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制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74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制糖
分类号: TS244
页数: 7
页码: 211-2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土糖坊是一种传统的甘蔗制糖方法,使用木槽、木杵等原始工具榨取蔗汁。后来发展为土糖坊榨蔗,利用石轮和天杆榨取蔗汁。榨取后的蔗渣可以晒干作为燃料。煮糖过程中使用灰烧石灰,将蔗浆煮至稠密后,进行点化、凝结,最终形成糖。生产组织方面,土糖坊多为蔗农集资合办,每年按照轮流作庄的方式进行管理。随着发展,半机械化制糖厂逐渐取代了土糖坊,使用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设备提高了制糖效率。副产物的利用也得到了重视,如糖蜜用于生产酒精,蔗渣用于发电、造纸、培植食用菌等,泸泥用于生产肥料。此外,仙游县也生产冰糖,质量优良,销售国内外。
关键词: 仙游县 蔗糖 制糖

内容

第一节 土糖坊榨蔗制糖
  一、生产工艺
  榨蔗 明《兴化府志·螺江风物赋》载,唐代以前,“植蔗以为糖,刳木为槽、断木为杵,饱万夫之食,明烛继夜,长歌相舂槌,……神液滋灑,高〓蒸云,列鼎腾烟,调以甘膏,火不停,而灵砂自熔,盛之万瓷……”。当时,仙游农民用原始的方法制糖,使用木槽、木杵、舂槌榨取蔗汁。到了唐宋,进而以土糖坊榨蔗。仙游土糖坊遍布各蔗村,用石轳牛拉,手工榨取蔗汁。由二个石轳并立榨盆之上,其高53厘米,径宽76厘米,石轳圆柱上、下部中心各凿一个六方孔,均用竖木作为安装支撑转动轴。石轳齿轮16孔,齿轮高22厘米,宽5~6厘米,凹入深6~7厘米,齿轮中间凿一个孔,均装入长方体竖木,齿突出于外,作为转动用。圆柱石轳所突出之齿及凹入之孔相当。石轳中轴贯以竖木、两石轳其一较长,名曰天杆。天杆之上部贯以桁一或二,榨蔗时,系牛于桁,人驱之,轳随桁转,由一人将6~9条蔗插入两石轳相切处榨之。第一次榨过的蔗渣,集齐插入再榨,经2~3次夹榨后,将蔗渣晒干作燃料用。用此法每昼夜可压榨甘蔗6~7吨,产糖300~350公斤。
  煮糖 明《兴化府志·货殖》载:“冬月蔗成后,取而断之,进坊压榨。蔗汁用大桶装贮,旋取入釜烹炼”。煮糖鼎有“品字”形一灶三口鼎和梅花形一灶四口鼎两种。煮炼“以灰(石灰)薄灑丽之,火候既足,蔗浆渐稠,乃取油渣点化之,别用大方盘,挹置盘内,拌匀,遂凝结成糖。其面光洁如漆,其脚粒粒如砂,故又曰砂糖。白糖,每岁正月内炼,砂糖为之,取乾好砂糖,在大釜中烹炼,用鸭蛋连清黄捣之,使渣滓上浮,用铁苽蓠撇取干净,看火候足,别用两器上下相乘,上曰圂,下曰窝,下尖而有竅,窝内虚而底实,乃以草塞竅,取炼成糖浆置圂中,以物乘热揽之,及冷,糖凝定,糖油堕入窝中,上用赤泥封之,约半月后,又易封之,则糖油尽抽入窝,至大小暑月,乃破泥取糖,其近上者全白,近下者稍黑,遂曝乾之,用大桶装贮白糖出售”。还有直接取蔗汁倾入煮糖鼎,加热后,以漏苽拂取污物泡渣,经过泸后纯净蔗液煮至甚浓,倾入圆锥形糖锅中,待其结晶,糖油下沉,露出白糖,即可晒干出售。
  二、生产组织
  土糖坊多为蔗农集资合办,每年按户轮流作庄,作庄者称为“坊头”,承制全村蔗糖。坊工由“坊头”雇用,一般由12人组成,坊外工6人,专司田间挑蔗进坊;坊内工6人,分压榨3人,烘晒蔗渣1人,烧火1人,煮炼1人。土糖因品种不同有:黑糖、板糖、粉糖、砂糖,再煮之成冰糖。据《福建省甘蔗制糖工业志》载:“仙游是福建省蔗糖主要产地,所产的白糖(奇白糖)、赤砂糖、红糖、板糖、冰糖,因其味清甜,为全省最佳”。
  民国32年(1943年),全县尚有土糖坊549个,分布26个乡,其中产糖2000公斤以下的土糖坊有235个,产糖2000~3000公斤的91个,产糖5000公斤以上的86个。1949~1950年榨季,全县有土糖坊1367个,1953~1954年,增至1585个。至50年代中期,先后兴建了半机制、机制糖厂以及少部分小机榨土糖坊榨蔗制糖,大部分土糖坊被取代。1979~1980年榨季,全县只剩下9个土糖坊,分布在偏僻村落。1981年以后,土糖坊绝迹。据1937~1957年之间共20个榨季统计,土糖产量为312560吨。具体情况见表5-4。
