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营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25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国营商业
分类号: F121.21
页数: 3
页码: 198-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区在1949年建立了第一个国营商业机构,为支前服务和组织商品经营。在1950年和1951年,建立了福建贸易公司和莆仙贸易公司,统一调拨商品,平抑物价,稳定市场。1954年,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分开经营,形成国合商业为主的城乡分工体制。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部分私营商业纳入国营商业。1958年,商业体制改革,供销社并入国营商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1961年国营合作商业分家,恢复和建立国营商业专业公司。1965年,重新形成国营商业为主体、集体商业为辅助、集市贸易为补充的商品流通体制。在“文化大革命”中,商业发展受到冲击。改革开放后,涵江区逐渐恢复、发展商业机构。到1984年涵江设立市辖区时,有市级国营商业公司1个,县级国营商业公司5个。
关键词: 公私合营 国有经济 涵江区

内容

1949年10月,境内组建福建省涵江进出口公司,是涵江解放后第一个国营商业机构,主要为支前服务并组织商品经营。
  1950年1月,福建贸易公司在涵江设立营业处,经营批发业务,收购农副产品,供应国计民生主要商品,参与稳定市场物价。1951年3月,成立莆仙贸易公司,涵江支公司为其下属。贸易公司统一调拨商品,大量出售物资,打击投机,平抑物价,在稳定市场中起主阵地作用。1951年始,涵江国营商业先后组织几次规模较大的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活跃了城乡经济,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1952年6月,为适应市场供求需要,撤销莆仙贸易公司涵江支公司及所属机构,在涵江设立莆田县百货公司、涵江食糖转运站。国营商业控制商品批发供应权,经营针纺织、布匹、肉食品、百货、文化用品、糖、烟酒、中西药材、五金机械、石油产品等大宗商品,开始在商品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1954年,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第一次按商品分开经营,形成国合商业为主的城乡分工体制,境内的国营商业负责涵江镇市场供应,供销社负责农村商业购销。1955年,成立中国石油公司莆田县涵江石油商店。1953~1955年,国营商业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由单一的涵江贸易公司分为百货等8个公司,后又分为百货、纺织、针织、文化用品、食糖、食品、五金交电、医药、果品食杂、水产、日杂、饮食、土产等13个专业公司,其中设在涵江就占12个。
  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涵江部分私营商业纳入国营商业。1958年,商业体制改革,供销社并入国营商业,撤销县专业公司,涵江境内的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机构合并,成立涵江人民公社商业办事处,下辖莆田县商业局下设的5个经理部,专营批发业务。建立人民公社后,境内集市贸易消失,集体商业升级过渡到国营商业,形成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经营局面。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营合作商业分家,涵江商业办事处撤销,恢复和建立国营商业专业公司,有百货、纺织品、文化用品等公司。1965年,国家允许开放集市贸易,重新形成国营商业为主体、集体商业为辅助、集市贸易为补充的商品流通体制。
  “文化大革命”中,在所谓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的冲击下,不少有传统特色的商业招牌、商标、经营品种、服务项目被当作“封(封建主义)、资(资本主义)、修(修正主义)”扫光,企业规章制度被破坏,企业管理陷于混乱,商品购销急剧下降。1970年,涵江境内国营合作商业再度合并,设立涵江综合调拨站(专营批发),并设涵江、城厢两个服务站(专营零售)。
  1970年8月,福建省部分行政区进行调整,原闽侯专区迁移莆田并更名为莆田地区,与此同时,地区所属部分商业二级站也随之迁设在涵江。主要有莆田地区食品食杂采购供应站、莆田地区医药采购供应站、莆田地区外贸站、莆田地区生产资料日杂采购供应站、莆田地区燃料站等,负责地区管辖内8个县的生产、生活资料的采购、调拨、供应任务。1976年,国营合作商业再度分开。“文化大革命”后,境内国营商业机构逐渐恢复、发展。1978年,莆田县百货公司分为百货、针纺织品、五交化、华侨特需供应等4个公司(前3个公司设在涵江,华侨特需供应公司在涵江设批发部、仓库和门市部)。1979年7月,莆田地区食品食杂采购供应站撤销,同时成立福建省糖业烟酒公司莆田分公司和莆田食糖收购站、福建省食品公司莆田分公司、福建省饮服公司莆田分公司。1981年4月,涵江成立莆田县信托贸易公司(1984年改称莆田县贸易公司)。1984年10月,莆田食品、糖烟酒、饮服3个分公司撤销,同时成立莆田市食品副食品公司。
  1984年涵江设立市辖区,区内有市级国营商业公司1个,莆田县级国营商业公司5个。1984年7月成立莆田市涵江区贸易公司,1985年1月成立莆田市北洋贸易公司,这两家区属商业公司初为集体所有制性质。1985年10月,莆田市北洋贸易公司更名为莆田市涵江区百货公司,莆田市涵江区贸易公司更名为莆田市涵江区副食品公司。1986年10月,设址区内的莆田市食品副食品公司撤销,分别成立莆田市食品公司和莆田市副食品公司。1987年2月,在莆田县商业局属下石油公司基础上组建福建省石油公司莆田分公司,设址涵江,专营莆田市石油成品油调拨、运输、储存、供应业务,并在涵江铁灶、三江口设立储油站。1987年12月,经区政府批准,区百货公司和区副食品公司由区属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1988年4月,成立莆田市涵江区华侨友谊供应公司,为全民所有制商业公司。同年8月,涵江区政府办公室管理的涵江宾馆并入区华侨友谊供应公司,更名为华友宾馆。1989年7月,成立全民所有制的莆田市涵江区商业批发公司。
  1990年5月,莆田市在涵江成立莆田百货纺织品采购供应站,为市级国营商业批发企业。同年8月,涵江区华友公司开办石油液化气供应站。1991年7月1日起,涵江区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华侨友谊供应公司和商业批发公司正式纳入国营商业系统管理,成为莆田市国营商业的组成部分。1993年1月,华友宾馆和液化气供应站从华友公司分出,实行独立核算和并列建制。
  截止1994年,全区有区级国营商业企业7个:涵江区百货公司、涵江区副食品公司、涵江区华友公司、涵江区商业批发公司、涵江区商业液化气公司、华友宾馆、涵江区五交化供应站。此外挂靠在商业总公司系统的还有商贸公司和商业开发公司。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