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15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乡村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3
页码: 105-10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涵江地区的集镇建设和村居建设情况。集镇建设包括三江口集镇、白塘集镇和国欢集镇的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的建立等方面。村居建设则主要介绍了境内乡村的桥梁、古塔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情况。
关键词: 乡村建设 村居建设 涵江区

内容

第一节 集镇驻地建设
  一、三江口集镇建设
  镇辖内有百年老港三江口,自清代中叶起,港区周围即设有港务、交通、邮政、商贸等相关机构和店铺等20多家。民国17年(1928年),辖区始建三江口至涵江城区公路。是时,港口附近的美尾村即沿公路两旁开设商店10多家。港区东北侧的哆头,建有农贸墟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江口港区的逐年建设,港务、外贸、商业、仓储、邮电和边防等部门相应发展,使该港形成类似农村集市的小镇。1984年涵江建区后,三江口至涵江的涵三公路拓建成国家二级公路,三江口港成为湄洲湾中转疏运港。1985年,三江口港区建成1万伏高压电线路和引水工程。随后继续建成2个500吨级货运码头、1个300吨级客运码头和1条长1500米通港公路。1993年三江口建镇后,政府贯彻执行《城市规划法》和《福建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先后完成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并逐步实施。同年投资165万元,新建镇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同时拨款165万元,兴建三江口中学教学楼,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改建新建小学校舍面积共1.56万平方米。1994年,三江口镇民营企业发展到12家。集资建筑的新浦农贸市场和哆头农贸市场,先后告竣并投入运营,市场面积共600平方米。同年,有公安、工商行政、税务、金融、商贸、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办公楼竣工,总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六层的海关和商检大楼已经建成,总面积达4200平方米。
  二、白塘集镇建设
  该镇地处涵(江)黄(石)公路两侧,镇址设上梧村。建镇前有镇前村简易农贸集市和集奎、上梧小街市,公共设施建设几乎空白。1979年修建的省道涵黄公路穿越其境,沿路的上梧、镇前两村村民均在两侧经商,形成新的小街市。1992年8月,3.07公里长的三八公路建成通车,推动白塘农村的经济发展。1993年建镇后,即实施集镇建设规划,投资200万元,建成镇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面积4470平方米。而后又拨款新建面积3000平方米的白塘中学,增建小学校舍面积1.47万平方米。镇建制必设的相关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亦先后相应成立,新建办公楼房面积4470平方米。1994年,该镇多渠道集资,修通双安公路,全长3.1公里,有5个行政村直接受益。同年建成镇前农贸市场,计200平方米,方便了当地群众购物。埭里邮电模块局和白塘邮电模块局的先后建成,均对白塘集镇建设起推动作用。
  三、国欢集镇建设
  该镇的塘头,在民国时期即形成小集市,沁园(沁东、沁西村)亦有小店铺。民国16年,三(江口)梧(塘)公路建成并通过其境。1950年,驻防部队为该镇修建1条简易公路,长3公里。1966年,为解决农田灌溉,镇内修建涵江首座35千伏电站。1982年,涵江引水工程通过境内,辖内大部分村庄改善饮水状况。1992年,省电力系统拨款在辖内兴建塘西220千伏变电站,为福建水口变电站配套工程之一。1993年建镇后,镇政府集资110万元,建成办公大楼,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拨款220万元,兴建3150平方米的国欢中学教学楼。改建扩建小学校舍,增加面积1.66万平方米。修建220平方米的塘头农贸市场,投资修通4.46公里的沁园公路,建成涵江北内环城路,从镇东南的福厦公路林柄村开口,途经辖内的洞庭、新坡、黄厝、三股、潭尾、塘西、黄霞、码头,直至镇西南的福厦公路连接,全长7公里。同年,涵江北洋供水首期工程竣工,其水管道直贯国欢全境。此外,镇驻地的公安、税务、工商行政、文化、卫生、商业、金融等部门均相继建立,辖内的都邠路、后洋路、巷利路和南林路都已完成规划,并正在实施。
  第二节 村居建设
  一、古建筑
  桥梁宋至清代,境内乡村先后兴建的桥梁主要有:宋代的新桥、清宁桥、万寿桥、宫后放生池桥、浮屿桥、魏塘西桥和元明两代的宁海桥以及清代的榆溪桥、铺前桥。其中宁海桥雄踞于木兰溪入海口上,元元统二年(1334年)至20世纪80年代,历经7次修建。全长225米,宽5.8米,高10米,石梁式,由75块长13米、厚1.2米石梁架在14座船形桥墩上,两墩间净跨8.8~11.8米。此桥继承宋代造桥技术传统,可同泉州洛阳桥相媲美。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涵江原有3座古塔,其中明代雁阵塔毁于抗日战争期间,塔刹残体尚存。还有2座即塔屿塔和越浦大师塔。前者创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塔为仿楼阁式,5级四方形,边长4.6米,高15米。塔墙3层各有洞眼,可对外瞭望。后者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20世纪30年代曾倒塌。1992年用原构件重修。
  寺庙涵江除城区外,乡村较大寺庙有后梁代创建的国欢寺、唐代兴建的雁阵宫、宋代创建的浮屿宫、元代创建的永明寺、明代创建的功德祠和清代创建的吉祥寺、三真宫、鲤江庙。其中国欢寺为莆田囊山慈寿寺属院,主殿重檐歇山式,抬梁结构,飞檐斗拱,建筑群保存完整,为莆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村居建筑
  民国时期,涵江农村住房民居多是土木结构的平房。贫困人家打土墙,立木柱。殷实富户,则建小院落,有砖包外墙和石柱支撑屋面。豪门富商,宅院有高大“五间厢”以及“七间厢”,柱头垫磉石,雕花枋梁,方砖铺地,四周围墙,院内埕地。三江口镇的哆头、后郭,国欢镇的黄霞、塘头和白塘镇的集奎、南埕、洋尾等村较为多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提高,农民拆土屋建房者渐多。1956年开始,农村普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1978年后,农村建房由土木结构楼房逐渐向砖石、混凝土混合结构的三、四层楼房转化。1984年以后,后郭、塘头和哆头等侨村,其建筑采用青石浮雕,脊、檐、廊、柱和门窗,彩绘精致,有的还在院内或门前建塔、亭等,自成涵江侨乡特色。其中后郭村出口处还建有村门。随着涵江农村村道建设发展,凡公路通过的村庄,群众大都沿公路两侧建房,开设商店。1985年起,涵江农村掀起建房热潮,曾一度出现乱占耕地倾向,经各级政府及时纠正,很快刹住乱建房歪风。为加快“建新村、奔小康”步伐,3个镇均分期分批进行旧村改造,其中主要有三江口镇后郭村、铁灶村、高美村;白塘镇的陈桥一条街、埭里村、安仁新街、上梧村、集奎村;国欢镇的塘西村、黄霞村、后洋村、林柄村、三股村、洞庭村、巷利村等,改造后的民居一般为二、三、四层混合结构建筑物。涵东街道的涵东、卓坡、涵中村和涵西街道的涵西、苍林村,通过改旧村、建新村,分别建成与市区连成一体的10多条农民街,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994年,全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16.38平方米,比建区前的9.63平方米,每人平均住房面积扩大6.75平方米。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