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果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7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果树
分类号: S66
页数: 4
页码: 180-183
摘要: 本节记述了仙游县果树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主要品种有龙眼、荔枝、柑桔等。
关键词: 仙游县 果树 种植

内容

一、种植
  仙游县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唐、宋时,荔枝、龙眼已成片栽培。宋代的枫亭已是“烟火万家、荔荫十里”。东宅村现尚存三株宋代陈紫荔枝,至今枝叶繁茂,硕果累累。宋代,榜头后坂八月荔枝、明代仙水四月荔枝已是当时的稀珍贡品。宋《仙谿志》记述,榜头南溪一带“碧溪龙眼为佳”。南宋末的榜头云庄、昆仑、后庄,已成片栽培龙眼、橄榄、板栗、白枣等果树。明代中叶,南溪破坑即引种芒果,至今尚存成片芒果老树。明代,县人陈燮引种培育的优良柿种亦在仙游落户,后人称陈燮柿为“橙色柿”。清代末年,度尾又驯化培育了柚中佳品文旦柚(无籽蜜柚)。民国时期,仙游县东南部及木兰溪流域的平原丘陵地带已是果树家庭聚居之所。仅榜头昆仑村就有果树品种28种,104品系,各种果树407402株,成为闻名的百果村。山区游洋等地的李、柿、青梅和钟山水蜜桃均久负盛名,仙游的桂圆干、蜜枣、柿饼三大特产,已名闻遐迩。1949年,全县水果面积9699亩,产量1728.25吨。1958年,果树面积发展至22636亩,产量2139吨。当年秋,大炼钢铁,各地砍果树烧炭,使果树遭受刀斧之灾。1961年,全县果树面积和产量比1958年分别下降13.79%和26.79%。1966年后,受“左”的影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导致毁果种粮,果树面积又趋下降。1971年,全县只有果树13344亩,比1961年下降31.62%。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果树生产开始逐年发展。1985年后,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宜果的低山丘陵开辟果树带,实行“谁种归谁所有”的政策,果树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85~1986年,全县新开果园面积125718亩,并引进优良种系10多个。1986年仙游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优质龙眼商品基地县。全县先后建立龙眼、柑桔、香蕉、枇杷、荔枝、文旦柚等6大基地,面积计5万多亩,开始由单纯追求产量转向区域化、良种化、商品化发展。1992年,全县果树面积182301亩,产量53543吨,栽培品种有39个,品系和优良单株有100多个。其品种有龙眼、柑桔、荔枝、文旦柚、香蕉、枇杷、柿、橄榄、芒果、桃、李、梨、黄梅、余甘、捺、杨梅、杨桃、葡萄、番石榴、枣、凤梨、板栗、黄皮果、银杏、核桃、无花果、番木瓜、樱桃、苹果、山楂、石榴、榛子、菠萝蜜、人心果、西番莲、酸枣、草莓等。水生果实有荸荠、莲子。野生果实有猕猴桃、桃金娘、毛花杨桃、椎、山桔子、野荔枝、野黄梅、野杨梅、野柿、山梨、野山楂、树枳、山橄榄、山木通、山枇杷等。
  二、主要品种
