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零售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25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零售网点
分类号: F713.1
页数: 3
页码: 205-20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后涵江零售商业的发展历程。清代时期,零售商业主要集中在衙前街、鑑前、前街、后街及宫口河两岸。民国时期,网点延伸到顶铺、保尾、楼下等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境内商贸相应发展,私营零售商店转为国营或合作商店,小摊小贩数量增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业重获生机,个体私营商业蓬勃发展。1984年建区后,商业、餐饮、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多个专业市场和新的零售业务。至1994年,全区拥有各类零售网点2762家,按企业性质分类包括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和联营经济等。
关键词: 零售市场 网点建设 涵江区

内容

清代,涵江零售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衙前街、鑑前、前街、后街及宫口河两岸。民国时期,网点延伸到顶铺、保尾、楼下等街。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涵江解放前夕,社会动荡,商贸凋零,零售网点日渐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境内商贸相应发展。1954年,仅涵江镇内,就有私营零售网点437户,从业人员959人。其中,零售坐商266户,777人;摊贩171户,182人。另有分布在塘头、哆头等中心村落零售小商店100多家,从业人员200多人。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私营零售商店分别转为国营门市部或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城镇、农村私营零售网点基本消失。当时,境内有国营、集体零售商店近200家,另有小摊小贩100多户。“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受到严重冲击,市面冷落,零售业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业重获生机。1979年,商品零售总额增长到6500多万元,占全县三分之一以上。1979年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个体私营商业蓬勃发展。1980年,个体私营零售网点400多家。1983年,个体私营零售网点增加到800多家,比1980年增长1倍以上。
  1984年建区后,区委、区政府鼓励、扶持第三产业,商业、餐饮、服务业发展迅速。至1994年,全区拥有各类零售网点2762家,从业人数5753人。按企业性质分类,其中,国有经济网点13家,从业人数135人;集体经济50家,从业人数154人;私营经济10家,从业人数40人;个体经济2669家,从业人数5374人;联营经济20家,从业人数50人。按行业分类,其中,食品、饮料和烟草零售网点1230家,从业人数2359人;日用百货零售业395家,从业人数907人;日用杂品零售业113家,从业人数297人;五金、交电、化工零售业92家,从业人数270人;药品及医疗器械零售业4家,从业人数12人;图书报刊零售业8家,从业人数21人;其他零售业920家,从业人数1887人。同时,通过调整网点布局,形成顶铺街服装、边防路木材、涵华东路建材、涵华中路小百货、涵华西路食杂、塔桥粮食、衙前街百货、鑑前街五金电器、保尾桥头机电等零售或专业市场。外省、市近百家企业、公司在涵江开办了连锁店、直销点。超级商场、自选商店等新的零售业务也开始涌现。1994年底,全涵已开设3家超级商场,10多家自选商店。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