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莆田城市改革与探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年莆田》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1078
颗粒名称: 新时期的莆田城市改革与探索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12
页码: 383-3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4年至1992年新时期莆田城市改革与探索的记事,其中概括了“包”字进城的改革尝试、步履艰难的国企改革、城市配套改革的全面推进、流通体制的全面改革等。
关键词: 莆田 城市改革 建设

内容

新时期的莆田城市改革是在农村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并伴随着对外开放进程而逐步深化。从莆田的城市改革过程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84年以前,是城市改革的试点和探索阶段。主要是开始探索莆田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对产业结构进行初步调整;撤区建市,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条件。1984年至1988年是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阶段。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全面进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放开了部分产品价格,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和实施承包经营贵任制,以及在计划、财税、金融、科技、文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1988年至1992年,是城市改革稳步发展阶段。主要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深化配套改革和综合改革试验同时进行;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以促进莆田经济的稳步发展。1992年以后,是城市改革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发展阶段。对外开放向宽领域、多层次、纵深化发展;实施“开发湄洲湾,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战略决策,进行计划、财税、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着力培养要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一、“包”字进城的改革尝试
  莆田的城市改革发端于80年代初。早在1980年,莆田县二轻机械厂就参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推行“车间联产、联销计酬承包责任制”以调动职工积极性。1981年,莆田地区结合企业整顿,对126个国,营企业实行不同形式的“盈亏包干”责任制。1982年,莆田地区继续推行并完善企业承包责任制,使工交生产出现增产增收的新局面。莆田县鞋革厂认真抓企业整顿,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实行计件和计时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取得良好的效益。1982年该厂产值达2740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利润达459万元,比上年增长70%,为国家创汇700多万美元。1983年,莆田县供销社也对全社37个门市部、站、场和9个合作商店实行承包经营,使经营品种、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态度明显改善。同时,将县供销社改为基层社的联合社,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向国家交纳所得税,成为基层供销社的联合经济实体。并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联营,促进生产,推动联合,逐步把供销社办成供销、加工、贮藏、运输、技术等综合服务中心。同时,还进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尝试,干部实行民主选举,新增职工统一考试,择优录用为合同制职工,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
  总之,莆田建市之前,莆仙两县的国营企业都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包干责任制,政府加以引导,重点推广莆田县二轻机械厂等一些企业的做法。“包”字进城的改革为企业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在第一阶段的承包责任制改革中也存在了不少问题:一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许多企业通过承包,化公为私,进行掠夺性经营,给国家和集体造成较大损失;二是承包形式、合同不规范,手续不完善,责任不明确,造成承包合同不能很好履行;三是承包期限较短,考虑眼前利益多,考虑长远发展计划少,导致企业后劲不足;四是承包企业仍受计划经济的诸多条件限制,缺乏活力。
  二、步履艰难的国企改革
  莆田建市之际,正值城市改革之时,这对一个新建市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莆田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分为三个阶段:1983年至1991年,属于国企改革起步探索阶段,主要采取放权让利、两步利改税、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不同形式的改革;1992年至1997年,主要以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使企业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步入市场,参与竞争;“十五大”后,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实施阶段。
