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概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仙十音八乐》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2000093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概论
分类号:
J643.557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章记述了莆田的十音八乐的概论,什么叫十音、十音乐器、十音记谱法、十音演变过程、十音演奏队伍顺序、十音乐器音位历史与现状、十音乐器制作、十音传授方法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莆田
乐器
戏剧音乐
内容
一、什么叫十音
十音,莆仙亦称十番,原是我国民间乐器合奏的总称。古时,没有“器乐合奏”“锣鼓曲”等名称,只有“十番锣鼓”这个古老的称谓①。“番”就是“取代”“更番”,即有变化的意思。“十”是指有多种多样的编曲形式及演奏方法,它和管乐器及民族器乐不同,只有合奏,没有独奏。十音是民间器乐的一种,俗称十音锣鼓。十音原以吹管加打击乐为主,后来发展为锣鼓与丝竹合奏。明万历末,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十音鼓……若夹用锣、铙之类,则分粗细十音。”莆仙的十音与八乐,初始应属“粗细”范畴,然后逐渐发展、演变而成为“十音”与“八乐”两种演奏形式。
莆仙“十音”“八乐”是莆仙民间音乐最普遍的演奏方式。不论在城市及乡村,都广泛地流传着,每逢婚庆、寿筵、开光典礼、做岁元宵、庙会纳采等节庆,总要请十音八乐演奏庆贺,浓厚节日气氛,提升节庆规格,以资隆重。
十音只用乐器演奏表现乐曲旋律,纯粹是器乐合奏,一般不作唱腔的伴奏②。
二、十音乐器
十音乐器由四胡、尺胡、老胡(老尺)、三弦、八角琴、笛子、云锣组成。其中四胡两把、尺胡两把、笛子两支,其他乐器各一把,合成“十番”,即为“十音”。
四胡③:(图一)B把弦定5-2(内弦5音为工尺谱的合音,外弦2为工尺谱的尺音);
三、十音记谱法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乐曲的传统记谱法,向以工尺谱最为普遍。莆仙戏曲音乐及流传至民间的音乐,古时多以“三甲板”为标记(即两个小板、三个大板)。其表示方法就是在唱词旁按序标上“三甲板”,乐师依据此板公式就能唱出该曲旋律,并以拍板方式教习,民间的十音八乐也有用工尺谱记法并传授(工尺谱在莆仙到底由何时应用起,目前尚无资料可查)。从年到年(有一说,为年左右),这期间是工尺谱及简谱两者并用时期。“年以后,工尺谱逐渐减少,大多数音乐工作者及音乐爱好者把古曲及民间乐曲翻成简谱演奏①。”莆仙十音八乐用工尺谱记谱一直沿袭到世纪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由涵江六中音乐教师黄贤春先生和莆田五中音乐教师黄文栋先生等音乐工作者,逐渐将工尺谱翻成简谱记法。
工尺谱与简谱符号对照:
工尺谱:上尺工凡六五乙仩伬仜
西洋唱音:DoReMeF2SoZaTeDoReMe
简谱:1234567123
四、十音演变过程
古时莆仙十音有加入一人演唱,称为“鸟仔”,那时所奏乐曲节奏较慢。20世纪40年代,萧祖植先生②与高毜仔先生③等人对原有十音曲牌进行改造,新的旋律节奏和音阶处理使乐曲比原来跳跃轻快、热烈流畅、顿挫分明,且多用顿弓与短弓加花。这样处理后的节奏型不宜演唱,所以十音就“自然减员”。黄石惠洋十音就以没有演唱、纯乐器合奏的形式,成功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十音有两种演奏形式:一是坐式演奏,二是行进演奏。大老胡因太笨重,难以适应行进演奏,所以在行进中未加入十音队伍。古时,十音在行奏时的姿态也有讲究:弓法统一,步伐整齐,脚步向左右迈字步,动作幅度大而移步小,每步必须踩准节拍。
五、十音演奏曲牌
十音演奏的曲牌主要有两种:1.大题曲目:多数小题曲目一首只能奏15-30秒左右,不适宜十音演奏;而大题曲目一首能奏5-6分钟以上,所以十音选择大题曲目。2.曲牌中没有插入或较少插入莆仙戏锣鼓点的曲目。十音没有加入打击乐器,其最佳曲牌是4/4板式,且整首曲牌板式始终不变。诸多有加入锣鼓点的乐曲如【江头金桂】【渔家傲】【柳穿渔】【红衲袄】;散板曲【端正好】【降都春】;板式多变曲【叨叨令】【迎门扇】等等都不宜十音演奏。
因十音是纯器乐演奏,所以那些没有插入鼓点的曲目最受演奏者青睐,如【北台妆】【荔枝楼】【风和子】等①。只用云锣,不用其它打击乐成了十音与八乐的最大区别。本次收集的十音曲牌有些是经过十音先生改编过的,但凡被收集的曲牌在《莆仙戏音乐》②一书中均注有“可作为十音八乐”演奏。