  第二节 半机械化制糖
  1950年起,仙游县甘蔗生产发展迅速,土法制糖已不适应。1951年初,福建省工业厅在仙游县大济区兴建全省第一家半机械化的实验制糖厂,后易名为利民糖厂、大济糖厂,由晋江专员公署托管。当年12月投产,日榨甘蔗60吨,年产白糖和赤糖800吨。1955年起,相继兴建石马、杉尾、玉山、下明、郊尾、锦田、南溪、龙华等8家半机械化制糖厂,日榨蔗量30~100吨,生产红粉糖和白砂糖,年产糖300~1000吨。1980年起,甘蔗猛增,为不误农时季节,1981年经省批准,另开设了小机榨土糖坊15家,自办27家,共计42家,82台机,每台机日榨甘蔗15~30吨,主要生产红粉糖,日可产粉糖1.8~3.5吨。从1950~1989年之间共39个榨季,包括小机榨土糖在内共产糖25万吨。半机制糖厂产停情况见表5-5。
  第三节 机械化制糖
  1955年8月起,相继兴建度峰、仙游、园庄、枫亭等4家机械化制糖厂(以下简称机制),逐步取代了半机械化糖厂。仙游机制糖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度峰机制糖厂首家建成投产的。
  上述4家机制糖厂原设备生产能力共计日榨蔗量1600吨左右。经不断扩建、技改,至1984年,增加到日榨甘蔗量8000吨。其中,仙游糖厂日榨甘蔗量50000吨,度峰糖厂1500吨,枫亭糖厂1000吨,园庄糖厂500吨。全县机制糖产量1956~1957年榨季1003.87吨,截至1992~1993年榨季,累计总产量达1851558.5吨,1992年,4家机制糖厂共有干部职工3350人,其中:生产管理人员299人,各类专业科技人员550人(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73人),生产工人2579人。
  机制糖主要产品有:
  白砂糖:是机制糖厂的主要产品,占机制糖总产量的84%,其外观洁白,晶粒整齐,干燥松散、有光泽,水溶液清甜无异味,含糖分99.5%以上,含水分比土制白糖低,便于贮存。
  赤砂糖:赤褐色或黄褐色,晶粒整齐均匀,甜而微带有糖蜜味,含糖分88%以上,含水分不多于3.5%,作为工业用糖。
  黄砂糖:是仙游县特有的一种带蜜糖。它比赤砂糖含蜜量少而糖分高,含糖分96%以上,含水分2.2%以下。晶粒整齐均匀,颜色浅黄或黄色,不带有糖块,水溶液甜,微带糖蜜味。
  粉糖(刁糖):总糖分不少于90%,含水分不多于4.5%,外表金黄色或浅黄色,呈松散粉状,糖味清甜,无臭杂味,口感较好,价格便宜,是70年代食糖类的主要消费品种。1979~1980年榨季以前,枫亭、园庄糖厂均生产机制粉糖,产糖率达14%左右。
  4家机制糖厂均用亚硫酸法工艺生产白砂糖,采用清净蔗汁(糖汁),在真空低温条件下,经浓缩、漂白、结晶、分蜜、干燥、包装而成。1956~1991年各榨季机制糖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平均水平,可见表5-7。
  1964~1966年榨季,全县总榨蔗量占全省一半以上,甘蔗压榨抽出率、等折标准煤耗率、生产安全率等6项指标创全省之冠。
  1968~1969年榨季,度峰糖厂平均产糖率为13.12%,1971~1972年榨季,仙游糖厂平均产糖率为13.2%,比省定日榨蔗量1000吨和2000吨以上糖厂,产糖率11.7%和11.92%标准指标,分别高1.5和1.2个百分点;平均吨糖耗蔗量为7.65吨,均低于省定8.389~8.480吨蔗产1吨糖的标准指标。
  1971~1979年榨季,枫亭、园庄机制糖厂,产糖率高达14%左右,平均7.2吨蔗产1吨糖,为全省之最。
  全县1976~1986年之间共10个榨季,4家机制糖厂平均压榨抽出率、煮炼收回率、总收回率、等折白砂糖产率、标准煤耗率和生产安全率等6项技术经济指标和5个榨季年产糖10万多吨,创全国先进水平。
  1983年12月,度峰糖厂“玉峰牌”一级白砂糖,获省优产品称号,并连续5年保持省优水平。1988年12月,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5~1986年榨季,全县4家糖厂共计收购原料蔗总产94.81万吨,实榨蔗量达92.385万吨,为仙游县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仙游糖厂多达59.783万吨,实榨58万多吨,产糖6.31万吨,位居全省之首,为全国大型糖厂榨蔗量之最。