  莆田建市之后,在大力推广国营企业经营责任制的同时,积极推行利改税和贯彻企业“4个条例”的国企改革。1984年6月,市政府在涵江召开国企改革会议,明确国企改革的方向、步骤和具体措施,专门作出12条扩大国企自主权的决定,允许国企实行“五自”(干部自选、劳工自管、工资自浮、生产自搞、盈亏自负),并下放企业管理权利、如松绑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价格体系和工资制度等,以促进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同年7月4日,莆田市又确定京莆精机公司、印刷厂等9家国营企业作为首批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试点。至同年底,全市37家预算内工业企业有22家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这22家国企当年销售收人、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9.32%。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一定程度上给企业注入了活力,大多数企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城市改革蓬勃开展之后,莆田市的国营企业开始步入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轨道。从1987年下半年起,全市国营工贸企业全部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采取利润包干,“两保一挂”(即保国家财政收入完成、保企业后劲,工资奖金增长与上交利税挂钩)等形式,对缴利和亏损企业实行利润包干或亏损包干,从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然而,这种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企分开和企业经营自主权问题。特别是在1988年经济过热中,企业经不起经济浪潮的冲击。1989年开始治理整顿后,由于市场疲软,莆田市的国营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承包责任制昙花一现后,又出现生产衰退,第一轮国企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至1990年,预算内国营企业出现较多的亏损,导致第二轮国企承包困难重重,步履艰难。由于整个市场萧条,总体经济不景气,承包者积极性不高。尽管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各县区都召开承包动员大会。但至1990年底,全市实现第二轮承包的企业只占应承包的121家企业的10.7%。由此可见,在城市改革中莆田市的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成效不大,企业活力增强不明显,国有资产流失却显而易见。尽管如此,企业承包责任制在推进企业自主经营、收入分配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为以后的国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革作了必要的实践准备。
  正当莆田市国营企业承包经营改革举步维艰之际,国务院于1991年底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着重讨论国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问题,指明了第二轮国企改革方向。从1992年起,莆田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对国营大中型企业进行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中心的多方面改革。如仙游糖厂等一批企业挖掘内潜、向管理要效益;莆田糖厂等一批企业以科技求生存;仙游电机厂则实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尖”的创新经营方针;莆田县内燃机配件厂则以开拓市场求发展;莆田啤酒厂以创国优保部优,实施名牌战略,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1992年8月,莆田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下发的文件精神,提出以下放权力、转变职能为重点,全面深化国营企业改革,要求凡是应该下放的权力都尽快下放,一时不能下放的也要简便手续、简化程序,让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经营自主权,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此为契机,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1994年9月,市政府又颁布了《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若干实施意见》,要求各级领导不折不扣地落实企业自主权和责任制,重点抓好仙游糖厂、市机械总厂等40家国企的机制转换、自主权落实和清产核资等工作,积极稳妥地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试点。并根据公司法,将市拆船厂、莆田精密铸锻总厂等20家国有企业分别改组为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同时,还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先后在仙游糖厂、莆田糖厂等17家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试点,选择莆田糖厂等3家企业进行国有企业财产监管试点,又通过租赁、拍卖、出售、兼并、改制、转让、合资合作、“国有民营”、“社有私营”、发展企业集团等多种形式,加大改革力度,搞活国有工商企业。
  党的十五大之后,莆田市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实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企改革。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改革措施:一是继续推行改组、改造与实施破产相结合的改革。一方面配合国企改革实施租赁经营、盘活企业资产。如仙游高岭土开发公司、莆田造纸厂等。另一方面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且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如莆田市机械总厂、仙游乳品厂、莆田食品厂等8家国有企业依法实施破产。二是开始组建企业集团。莆田市的国有企业大多数是小型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劣势。因此,在国企改革中,莆田市从1996年开始,先后组建了商贸企业集团、莆田智龙集团、莆田啤酒集团等18个集团公司,其中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有9家。三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改革。莆田市从1997年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筹备工作,首选莆田市运输公司和市医药公司作为试点企业。1998年8月,市医药公司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同年10月,市运输公司也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了改制,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莆田市新一轮国企改革积累了经验。
  但是,国企改革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莆田市的国企改革步步深入,并逐步摆脱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参与市场竞争,步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莆田市的国有企业,在城市改革浪潮中优胜劣汰,几度沉浮,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实力雄厚的股份制企业;一些劣势企业,不能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很快便亏损、倒闭、甚至破产。然而,国企改革的道路漫长曲折、任重道远。特别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许多企业面临新的挑战,改革之后仍然难以持续发展,又陷入新的困境,几起几落,甚至出现亏损和破产。所以,国有企业只有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彻底摆脱困境。
