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壶山起义话黄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66
颗粒名称: 19 壶山起义话黄濂
分类号: K820.7
页数: 2
页码: 39-40
摘要: 本文描述了莆田市的风云人物黄濂与黄濂领导的农民暴动影响最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福建 莆田 人物

内容

在19世纪中期至辛亥革命前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福建沿海多个县均发生过群众捣毁教堂、打击传教士的事件,其中莆田黄濂领导的农民暴动影响最为深远。黄濂是莆田沿海三十六乡洋面村人,热心为乡人排解纠纷,因排行十六,人称“十六叔”。黄濂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2年,黄濂组织沿海三十六乡农民抗捐,教会造谣说黄濂煽动农民造反,自称“十六皇帝”等,黄濂被通缉,1905年冬被捕入狱。官府欲以造反罪名置黄濂于死地,黄濂服麻药假装暴卒,待移 “尸”监外候检时,连夜潜逃。
  辛亥革命后,当时黄濂在莆田所面对的现实是“名民国,权实拥于官厅;号共和,祸更惨于专制;且百姓仍怕官厅,官厅又怕洋势;教堂遍布乡曲,美会尤为嚣张”。这时,又恰好发生北洋政府秉承洋人旨意派兵下乡强铲烟苗一事。黄濂抓住农民与北洋政府矛盾激化的时机,于1912年端午节在壶公山上聚众起义,发布《临时大元帅黄濂布告》昭示天下。同时,在莆田沿海几个主要山头,如青山、五侯山等燃起烽火响应。黄濂宣告起义后,8月29日,兴化府知事佘文藻,率队进攻壶公山,被打退。福建都督孙道仁派新军孙葆蓉团赴莆镇压,但先后两次进攻壶公山均无功而返。12月18日,黄濂义军突袭仙游县城东门,入城安抚百姓,开仓济贫。次日,为避开官军反扑,黄濂主动退出仙游县城。回师莆田后,黄濂在沿海一带与官军周旋作战达三个多月。1913年5月4日,黄濓率部再次攻入仙游县城。进城后他着手受理诉讼,在文庙宣传起义宗旨,为民排解纷争。不料,黄濂却于此时一病不起,义军遂于5月16日率部撤回莆田。黄病逝后,群龙无首,起义失败。但他在闽中南地区影响很大。黄濂部众后来在“护法运动”中重组成民军,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

知识出处

莆田史话

《莆田史话》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悠悠之莆域——沧桑演变 开莆来学;唐代之莆田——鸿基始奠 望族初兴;清代之莆田——民生多艰 豪杰并起;民国之莆田——革命潮涌 迎接曙光等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