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批发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2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批发网点
分类号: F713.1
页数: 2
页码: 204-2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涵江在明清时期境内形成了批发贸易中心,批发商品以桂元干、荔枝干、食糖、海产品为主,民国时期增加了豆饼、纱布、百货、京果、粮食等行业。新中国成立后,境内设立了福建涵江进出口公司,并相继成立专业批发部门和综合调拨站,使涵江成为莆田最主要的批发中心。1984年涵江建区后,相继组建了多个批零兼营公司,进一步壮大涵江的批发辐射能力。至1994年,涵江拥有工业品批发市场1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个,形成了服装、电子、小百货、文具、五金交电、化妆品、塑料制品、粮油、食杂、啤酒、饮料、水产、蔬菜、猪苗等行业为主的批发中心。
关键词: 批发市场 网点建设 涵江区

内容

明清时期,境内新开河、新桥头、宫口河等处已形成批发贸易中心,批发商品以桂元干、荔枝干、食糖、海产品为主。民国时期,批发业务又增加豆饼、纱布、百货、京果、粮食等行业。民国8年(1919年),鳌山村林柏青率先在秀屿港建钢筋水泥码头1座、仓库3座(可堆放豆饼3万块),为涵江最早从事豆饼运输及批发业务的商家。20年代初,始设代理煤油、化肥等外国商品批发商行,每年代销进口肥田粉约100~200吨。30年代,一批涵江商人还赴上海、宁波、南京、福州、厦门等地开设批零商行。40年代,涵江各类批发商行50多家,其中,年成交额在3万银元以上的有豆饼业通美、泉美等;桂元业鼎和、瑞裕等;纱布业顺茂隆、芳来、茂隆等。此外,桂元干每年外销达3万多担,销往上海、浙江、江苏及香港、南洋等地。兴化桂元由此称誉中外。
  新中国成立初,境内设立福建涵江进出口公司。1951年3月,改为莆仙贸易公司,为当时全县首家从事批发的国营商业机构。此后,又相继成立百货公司、食糖转运站、食品收购站等专业批发部门。1954年,全镇从事私营批发业务29户,97人,资金10.75万元。其中,专营批发6户,23人,资金1.49万元;批零兼营16户,66人,资金9.2万元;代理批发7户,8人,资金0.15万元。1956年,莆田县花纱布、针织品、文化用品、食杂、五金机械等专营批发业务公司相继设在涵江,使涵江成为莆田最主要的批发中心。
  1970年,在涵的各批发公司合并成立涵江综合调拨站,负责莆田全县商品批发业务。同年8月,随着莆田地区建立,莆田地区食品食杂采购供应站、莆田地区医药采购供应站、莆田地区外贸站、莆田地区生产资料日杂采购供应站、莆田地区燃料站等5个地区商业二级站均设在涵江,批发业务涵盖闽侯、闽清、长乐、福清、平潭、永泰、莆田、仙游等8个县,涵江批发交易中心地位愈加突出。1983年莆田建市后,上述原地区二级站相继改为市属公司,仍设在涵江,批发业务则主要面向莆田市内为主。
  1984年涵江建区后,相继组建涵江区商业批发、百货、物资、副食品等批零兼营公司,与莆田市、莆田县10多家驻涵的批发公司一道,进一步壮大涵江的批发辐射能力。至1994年,涵江拥有工业品批发市场1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个。按经营体制分,从事批发贸易机构8个,网点1184家,从业人员1646人。其中,国有经济性质3个,网点9家,从业人员48人;集体经济性质4个,网点20家,从业人员84人;私营经济性质1个,网点16家,从业人员54人。另有个体经济性质批发网点1136家,从业人员1450人;联营经济性质批发网点3家,从业人员10人。按经营范围分,从事食品、饮料、烟草批发业机构2个,批发网点55家,从业人员184人;纺织品、服装和鞋帽批发网点50家,从业人员150人;五金、交电、化工批发业机构3个,批发网点28家,从业人员100人;日用百货批发网点5家,从业人员20人;能源批发机构1个,批发网点5家,从业人员16人;建筑材料批发机构1个,批发网点11家,从业人员66人;金属材料批发网点4家,从业人员12人;农业生产资料批发机构1个,网点10家,从业人员28人;从事其他行业批发网点1016家,从业人员1070人。形成服装、电子、小百货、文具、五金交电、化妆品、塑料制品、粮油、食杂、啤酒、饮料、水产、蔬菜、猪苗等行业为主的批发中心,批发业务覆盖莆田、仙游、城厢等县(区),并辐射福清、平潭、永泰、惠安等县、市,继续保持闽中物资集散中心的领先地位。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