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仙游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0626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925.7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仙游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莆田市区西面,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全县地形以西北高东南低,多高山峻岭和台地平原,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该县拥有多样化的快递产品,包括标准快递、特快专递等,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此外,仙游县还注重技术创新,引入了智能分拣和自动化仓储等先进设备。
关键词: 仙游县 概述 历史沿革

内容


  仙游位于东经118°27′~118°56′,北纬25°11′~25°43′之间,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莆田市区西面。东界莆田县,西连永春县、德化县;南与惠安县、南安县、泉州市鲤城区毗邻;北与永泰县接壤,东南濒湄洲湾。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49公里。陆地面积1814.6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公里。
  仙游历史悠久,源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地设清源县,历属武荣州、泉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仙游县,历属闽泉州、南唐清源军;宋代,历属清源军、平海军、兴化军和兴安州;元代属兴化路;明、清两代属兴化府;民国时期,历属福建南路、厦门道、兴泉省和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5日,仙游解放后,历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专区、晋江地区、闽侯专区、闽侯地区和莆田地区等,现属莆田市辖。
  1992年,仙游县设12个镇、7个乡、304个行政村及17个居民委员会,4个国营农场。中共仙游县委和仙游县人民政府驻鲤城镇。全县耕地面积35.18万亩,户口218364户,人口914756人。汉族占总人口97.4%,其余为畲、壮、回、蒙、满、苗等26个少数民族,通行莆仙方言。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及旅港、澳、台同胞等16万余人,其中华侨及华裔12万余人。
  仙游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多高山峻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246座,其中1000米以上的36座。凤山乡石谷解海拔1803.2米,为境内最高峰。东南部为台地和平原,地势平坦,最低处为枫亭海滨村,海拔仅5米。大蜚山为县城北面屏障。中部为东乡、西乡、南方和枫江等四个河谷平原,土地肥沃,是水稻、小麦和甘蔗等作物的重要种植区。河流属山溪型,主要有木兰溪、延寿溪、枫慈溪、粗溪和九溪等5条溪流,总干流长1712公里,流域面积1669.5平方公里。木兰溪为境内第一大河流,流经县境东南部,从莆田三江口注入兴化湾,为潮汐所吞纳。中岳溪、大济溪、溪口溪、龙华溪、松坂溪、柴桥头溪和仙水溪等为木兰溪的七大支流,还有沧溪、苦溪和南溪等10多条小溪流。全县平均地表水年流量18.55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124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值的86.4%。。水力蕴藏量26万千瓦。
  仙游县境属华夏古陆,地处东南沿海环太平洋火山喷发带内,地质构造属浙闽活动陆台,地壳多由火山岩构成。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齐全,主要有高岭土、伊利石、叶腊石、明矾石、钾长石、朱砂陶土以及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辉绿岩等。地热资源已发现的有赖店、榜头南溪、度尾埔尾和石苍粗溪等4处温泉。
  仙游境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2300毫米,无霜期230~340天。良好的气候环境,使仙游自古以来即为闽中富庶之地。山地多杉、松、竹林,平原盛产水稻、小麦、甘蔗、甘薯、花生等,是闽中粮蔗主产地之一,种植甘蔗已有1000余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蔗糖生产成为仙游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占农业总收入的38%,是全国闻名的蔗糖之乡。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柑桔、枇杷、蜜柚(文旦柚)、香蕉等。其中名果龙眼以肉厚、质脆、汁多、味甜而称著,焙制成桂元干,古为朝廷贡品,今为馈赠珍品;珍果文旦柚盛产于度尾等地,果香气郁馥,无籽无渣,风味特佳。1983年,国家主席李先念品尝后特命名为“度尾蜜柚”。茶叶以乌龙、佛手、色种为主,特产九条茶,元代即为日本僧俗茶道佳茗。食用菌品种有蘑菇、香菇、草菇、金针菇、竹荪、白木耳和猴头菇等。蘑菇产量名列全省前茅。游洋李子、陈燮柿,云庄栗子、蜜枣,度尾柑桔,金沙薏米,古洋晒菸,枫亭香菇豆,昆仑橄榄,南溪芒果,溪埔西瓜,宝坑番石榴,凤山弥猴桃,赖店槟榔芋,大济松花皮蛋等地方特产,有口皆碑。县境北部多山,是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的天然博物馆。林业用地200.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3.3%;有林地159.2万亩,占林业用地的83.8%。森林覆盖率59.8%。现有林木蓄积量302万立方米,毛竹立竹株数1477.3万株,草场42片、138916亩,初步形成用材林、毛竹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炭薪林和沿海防护林带等“五个基地一条线”的格局。主要林产品有杉、松、竹、油茶籽、油桐籽、棕片等。野生植物有藻菌类、苔藓类、蕨类和裸子、被子植物等171科、1776种,其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贵植物1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5种,二级保护的7种,属地方性保护的3种。野生动物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和无脊动物1200多种,其中淡水鱼类65种,海洋鱼类71种。
