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