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72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
分类号:
S43
页数:
2
页码:
177-1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仙游县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通过病虫害测报和多种防治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关键词:
仙游县
农作物
病虫害防治
内容
1949年前,仙游农作物的病虫害及其天敌没有系统调查和研究。1949年后,据县病虫测报站30多年的调查,仙游县农作物的病虫害种类很多,仅水稻病害有40多种,虫害200多种;甘蔗病害30多种,虫害150多种;果树病害190多种,虫害300多种及多种杂草和鼠害。已查明,水稻害虫的天敌有120种,甘蔗害虫的天敌有92种。人民政府对病虫害防治十分重视,成立专门机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病虫防治,将病虫为害降到最低限度。
一、病虫害发生
水稻的主要病虫害是“三虫三病”,即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纹估病、白叶枯病(包括细条病)、稻曲病等。常年螟、虫为害水稻3~5万亩,螟害率1%以内。1952年早季,枫亭、郊尾发生稻飞虱为害,受害近万亩绝收。1954年、1963年、1971年和1991年,螟害严重,螟害率1%以上的面积达万亩以上。1976年,飞虱造成全县塌圈1.2万亩,损失稻谷700多吨。1983年,塌圈0.43万亩,损失298吨。1979~1980年夏,秋稻纵卷叶螟为害中晚稻6~7万亩。1972~1982年,晚稻粘虫普遍发生。1954年、1958年、1974年、1981年和1982年,早中晚稻穗颈瘟发生都在万亩以上。1964年,在枫亭发现细条病。1982年,晚稻桂潮2号发生白叶枯病损失严重。1984年,又在平原稻区发生后逐年扩大,1987年已遍及全县19个乡镇。1989~1992年,社、象溪、游洋等山区发生水稻普通矮缩病。龙华、城东、赖店稻由还发现铁甲虫为害。大小麦的主要病害是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1983年,全县赤霉病严重,出现人、畜吃后中毒现象。1975年,在枫亭始发现甘薯瘟。1980~1981年,发生面积达3000多亩。果树病虫害有柑桔红蜘蛛、潜叶蛾、介壳虫、溃疡病、疮痂痂病、黄龙病等,1982年,香蕉发生束顶病。龙眼有金龟子、蝽蟓、鬼帚病等病虫害。近年来,老鼠为害日趋严重,常年鼠害率,早稻为2.76%,中稻为0.37%,晚稻为0.52~1.2%,还有多种杂草为害作物。
二、病虫害测报
1953年,县建设科配备植保人员1人,开展短期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1963年,成立中心病虫测报站,并在榜头、钟山、枫亭、社硎建立了测报点,配备专业技术干部4人,编印病虫情报。1971年,全县19个公社(镇)全面建立了测报点,配备农民技术员21人。1978年,改为县病虫测报站,配备专业技术人员4个人,农民技术员2人,常年调查病虫发生情况,预报病虫发生期、发展趋势和提出防治措施。配合县广播电台宣传防治方法,提高了防治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要,逐步扩大测报对象。由60年代初,单一螟虫测报,扩大到80年代,进行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小麦赤霉病、锈病和甘薯、甘蔗、花生、柑桔等病虫害测报。测报内容由短期发展到中、长期的预报,从发生期预报发展到发生量和危害程度的预报。1989年,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组建水稻三化螟、稻飞虱档案数据库,逐步建立病虫测报计算机管理系统。
三、病虫害防治
1949年前,农民主要防治办法是烧毁稻根,砷石拌种,插烟茎防枯心,用布沾盐卤擦抹甘蔗叶治蚜虫,用粘胶沾抹烟叶的蚜虫,点灯诱杀龙眼荔枝的蝽象、金龟子,人工捕杀地老虎,撒施石灰、雄黄、草木灰和植物性的烟草、除虫菊、鱼藤、百部、茶子饼等传统的防治办法。1953年,贯彻了“防重于治和治早、治少、治了”的植保方针,注重农业防治和人工防治,积极推广化学农药。1956年,全县蔗田推广“小锄低砍”,消灭蔗茎基部螟虫。化学农药以有机氯农药和有机汞农药为主,并推广应用了少量手摇喷雾器。60年代初,国务院提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尔后,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化学农药主要是有机磷、有机氯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有机硫杀菌剂。1958年,从广东引进赤眼蜂在建华试验并推广。1961年仙游县第一次进行飞机喷药防治稻蔗病虫害。1960~1966年,龙华甘蔗试验场利用红蚂蚁防治蔗螟取得成功,推广面积500多亩。据统计,1960~1969年,全县使用化学农药4114吨。1970~1979年,使用化学农药1181吨,并推广应用高压喷雾器和工农—16型喷雾器、喷枪等99026件。1975年,农业部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1983年,全县开展了稻、蔗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并逐年扩大。至1991年,早、晚稻综合防治达20万亩,并推广生物防治。推广主要农药高效低毒品以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为主。1979年,在龙华平原大队开始使用稻田除草剂,也广泛应用于大田。1981年,推广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1982年,大面积推广以呋喃丹防治甘蔗害虫。1989~1991年,应用“平腹小蜂”防治龙眼荔枝蝽蟓。应用“8010”生物剂防治蔬菜害虫也取得了成效。为了加强病虫防治的指导,县农业局于1983年3月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后改为“农技咨询服务公司”),全县19个乡镇也相继办起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在开方卖药的同时,搞好病虫测报,指导防治,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植物检疫
为了防止病虫随种苗调运而传播,据国务院制定的《植物检疫条例》,县农业局于1986年配备3名专职植物检疫员和10名兼职检疫员,开展检疫对象普查、产地检疫和防疫措施,并办理农副产品检疫签证手续。1991年,查出了本县的检疫对象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桔的黄龙病、溃疡病、茶饼病、假高梁、甘薯瘟、香蕉束顶病等,初步确定疫区和保护区。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