  仙游风光旖旎,胜景荟萃。自然景观有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等四大景,以及九龙岩、仙门寺、圆通寺等十八小景。九鲤湖以飞瀑称奇,被列为中国风光名胜之一,麦斜岩有“小武夷”之誉。主要名胜古迹183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56处。东门石坊、文庙、九座寺、无尘塔、龙华双塔、天中万寿塔、蔡襄墓、杨泗宫等古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二
  巍巍大蜚山,清清兰溪水,哺育着勤劳聪慧的仙游人民。仙游素有“家贫子读书”,兴学重教传统。自唐至清,登进士第者657人,其中文武状元5人。宋代科第鼎盛,几甲八闽,有进士598人,被誉为“海滨邹鲁”。历代文武人才辈出。晚唐诗人郑良士,著有《中垒集》名世;北宋初,陈洪进献漳、泉两州14县,为宋廷统一大业作出贡献,先后被封为杞国公、岐国公和南康郡王;蔡襄勤于政事,精于吏治,工书法,善属文,有《蔡忠惠公文集》、《荔枝谱》和《茶录》等传世,为宋代屈指可数的政治家、书法家和园艺家;南宋,叶颙、郑侨、陈谠等为官清正廉洁,为世称颂。诗人王迈,其学问词章,为世称重,著有《衢轩集》,收入《四库全书》;明代,郑纪精于理财,被誉为“经济名臣”。林兰友抗清不屈,节义可嘉;近代,李霞、李耕,为国画名家,名播海内外。
  仙游民性敦朴刚直,富于革命斗争精神,不断进行反抗封建官僚地主的压迫剥削和抵御外敌侵略的武装斗争。宋代的林居裔起义,元代的陈君信起义,清代的林尾郎、林熙寰和郭尔隆起义以及清末、民国初期县民的抗捐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的封建势力。元代抗击亦思法杭兵乱和明代抗倭的胜利,谱写了反入侵斗争的壮歌。民国19年(1930年),在中共仙游县委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08团,在境内开展革命武装斗争,促成了仙游的和平解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王于洁、林植、潘涛、郑珍、罗迎祥、陆集圣、欧成龙等一批为革命英勇捐躯的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仙游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涌现出农民育种家陆财等一批著名的劳动模范。至1992年,全县共评出省级以上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和“三八”红旗手208人。
  三
  仙游依山濒海,居民世代垦山驭海,农耕渔猎。据境内出土文物考证,新石器时代先民已使用石器和陶器等用具从事生产活动。东晋初年,中原居民南迁入境,人口增加,经济得到初步开发。唐至五代时期,中原人口再次迁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兴起。两宋时期,人口继续增加。宋宝祐四年(1256年),全县人口72637人(不计女口),占兴化军人口的50%。中原先进农业技术的传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建有枫亭太平陂、榜头官杜陂等陂坝651座;水田已行稻麦两熟制和双季稻间作制,平原区广植甘蔗和占城稻;枫亭开港,成为“灯火万家,荔荫十里”的繁华集镇;木兰溪通航,对外贸易得到发展,使仙游成为“东南望邑”,在历史上写下鼎盛的一页。明代至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至清末,城镇街道渐成规模,商店、手工作坊增多,商贸集市活跃,县城工商业迅速发展。
  民国时期,民军迭起,军阀盘踞,政界派系倾轧,政局动荡,自然灾害频仍,苛捐杂税繁多,“烟苗捐”为祸尤为酷烈,民不堪重负,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194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仅2854万元,人均85元;工农业总产值仅458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人均137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1100万元,人均33元。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仙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经过43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旧貌换新颜。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3%。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11.3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9.31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39.8倍和42.1倍。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仙游是传统的农业县。1949年,粮食总产6.23万吨,甘蔗总产8.75万吨,农业总产值308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7.3%。