  三、城市配套改革的全面推进
  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其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医疗、住房、土地使用制度和投资、计划、财税制度,以及内、外贸流通体制的改革便迫在眉睫。为了使城市改革能够顺利进行,莆田市国有企业改革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相关方面的改革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以达到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之目的。
  一是进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莆田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
  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进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一些企业因失去计划经济的温床而出现亏损。为了解决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莆田市于1986年先后成立了市和莆仙两县的社会劳动保险公司,开始对全民合同制工人、集体合同制工人、全民带集体工人和聘用合同制干部实行养老保险。从1989年起,为了贯彻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暂行规定》,又把劳动保险的范围扩大到全民企业职工和供销社职工。1992年8月,莆田市被国家劳动部、省劳动局确定为改革基本养老金补发办法的试点城市。为了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莆田市政府于1993年3月出台了《莆田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补发暂行规定》,规定从1993年1月1日起,先在参加退休费用全省统筹的企事业单位施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为了解决特困职工和下岗、失业职工的生活出路,莆田市又先后出台了最低生活保障、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障措施,并通过法律来规范各种保险制度的实施,从而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为城市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是进行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莆田市从1984年6月开始,允许承包企业实行干部自选、劳工自管、工资自浮、生产自搞、盈亏自负,从而打破了用工和分配方面的“大锅饭”。1986年10月,全市招用工人比较平稳地废除了“子女顶替”和“内招”办法,实行公开招工、全面考核、择优录用。1993年又在试点基础上普遍推行新的企业人事制度,打破“铁交椅”制度,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和干部管理机制。在企业人事改革的同时,莆田市还在国家机关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从1989年起对市、县(区)国家行政机关补充的工作人员,贯彻“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进行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和择优录用的办法。对在职的机关工作人员,采取培训、轮换、挂职锻炼、竞争上岗等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务员队伍,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在进行劳动人事改革的同时进行劳动工资改制。1992年,莆田市对仙游糖厂、莆田糖厂、莆田县造纸厂进行岗位技能工资试点改革,根据工作岗位的责任、技术、工作量等指标确定工资,适度向关键技术、高技术和苦、脏、累、险等一线岗位倾斜,拉开分配档次,以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1993年,莆田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从而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从1995年起,莆田市基本建立起新的企业工资分配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是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莆田市住房制度改革分为二个阶段。1991年以前,主要实行提租政策。1991年以后,以出售公房为突破口,全面开展住房制度改革。在这一阶段中,莆田市遵循“统一方针、因地制宜、分散决策、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提租、租售房、合作建房、建立住房基金和住房融资体系及发展房地产市场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在住房改革中莆田县走在全市的前头,至1993年底,全县共出售成套公房752套,建筑面积47850.99平方米,一次性收回房款822万元,拍卖公有危房、旧房45处,建筑面积6317.68平方米,发动干部职工集资建房793套,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总造价3200万元。1992年,省房改办在莆田市召开房改现场会,莆田县作为房改典型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从1995年起,莆田市开始建立住房基金制度,实行单位与个人共同出资50%的原则,逐步形成能够实现住房基金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四是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莆田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试点探索、全面推广、调控规范三个阶段。1986年土地法颁布后莆田市设立土地管理机构,开始对传统的土地使用制度进行局部改革。1992年,莆田市首次制定并公布了城市基准地价,对土地使用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规划、征用、开发、出让和管理。市、县土地管理局代表本级政府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征地合同,将土地从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并与下设的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土地开发承包合同,开发政府统一征用的土地。对统一开发的土地一律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取消行政划拨用地。通过“五统一”,政府垄断一级土地市场,放开二、三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良性循环。从1993年起,莆田市先后在笏石、忠门、仙游鲤城等公开拍卖5幅土地使用权,拍卖总面积8.47亩,总售价567.8万元。