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施肥与改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72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施肥与改土
分类号:
S147
页数:
2
页码:
176-177
摘要:
本节记述了仙游县的施肥和改土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包括有机肥、化肥、绿肥的施用和多种土壤改良方法,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关键词:
仙游县
农业
施肥与改土
内容
施肥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业生产用肥主要靠人畜粪尿、厩肥、火烧土、墙土、草木灰、海泥、沤肥和饼肥。民国5年(1916年),开始进口英国肥田粉(硫酸铵)。民国24年(1935年),从我国东北引进饼肥,但施用面积不大。40年代,开始种植绿肥紫云英。1949年后,施用肥料的品种、数量逐渐增加。农民采用“种、养、采、挖、捞、垫、堆、积、沤、回、薰、造”等办法大积有机肥。60年代,又有稻杆、垃圾、堆肥、沤肥、滤泥、炉渣、“5406”抗生菌肥、根瘤菌及蘑菇下脚料等有机肥,同时种植了紫云英、苜宿、红萍、千里光、金光菊、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太阳麻、箭舌豌豆、印度豇豆、田菁、蚕豌豆等绿肥。1949年,销售氮肥4484吨,平均每亩11公斤。1956年,推广磷肥。1974年推广钾肥。1980年引进进口复合肥。1983年,施用微肥。1988年,施用土壤植物营养调节剂、水稻固氮菌和生物钾等。1992年,推广增产菌等菌肥。1992年,全县使用化肥83164吨,其中氮肥39353吨,磷肥19671吨,钾肥9431吨,复合肥14709吨。平均亩施化肥148.7公斤,化肥品种多达35种。传统的施肥技术用有机肥、绿肥作底肥,水肥、火烧土作追肥。也有利用饼肥、烟梗塞兜、火烧土、桶砒等拌种、沾根、肥育种子,化肥多作追肥使用。1964~1980年,水稻普遍采用“攻头、保尾、控中间”和甘蔗实行“前轻、中重、后补”的施肥技术。1981~1985年,采用测土施肥,尔后,发展为配方施肥、优化施肥及测报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并大面积施用锌、铜、硼等微量元素。1992年,全县优化施肥20万亩,配方施肥17.5万亩,测报施肥20万亩,推广微肥36万亩。
改土 国时期,改良土壤的主要办法是施用有机肥,实行稻、蔗水旱轮作,海泥改酸、墡土改沙、薰土种麦、甘蔗套种大豆压青等方法改良土壤。1953年,农民采用“采、回、种、养、掺、耕、薰、施、轮”等办法改良土壤。至1958年,改良面积达18万亩。1960~1965年,采用平整土地、开沟排水、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改良土壤面积达15万亩。1974~1978年,农业学大寨,大面积进行小丘并大丘,平整土地,改串灌为轮灌,改浸冬为晒冬,强调种植绿肥和稻草回田等改土措施。1983~1992年,土壤改良实施“福建省中低产田协作攻关”工程,对全县27万亩中低产田进行分期分批改造,分别采用合理耕作、套种、增施有机肥、垃圾上山、稻草曲线回田、优化配方施肥、垄畦栽、稻萍鱼和深耕改土、开三沟排五水(剖腹沟、防洪沟、排灌沟和排冷、泉、锈、毒、洪)等综合措施。至1992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1万亩,二期工程改造10万亩,经改造的稻田作物产量提高20~50%。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