50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结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1955年,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互助合作,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生产不断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7338万元。1958~1961年,受“大跃进”、“共产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下降9.46%,农业总产值下降44.26%。1963~1965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农业体制,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1965年,粮食总产12.16万吨,比1961年增产43.11%。1966年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业生产处于徘徊状态。1976年,粮食总产和农业总产值比1965年分别下降16.5%和3.37%。1977年始,稳定农村体制,生产逐步回升。1978年,粮食总产、农业总产值比1976年分别增长37.1%和45.09%。1978年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面推行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粮蔗、水果、茶叶、食用菌和副食品等五大生产基地,发挥山海资源和自然优势,发展“名、优、新、特”出口创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广二系法杂优水稻,平均亩产高达766.8公斤,居国内外先进水平,并建立钟山、赖店优质米生产基地。1990年,粮食总产19.28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受国务院嘉奖。1992年再上新台阶,粮食总产20.5万吨,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纪录。甘蔗种植面积最高年份达13万亩,原料蔗总产达94.81万吨,平均工业单产达7吨多,居全国之冠。有果园18.87万亩,龙眼、柑桔、枇杷、蜜柚、香蕉、荔枝等生产均成规模,水果年产量达6万吨。有茶园2.6万亩,年产茶叶0.21万吨,“佛手牌”乌龙茶多次被评为省优产品,二级茉莉花茶被评为部优产品。食用菌年产量4万吨,年产值突破亿元,“代料栽培香菇”新技术被广泛推广。年产肉类2.3万吨,蛋品0.37万吨,水产品0.35万吨。先后被列为全国蔗糖生产基地县、奶牛繁育基地县、瘦肉型猪繁育基地县和优质龙眼生产基地县等。生产基地的建立,促使农业逐步向商品型、基地型、创汇型发展。1992年,农业总产值7.3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是1949年的15.9倍。与此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蓬勃发展。1992年,全县有乡镇企业20502家,总产值148961万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8.1%增长到67.9%,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工业经济实力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仅有以制糖、造纸、制烟、织布、榨油、酿酒等为主的手工业,另有印刷厂、电厂、碾米厂、冰糖厂、鼎炉厂等私营企业,但规模小、设备简陋,生产不稳定。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1497万元。50年代起,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对手工业、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办国营和集体工业,支持和扶持传统工业,工业经济开始发展。至1957年,兴办25家国营工业企业,组建2家公私合营工业企业以及20家集体工业企业。当年,工业总产值4994万元,比1949年增长2.7倍。仙游糖厂等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建成,标志着仙游现代工业的崛起。1958年,掀起全民大办工业的热潮,工业企业猛增至173家,但效益差,不成规模,年总值仅5644万元。1960年起,对工业进行压缩。1962年,仅剩88家,总产值仅2537万元。此后,再次进行调整。1965年,仅剩36家,效益有所提高,总产值增至5957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业生产起落不定,其中,1970~1973年有新的发展。1973年,工业总产值7703万元,比1965年增长29%。1976年后,经初步整顿,工业经济增长率从1976年的4.15%提高到1978年的31.58%。1978年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特别是1984年起,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把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承包责任制。1990年后,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在坚持国营企业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集体、个体、联营、合营和“三资”企业,发展鲤城、枫郊(枫亭、郊尾)、榜头、度尾和山区等五个工业经济区,形成以工艺美术、电机、建材、制糖、食品、服装、鞋革等为支柱的工业门类格局。特别是无刷电机业突破性的发展,为仙游工业注入新的活力。1992年,全县工业企业7118家(含乡镇工业企业),总产值119832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不含村及村以下),是1949年的80.0倍,且产品品种增多,质量提高。仙游县电机总厂主产品无刷发电机及整体式起动机为国内首创,有9个产品获国家专利,1个产品获美国专利,产品已与国内50多家汽车厂配套,年生产总量25万台。