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7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耕作制度
分类号:
S344
页数:
2
页码:
171-172
摘要:
本节记述了仙游县的耕作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作物种植和轮作方式,包括双季稻、麦-稻、稻-薯等一年两熟或三熟制,以及旱地作物和甘蔗的轮作。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耕作制度也发生了一些调整。
关键词:
仙游县
农业
耕作制度
内容
宋代,仙游就有双季稻和麦—稻一年两熟。明清时期,稻—麦、稻—薯和双季连作稻有了发展。民国期间,平原区有了麦—稻—稻一年三熟制;山区以单季稻为主,部分低海拔乡村实行一年两熟制。
平原区粮食作物普遍实行麦—稻—稻或麦—稻—薯一年三熟制;旱地以大小麦—甘薯(套秋豆)或麦—花生(大豆)—晚薯为主的耕作制度。1952~1957年,大部分地区实行五年两蔗的水旱轮作制,蔗田间作春大豆。1958~1986年,甘蔗主产区实行四年两蔗的粮蔗轮作制;县城近郊推广麦—菜(豆类、瓜类)间套种一年多熟制。1987~1992年,种蔗经济效益下降,面积逐年减少。1992年,全县只种甘蔗49729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到250左右。同时,水稻田搭棚种菇、耳(蘑菇、香菇、黑木耳),在蔗田沟种蘑菇发展较快。
山区1952~1958年,逐年扩大麦—稻种植面积,发展双季稻,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大跃进”期间,因晚季种植迟熟,纯晚品种“青森本”遇秋寒危害几乎绝收。60年代调整稳定麦—稻及双季稻,发展豆—稻,试种示范油(油菜)—稻、肥(绿肥)—稻轮作的耕作制。70年代,全面推广“三改三化”。早稻有了矮杆早熟品种,晚稻采用“倒种春”,山区双季稻发展到占耕地面积的50%~80%。由于气候、品种等因素制约,1971年,连作晚稻绝收4000多亩。1977年后,山区普通推广豆—稻—绿肥(紫云英)两年五熟轮作制,耕地复种指数达170~180。1978年以后,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大小麦和双季晚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豆—稻(杂优)、油—稻(杂优)扩大。1981年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除了个别低山区外,山区全面恢复了只种单季稻(杂优)的耕作制度。1986年起,利用冬闲田种蘑菇、野外袋栽香菇、黑木耳等在山区迅速发展。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