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品种与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72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品种与改良
分类号: F326.3
页数: 3
页码: 183-185
摘要: 本节记述了仙游县的家畜品种及改良措施,提高了家畜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仙游县 畜牧业 品种与改良

内容

一、品种
  猪 仙游县农家普遍饲养的家畜。传统猪种有“莆田黑猪”。本品种全身皮毛黑色,头略狭长,耳中等,四肢高健,腰背平或微凹,肚大腹园、性温顺、耐粗饲。1949年后,先后引进福安花猪、长白猪、约克夏、巴克夏、克米洛夫、施格、杜洛克、功联大白猪等猪种与莆田黑猪进行经济杂交,改良猪种,先后筛选出“杜莆”、“长莆”和“施长莆”、“杜长莆”等“二元”、“三元”一代杂种猪。杂种优势明显,在仙游县已普遍繁殖、推广,饲养率已达96%以上。1991年,又引进580多头梅山猪种猪(其中公猪3头),本品种母性好,耐粗饲料、产仔率高、繁殖力高,杂交后代屠宰率64.53%,与长莆杂交后代瘦肉率59%,现已正在繁殖推广中。
  牛 传统牛种有供役使的黄牛、水牛和供奶用的奶牛。黄牛大多属闽南黄牛,毛色淡黄、体格坚实,早熟耐粗饲,抗病力强,役力好,可供耕地、拉车等,是主要牛种。水牛系从福安引进,属沼泽型水牛。其毛呈黄褐色,身高体大,挽力强于黄牛,但因对气候条件和饲养要求较高,故数量少于黄牛。奶牛主要品种是黑白花奶牛,是从外地引进的杂种奶牛及本地黄母牛与黑白花公牛进行杂交育成的,体型紧凑、耐热、耐湿、抗病力强、产乳量高,易于饲养。1984年,仙游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定为南方黑白花奶牛繁育基地,先后向省内外提供良种奶牛2500头。
  马骡 仙游马骡宋代已有,但饲养量少,主要供乘骑、驮货等用。1957年,全县养马139匹、骡293头,1992年,全县仅存79匹。
  羊 仙游居民自古就有养羊习俗,群众视羊肉为补品。传统羊种有戴云山羊,属肉用羊,全身毛黑色,适应性强,能抗高温、高湿、耐粗,皮细肉嫩味少。1949年后,先后引进山东湖羊、四川麻羊、高山羊等品种。
  狗 按皮色分为黄、白、黑狗等,主要有本地的土狗。80年代末年从福州等地引进少量的哈巴狗、德国牧羊狗、狼犬番等,进行饲养,供玩赏之用。
  兔 传统品种有本地兔,其体型较小,仅1.5公斤,属肉用型。后引进安哥拉毛兔,以德系、英系、法系、中系为主,中系和德系产毛量较高。
  鸡 有本地杂种鸡和绒毛乌骨鸡。绒毛乌骨鸡羽毛白色,全身肉骨皆黑,趾五个,肉质鲜美。1949年后,先后引进九斤黄、北京油鸡、芦花洛克、洛岛红、澳州黑、白洛克、白来航等良种。1980年后,从杭州、南京等地引进仙居、来航S—220、红康、罗斯、浦东、尼古拉斯火鸡等,后因环境条件不宜而逐步减少。1985年后,又从上海、江苏、福州引进红波罗、狄高、星杂579、依莎AA等。其中,狄高、依莎AA体型大,生长快,2月龄可达2.5公斤;依莎蛋鸡年可产蛋300枚。
  鸭 主要品种有莆田黑鸭,还有白番鸭、半番鸭等。莆田黑鸭是优良的蛋用鸭,年产蛋量300枚左右。主要分布在枫亭、钟山、龙华、城关等地。白番鸭原产中、南美州、是优良的肉用鸭,群众视为补品,有清凉补血之功效。半番鸭系由公番鸭与莆田鸭杂交育成。其后代不能生殖,但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生长快,多为肉用。引进品种有法国番鸭、金定鸭和北京鸭。
  鹅 本地鹅种有长乐鹅,引进品种有狮头鹅和闽南鹅,因其食味欠佳,饲养量不大。
  蜂 仙游养蜂历史悠久,传统品种是中蜂,早期采用土法饲养。民国20年(1931年)由教会干事俞宣从福州引进2群意大利蜂。50年代,开始推广中蜂新法饲养技术。60年代末,部分饲养意大利蜂的蜂场开始生产蜂王浆。80年代初,开始生产蜂毒、蜂胶、蜂花粉,并引进喀尼亚兰蜂。仙游县的养蜂发展很快。1992年,有意大利蜂和喀尼亚兰蜂计11145箱,中蜂2000箱。
  二、改良
  猪种改良 1965年,开始猪种改良工作。先后引进约克夏、巴克夏、长白猪等与莆田黑猪杂交,经筛选,“长莆”杂交后代为最佳。为了加速杂交猪的繁殖推广,全县先后在县畜牧兽医站及郊尾、园庄、枫亭、榜头、钟山、大济、度尾等7个乡镇设立了猪人工授精站(点),进行人工受精。1984年,成立了家畜统一供精站,加速了良种的繁殖和推广。全县“长莆”杂交一代普及率已达96%以上,年繁殖猪苗50万多头,每年向外地提供良种猪苗25万多头,成为闽南地区的主要猪苗基地之一。利用“长莆”杂交一代进行“施长莆”、“杜长莆”等三元杂交,其杂种一代瘦肉率分别达55.33%和57.5%。1987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瘦肉型猪商品猪生产基地县之一。1991年,又引进梅山猪与长白公猪进行杂交,其一代杂种体型好、耳大、产仔多,经济效益高,已在全县推广。
  奶牛改良 1965年,县兽医站引进黑白花公牛为父本,在城关、郊尾、度尾设立3个配种站,开展自然交配。1968年,改为常温人工授精,1973年,改为冷冻精液人工授精。1988年,民间劣种奶牛全部淘汰。1991年,第三胎奶牛产奶量达5114公斤/年,比1984年提高了32.27%。
  黄牛改良 仙游黄牛可役性好,但肉用经济效益低。1979年,开始引进西门达塔尔、夏洛来、海福特、辛地红等肉用牛品种,共繁育102头,虽役性不如当地黄牛,但肉用性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羊种改良 1980年起,先后从永泰、莆田、福清引进四川麻羊和高山羊与戴云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杂交一代生长快,麻戴每月增重0.5公斤以上,高戴8月龄可达20.4公斤,比戴云山羊增长34.2%。在钟山、石苍等地推广。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