全县获省、部优产品24个。其中县工艺厂生产的“三环”牌漆木碗于1990年获“国优产品”称号。县电机总厂、县农械厂等8个厂分别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先进企业单位称号。近年来,仙游敞开大门,外引内联成效显著,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1992年,全县从事出口创汇的联营企业1240家,年产值18262万元;“三资”企业21家,引进外资2315.9万美元,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达54808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交通、邮电、电力迅速发展。唐代始,省郡官道贯通县境南部,枫亭设馆驿。宋代,枫亭开港,航线到达江浙一带,木兰溪航运盛极一时。民国12年(1923年),始筑公路。50年代,仙游至游洋、永春的公路建成,打通了县境东北部和西北部的通道,改变了交通闭塞的局面。迄1992年,全县有公路74条,形成交通网络,乡乡通汽车,通车里程605.37公里。1983年后,枫亭港开发建设,百吨货轮可直接停靠装卸。仙游邮政起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87年),但在民国时期,发展缓慢。1949年,邮路总长仅10.7公里,仅有电话82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电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各乡镇均设邮电机构。至1992年,邮路总长1703单程公里,有长途电话106路,电报7路,实装用户电话3951部。并开通国内、国际程控电话,可与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国际长途电话。还相继开办真迹传真电报、礼仪电报和无线寻呼等新业务。电力建设发展较快。全县现有水电站106座,总装机容量21585千瓦,年最高发电量8000万千瓦时。各乡村还自办小水电。全县100%的乡镇,99.86%的村(街)通电,96.8%的居民用上电。九仙溪水电工程已列入省“八五”计划,开发后将建成4级电站,总装机容量7.1万千瓦,年发电量1.89亿千瓦时,先期工程已着手进行。全县共有大小水库97座,总库容量1091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0.42万亩。古洋水库、东溪水库为县内最大的水利工程设施。全县基本实现自来水化,县城有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量1.5万吨,可满足城区居民和工业用水。
  集镇建设成绩卓著 80年代前,境内集镇建设发展缓慢。1984年始,实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至1992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026万元,房屋竣工面积32958万平方米。县城自1992年始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鲤城街面拓宽,仙游饭店、电机大楼等高层建筑骈集,市容更新;枫亭、榜头、度尾、龙华、郊尾、游洋等集镇也新房林立,尽改旧观。
  流通领域逐步扩大,城乡贸易繁荣 1949年,境内商店1580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00万元。50年代初,经过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和集体商业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1958~1961年,受“大跃进”及自然灾害影响,物资乏,商品短缺,票证供应的商品种类不断增多,商业萧条。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后,商业渐趋繁荣。“文化大革命”期间,集体商业网点撤并,农贸市场被取缔,国营商业受种种约束,商贸活动不活跃。1979年起,对商业体制进行改革,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渠道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商品流通体制和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仙游第一百货大楼和仙游县中心市场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场和贸易市场建成,市场服务功能得到加强。1992年,有各类商业服务机构13798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875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8.7倍和53.5倍。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相应发展 仙游是千年文明古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1949年,有中学8所,学生2929人;小学155所,学生23982人。50年代始,大批工农子弟入学,并重视成人普及教育。1959~1963年仙游县中学高考成绩连续列入全省前茅,每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300多人。1992年,有中学55所,学生39944人;小学322所,学生98968人。学校坚持德育、智育、体育并重,培养了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先后被省评为扫盲先进县、幼儿教育先进县。1949年前,仙游县医药卫生事业落后,缺医少药,多种疾病流行,人口死亡率高,平均寿命35岁。1949年解放后,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机构相继建立。