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动植物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662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动植物资源
分类号: Q949.9;Q95
页数: 2
页码: 116-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游县的生态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宋、明、清时期,仙游县的植物和动物资源相对丰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许多野生动物的数量逐渐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规模建设,由于化学农药与其他有毒物品的使用、工作的一时失误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等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野生动物生息环境逐渐恶劣,加上人工猎捕、毒杀严重,野生动物资源消耗大量增加。现存陆栖野生动物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共计1200多种,淡水鱼类有65种,海洋鱼类多数是沿海岸性次级经济鱼类。其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有穿山甲、弥猴、水獭、鸳鸯等二级保护动物,以及大灵猫、小灵猫、豹猫、青羊等三级保护动物。凤山的角怪属世界珍稀动物。
关键词: 仙游县 自然地理 动植物资源

内容

第一节 生态演变
  仙游县优越的自然条件,提供了长期保持生态相对平衡的生息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稳定。宋宝祐《仙谿志》记有植物71种,动物23种;明弘治《兴化府志》记有植物301种,动物234种;清乾隆《仙游县志》记有植物284种,动物82种。实际上,当时品种不止这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国家开始大规模建设,由于化学农药与其他有毒物品的使用,工作的一时失误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等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野生动物生息环境逐渐恶劣,加上人工猎捕、毒杀严重,野生动物资源消耗大量增加,许多常见野生动物大量减少。宋、明、清县志记载的香狸、熊、孤鸡等已不复见;50年代初数量较多的虎、鹰已十分稀少。獐、山羊、山兔、鹈、雉鸡、斑鸠、八哥、白鹭、蛙、蛇及田野溪河鱼类等自然生长量大降。但亦有老鼠、昆虫因天敌减少或因环境适宜反而大量繁殖,甚至酿成严重灾害。
  第二节 野生植物
  全县植物品种总计有171科,329属,计2876种。其中,藻菌类11科,43属,计292种;苔鲜类4科,5属,计28种;类15科,23属,计125种;裸子植物7科,8属,计81种;孢子植物134科,250属,计2350种。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植物有2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银杏(分布社硎、莱溪等地)、水松(分布仙游山、麦斜、五湖等地)、福建柏、胡桃、格木、杜仲、金钱松、楠木、铁刀木、云南石梓、红豆树、山腊梅、青梅、巴戟、荔枝、小勾儿茶、异形玉叶金花等17种;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油杉(分布梧椿、潭边等地)、天竺桂、木荚红豆树、黄杞、厚朴、闹阳花、龙眼等8种。
  第三节 野生动物
  仙游县现存陆栖野生动物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和无脊动物共计1200多种,淡水鱼类有65种,海洋鱼类多数是沿海岸性次级经济鱼类。
  一、脊椎动物
  两栖类主要有黑眶蟾蜍、黑斑蛙(俗称“水鸡”)、青蛙、豹蛙(又称棘胸蛙)、沼蛙等2个目、30多种。
  爬行类主要有乌龟、平胸龟、眼斑水龟、海龟、玳瑁、鳖、壁虎、金环蛇、银环蛇、蟒蛇(琴蛇)、中国水蛇、竹叶青蛇、五步蛇、烙铁头蛇、火赤练蛇等3目、70多种。
  鸟类主要有鹰、猫头鹰、乌鸦、喜鹊、麻雀、画眉、雁、斑鸠、八哥、鹧鸪、雉鸡、大山鹊、野鸡、野鸭、啄木鸟、鸽、燕鸳鸯、白胸苦恶鸟(田鸡)等22目、65科、计300多种。
  哺乳类主要有虎、豹、野猪、山羊、狼、獐、狐狸、貂、貉、鹿、山猫、灵猫、野兔、穿山甲、水獭、刺猬、松鼠、蝙蝠、野鼠、黄鼬等11目、31种。
  二、无脊椎类
  主要有软体、节肢及拟软体、环节等无脊椎动物数百种。其中已鉴定的172种是:蟹、贝、藻类等水生动物中,有软体动物88种,节肢动物33种,拟软体、环节动物13种。可供养且较有经济价值的有青蟹、鲟、牡蛎、缢蛏、花蛤、泥蚶、扇贝等38种。并有参环毛蚓(地龙)、蝉、大刀螳螂、蜈蚣、蟋蟀、三化螟绒茧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峰、稻虱缨小蜂、稻苞虫黑孵蜂、黑襟毛瓢虫等数十种陆生无脊椎动物。
  现属国家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弥猴、水獭、鸳鸯等;属国家三级保护的有大灵猫、小灵猫、豹猫、青羊等。凤山的角怪属世界珍稀动物。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