  第四节 冰糖
  唐大历年间(766~779年),仙游县已有冰糖。宋《闽中记》载:“荻蔗节疏而细短,可为稀糖,即冰糖也”。乾道年间(1165~1173年),砂糖、冰糖运销海内外。明《八闽通志》载:冰糖以兴化为最多,尤以仙游为最。到清代,进一步发展,“西乡”(今龙华、大济、度尾)一带就有20多家用蔗糖为原料制炼加工冰糖。至民国25年(1936年)增至30家,年运销量为3250吨。
  1955年初,私营冰糖商并为建有、建利两家。11月,成立公私合营仙游冰糖厂。1956年,转为国营企业。1961年1月,冰糖厂与糖果糕饼厂合并为仙游县综合食品厂。1966年,通过技术改造,用蒸气浓缩新工艺取代了旧法制作冰糖。1977年底,从天津新华食品厂引进单晶体冰糖生产技术,并进行设备改造,特别是冰糖干燥工艺由传统的日晒改为蒸气烘干,提高了产品质量。1985年,投资80万元,扩建冰糖生产线,设备能力年产1万吨,同年实产9172多吨,1987年突破万吨,达10443吨,其产量、质量居全国首位。
  冰糖主要产品有多晶、单晶两种,是用蔗糖加上蛋白质原料配方精制而成。其品质优良,含蔗糖分高,晶粒干爽洁白,光亮透明,晶莹似宝石,清甜有余香,具有清肺润喉,消痰止嗽,治疗慢性气管炎、失音等功效,是增加人体营养所需热量的高级甜味佳品。单晶冰糖还具有颗粒匀称、大小一致、包装鲜艳、携带方便之特点,产品销往国内外。
  县综合食品厂生产的冰糖质量符合国家部颁标准。1984年,多晶、单晶冰糖双获省优产品称号;1985年,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单晶体冰糖于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获省首届工业品博览会银奖;1991年,荣获第一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铜奖。
  第五节 副产物利用
  甘蔗经糖厂加工后,每百吨蔗除可获得食糖12吨外,有湿蔗渣24吨、糖蜜3吨、泸泥1.5吨,并有蔗稍10吨、蔗叶6吨,过去,利用率低微。当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大宗而丰富的副产物资源,被综合开发利用,变废为宝。
  糖蜜 是甘蔗制糖厂的主要副产物,在世界市场上是一种重要商品。糖蜜产量占甘蔗3%。仙游县4家机制糖厂主要用于生产酒精、溶剂(丙酮、丁醇)和草酸等产品。1957~1958年榨季始,仙游糖厂建成酒精生产车间,日产24吨,为全省最大,度峰糖厂次之。从1957~1992年累计,酒精产量达68087吨,其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水平(GB394~81)。仙游糖厂酒精销往国内外,尤受日本客商的好评。
  蔗渣 平均每吨可发电50千瓦时,除供糖厂用作锅炉燃料,造汽供给热源外,相当部分可用于开发新产品,有纸、纤维板、碎粒板、木糖、糖醛、配合饲料、食用菌培料等540多种。1960年起,度峰糖厂利用蔗渣为主要原料造纸,产品有打字纸、有光纸、邮封纸、书写纸和凸板纸等。截至1990年累计,造纸产量为7500吨。1982年起,蔗农普遍利用蔗渣培植蘑菇、香菇、黑木耳、金针菇、凤尾菇,以及利用蔗头、蔗叶培植竹荪等多种食用菌,加工成高档商品后,销往国内外,增加经济收入达数亿元,创全省农田单位面积收入之最,居全国领先水平。
  泸泥 是一种很好的有机物质,可用于配制饲料和肥料。1987年,园庄糖厂创办复合肥厂,以泸泥为原料,研制生产多效复合肥。至1992年底,共生产4000多吨,供应给农民用作稻、蔗基肥、追肥,效果很好。
  其他废物利用 1969年起,仙游糖厂利用酒精和溶剂废液,研制成“白地霉”。日产2.5吨,是一种单细胞蛋白饲料,含蛋白质40%以上。供应农民养猪,每公斤售价0.06元。并从“白地霉”中提取核糖核酸,于1983年停产。1986年始,该厂利用酒精发酵废气制取液态二氧化碳,产品供不应求。另外,1973~1985年,利用煤渣制成煤渣砖,共计生产1803万块,用于建造住宅,性能良好。1987~1988年,度峰糖厂还进行废水灌溉,试验成功,为减少环境污染创造条件。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