六、十音演奏队伍顺序
1.坐式演奏:两种
(一)(二)
①三弦;②尺胡;③四胡;④笛子;⑤老胡;⑥云锣;⑦笛子;⑧四胡;⑨尺胡;⑩八角琴。
2.行进演奏的基本队形顺序:
①尺胡;②尺胡;③四胡;④四胡;⑤笛子;⑥笛子;⑦老胡;⑧云锣;⑨三弦;⑩八角琴。
七、十音乐器音位历史与现状
古时莆仙十音八乐属俗乐①类音乐,它以“三分损益法”(亦称“五度相生法”)定音。十音八乐所用的笛子与唢呐、八角琴均是用纯五度确定音阶中各音高度为律制。所定的4音(西洋唱音F2,工尺谱唱凡音)比十二平均的4低、比4高,7音(西洋唱音Te,工尺谱唱乙音)比十二平均律的7音低、比7高。正因为各音关系没有半音,所以演奏【北台妆】时能够C转F,前5=新2(前4作新1),F转B,前2=新6(前4作新1),接下又B转E,前5=新2(前3作新7),最后E又转A调,前5作新2。同一首【北台妆】能转四调演奏是“五度相生法”的特点。
目前,黄石惠洋十音仍保持“五度相生法”定音演奏以外,其他的莆仙十音八乐多以十二平均律定音演奏。惠洋十音的胡弓弓头亦仍保留用竹雕的硬弓头传统。
八、十音乐器制作莆仙十音八乐乐器传统制作工艺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多取材于龙眼木、黄杨木、楠木、相思竹、梧桐木。首先把各种材料按尺寸锯成各种规格,阴干。然后分别制成胡桶①、胡柱、琴轴、桐板,经过创、磨、打空、钻眼等程序,制成的各种部件进行合成组装。乐器的外表部分要用砂纸细磨抛光,然后按层次上漆。许多乐器尚保留唐代宫廷乐队中的琴首造型,弦轴、琴璧、柱头、海底都精雕细刻,常见有人物故事、山水花鸟、松竹梅等精美图案。八角琴和三弦的琴璧特别用功讲究,常有三重透的雕刻,嵌上玻璃。四胡、三弦柱头制有鲎扇尾,虾头尾造形,雕刻精致,其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九、十音传授方法
十音八乐古时沿用教馆②方法进行传授。
首先要确定参加人员,一般多为本宫社青少年,先安排各人学习的乐器种类,分别购买乐器,由各人承担各自使用乐器的费用,三弦一般由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子弟承担,因为三弦的价钱是其他乐器的三倍以上。购得乐器后,聘请十音先生进行为期一馆的培训。一馆为天,先生自带一把老尺(旧时称为先生胡)教习,大多晚上进行,先生的饮食多由学生轮流供奉。尽管旧时民间生活俭朴,但接待先生总要讲究一些,晚上还须给先生准备简单的“点心”,教习一馆的“谢师礼”则由全体十音班③学生平均分担④。
教习场所随乡随俗,不避简陋。有个小厅或厢房即可,几条木凳、一张桌子、一盏煤油灯或数把焟烛,十多人凑在一起围着先生。先生把“合四上尺工”像“之乎者也”那样一字一音、一板一眼地教与那些学习十音的年青后辈。经过一个月多的培训,十音班的学生能拉奏一曲或两曲已经是莫大的成绩。条件许可的乡村会连续学习二馆至三馆,直到能够出乡演奏。
附注
①《中国锣鼓曲》,程午加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 ②古时十音由司老尺胡的乐师边拉边唱,谓之“棕曲”,近现代因各种原因,演唱逐渐疏远,现已形成纯器乐合奏形式。 ③20世纪20年代左右,四胡、尺胡等被吸收到戏曲舞台上作伴奏乐器。四胡弦定2-6(尺—四),其外弦为工尺谱的四音,故称四胡。 ①《中国锣鼓曲》,程午加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 ②萧祖植,莆仙戏著名乐师。 ③高毜仔,莆仙著名乐师。 ①莆仙戏有锣鼓点四百多条,其中插入乐曲的鼓点有一百多条,分“双槌”“阴阳槌”“战鼓堂”手法演奏。《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第十九卷“锣鼓经”》,郑清和执笔,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 ②《莆仙戏音乐》,由晋江专区戏剧协会、莆田县戏剧协会,1962年。 ①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雅乐的对称。《辞海》,95页,辞海出处同序言注。 ①古时的四胡、尺胡胡桶是挖成空腹的,现在为多块拼合。 ②古时培训一期称为一馆,一馆为40天。 ③过去一队十音皆称为一班,即“十音班”。 ④古时培训一馆需5-6“大”谷为酬金,每“大”一石六斗,每石谷约值10元“王番”。
知识出处
《莆仙十音八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共收集“十音”“文十音”曲目五十多首,“八乐”曲目一百多首。曲牌选自20世纪“文革”以前民间十音八乐所奏,参考莆仙戏音乐底本作为资料依据。
阅读