  龙眼 龙眼成熟在荔枝之后,古时称“荔奴”,亦称“圆眼”,加工成于果称桂圆。其产品多销往江淮、京都及国外,享有“兴化桂圆甲天下”的盛誉。仙游县木兰溪沿岸及南部丘陵地带为龙眼主产区,气候适宜,果实品质更优,俗称“溪货”,素有“溪货甲兴化”之美称。1949年后,龙眼生产几经挫折,总的还是呈发展趋势。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2561亩,产量2469.2吨。1987年,县引进世界银行贷款476.1多万元,在郊尾等9个镇及县综合农场建立优质龙眼生产基地2万多亩。1987年,仙游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列为国家级优质龙眼商品基地县之后,发展更为迅速。1992年,全县种植龙眼42372亩,产量4188吨。主产地有盖尾、郊尾、榜头、枫亭、园庄、城东、赖店、龙华、大济等镇乡。郊尾、盖尾镇大年鲜果产量均达3000吨以上。
  荔枝 唐已有栽培。宋代,枫亭已是“荔荫十里”。邑人蔡襄所著的《荔枝谱》,记述荔枝品质为“兴化军枫亭驿陈紫为最优”。清顺治六年(1649年),武营曹寅驻守枫亭,荔枝大量被砍伐。清康熙元年(1662年),枫亭被划为“界外”,树木尽砍。居民内迁20华里,因而,昔日荔荫十里的枫亭,成为红土赤地。从此荔枝生产日趋衰落,仅龙华上运、上林及赖店等地有小面积栽培。1949年,全县种植面积132亩,产量20.7吨,1970年后逐步恢复生产。1980年,枫亭东宅荔枝场被省农科院定为丰产栽培技术课题研究试验场。1992年,全县荔枝种植面积899亩,产量197吨。主产地为枫亭东宅、九社、龙华上运、上林及赖店镇樟林村等。历史上有宋代枫亭“状元红”品种,是宋熙平九年(1076年),莆田文状元徐铎送苗给仙游枫亭武状元薛奕所植,后人称“状元红”。宋代,榜头后坂“八月荔枝”和仙水“四月荔枝”,至1949年后才绝迹。现栽培品种有陈紫、宋家香、乌叶、兰竹、早红、下番枝、白荔枝、糯米糍等,主栽品种为陈紫、兰竹。
  柑桔 宋代,有种黄柑、黄弹、柑子的记述。1949年前,多零星栽培,品种有金桔、佛手柑、枳壳、橙和柚类等。1956年,仅有11亩,产量1.65吨。1972年,度尾的红星、云水、埔尾等自然村,从永春湖洋引种芦柑获得成功,全县种植面积593亩,产量4.7吨。1982年,全县柑桔产量达2886吨,度尾芦柑开始销往省外,开创仙游县柑桔外销的历史。1983年,仅度尾镇柑桔总产即达2600吨,被莆田市列为柑桔生产基地。1985年,仙游县被省人民政府定为柑桔生产基地。1992年底,全县柑桔种植面积达86041亩,总产38159吨。全县18个乡镇、4个国营农场均有栽培。年产柑桔万吨的有度尾、大济镇。品种有芦柑、蕉柑、温州蜜柑、福桔、本地早、早桔、南丰蜜桔、朱桔、曼桔、四季桔、雪柑、明柳橙、暗柳橙、新会甜橙、哈姆林、改良橙、伏令夏橙、华盛顿脐橙、:血橙、枳壳、金豆、金柑等。芦柑、温州蜜柑、蕉柑、雪柑为主栽品种。
  文旦柚 文旦柚是度尾镇名优珍果。在清末,由度尾潭边坑尾自然村吴金栋祖父栽培一株优质柚,后用高压法育苗传至邻村。1949年,产2.5吨。因其具单性结实,果实无籽。1984年11月,国家主席李先念在福建视察时,把它命名为“度尾无籽蜜柚”。1980年,全县种植面积仅有198亩,产量8吨。1983年,被福建省科委鉴评为优良柚类品种,同时被国家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研究所确认为是柚类中佳品。1992年,全县文旦柚种植面积2481亩,年产1050吨。度尾镇建立文旦柚生产基地2000亩。龙华、赖店、大济、榜头等镇也有成片种植。
  香蕉 1949年前即有栽培。多在房前屋后隙地零星种植,有美蕉和芭蕉(俗称柴蕉)两种。1972年,赖店玉墩大队从漳州引进天宝蕉栽培后,投产快,效益高,1974年后,种植面积在平原迅速扩大,并开始由隙地转入大田成片栽培。1992年,全县种植面积达7939亩,产量近万吨,销往省内外。主产区为赖店、龙华、榜头、大济、城东、盖尾、郊尾等镇。品种有美蕉、台湾蕉、天宝蕉、牛角蕉等。天宝蕉为主栽品种,还引进脱毒试管威廉斯号等国外品种。
  枇杷 1949年前已有种植。1949年,全县枇杷种植面积只有60亩,产量3.5吨。1978年后,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新植枇杷9092亩。1988年,书峰乡人均种植枇杷1.1亩,是全县最大的枇杷生产基地。至1992年,全县枇杷种植面积18473亩,产量682吨。主产区为书峰、社硎、园庄、郊尾、盖尾、龙华等乡镇。品种有大钟、解放钟、大红袍、太域四号、洛阳青、长红3号、车本、霞花20号、森尾早森、梅花霞、白梨等。