市区拍卖土地面积1.67亩,每亩价格达167.66万元人民币。虽然初次拍卖的士地面积很少,却为以后依法经营土地积累了经验。1994年3月,莆田市成立了地产交易市场,使土地交易由隐形走向公开;土地出让方式由协议转向以招标、拍卖为主,使全市地产市场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五是进行投资与计划体制改革。在投资方面:一方面,投资审批权限逐步下放,对生产性基本建设项目,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各项条件能够自求平衡的项目,审批权限逐步下放。从1992年起,莆田市又一次大幅度下放了审批权,原涵江区在1991年仅有10万元的项目审批权,1992年提高到2亿元。莆田、仙游和城厢区也享受市级同等的审批权限。对利用外资项目,属国家鼓励发展的,各项条件能够平衡的,各县区可审批3000万美元。另一方面,投资计划体系逐渐分散,在推进改革试验区发展和充分发挥中心城镇作用的情况下,原有纵向计划体系逐步被纵横交叉、多层次、全方位的审批组织体系所取代。从1993年起,莆田市先后赋予涵江综合改革试验区、湄洲湾秀屿开发区指挥部、湄洲岛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相当市一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的项目审批权,对江口镇、黄石镇、枫亭镇、郊尾镇等重点工业卫星镇实行计划单列,享受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另外,在计划分配方面,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指令性计划范围逐步缩小,市场调节部分不断扩大。
  六是进行财税制度改革。莆田市的税收制度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深入。1983年,莆田市开始推行利改税。1984年8月,全市确定85家小型企业为财政预算内第一步实行利改税企业。1985年以后,莆田市全面推行利税制度改革。1992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财税包于制度又进行了调整,对大中型国有企业采取征收营业税,小型企业和个体企业采取年度税收包干制,对一些营业额波动较大的企业采取包干基数和超额按实征收的办法,从而使财税制度逐步规范。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财税包干制度的缺陷日趋严重。1995年,莆田市根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完成了国税局、地税局的分设工作,促进了新旧财税体制的平衡衔接,并确定了市、县、区分税制后的财政管理体制,规范了市对县、区的分配关系,调动了各级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当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5.47亿元,比上年增长42.4%,使分税制的改革取得成功。然而,由于财税体制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各种财税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一部分企业和个体户依法纳税的意识较差,部分税务人员不能依法行政,导致偷税漏税现象严重,这些问题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而逐步深化改革和完善。
  七是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为了使科技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莆田市于1988年3月召开科技“双放”工作会议,提出科技“双放”有关政策规定的意见,即放宽对科技人员的管理政策,放活对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鼓励科研机构和党政部门分离,部分科技人员建立或充实到民办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服务机构,有计划地选派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或其它“定点挂钩”的乡镇,从事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开展技术服务。鼓励支持科技、管理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机构,从事各种专业技术承包和个体经营活动,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加速科技应用速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除上述配套改革之外,莆田市在城市改革中还对文化、教育、卫生和政府机构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配合城市经济体制的总体改革。
  四、流通体制的全面改革
  流通体制改革是城市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城市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前,莆田市在流通领域采取国家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方法,实行商品按级批发、定点销售,超出经营范围则属非法经营。因,国营商业企业和集体合作商业企业自成体系,条块分割,无须竞争。城市改革后,国家首先对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使经营农产品的商业企业受到冲击。随后,国家又对日常消费品的价格逐步放开,允许个体、私营企业参与部分消费品的竞争。在这种新形势下,莆田市的国营商业企业和集体合作商业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国营商业企业受到旧体制的束缚,缺乏活力,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在城市改革开始后莆田市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流通体制进行改革。
  一是进行内贸流通体制的改革。城市改革开始后,莆田市对国有商业企业进行积极稳妥的改革,逐步废除商品专营制度,放开商品价格,以促进商品流通和市场繁荣。1992年初,莆田市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又大刀阔斧地对内贸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在国营商业系统和供销社系统的零售企业中试行100个“特店特柜”的改革,允许试点商店在经营品种、进货渠道、支付手段、费用开支、商品作价、工资奖金、缴纳税费方面按照同个体户大体平等竞争的管理办法。同时,为了探索改革路子,市政府还决定选择17家条件比较成熟的商店实行“四放开”(即经营、价格、用工、分配)经营试点。同年4月,参加改革的商店开始逐步实行“四放开”经营。同年底,在试点的基础上又逐步推向全市。同时,市政府还决定对莆田、仙游两县的供销社试行以县为单位,分级核算、统负盈亏和统一缴纳所得税的办法。从1993年起,又允许外资进入流通领域,采取独资或合资的形式经营商业和服务业。1993年下半年,莆田市又积极推进国营批发企业的改革,允许批发企业实行经营与服务结合、批发和零售结合、工业商业结合、内外贸易结合等,以促进商品流通,繁荣市场。1994年后,莆田市的国营商业系统和供销社系统全面实行“四放开”,各商业网点均采取承包经营形式。