至1992年,县城设有县医院、中医院、皮肤病防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和精神病人疗养院等,各乡镇均建有卫生院,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治疗各种疾病,消灭了血吸虫、鼠疫、天花、霍乱和基本消灭了麻风、丝虫、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等疾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慢性病得到控制,人民健康长寿。据1990年统计,平均寿命69.56岁。计划生育广泛持久开展。1992年,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0.24%。仙游县的科学技术渊源久远,宋代前,已有捣蔗汁制糖,缫丝织布,沤竹造纸、采桕制蜡、冶铁制锅等。清至民国时期,雕刻、竹编技艺等显示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但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从50年代始,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不同阶段,科技工作逐步加强,先后建立科技管理、科研机构和各种科技团体,现代科技逐步发展。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科技发展更为迅速。迄1992年,县内有科技人员9679人(含教育系统),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707人。实施国家、省、市科研项目335项,得到推广应用的261项,科技成果获奖197项,其中,国家级1项,部、省级43项,厅、市级141项,县级12项,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仙游人民爱好体育运动,早在唐代,已流行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宋代,赛龙舟、舞龙、戏狮等活动也很盛行。但基本上是民间的零星体育运动。50年代中期开始,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的指引下,体育事业纳入政府管理,城乡体育运动普遍展开,田径运动尤为活跃。特别是1978年以后,成绩更为突出,已向国家队、省体工队和各体育院校输送优秀体育人才500多人。其中,陈泽斌荣获第10届亚运会10项全能金牌。仙游曾三度获全国“田径之乡”、两度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仙游的文化源远流长,繁花似锦。主要有戏剧、国画、剪纸、刺绣、雕刻、编织、十音八乐和俚歌伬唱等。尤以戏剧、国画蜚声海内外。莆仙戏源于唐宋,盛于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负盛名。现有剧团19个,八乐班300多个。鲤声剧团曾三度晋京,演出《团圆之后》、《春草闯堂》、《新亭泪》、《鸭子丑小传》等优秀剧目,饮誉京城。仙游南戏的表演艺术,被中外南戏研究专家誉为“活化石”而倍受推崇。仙游素称“国画之乡”,李霞、李耕、黄羲是仙游画派的奠基人。1960年,省人民政府拨款创办李耕国画研究所,先后培养出一批著名画家,国画人才已逾3000人。仙游的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城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广播电台、电视转播台、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和档案馆等。全县有大型影院21家,流动电影放映队80支,电视转播台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2个,乡镇电视差转台14座,有线电视正在从城区向乡镇普及,电视覆盖率为90%。全县人民在社会主义文化的陶冶下,文明新风广为发扬,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鲤城曾两度被省评为“先进文明县城”。
  仙游建县1290余年,历尽沧桑,由于山河壮丽富饶,人民勤劳智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无愧于后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仙游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人民意气奋发、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与全国、全省先进县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平原地带与山区悬殊大;旧体制的弊端仍未完全克服;工业基础仍然薄弱,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高;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还适应不了对外开放的需要;由于历史上财政包干基数偏高和近年来蔗糖生产滑坡等原因,至1992年,历史滚存财政赤字达6515.8万元,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有志气的仙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以改革统揽全局,扩大对外开放,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团结海外侨胞和旅台、港、澳同胞以及一切关心支持仙游建设的人士,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奉献”的精神,克服困难,决心为建设繁荣昌盛、文明富庶的新仙游而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知识出处

仙游县志

《仙游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下限止于1992年,记述了仙游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现状。分为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工业、人物、风俗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