  柿 明代前即有种植。1949年后,面积逐渐减少。至1978年,全县仅种植柿885亩,产量159吨。1980年后发展较快。至1992年,全县种植柿2153亩,产量367吨。主产区在游洋、石苍、钟山、社硎及赖店等地。品种有橙色柿、安溪柿、油柿、牛心柿、红柿、扁压柿等。橙色柿为主栽品种。
  橄榄 宋至民国时期,榜头的昆仑、后庄等村山地已成片种植橄榄,其品质、产量均为全县之冠。1949年,全县橄榄树种植面积为103亩,产量43.5吨。之后,橄榄栽培时增时减。1982年,发展至1015亩,产量81吨。1992年,全县种植面积降至499亩,产量63吨。主产区有榜头、盖尾等镇。品种有檀香、惠园、公本、糯米、口香、羊屎形、然珠本、青皮、黄皮、绿皮橄榄等。榜头后庄村有一株老橄榄树,全年春、秋、冬结果3次。
  芒果 明中叶引种,清至民国,榜头南溪等村已成片种植。现尚有一片红花老芒果树,其中潭岭墩有一株老树,径围5.15米,树高14米,树冠复盖七分地,最高年产芒果2吨。1949年后,芒果发展缓慢。1992年,全县种植面积801亩,产量218吨,分布在榜头、赖店、城东、大济、盖尾等乡镇。品种有台湾芒果及吕宋芒果。
  桃、李 唐已有种植。民国时期,钟山水蜜桃、游洋李干都已驰名县内外。1949年,全县桃树种植面积40亩,产量35吨。1960年后,桃、李发展迅速。1992年,全县桃树种植面积3501亩。产量894吨;李树种植面积3894亩,产量592吨。桃主栽品种为白桃。少量栽培白凤水蜜桃、玉露水蜜桃、紫桃、仙桃、黄肉桃、甜桃、梨子桃等。李树品种有双华李、芙蓉李、胭脂李、珠李、陈李等。1989年,石苍、社硎、书峰等乡引种捺李数百亩。
  枣 宋已有枣树。清至民国时期,郊尾芹林、盖尾瑞沟、榜头昆仑、后庄及枫亭秀丰等地已有大面积种植。1959年,全县有枣树5000多亩。60年代后,逐年减少。至1992年仅存枣树488亩,产量43吨。分布在郊尾、盖尾、榜头、枫亭等乡镇。
  三、栽培管理
  南宋嘉定年间,仙游县荔枝已采用掇树法(今称高压枝法)育苗、“壅新泥”改良土壤、“一树浇肥一斛盐”保果,这些园艺技术,至今仍广泛应用。清代至民国期间,龙眼高压、嵌接、靠接及疏果等技术亦普遍使用。但栽培管理上仍沿用古时一套方法。
  1949年至70年代初,果树多呈重种轻管状态,管理仍嫌粗放。70年代以后,为了使果树生产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在栽培管理上,除吸取以前有价值的经验外,同时根据仙游县特点,推广应用一整套科学栽培方法,一是推广育苗嫁接新技术。龙眼舌接法、枇杷留叶切接、香蕉试管育苗等;二是建立龙眼良种苗木基地。1987年县农业局在枫亭镇白蛇过路建龙眼良种繁育苗圃,每年可出圃良种嫁接苗2万多株;三是果园建设。开大平台、挖大穴、施大肥、种大苗,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四是丰产栽培技术。柑桔树采用春保花、夏保果、秋保梢、冬保叶新技术,并加强肥水管理。龙眼应用结果枝组调节等措施,并由过去单一的疏果,改用疏花、疏果相结合,克服大小年结果现象。荔枝采用控冬梢长花穗短截、花期放蜂等措施提高座果率。防治病虫害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施肥主要是适时、合理及根外追肥,应用植物生长素、微量元素保果。龙眼、柑桔衰老树采用扩穴改土、断根,结合修剪,促其更新复壮;五是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如龙眼幼龄树速生丰产,山地柑桔连年丰收,文旦柚速生丰产等成果。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