除卷烟、化肥、农药、农膜、石油等商品实行国家专营专卖,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中西药品、烟花鞭炮、化工危险品、劳保用品由省指定的专门批发企业经营外,其余的商品一律放开经营。1995年以后,上述产品也逐步放开经营,由市场进行调节,从而使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二是进行粮油购销体制的改革。建国之后,粮油购销体制始终采取计划经济,政府向农民派购粮食,下达指令性定购计划,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后通过国营粮食企业低价销售,定量供应给城镇居民。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化,粮油购销的计划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于是,粮油购销体制的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1992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为了加快粮油购销体制改革,专门下发闽政(1992)56号文件。莆田市人民政府根据省政府的文件精神,从1993年1月1日起,以县为单位逐步放开粮油销售价格,实行议价供应,原有的“口粮供应证”作为档案关系予以保留。这一改革使国营粮油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按照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原则,拥有充分的企业经营自主权。国营粮食企业除接受政府委托的代理业务外,所有的经营活动本着随行就市,购得进、销得出的原则,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但由于粮油流通体制改革转拆太快,国有粮油企业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尤其是债务问题,配套措施跟不上,使国有粮油企业难以轻装上阵,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三是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莆田市的金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莆田建市之后,金融体制虽然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了局部调整,但始终未能突破计划体制的框框。1992年6月,莆田市政府提出改革金融体制的17条措施,决定对全市金融体制进行一次较大幅度的改革。首先,确定将涵江区作为莆田市金融改革的试验区,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进行金融管理、经营、服务、综合改革试验,并准备在取得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向全市金融系统推广。其次,在贷款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再次,市政府还推出新的筹资融资办法,同意“重点工业卫星镇”经人民银行批准,可以采取集资的形式设立集体的金融机构,并在人民银行的统一管理下,开展存储业务。1992年9月,莆田市人民银行又提出搞活金融、促进莆田市经济更快上台阶的19条改革措施,从发展和完善金融机构、培育和拓展金融市场、深化和探索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盘活资金和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等5个方面提出改革意见,从而使金融体制改革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四是不断建立与完善市场体系。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副产品产量急剧增长,以货畅其流为目标的农产品流通势在必行。但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缺乏农产品流通的有效载体。于是,莆田市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筹集资金兴建农贸市场,至1988年底,莆田市共投资1495万元,扩建、改建、新建农贸市场70个,占地面积达14.98万平方米,当年的成交额达3.37亿元,占社会零售总额的36.8%,在治理整顿期间,莆田市的市场建设仍然处在继续发展阶段。1991年8月动工兴建涵江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规模仅次于省会福州台江农贸市场。十四大之后,莆田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高潮,全市的市场建设进入第二个高峰期。1993初,涵江区开始兴建涵江农贸市场二期工程及三江口海产品市场等八大市场。同年3月,仙游县也在枫亭兴建全省十大批发市场——仙游农工贸批发市场,占地60亩。同年5月,占地100亩、全市乡镇规模最大的笏石粮油饲料加工贸易中心市场也动工兴建。至1993年底,全市共有集贸市场86个,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由于市场建设迅速发展,不但为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而且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1994年,全市贸易成交额已达10.87亿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市场网络的不断完善,又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带动了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以及技术市场、信息和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至1995年底,莆田市基本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市场网络。然而,在市场体系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劳务、资金、技术等市场缺乏协调发展,政府的配套政策跟不上,造成部分交易活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在市场设置方面也不尽合理,“有场无市”与“有市无场”现象同时存在。
  总之,新时期的城市改革是一场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变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莆田市的城市经济体制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革之后,逐步摒弃了旧的管理体制,克服了传统体制的不良弊端,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知识出处

百年莆田

《百年莆田》

出版者:中央文献出版社

莆田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坎坷与顺境、失败与成败、挫折与辉煌的交响乐。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兴化儿女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终于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生活。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